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寬先生《戰國史》經過半個世紀的不斷充實和提高,內容翔實豐富,觀點顯豁精審。作者與時俱進,自1955年初版,1980年再版,1997年又隨著考古工作的巨大進展,新資料層出不窮而重加修訂、補充和改寫,成為“中國斷代史”系列的經典之作。作者以如椽的史筆,展現除戰國時期這一“古今一大變革之會”,社會激蕩,政體革新,群雄并起,百家爭鳴的紛異多彩的歷史長卷,以全新的面貌,成為國內外學術界極為注目的斷代史著作。著名歷史學家王子今評價:“這部斷代史研究的經典,不僅可以看作上一世紀古史研究高水準成果的一個紀念,又為學界新人提供了具有標范意義的學術樣板。”
讀中國歷史,尤其是斷代史,楊寬先生的著作絕不能錯過。“楊寬著作集”中的《戰國史》,是經過50多年,三次修訂的中國斷代史扛鼎之作。
楊寬先生經典著作相關推薦鏈接:
1.《中國上古史導論》
2.《古史新探》
3.《古史探微》
4.《西周史》
5.《戰國史料編年輯證》
6.《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
7.《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研究》
楊寬(1914—2005),字寬正,江蘇青浦(今屬上海市)江鎮人。曾就讀于蘇州中學師范科,1936年畢業于光華大學國文學系,師從史學大家呂思勉、蔣維喬、錢基博。1936年參與上海市博物館籌建工作,1946年任上海博物館館長兼光華大學歷史系教授,1953年任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1959年調任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副所長,1970年又調回復旦大學歷史系工作。1984年赴美國邁阿密定居至逝世。歷任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主任秘書、古物整理處處長,上海市博物館館長,中國先秦史學會及時至第三屆副理事長。著有《中國上古史導論》《西周史》《戰國史》《戰國史料編年輯證》《古史新探》《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研究》等。
前言1
及時章 緒論1
一 戰國史的重要性1
連年進行兼并戰爭的時代特征(2)春秋、戰國之交是“古今一大變革之會”(4)大變革體現了中國歷史的發展規律(7)戰國史對今后的深遠影響(9
二 戰國史料的整理和考訂11
戰國主要史料的特點(11)《竹書紀年》和校正《史記》東方六國紀年的考訂(14)合縱連橫史料的去偽存真(16)樂毅破齊史料的去偽存真(18)《資治通鑒》所載樂毅破齊經過的虛假(20)載有戰國史料的著作(22)戰國史料的編年整理和考訂(32)戰國典章 制度的分類編纂和考訂(37)戰國地理的考證和地圖的編繪(38)考古發現的新史料(39)銅器銘文的史料價值(42
第二章 春秋戰國間農業生產的發展45
一 冶鐵技術的進步和鐵制生產工具的廣泛使用45
冶鐵鼓風爐的重大進步(45)鑄鐵冶煉技術的發明(48)鑄鐵鑄造工藝的進步(51)鑄鐵柔化技術的發明(51)滲碳制鋼技術的發明(53)固體滲碳制鋼技術的發明和寶劍的制作(55)鐵礦的開發(56)各國冶鐵手工業地點(58)鐵工具的廣泛使用(60
二 水利灌溉事業的發展61
堤防的普遍建筑(62)運河的開鑿和水利工程的興辦(64)運河開鑿工程技術的進步(70
三 糧食作物、桑、麻以及漆園、果園的分布72
主要糧食作物的種類(72)土壤的分辨和田地的等級(75)各種糧食作物的分布(78)蠶桑事業的發展及麻的分布(80)漆園和果園的經營(82
四 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和農業產量的提高83
荒地的開墾(83)牛耕的推廣和耕作技術的進步(84)灌溉方法的改進(86)施肥技術的進步(86)農業產量的提高(87)一年兩熟制的推廣(89
五 農本理論的產生、管理農業政策的實施和農業科學的興起89
農本理論的產生(89)管理農業生產的政策(91)農業科學的興起(92
第三章 春秋戰國間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的發展96
一 手工業生產技術的進步96
青銅鑄造技術的進步(96)青銅工藝技術的創造(100)建筑技術的進步(104)煮鹽業的發達(109)釀酒技術的進步(110)制陶技術的進步(110)皮革業的進步(110)手工業技術知識的積累和《考工記》的成書(111
二 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112
與小農結合的家內手工業普遍存在(113)個體經營的小手工業普遍存在(113)官營手工業的規模(114)豪民所經營的大手工業(117
三 商業的發展和富商大賈的出現118
四 方土特產的交流(118)商業和交通的發展(120)壟斷市場的大商人的出現(124)各種巨富的產生(125
四城市的興起及其發展126
人口的增加(126)城市人口的增加(127)城郭的發展(128)商業城市的興起(130)都城的規模擴大(131)市的規模宏大(137)市中的工商業稅以及爭奪城市(139)軍市的興起(140
五 鑄造貨幣的廣泛流通和高利貸的橫行141
銅幣的四種形式(141)各國大商業城市所鑄銅幣(142)銅幣的廣泛流通(148)黃金的使用(150)高利貸的橫行(152)券的普遍應用(153
六 貿易理論的產生和商業政策的講究154
計然的貿易理論和商業政策(154)白圭的貿易致富理論(158)農家和法家的抑商主張(160
第四章 春秋戰國間社會經濟制度的變革162
一 農田制度的變革162
“國”“野”對立的制度和井田制度(162)井田制度的逐步瓦解和田地逐步私有化(165)田畝的租稅制度的推行(170)魏、秦等國的身分制和授田制(172)名田制度和地主的成長(175
二 各國政權的改組和改革177
魯的三分公室和四分公室(177)六卿分晉及其改革(178)田氏代齊(179)吳的興起及其政治改革(180)越的興起及其政治改革(182)鄭國的爭奪政權(184)秦獻公的取得政權及其政治改革(185)戴氏代宋(187)燕國的“禪讓”事件(188
三 社會結構的變化189
自耕小農的普遍存在(189)小農經濟成為立國的基礎(191)依附于地主的庶子、佃農和雇農(194)官府的奴隸(196)地主和商人占有的奴隸(199
第五章 戰國前期各諸侯國的變法改革203
一 魏國李悝的變法204
魏文侯任用李悝實行變法(204)李悝的“盡地力之教”(205)李悝的平糴法(206)李悝制定《法經》(206
二 趙國公仲連的改革208
三 楚國吳起的變法209
楚悼王起用吳起實行變法(209)吳起“損有余、補不足”的變法措施(209)吳起整頓楚國吏治(209)吳起變法的成效(210)吳起被殺害(211
四 韓國申不害的改革212
韓昭侯起用申不害進行改革(212)申不害講究統治之“術”(213
五 齊國鄒忌的改革215
齊威王起用鄒忌進行改革(215)鄒忌推行法家政策(215
六 秦國衛鞅的變法217
秦孝公起用衛鞅實行變法(217)衛鞅及時次變法(218)衛鞅第二次變法(220)衛鞅變法的成功及其被殺害(228
第六章 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及其重要制度230
一 官僚制度的建立230
官僚制度的產生(230)俸祿制度的推行(231)賞金辦法的實施(232)“璽”“符”制度的建立(233)年終考績的“上計”制度確立(235)視察和監察地方的制度(236)選拔官吏的制度和辦法(237
二 中央集權官僚機構的建立238
相國和將軍的官制(238)尉和御史的官制(241)七國官制的不同(242)秦漢時代九卿的由來(243
三 郡縣制度的建立245
縣和郡的產生(245)戰國時代郡的特點(246)戰國時代縣的組織(248
四 加強統治的有關制度的創設250
法律的制定、頒布和執行(250)戶口的登記和賦役的攤派(253)國家兩大財政機構的創始(255)連坐法的推行(260)度量衡制的頒布和校驗(260
五 郡縣征兵制度的推行和常備兵制度的建立267
郡縣征兵制度(268)常備兵制度(270)軍隊的編制和軍中賞罰的規定(270
六 爵秩等級的規定272
三晉、齊、燕的爵秩等級(272)楚的爵秩等級(273)秦的二十等爵(273)法律維護爵秩等級(276
七 封君制的設置280
戰國時代封君制的特點(280)各國封君的情況(288)封號的三種類型(290
八 維護統治的禮樂制度291
禮樂制度的作用(291)即位禮和朝禮(292)對神祇和祖先的祭禮(293)喪禮和墓葬制度(294)戰國墓葬可分三大等級(295)沿用謚法的禮制(298
第七章 七強并立的形勢和戰爭規模的擴大300
一 戰國初期各國的疆域和少數部族的分布300
各大國的疆域(300)各小國的疆域(303)少數部族的分布(306
二 七強并立形勢的形成310
晉國六卿的兼并和“三家分晉”(310)對戎狄部族的攻滅兼并(311)對小國的攻滅兼并(313)魏攻取秦河西地和滅中山(313)三晉伐齊和列為諸侯(315)楚、三晉和秦圖謀向中原開拓(317)田氏列為諸侯(318)趙、楚和魏、衛的大戰(318)楚南收揚越和取得蒼梧(320)韓滅鄭和三晉對外兼并(321)秦與周圍少數部族的斗爭(322)中山的復國(322)周分裂為西周和東周(323)秦、魏石門之戰(324)韓、趙、秦、魏間的戰爭和魏遷都大梁(325)魏遷都大梁后的形勢(326)七強并立形勢的形成(327
三 武器的進步和戰爭規模的擴大以及戰爭方式的變化327
武器的進步(327)各國兵額和參戰軍隊人數的增多(333)步騎兵的野戰、包圍戰代替了車陣作戰(335)總的戰爭方式的變化(340
四 戰爭中防御手段的進步341
關塞亭障的防守(341)各國內地長城的建筑(345)邊地長城的建筑(349
五 兵法的講求和軍事學的發展351
兵法的講求(351)孫武的軍事理論(352)孫臏的軍事理論(355)尉繚的軍事學(358)《六韜》伐滅敵國的謀略(360)后期墨家的守城戰術(363
六 馬的外形學(相馬法)的進步364
良種馬的培養和伯樂的相馬法(364)馬王堆出土的帛書《相馬經》(366
第八章 合縱、連橫和兼并戰爭的變化368
一 魏和齊、秦大戰以及魏、齊、秦等國陸續稱王368
魏國的進一步強大(368)齊、魏桂陵之戰(369)魏國扭轉戰局(370)魏惠王稱王和逢澤之會(371)齊、魏馬陵之戰(372)齊、魏“會徐州相王”(374)秦取得魏的河西(375)張儀為秦相而連橫(375)秦惠文君稱王(376)公孫衍合縱和五國相王(378)合縱、連橫活動的產生(379
二 張儀、公孫衍的連橫、合縱和秦滅巴蜀、取漢中以及楚滅越380
張儀兼為秦、魏之相(380)公孫衍為魏相和五國伐秦(381)秦滅巴蜀(382)秦對巴蜀的羈縻政策(383)秦兼并義渠土地(385)齊宣王破燕和中山攻取燕地(386)公孫衍為韓相和田文為魏相而合縱失敗(386)秦、韓、魏和楚、齊對峙局勢(388)秦、韓、魏大勝楚、齊和秦取漢中(389)秦武王為窺周室而攻取宜陽(391)楚懷王滅越(393
三 孟嘗君合縱齊、韓、魏而勝楚攻秦和趙武靈王
“胡服騎射”而攻取中山及胡地394
齊國靖郭君和孟嘗君的專權(394)齊、魏、韓勝楚的垂沙之役(396)楚懷王被秦拘留(398)孟嘗君入秦為相(399)趙武靈王“胡服騎射”(400)趙攻取中山和攻略胡地(401)宋滅滕、伐薛和取淮北(403)秦、趙、宋和齊、韓、魏對峙局勢(403)齊、韓、魏攻入秦函谷關(405
四 秦、齊、趙三強鼎立而斗爭和蘇秦為燕間諜而計謀破齊406
秦國穰侯的擅權(406)趙武靈王之死和李兌專權(407)齊、秦聯合而各自略地(408)秦將白起大敗韓、魏于伊闕(408)秦取得韓、魏大塊土地(409)秦、齊、趙三強鼎立而爭奪宋國(410)蘇秦為燕間諜而破齊的計策(411)燕昭王和蘇秦定策攻破齊國(413)燕助齊及時次攻宋(414)秦、齊并稱西帝、東帝(416)蘇秦合縱五國攻秦(417
五 齊滅宋、燕破齊和秦破楚及楚將莊入滇418
齊滅宋和秦取安邑(418)秦、趙主謀合縱五國伐齊(420)樂毅為趙、燕“共相”而破齊(423)蘇秦因反間而車裂于市(426)秦、魏分取宋地和楚收回淮北(427)秦兩次圍攻魏都大梁(428)燕攻破東胡和開拓遼東(432)齊將田單復國(432)秦對巴蜀的經營和對西南的開發(433)秦將白起攻取楚都郢和攻破楚國(433)楚將莊入滇稱王(436)秦滅亡義渠(438
六 秦、趙間劇戰,楚滅魯和秦滅西周以及魏攻取陶、衛439
秦破趙、魏的華陽之役(439)趙破秦的閼與之役(440)范雎相秦及其“遠交近攻”和“攻人”的戰略(441)秦攻取韓上黨和破趙于長平(444)秦進圍趙都邯鄲和魏、楚合縱救解的成功(448)楚考烈王滅魯(452)秦昭王滅西周(452)魏安釐王攻取陶郡和滅亡衛國(453
第九章 秦的統一455
一 秦兼并六國和完成統一455
秦在兼并戰爭中的勝利(455)燕、趙連年大戰(457)燕、楚、魏分別攻齊(457)秦滅東周和攻取趙的太原(458)信陵君合縱五國攻秦和攻韓取管(458)秦攻取魏地建置東郡(460)秦攻取趙的上黨和河間(462)秦接受韓郡守投獻和秦滅韓(463)秦間諜工作成功和秦破趙(464)荊軻刺秦王和秦破燕(464)秦滅魏(465)秦滅楚(465)秦滅甌越、閩越(466)秦滅燕、趙(467)秦滅齊(467)對西南少數部族地區設官治理(467)防御匈奴和建置九原郡(467)統一南越和建置南海、桂林、象郡(468
二 秦統一的原因469
人民的向背是戰爭勝負的關鍵(469)秦在兼并戰爭中推行了符合人民愿望的政策(472)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建成統一國家(475)人民群眾迫切要求統一(476
三 秦始皇的完成統一479
秦始皇的登位和秦統一條件的成熟(479)呂不韋和《呂氏春秋》(481)《呂氏春秋》鼓吹用“義兵”兼并天下(483)秦始皇消滅嫪毐和呂不韋兩大勢力(484)秦始皇采用法家主張兼采陰陽家、儒家學說(485)尉繚使用間諜兼并六國的策略(487)秦始皇推行的法家政策(488)秦始皇的評價問題(493
第十章 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498
一 士的活躍和“百家爭鳴”498
士的變化及聚徒講學和著書立說之風(498)布衣卿相之局和“禮賢下士”之風(500)游說和養士之風(501)“子”和“夫子”開始作為學者和老師的尊稱(502)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502)九流十家出于王官(503
二 墨子的天志、兼愛和尚賢學說504
墨家淵源于巫祝(504)墨子和墨家(505)要求解決“三患”、達到“三務”(506)尚賢、尚同和各盡所能的主張(507)非樂、非攻、非命和非儒(508
三 老子主張柔弱和無為的道家學說510
道家淵源于史官(510)老子和老子書的年代(512)柔弱勝剛強的原則(512)防止失敗、爭取勝利的策略(513)反對大國兼并取天下(514)道是萬物本體的學說(515)小國寡民的政治理想(516
四 道家的幾個流派516
楊朱的“為我”學說(516)列子的“貴虛”學說(517)稷下的道家(519)稷下道家的“精氣”為“道”說(519)稷下道家的“水”為“萬物本原”說(520)莊子的相對主義(521)莊子追求的精神自由(523
五 慎到的法治、勢治理論523
從道家分化出來的法家(523)主張國君無為而治(523)提倡法治(524)重勢學說(525
六 曾子一派主張修身治國的儒家學說525
曾子一派儒家的發展(525)曾子的修身之道(527)曾子的陰陽二氣化生天地萬物說(529)大學之道和中庸之道(530)所謂圣和圣人(532
七 孟子主張“王道”和“仁政”的儒家學說534
孟子事跡(534)主張效法先王和實行“王道”(534)人性本善的理論(535)實行“仁政”的學說(535
八 黃帝書的黃老學派思想537
黃老學派和它的代表作黃帝書(537)要求采取緩和矛盾的政策(538)主張加強中央集權按“法度”統治(538)改進道家學說作為理論依據(539
九 《易系辭傳》所闡明的“易”的哲理541
布面精裝,字體舒朗,屬于比較經典的排版。內容雖還未多看,但從前言中已能管窺書中精研之一二。之前沒有接觸過楊寬先生的著作,以后會逐一拜讀。
等了好久,終于搞活動了,內容就不說了,比較全面的戰國史
設計的布面裝幀非常的讓人喜愛,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最復雜、最混亂的民族融合時期之一,研究戰國史絕對有買這本書的必要。
楊寬教授的經典之作,可以說是介紹戰國歷史的最著名的著作。想學習戰國史不可不讀。
很好的書很好的書很好的書很好的書,期盼很長時間了
楊寬先生的代表作,經過兩次修訂后內容幾乎擴容了兩倍。
買回來藏書用,待有空需要時再細細品味,紙張很好,值得擁有
楊先生的用心之作。書的印刷很精美,內容值得一讀。
好歹也用個小紙箱啊,直接用塑料袋裝了發貨,所有的角全部變形了!
楊寬教授的著作,印刷上乘,內容詳實,非常值得耐下心來去讀!
肯定是大家的經典之作,對歷史感興趣一定要看,厚厚一本書慢慢研讀
楊老師的作品,可以在中國的史家中算一派了,厚厚的一大本 找時間研讀一下。 詳細清晰 濾清了很多東西。
楊寬老先生的斷代史經典之作,布面精裝,紙質印刷上佳,是閱讀收藏的佳品。
內容扎實、可讀性強,對于了解戰國那段紛雜的歷史很有幫助。
楊寬的書一直都很火,經常沒貨。這次趁著搞活動買下來了,只買了其中的兩本。先看著吧。很厚,排版還可以。不知道書的內容質量如何,還沒開始看。
楊寬先生戰國研究的經典之作,至今仍無超越者,現終于再版,欣喜!
楊寬教授最著名的研究領域就是戰國史:本書吾是作為復旦歷史系的晚輩,購買收藏閱讀,等於是補課而用的。
厚厚的一大本,全方位的介紹戰國歷史,用翔實的材料,糾正了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歷史常識,值得一讀
書非常好,一直很喜歡歷史,楊寬老師的這本書從各個方面將戰國史表現的淋漓盡致!書封面是布面,很喜歡
春秋戰國,是我國特殊歷史時期。中國走向統一和集權,開始了大一統的政權方式和體制。國外走向邦聯和其他。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從,特別耐人尋味
論證很多,需要一定的史學知識!一般想了解戰國史的不建議看!適合學術研究!
很滿意,楊寬是戰國史的權威,學術功底很深厚,很扎實,此外,這本書印刷很好,字跡很清晰,紙張厚實。
本書是濃縮楊先生畢生戰國史研究心得,堪稱中國斷代史扛鼎之作。印刷和包裝也非常典雅,值得收藏
《戰國史》,五十余年的心血,多次修訂,先后三版,終于鑄就成為經典。漫長的時間,難逢的機遇,關注的眼光,辛勤的勞作,深入的思索等,融合在這部著述當中,可喜可賀,可敬可佩。
濃縮楊寬畢生戰國史研究心得,五十年成就中國斷代史扛鼎之作!
好書。楊寬先生《戰國史》經過半個世紀的不斷充實和提高,內容翔實豐富,觀點顯豁精審。作者與時俱進,自1955年初版,1980年再版,1997年又隨著考古工作的巨大進展,新資料層出不窮而重加修訂、補充和改寫,成為“中國斷代史”系列的經典之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質量上等,非常漂亮,非常滿意。
戰國是我國古代思想的高峰,百家爭鳴正是在這個偉大的時代。作為中國人,應該對國家、先賢的歷史有了解,這本書就是了解戰國歷史的好渠道!
《戰國史》就一冊,書的質量沒得說,印刷很清晰,書里面的紙張也非常厚實,有點屬于精裝版的了,內容還沒仔細看,應該是沒問題,個人感覺里面紙張有點太白了,再稍微泛黃些就更好了,這多少有些有點吹毛求疵了,總之書不錯,值得購買,留著以后有時間慢慢看。
楊寬先生《戰國史》經過半個世紀的不斷充實和提高,內容翔實豐富,觀點顯豁精審。
因為看大秦帝國的電視劇,所以想買本介紹戰國歷史的書來看,正好找到楊寬先生的這本《戰國史》,內容很全面,從軍事、政治、文化、經濟等等方面談到了戰國的歷史變遷。暫時只對政治改革部分感興趣,以后再補完!
楊寬先生《戰國史》經過半個世紀的不斷充實和提高,內容翔實豐富,觀點顯豁精審。作者與時俱進,自1955年初版,1980年再版,1997年又隨著考古工作的巨大進展,新資料層出不窮而重加修訂、補充和改寫,成為“中國斷代史”系列的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