本書是人民法院刑事審判至五庭主辦的刑事審判業務指導和研究性刊物--《刑事審判參考》的合訂分解集成本。本次出版的增訂第3版在2012年出版的《中國刑事審判指導案例》(增補版)的基礎上,進行全新編排,根據案例所涉的核心法律問題,按照刑法總則、刑法分則各章罪名和刑事訴訟法體系重新分類編排;增補了《刑事審判參考》2011年至2013年卷刊載的指導案例、審判業務研討文章;此外,收錄了截至2014年底的相關刑事司法解釋、司法解釋性文件及其理解與適用。本冊是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分冊,收錄刑法分則第三章相關指導案例、司法解釋及其理解與適用、相關業務指導文章等內容。
在各卷冊中設有以下欄目:
指導案例
一、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罪
王洪成生產、銷售偽劣產品案[第8號]——對于生產、銷售不具有生產者、銷售者所許諾的使用性能的新產品的行為如何適用法律
陳建明等銷售偽劣產品案[第118號]——銷售假冒他人注冊商標的產品行為如何定性
韓俊杰、付安生、韓軍生生產偽劣產品案[第143號]——為他人加工偽劣產品的行為如何定罪處罰
鞠春香、張志明等生產、銷售偽劣產品案[第165號] ——生產、銷售假藥行為的定罪量刑
熊漓斌等生產、銷售假藥案[第115號]——生產、銷售假藥進行詐騙的行為如何定性
孟廣超醫療事故案[第429號]——具有執業資格的醫生根據民間驗方、偏方制成藥物診療,造成就診人死亡的行為如何定性
王桂平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銷售偽劣產品、虛報注冊資本案[第503號]——向藥品生產企業銷售假冒的藥品輔料的行為如何定性
林烈群、何華平等銷售有害食品案[第94號]——以工業用豬油冒充食用豬油予以銷售致人死亡的行為如何定性
俞亞春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案[第166號]——銷售以“瘦肉精”飼養的肉豬致多人中毒的行為如何定罪處罰
王岳超等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案[第715號]——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與相關罪名的辨析及辦理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犯罪案件時對行為人主觀“明知”的認定
劉澤均、王遠凱等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產品案[第47號]——不符合安全標準的產品如何具體界定
李云平銷售偽劣種子案[第109號]——生產、銷售偽劣種子犯罪的法律適用
二、走私罪
蓑口義則走私文物案[第416號]——走私古脊椎動物、古人類化石的行為應以走私文物罪定罪處罰,走私古脊椎動物、古人類化石以外的其他古生物化石的行為不能以走私文物罪定罪處罰
岑張耀等走私珍貴動物、馬忠明非法收購珍貴野生動物、趙應明等非法運輸珍貴野生動物案[第616號]——具有走私的故意,但對走私的具體對象認識不明確如何定罪處罰
朱麗清走私國家禁止出口的物品案[第744號]——走私年代久遠且與人類活動無關的古脊椎動物化石的行為如何定性
程瑞潔等走私廢物案[第773號]——走私的廢物中混有普通貨物的,如何定罪處罰
應志敏、陸毅走私廢物、走私普通貨物案[第840號]——在走私犯罪案件中,如何認定行為人對夾藏物品是否具有走私的故意以及對走私對象中夾藏的物品確實不明知的,是否適用相關規范性文件中根據實際走私對象定罪處罰的規定
宋世璋被控走私普通貨物案[第267號]——在轉口貿易中未如實報關的行為不構成走私罪
上海華源伊龍實業發展公司等走私普通貨物案[第268號]——擅自將“進料加工”的保稅貨物在境內銷售牟利行為的定性
王紅梅、王宏斌、陳一平走私普通貨物、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案[第336號]——以單位名義實施走私犯罪,現有證據只能證實少量違法所得用于單位的經營活動,絕大部分違法所得的去向無法查清的,是單位犯罪還是個人犯罪
林永杰、盧志強走私普通貨物案[第423號]——走私仿真槍犯罪案件中的有關鑒定和計稅依據問題
廣州順亨汽車配件貿易有限公司等走私普通貨物案[第873號]——在刑事案件中如何審查電子數據的證據資格以及如何認定走私共同犯罪中主、從犯
三、妨害對公司、企業的管理秩序罪
管樺虛報注冊資本案[第70號]——虛報注冊資本構成犯罪的標準如何掌握
薛玉泉虛報注冊資本案[第130號]——開具假銀行進賬單虛報注冊資本的行為如何定性
卜毅冰虛報注冊資本案[第774號]——委托中介公司代辦公司登記,約定由中介公司代為墊資,資金由中介公司實際控制,并于公司登記前取出的,如何定性
董博等提供虛假財會報告案[第285號]——提供虛假財會報告罪中直接責任人員的認定
于在青違規不披露重要信息案[第824號]——依法負有披露義務的公司、企業對依法應當披露的重要信息不按規定披露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如何處理以及上市公司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違規向不具有清償能力的控股股東提供擔保的行為,如何定性
沈衛國等挪用資金、妨害清算案[第269號]——妨害清算罪的具體認定
楊志華企業人員受賄案[第320號]——籌建中的企業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便利為他人謀取利益非法收受、索取財物的能否以企業人員受賄罪定罪處罰
楊文康非法經營同類營業案[第187號]——非法經營同類營業罪與為親友非法牟利罪之區分
高原、梁漢釗信用證詐騙,簽訂、履行合同失職被騙案[第270號]——如何理解簽訂、履行合同失職被騙罪的客觀條件
翟魯光受賄、玩忽職守案[第14號]——銀行工作人員玩忽職守的行為如何定罪
四、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罪
楊吉茂偽造貨幣案[第23號]——偽造美元的行為應如何適用法律
張順發持有、使用假幣案[第188號]——購買并使用假幣行為應以購買假幣罪從重處罰
姚凱高利轉貸案[第487號]——套取銀行的承兌匯票是否屬于套取銀行信貸資金
高遠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第56號]——利用經濟互助會非法集資的行為如何定性
惠慶祥等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第488號]——如何認定非法變相吸收公眾存款
王昌和變造金融票證案[第71號]——涂改、變造存折后再進行金融憑證詐騙的行為如何定性
張炯、李培駿妨害信用卡管理案[第386號]——刑法修正案(五)及時條的適用
李啟紅等內幕交易、泄露內幕信息案[第735號]——如何確定內幕信息價格敏感期、建議他人買賣與內幕信息有關的證券行為如何定性以及如何區分洗錢罪與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
肖時慶受賄、內幕交易案[第756號]——因獲取讓殼信息而指使他人購買讓殼公司股票,后借殼公司改變的,是否影響內幕信息的認定
杜蘭庫、劉乃華內幕交易,劉乃華泄露內幕信息案[第757號]——內幕信息、內幕信息的知情人員和非法獲取人員的認定以及相關法律適用問題的把握
趙麗梅等內幕交易案[第758號]——內幕信息知情人員的近親屬或者與其關系密切的人被動獲悉內幕信息的,能否認定
為“非法獲取證券交易內幕信息的人員”
王文芳泄露內幕信息、徐雙全內幕交易案[第918號]——對利好型內幕信息公開后繼續持股未賣的,內幕交易的違法所得如何認定
趙喆操縱證券交易價格案[第48號]——非法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抬高股票價格獲利的行為如何處理
劉順新等違法發放貸款案[第825號]——在發放貸款案件中挪用資金罪和違法發放貸款罪的區分
汪照洗錢案[第286號]——洗錢罪主觀明知要件的理解與認定
潘儒民、祝素貞、李大明、龔媛洗錢案[第471號]——上游犯罪行為人尚未定罪判刑的如何認定洗錢罪
劉振杰騙購國家外匯額度案[第2號]——倒賣騙購的外匯額度行為如何定罪
王建軍等非法經營案[第34號] ——騙購國家外匯的犯罪行為如何適用法律
五、金融詐騙罪
郭建升被控貸款詐騙案[第88號]——貸款詐騙罪中的“以非法占有為目的”應如何把握
吳曉麗貸款詐騙案[第95號]——如何區分貸款詐騙罪和貸款糾紛
陳玉泉、鄒臻榮貸款詐騙案[第103號]——對于1997年刑法施行前單位實施的貸款詐騙行為應如何處理
張福順貸款詐騙案[第306號]——貸款詐騙罪與貸款民事欺詐行為的區分
季某票據詐騙、合同詐騙案[第96號]——騙取貨物后以空頭支票付款的行為如何定罪
姚建林票據詐騙案[第145號]——票據詐騙罪是否屬于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的犯罪
周大偉票據詐騙(未遂)案[第277號]——盜取空白現金支票偽造后使用的應如何定性
李蘭香票據詐騙案[第307號]——利用保管他公司工商登記、經營證章的便利條件,以他公司名義申領、簽發支票并非法占有他公司財物行為的定性
王世清票據詐騙、劉耀挪用資金案[第387號]——勾結銀行工作人員使用已貼現的真實票據質押貸款的行為如何處理
張平票據詐騙案[第653號]——盜竊銀行承兌匯票并使用,騙取數額較大財物的行為,是構成盜竊罪還是票據詐騙罪
顏強票據詐騙案[第861號]——城市信用社工作人員,采取欺騙手段取得客戶印鑒后,以現金支票的形式將客戶賬戶內的資金取出非法占有的行為如何定性
曹婭莎金融憑證詐騙案[第4號]——使用變造的金融憑證進行詐騙的行為如何適用法律
朱成芳等金融憑證詐騙、貸款詐騙案[第33號] ——使用偽造的銀行存單作抵押詐騙銀行貸款的行為如何定性
劉崗、王小軍、莊志德金融憑證詐騙案[第168號]——犯罪故意內容不一致的能否構成共同犯罪
田亞平詐騙案[第301號]——銀行出納員用自制“高額利率定單”,對外虛構單位內部有高額利率存款的事實,將吸存的親朋好友的現金占為己有的行為如何定性
張北海等人貸款詐騙、金融憑證詐騙案[第424號]——偽造企業網上銀行轉賬授權書騙取資金的行為如何定罪處罰
李路軍金融憑證詐騙案[第425號]——金融機構工作人員利用工作之便,以換折方式支取儲戶資金的行為構成盜竊罪還是金融憑證詐騙罪
張國濤信用卡詐騙案[第472號]——如何認定信用卡詐騙罪中的信用卡范圍
陳自渝信用卡詐騙案[第841號]——惡意透支型信用卡詐騙案件中對透支本金產生的費用如何處理
王立軍等信用卡詐騙案[第874號]——竊取他人開卡郵件并激活信用卡使用的行為如何定性
房毅信用卡詐騙案[第919號]——有效催收如何認定、透支行為發生在緩刑考驗期之前但銀行催收的截止期在緩刑考驗期內的應當認定為漏罪還是新罪以及前罪判處的拘役與后罪判處的有期徒刑如何并罰
章楊盜竊案[第45號]——竊取并變造已付訖的國庫券再騙兌的行為如何定罪
王志峰、王志生故意殺人、保險詐騙案[第198號]——為騙取保險金而搶劫、殺人的應如何定罪
曾勁青、黃劍新保險詐騙、故意傷害案[第296號]——保險詐騙罪主體、犯罪形態的認定
徐開雷保險詐騙案[第479號]——被保險車輛的實際所有人利用掛靠單位的名義實施保險詐騙行為的,構成保險詐騙罪
六、危害稅收征管罪
樟樹市大京九加油城、黃春發等偷稅案[第447號]——行為人購進貨物時應當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而未索要,銷售貨物后沒有按照增值稅征管規定納稅,從而偷逃應納稅款的,在計算偷稅數額時,應當減除按照增值稅征管規定可以申報抵扣的稅額
中國包裝進出口陜西公司、侯萬萬騙取出口退稅案[第287號]——“明知他人意欲騙取出口退稅款”的司法認定
楊康林、曹培強等騙取出口退稅案[第329號]——如何認定明知他人具有騙取國家出口退稅款的主觀故意
蘆才興虛開抵扣稅款發票案[第110號]——虛開可以用于抵扣稅款的發票沖減營業額偷逃稅款的行為如何定性
何濤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案[第119號]——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給國家造成的經濟損失如何計算
吳彩森、郭家春等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案[第231號]——稅務機關利用代管監開的增值稅專用發票“高開低征”的行為如何定罪處罰
曾珠玉等偽造增值稅專用發票案[第252號]——購買偽造的增值稅專用發票又出售的行為如何定罪處罰
鄧冬蓉非法出售增值稅專用發票案[第337號]——非法出售增值稅專用發票份數和票面額分別達到不同的量刑檔次的如何量刑
管懷霞、高松祥出售非法制造的發票案[第826號]——如何認定出售非法制造的發票罪的“情節嚴重”
七、侵犯知識產權罪
孫國強等假冒注冊商標案[第674號]——如何認定假冒注冊商標罪中的同一種商品
李清假冒注冊商標案[第859號]——假冒注冊商標后又銷售該假冒商品,但銷售價格無法查清的,如何認定非法經營數額
戴恩輝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案[第57號] ——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的認定標準
朱某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案[第131號]——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尚未銷售就被查獲的能否以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追究刑事責任
楊永勝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案[第456號]——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未遂的是否作為犯罪處理
劉某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案[第576號]——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未遂的應依何標準進行處罰
田龍泉、胡智慧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案[第675號]——如何結合證據認定實際銷售平均價格
邱進特等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案[第676號]——“售假公司”能否成為單位犯罪的主體
楊昌君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案[第677號]——如何區分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與銷售偽劣產品罪,以及如何認定“以假賣假”尚未銷售情形下假冒注冊商標商品的銷售金額、非法經營數額和犯罪停止形態
顧娟、張立峰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案[第860號]——商標權利人出具商品真偽鑒定意見的證據屬性及其審查
王譯輝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案[第920號]——如何計算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的貨值金額
姚偉林、劉宗培、莊曉華非法制造注冊商標標識案[第66號]——舉報同案犯并如實交代自己參與共同犯罪事實的應否認定為自首
王化新、唐文濤非法制造注冊商標標識案[第111號]——如何認定非法制造注冊商標標識罪
王學保非法制造注冊商標標識案[第678號]——將回收的空舊酒瓶、包裝物與購買的假冒注冊商標標識進行組裝的行為,如何定性
王安濤侵犯著作權案[第120號]——未經許可將非法獲得的計算機軟件修改后出售牟利的行為如何定性
舒亞眉、陳寶華侵犯著作權案[第146號]——侵犯著作權罪如何認定
孟祥國、李桂英、金利杰侵犯著作權案[第253號]——普通法條與特別法條競合的法律適用原則
譚慧淵、蔣菊香侵犯著作權案[第417號]——對于司法解釋是否需要適用從舊兼從輕原則
凌永超侵犯著作權、販穢物品牟利案[第679號]——販賣普通侵權盜版光碟的行為應如何定罪處罰
張順等人侵犯著作權案[第680號]——銷售他人享有專有出版權的圖書是否構成侵犯著作權罪
昌達公司侵犯商業秘密案[第67號]——侵犯商業秘密犯罪行為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數額如何認定
項軍、孫曉斌侵犯商業秘密案[第233號]——非法披露計算機軟件源代碼的行為是否屬于侵犯商業秘密
李寧侵犯商業秘密案[第519號]——如何認定侵犯商業秘密罪中的經營信息與重大損失
楊俊杰、周智平侵犯商業秘密案[第609號]——自訴案件中如何認定侵犯商業秘密罪的主要構成要件
八、擾亂市場秩序罪
王宗達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案[第85號]——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中的“重大損失”如何認定
訾北佳損害商品聲譽案[第597號]——如何認定損害商品聲譽罪中的“他人”
龍鵬武、龍雄武詐騙案[第53號]——利用欺騙方法兼并后又利用職務便利將被兼并單位財物占為己有的行為如何定性
俞輝合同詐騙案[第169號]——刑法修訂后審理的實施于刑法修訂前的單位貸款詐騙案件如何處理
程慶合同詐騙案[第211號]——通過欺騙手段兼并企業后惡意處分企業財產的行為如何定性
黃志奮合同詐騙案[第271號]——如何認定詐騙犯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
馬汝方等貸款詐騙、違法發放貸款、挪用資金案[第305號]——單位與自然人共同實施貸款詐騙行為的罪名適用
宋德明合同詐騙案[第308號]——如何理解合同詐騙罪中的“合同”
秦文虛報注冊資本、合同詐騙案[第352號]——騙取他人擔保申請貸款的是貸款詐騙還是合同詐騙
王賀軍合同詐騙案[第403號]——以簽訂虛假的工程施工合同為誘餌騙取錢財的行為是詐騙罪還是合同詐騙罪
羅揚非法處置查封的財產案[第428號]——明知房產被依法查封而隱瞞事實將房產賣與他人并收取預付款的行為如何定性
宗爽合同詐騙案[第457號]——以簽訂出國“聘請顧問協議書”為名騙取他人錢財的行為如何定性
譚某合同詐騙案[第577號]——業務員冒用公司名義與他人簽訂合同違規收取貨款的行為如何定性
曹戈合同詐騙案[第645號]——偽造購銷合同,通過與金融機構簽訂承兌合同,將獲取的銀行資金用于償還其他個人債務,后因合同到期無力償還銀行債務而逃匿,致使反擔保人遭受巨額財產損失的行為,如何定性
劉愷基合同詐騙案[第646號]——如何認定合同詐騙犯罪中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楊永承合同詐騙案[第716號]——以公司人的身份,通過騙取方式將收取的公司貨款據為己有,是構成詐騙罪、職務侵占罪還是挪用資金罪
張海巖等合同詐騙案[第807號]——承運過程中承運人將承運貨物暗中調包的行為如何定性
吳某合同詐騙案[第808號]——掛靠輪船公司的個體船主,在履行承運合同過程中采用以次充好的方式騙取收貨方收貨并向貨主足額支付貨款及運費的,該行為如何定性
郭松飛合同詐騙案[第875號]——通過網絡交易平臺誘騙二手車賣家過戶車輛并出具收款憑據的行為如何定性
周有文、陳巧芳合同詐騙案[第876號]——通過支付預付款獲得他人房產后以抵押方式向第三人借款的,既有欺騙賣房人的行為,也有欺騙抵押權人的行為,應當如何認定被害人
危甫才組織、領導傳銷活動案[第717號]——如何認定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
王艷組織、領導傳銷活動案[第842號]——在傳銷案件中如何認定組織、領導傳銷活動主體及罪名如何適用
袁鷹、歐陽湘、李巍集資詐騙案[第167號]——非法傳銷過程中攜傳銷款潛逃的行為如何處理
王作武非法經營案[第73號]——印刷、發行宣揚邪教內容的出版物如何適用法律
胡廷蛟、唐洪文等生產、銷售偽劣產品案[第144號]——如何認定非法經營專營、專賣物品擾亂市場秩序“情節嚴重”
高秋生、林適應等非法經營案[第212號]——運輸假冒臺灣產香煙的行為如何定性
李柏庭非法經營案[第234號]——如何區分有獎銷售與以變相傳銷方式實施的非法經營罪
高國華非法經營案[第330號]——非法從事外匯按金交易的行為如何處理
郭金元、肖東梅非法經營案[第378號]——被行政處罰過的非法經營數額應否計入犯罪數額
古展群等非法經營案[第448號]——如何認定非法買賣、運輸鹽酸氯胺酮注射液行為的性質
談文明等非法經營案[第473號]——擅自制作網絡游戲外掛出售牟利構成犯罪的應當如何適用法律
陳宗緯、王文澤、鄭淳中非法經營案[第489號]——超越經營范圍向社會公眾轉讓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權是否構成犯罪
滿分推薦,值得擁有
快遞速度很快
很不錯的實務書
非常好,很滿意。每次購買都很愉快。
搞活搞活動買的價格很劃算,書也很不錯買的價格很劃算,書也很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