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乃西方刑法思想史的貫通之作,自西方初民社會刑罰的研究,往后推延到現當代社會刑法學問題的研究,比如邊緣人群的犯罪與去罪,恐怖主義的刑法規制,等等。在方法論上,本書注重思想脈絡、淵源的梳理,以西方刑法觀念的演進敘述刑法文化的發展。
本書視野開闊,敘說西方刑法思想史上千年,而內容集中于刑法思想不至于泛濫;縱橫捭闔,取精用弘,隱隱然有法哲學思想統攝刑法思想的意味、結構,誠為同類作品之佳作。
徐愛國,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法律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法律史學會西方法律思想史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主要研究西方法律思想史、英美侵權法和外國稅法。著作有《名案中的法律智慧》《法史隨想》等。
及時章 古代社會的犯罪與刑罰:從報復到報應刑
一、犯罪與刑罰起源的兩種理論
二、馬林諾夫斯基所描述的三個典型刑事案件
三、古代東方社會中的犯罪與刑罰
四、古代西方社會中的犯罪與刑罰
五、結 語
第二章 中世紀刑法和近代刑法觀念的形成
一、引
從西方法律思想通史轉向西方法律專題史,一直是我的夢想;融合法律理論與法律制度,一直是我追求的表達方式。在這兩個原則下,有了這本《西方刑法思想史》。
生念撰寫《西方刑法思想史》,基于兩個緣由。其一,那年,北京大學法學院劉守芬教授承擔“刑法文化”的科研課題,邀我承擔西方刑法文化部分,約定10萬字的篇幅。交稿后,尚感意猶未盡,由于篇幅所限,19世紀以后西方刑法學說史的內容基本上沒有涉及,英美法系國家的刑法理論未得到足夠重視。其二,從1999年起,我開始鉆研英美侵權行為法,在追溯侵權法歷史的時候,發現了侵權法與刑法的同源關系。早期人類之間的加害/受害與賠償/報復的私人關系,如何衍生出私人與公共權力之間的法律關系,激發了我無限的好奇心。以至于我現在還是相信侵權法與刑法同源,而且侵權法在時間上早于刑法,甚至侵權法應該與民法割裂開來,它與刑法的親緣度大于它與民法的親緣度。
刑法學一直是我國法學中的顯學,前輩學者對刑法制度史和思想史都做過大量的研究。一部中國法律史,主體部分都是中國刑法史。相對而言,外國刑法史或西方刑法思想史則略顯單薄。影響比較大的,有馬克昌教授早年領銜主編的《近代西方刑法學說史》,有陳興良教授撰寫的《刑法的啟蒙》。刑法學者寫刑法史,大體集中在自意大利的貝卡里亞到德國的李斯特,也就是17至19世紀的大陸法系刑法史。不久前,何勤華教授主創的《西方刑法史》,則把刑法史的時間往前推演到古希臘、古羅馬甚至古代東方社會。法律史學教授不同于刑法教授,對刑法的認識自然不同。如果說有所突破的話,那么這本《西方刑法思想史》的不同之處在于:時間上,往前追溯到初民社會,往后推延到正在發生的社會,比如邊緣人群的犯罪與去罪,恐怖主義的刑法規制;方法論上,以刑法觀念的演進敘述刑法文化的發展,也就是西方刑法思想史。
本書的出版要感謝北京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使我能夠將本書納入社會科學重大基金項目“中國法治三重因素的沖突與融合”(15ZDA01)之中,作為項目的中期成果先行出版。
徐愛國
北京大學法學院
2016年5月22日
好
好評
好書,值得購買!
單位圖書館買的書,不錯。
名師之作,必須擁有
好書!值得一讀!
書籍對于我,比王位更為寶貴
挺好的,板式很喜歡
本書乃西方刑法思想史的貫通之作,自西方初民社會刑罰的研究,往后推延到現當代社會刑法學問題的研究,比如邊緣人群的犯罪與去罪,恐怖主義的刑法規制,等等。在方法論上,本書注重思想脈絡、淵源的梳理,以西方刑法觀念的演進敘述刑法文化的發展。
超級喜歡,質量很棒。。。
還沒看,希望不錯
西方刑法思想史西方刑法思想史西方刑法思想史
法史學者與刑法學者對同一課題的研究會有怎樣的不同呢?與馬克昌教授的同類著作一起讀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