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人民法院刑事審判至五庭主辦的刑事審判業務指導和研究性刊物--《刑事審判參考》的合訂分解集成本。本次出版的增訂第3版在2012年出版的《中國刑事審判指導案例》(增補版)的基礎上,進行全新編排,根據案例所涉的核心法律問題,按照刑法總則、刑法分則各章罪名和刑事訴訟法體系重新分類編排;增補了《刑事審判參考》2011年至2016年卷刊載的指導案例、審判業務研討文章;此外,收錄了截至2016年底的相關刑事司法解釋、司法解釋性文件及其理解與適用。本冊是刑法總則分冊,收錄刑法總則相關指導案例、司法解釋及其理解與適用、相關業務指導文章等內容。
在各卷冊中設有以下欄目:
指導案例
一、刑法的適用范圍
陳先貴聚眾擾亂社會秩序案[第61號]——我國公民在我國領域外犯罪如何適用我國法律追究刑事責任
袁閔鋼、包華敏騙取出境證件案[第69號]——具有中國國籍同時又持有外國護照的被告人的國籍如何認定
阿丹•奈姆等搶劫案[第245號]——刑事普遍管轄權的適用
邵春天制造案[第640號]——跨國犯罪案件如何確定管轄權和進行證據審查
二、犯罪和刑事責任
李典故意殺人案[第49號]——限制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殺人如何處罰
阿古敦故意殺人案[第152號]——對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應如何處罰
彭崧故意殺人案[第431號]——被告人吸食后影響其控制、辨別能力而實施犯罪行為的,是否要承擔刑事責任
房國忠故意殺人案[第554號]——醉酒狀態下實施犯罪,量刑時可否酌情考慮導致行為人醉酒的原因
侯衛春故意殺人案[第610號]——在故意殺人犯罪中醉酒狀態能否作為酌定從輕處罰情節
杜成軍故意殺人案[第925號]——在嚴重暴力犯罪案件中,對具有輕度精神障礙,認識和控制能力所受影響不大的被告人,是否可以不從輕處罰
蘇同強、王男敲詐勒索案[第469號]——如何理解與認定刑法第十九條規定的“盲人”犯罪
葉永朝故意殺人案[第40號]——刑法第二十條第三款規定的正當防衛權應如何理解與適用
王長友過失致人死亡案[第127號]——假想防衛如何認定及處理
蘇良才故意傷害案[第133號]——互毆中的故意傷害行為是否具有防衛性質
張建國故意傷害案[第138號]——互毆停止后又為制止他方突然襲擊而防衛的行為是否屬于正當防衛
胡詠平故意傷害案[第224號]——當人身安全受到威脅后便準備防衛工具是否影響防衛性質的認定
李小龍等被控故意傷害案[第261號]——特殊防衛的條件以及對“行兇”的正確理解
王仁興破壞交通設施案[第295號]——不履行因緊急避險行為引起的作為義務可以構成不作為犯罪
趙泉華被控故意傷害案[第297號]——正當防衛僅致不法侵害人輕傷的不負刑事責任
范尚秀故意傷害案[第353號]——對精神病人實施侵害行為的反擊能否成立正當防衛
周文友故意殺人案[第363號]——如何理解正當防衛中“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
李明故意傷害案[第433號]——為預防不法侵害而攜帶防范性工具能否阻卻正當防衛的成立
韓霖故意傷害案[第569號]——如何認定防衛過當
閆子洲故意傷害案[第600號]——將正在實施盜竊的犯罪分子追打致死的行為如何量刑
三、犯罪的預備、未遂和中止
胡斌、張筠筠等故意殺人、運輸(未遂)案[第37號]——誤認尸塊為而予以運輸的行為應如何定罪處刑
黃斌等搶劫(預備)案[第139號]——犯罪預備應如何認定及處理
黃土保等故意傷害案[第199號]——如何認定教唆犯的犯罪中止
王元帥、邵文喜搶劫、故意殺人案[第242號]——犯罪中止與犯罪未遂的區別
張正權等搶劫案[第467號]——如何正確認定犯罪預備
朱高偉強奸、故意殺人案[第601號]——中止犯罪中的“損害”認定
李官容搶劫、故意殺人案[第611號]——對既具有自動性又具有被迫性的放棄重復侵害行為,能否認定犯罪中止
韓江維等搶劫、強奸案[第750號]——指認被害人住址并多次參與蹲守,但此后未參與實施搶劫的,是否屬于犯罪中止
四、共同犯罪
茍興良等貪污、受賄案[第30號]——具有兩種不同特定身份的人共同實施侵吞企業財產、收受他人財物的行為應如何定罪處罰
張君等搶劫、殺人犯罪集團案[第116號]——犯罪集團應如何認定,犯罪集團案件是否應全案審判
郭玉林等搶劫案[第189號]——在共同搶劫中,部分行為人引起的致人重傷、死亡后果,其余未在現場的行為人應否對此后果承擔責任
吳學友故意傷害案[第200號]——被雇用人實施的行為未達到犯罪的程度又超出授意的范圍,對雇用人應如何定罪處罰
烏斯曼江、吐爾遜故意傷害案[第347號]——沒有共同犯罪故意不構成共同犯罪
王建輝、王小強等故意殺人、搶劫案[第380號]——對共同故意殺人致人死亡的多名主犯如何區別量刑
于愛銀、戴永陽故意殺人案[第388號]——受殺人犯指使將小孩帶離現場能否構成共犯
練永偉等販賣案[第413號]——如何區分犯罪集團和普通共同犯罪
侯吉輝、匡家榮、何德權搶劫案[第491號]——在明知他人搶劫的情況下,于暴力行為結束后參與共同搜取被害人財物的行為如何定罪量刑
焦祥根、焦祥林故意殺人案[第633號]——以欺騙手段誘使他人產生犯意,并創造犯罪條件的,構成共同犯罪
龍世成、吳正躍故意殺人、搶劫案[第634號]——共同搶劫殺人致一人死亡案件,如何區分主犯之間的罪責
劉正波、劉海平強奸案[第658號]——欠缺犯意聯絡和協同行為的同時犯罪,不能認定為共同犯罪
張甲、張乙強奸案[第790號]——共謀輪奸,一人得逞,未得逞的人是否構成強奸既遂?如何區分該類犯罪案件中的主、從犯地位
徐國楨等私分國有資產罪案[第937號]——在僅能由單位構成犯罪的情形下,能否認定非適格主體與單位構成共犯
五、單位犯罪
北京太子紡織工業有限公司、姚志俊等走私普通貨物案[第1號]——單位走私犯罪在法律文書中如何表述
朱奕驥投機倒把案[第3號]——承包經理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是否構成單位犯罪
林春華等走私普通貨物案[第18號]——以公司名義進行走私,違法所得歸個人所有的,是個人犯罪
河南省三星實業公司集資詐騙案[第72號]——犯罪后單位被注銷如何追究相關人員的刑事責任
張貞練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案[第86號]——單位犯罪與自然人犯罪的區別如何界定
周云華虛報注冊資本案[第102號]——檢察機關以自然人犯罪起訴的單位犯罪案件應如何正確處理
陳德福走私普通貨物案[第151號]——犯罪單位的自首如何認定
普寧市流沙經濟發展公司等單位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案[第232號]——單位共同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如何定罪處罰
北京匡達制藥廠偷稅案[第251號]——如何認定單位犯罪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
張俊等走私普通貨物案[第455號]——單位責任人員在實施單位犯罪的同時,其個人又犯與單位犯罪相同之罪的,應數罪并罰
上海新客派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王志強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案[第725號]——依法成立的一人公司能否成為單位犯罪主體
周敏合同詐騙案[第726號]——如何理解和把握一人公司單位犯罪主體的認定
六、刑罰
張怡懿、楊臖故意殺人案[第240號]——公安機關待犯罪嫌疑人分娩后再采取強制措施的,能否視為審判時懷孕的婦女
韓雅利販賣、韓鎮平窩藏案[第250號]——被告人在羈押期間人工流產后脫逃,多年后又被抓獲審判的,能否適用死刑
閆新華故意殺人、盜竊案[第393號]——對既具有法定從輕又具有法定從重處罰情節的被告人應當慎用死刑立即執行
范昌平搶劫、盜竊案[第402號]——死刑緩期執行期間發現漏罪被判決后仍決定執行死刑緩期二年執行的是否需要重新核準
李飛故意殺人案[第737號]——對民間矛盾激化引發的故意殺人案件如何適用死緩限制減刑
宋江平、平建衛搶劫、盜竊案[第739號]——對共同犯罪中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被告人如何決定限制減刑
陳黎明故意傷害案[第775號]——死刑緩期執行期間因有漏罪而被起訴,在漏罪審理期間又故意犯新罪,是否屬于死刑緩期執行期間故意犯罪情形
胡金亭故意殺人案[第830號]——如何理解刑法第四十九條“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死亡”
扎西達娃等搶劫案[第184號]——對罪行極其嚴重的未成年犯罪人能否判處無期徒刑
法院裁定終結執行被執行人龍金罰金案[第596號]——刑法第五十三條規定的罰金減免程序如何操作
李春偉、史熠東搶劫案[第480號]——未成年人犯罪,法定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也可以適用免予刑事處罰
七、量刑
余永恒受賄案[第32號]——被告人被采取強制措施后交代司法機關尚未掌握的同種犯罪應如何掌握具體處刑
閻留普、黃芬故意殺人案[第58號]——被告人同時具備多種法定從輕、減輕、免除處罰情節和其他酌定情節的如何具體量刑
李小平等人故意傷害案[第114號]——對不具有法定減輕處罰情節的犯罪分子應如何適用刑罰
程乃偉綁架案[第182號]——特殊情況下減輕處罰的適用
吳晴蘭非法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案[第604號]——“犯意誘發型”案件如何處理
林明龍強奸案[第636號]——在死刑案件中,被告人家屬積極賠償,取得被害方諒解,能否作為應當型從輕處罰情節
王宇走私珍貴動物制品案[第772號]——刑法修正案(八)實施后刑法第六十三條第二款的適用
劉某貪污案[第786號]——適用減輕處罰情節能否減至免予刑事處罰
朱勝虎等非法經營案[第829號]——如何依據法定情節對罰金刑減輕適用
八、累犯
買買提盜竊案[第122號]——如何理解累犯制度、數罪并罰制度中的“刑罰執行完畢”
丁立軍強奸、搶劫、盜竊案[第202號]——在假釋考驗期間直至期滿后連續實施犯罪是否應撤銷假釋并構成累犯
南昌洙、南昌男盜竊案[第273號]——對累犯“再犯應當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之罪”要件的理解
九、自首和立功
張栓厚故意殺人案[第41號]——犯罪后由親屬送司法機關歸案并在一審宣判前如實供述罪行的應認定為自首
莊保金搶劫案[第59號]——犯罪嫌疑人一經傳喚即如實供認犯罪事實的可否認定為自首
姚偉林、劉宗培、莊曉華非法制造注冊商標標識案[第66號]——舉報同案犯并如實交代自己參與共同犯罪事實的應否認定為自首
王洪斌故意殺人案[第80號]——到公安機關報假案與自動投案的區別應如何把握
楊永保等走私案[第82號]——僅因形跡可疑被公安機關盤問后即如實交代罪行的應認定為自首
劉某訴江某故意傷害案[第172號]——自訴案件中的自首情節如何認定
姜方平非法持有槍支、故意傷害案[第221號]——被告人對事實性質的辯解不影響如實供述的成立
張義洋故意殺人案[第241號]——犯罪嫌疑人的親屬報案后,由于客觀原因沒能將犯罪嫌疑人送去投案,但予以看守并帶領公安人員將其抓獲的,能否視為自動投案
杜祖斌、周起才搶劫案[第255號]——自動投案后沒有如實供述同案犯是否構成自首
王春明盜竊案[第354號]——犯罪嫌疑人被公安機關傳喚到案后,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能否認定為自首
孫傳龍故意殺人案[第369號]——親友帶領公安人員抓獲犯罪嫌疑人能否認定自首
董保衛、李志林等盜竊、收購贓物案[第381號]——投案動機和目的是否影響自首成立
陳國策故意傷害案[第394號]——實施犯罪行為后滯留犯罪現場等候警方處理的行為能否認定自動投案
何榮華強奸、盜竊案[第411號]——如何理解“如實供述司法機關還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
孫賢玉交通肇事案[第415號]——交通肇事逃離現場后又投案自首的行為能否認定“肇事逃逸”
周建龍盜竊案[第437號]——向被害人投案的行為是否認定為自首
田成志集資詐騙案[第464號]——親屬提供線索抓獲犯罪嫌疑人的能否認定自首
劉兵故意殺人案[第465號]——如何認定自動投案中的“形跡可疑”
沈利潮搶劫案[第468號]——行政拘留期間交代犯罪行為的能否認定自首
趙春昌故意殺人案[第476號]——如何認定“經查實確已準備去投案”的自首
翁見武故意殺人案[第522號]——被告人報警后又繼續實施犯罪行為的,是否構成自首
王秋明故意傷害案[第525號]——被告人在案發后電話報警的行為是否成立自首
閆光富故意殺人案[第565號]——犯罪嫌疑人在公安機關通知后到案,但在公安機關掌握部分證據后始供述的,不能認定為自首
彭佳升販賣、運輸案[第593號]——因運輸被抓獲后又如實供述司法機關未掌握的販賣罪行不構成自首
張東生故意殺人案[第598號]——被告人具備自首要件,其親屬不配合抓捕的不影響自首的成立
王志勤貪污、受賄案[第695號]——余罪自首的證據要求與證據審查
譚繼偉交通肇事案[第696號]——交通肇事后報警并留在現場等候處理的,應認定為自動投案
王友彬交通肇事案[第697號]——交通肇事后逃逸又自動投案的構成自首,應在逃逸情節的法定刑幅度內視情決定是否從輕處罰
熊華君故意傷害案[第698號]——現場待捕型自首的認定條件
呂志明故意殺人、強奸、放火案[第699號]——如何認定“送親歸案”情形下的自動投案
袁翌琳故意殺人案[第700號]——對親屬報警并協助公安機關抓獲被告人行為的認定
周元軍故意殺人案[第701號]——不明知自己已被公安機關實際控制而投案的,不認定為自首,但可酌情從輕處罰
張某等搶劫、盜竊案[第702號]——接受公安人員盤問時,當場被搜出與犯罪有關的物品后,才交代犯罪事實的,不視為自動投案
蔣文正爆炸、敲詐勒索案[第703號]——余罪自首中如何認定“不同種罪行”和“司法機關已掌握的罪行”
劉長華搶劫案[第704號]——如何判斷行為人是屬于“形跡可疑”還是“犯罪嫌疑”
李吉林故意殺人案[第705號]——如實供述殺人罪行后,又翻供稱被害人先實施嚴重傷害行為的,能否認定為對主要犯罪事實的翻供
張春亭故意殺人、盜竊案[第718號]——交代司法機關尚未掌握的案發起因構成其他犯罪的,是否屬于自首
汪某故意殺人、敲詐勒索案[第747號]——如實供述的罪行與司法機關已經掌握的罪行在事實上密切關聯的,不構成自首
劉某、姚某挪用公款案[第755號]——如何認定職務犯罪案件中的自首及把握“辦案機關掌握的線索”范圍
徐鳳搶劫案[第776號]——公安機關確定犯罪嫌疑人并以其他名義通知其到案后,如實供述犯罪事實,但一審判決前翻供的,不認定為自首
尚娟盜竊案[第780號]——明知他人報案而留在現場,抓捕時亦無拒捕行為,且如實供認犯罪事實的,是否構成自首
趙新正故意殺人案[第811號]——如何認定“確已準備去投案”和“正在投案途中”
李國仁故意殺人案[第831號]——殺人后主動報警表示投案,等待抓捕期間又實施犯罪的,能否認定為自首
楊金鳳、趙琪等詐騙案[第880號]——自動投案的行為發生在犯罪嫌疑人被辦案機關控制之后的是否成立自首
黃建忠危險駕駛案[第897號]——如何認定醉駕型危險駕駛犯罪案件中的自首以及如何根據具體的自首情形決定對被告人的從寬處罰程度
喻春等故意殺人案[第926號]——在共同犯罪案件中如何認定“如實供述主要犯罪事實”
蔡勇、李光等故意傷害、窩藏案[第223號]——被窩藏人主動供述他人窩藏犯罪的不能認定為立功
梁延兵等販賣、運輸案[第249號]——如何認定被告人協助公安機關抓獲同案犯構成立功問題
劉群、李國才搶劫、詐騙案[第289號]——對有重大立功表現的犯罪分子一般不應適用死刑立即執行
陸驊、茅順君、石國偉搶劫案[第331號]——帶領偵查人員抓捕同案犯未果后電話勸說自首的是否屬于有立功表現
田嫣、崔永林等販賣案[第414號]——犯罪分子親屬代為立功的能否作為從輕處罰的依據
陳佳嶸等販賣、運輸案[第438號]——協助司法機關穩住被監控的犯罪嫌疑人是否構成立功
吳靈玉等搶劫、盜竊、窩藏案[第499號]——揭發型立功中“他人犯罪行為”的認定
馬良波、魏正芝販賣案[第539號]——被告人提供的在逃犯的藏匿地點與被告人親屬協助公安機關抓獲該人的實際地點不一致的,能否認定為立功
汪光斌受賄案[第607號]——沒有利用查禁犯罪職責獲取的線索可以構成立功
張令、樊業勇搶劫、盜竊案[第614號]——協助抓獲盜竊同案犯,該同案犯因搶劫罪被判處死緩,能否認定為重大立功
王奕發、劉演平敲詐勒索案[第706號]——“協助司法機關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立功情節的具體認定
沈同貴受賄案[第707號]——阻止他人犯罪活動,他人因未達刑事責任年齡而未被追究刑事責任的,行為人的阻止行為仍構成立功
霍海龍等虛開用于抵扣稅款發票案[第708號]——勸說、陪同同案犯自首的,可認定為立功
吳江、李曉光挪用公款案[第709號]——職務犯罪中自首及協助抓捕型重大立功的認定
石敬偉偷稅、貪污案[第710號]——被羈押期間將他人串供字條交給監管人員,對進一步查證他人犯罪起了一定的協助作用,雖不認定為立功,但可酌情從輕處罰
胡國棟搶劫案[第711號]——自首后主動交代獲悉的同案犯的關押場所并予以指認的,構成立功
劉偉等搶劫案[第712號]——帶領公安人員抓捕同案犯,未指認同案犯及其住處的,不認定為立功
馮紹龍等強奸案[第713號]——被告人親屬協助公安機關抓獲其他犯罪嫌疑人的,不認定為立功
楊彥玲故意殺人案[第714號]——如實供述自己所參與的對合型犯罪中對方的犯罪行為,不構成立功
韓傳記等搶劫案[第720號]——提供同案犯的藏匿地點,但對抓捕同案犯未起到實質作用的,是否構成立功
魏光強等走私、運輸案[第753號]——提供線索并協助查獲大量案外,但無法查明持有人的,是否構成立功
胡俊波走私、販賣、運輸,走私武器、彈藥案[第801號]——犯罪案件中如何具體認定立功情節以及如何把握基于立功情節對被告人從輕處罰的界限
康文清販賣案[第934號]——案發前,行為人檢舉揭發他人違法行為,公安機關根據該線索查獲系行為人自己實施犯罪的,是否構成立功
<請問二維碼在哪里?用當當最麻煩的就是聯系不上客服
專業性和指導性都很強,一直以來都在學習,趁著活動購買。
好書,實用,強烈推薦
不錯的實務書
非常好,很滿意。每次購買都很愉快。
很好!值得購買!
搞活動買的價格很劃算,書也很不錯
不錯解讀透徹內涵豐富內容扎實
有很強的指導作用,裝訂也比老版本好,不會翻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