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是呂思勉先生的史學成名作,也是我國歷史上及時部用白話文寫成的中國通史。呂思勉在我國現代史學史上,是一位在通史、斷代史和專史等諸多領域里都作出重大貢獻的歷史學家,其史學研究通貫各時代,周瞻各領域,長于綜合研究和融會貫通,國學基礎深厚,治史意趣生動。《中國通史》分為上下兩冊,上冊是中國文化史,借鑒古代史書的典制體,按章節分為婚姻、族制、政體、階級、財產、官制、選舉等十八個專題,內容之廣泛,與今“大文化”涵義相合;下冊是中國政治史,從民族起源開始,敘述歷朝歷代史事直至民國開創。濃縮中國五千年歷史于一書,僅用了三十八萬字,其功力非同一般。《中國通史》滲透著呂思勉用新方法、新思想來整理舊國故的精神,全書“以豐富的史識與流暢的筆調來寫通史,方為通史寫作開一新的紀元”。
《中國通史》的套裝書信息:
人生必讀精品(《傳習錄》《曾國藩家書》《中國通史》)—“慢讀”系列 民國以來暢銷不衰的國史經典讀本
與錢穆《國史大綱》并世而立,各有所長。
與《全球通史》一起被列為教育部推薦大學生必讀書目。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江蘇常州人,與陳垣、陳寅恪、錢穆并稱“史學四大家”。曾在多所大中學校任教,并任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編輯。1949年后,任華東師范大學教授。一生桃李滿天下,學生中包括后來成為文史大家的錢穆、趙元任、黃永年等人。呂思勉是我國現代史學界一位在通史、斷代史和專史等諸多領域里都做出重大貢獻的歷史學家。代表作品有《呂著中國通史》《先秦史》《中國民族史》《理學綱要》等。
社會改革
孔子所謂小康之世,大約從有史時代就開始的。因為我們有確實的歷史,始于炎黃之際,已經是一個干戈擾攘的世界了。至于亂世,其機緘,亦是早就潛伏的,而其大盛,則當在東周之后。因為封建制度,是自此以后,才大崩潰的(封建制度的崩潰不是什么單純的政治作用,實在是社會文化進步,而后政治作用隨之的,已見第三章。新文化的進步,就是舊組織的崩潰)。然在東周以后,社會的舊組織,雖已崩潰,而人們心上,還都覺得這新成立的秩序為不安;認為他是變態,當有以矯正之。于是有兩漢時代不斷的社會改革運動。醞釀久之,到底有新室的大改革。這大改革失敗了,人們才承認社會組織的不良,為與生俱來,無可如何之事,把病態認為常態了。所以我說小康的一期,當終于新室之末。
漢代人的議論,我們要是肯細看,便可覺得他和后世的議論,絕不相同。后世的議論,都是把社會組織的缺陷,認為無可如何的事,至多只能去其太甚。漢代人的議論,則總是想徹底改革的。這個,只要看最著名的賈誼、董仲舒的議論,便可見得。若能細讀《漢書》的《王貢兩龔鮑》和《眭兩夏侯京翼李傳》,就更可明白了。但他們有一個通蔽,就是不知道治者和被治者,根本上是兩個對立的階級。不知領導被壓迫階級,以圖革命,而專想借壓迫階級之力,以進行社會改革。他們誤以為治者階級,便是代表全社會的正義的,而不知道這只是治者階級中的最少數。實際,政治上的治者階級,便是經濟上的壓迫階級,總是想榨取被治階級(即經濟上的被壓迫階級)以牟利的。治者階級中最上層的少數人,只是立于兩者之間,使此兩階級得以保持一個均衡,而實際上還是偏于治者一方面些。要想以他為發力機,鼓動多數治者,為被治者謀幸福,真是緣木求魚,在理論上決不容有這回事。
理所可有,而不能實現之事多矣,理所必無,而能僥幸成功之事,未之前聞。這種錯誤,固然是時代為之,怪不得古人。然而不能有成之事,總是不能有成,則社會科學上的定律,和自然科學上的定律,一樣固定,決不會有例外。
在東周之世,社會上即已發生兩種思潮:一是儒家,主張平均地權,其具體辦法,是恢復井田制度。一是法家,主張節制資本,其具體辦法,是(甲)大事業官營;(乙)大商業和民間的借貸,亦由公家加以干涉(見《管子 輕重》各篇)。漢代還是如此。漢代儒家的宗旨,也是要恢復井田的。因為事不易行,所以讓步到“限民名田”。其議發于董仲舒。哀帝時,師丹輔政,業已定有辦法,因為權戚所阻撓,未能實行。法家的主張,桑弘羊曾行之。其最重要的政策,是鹽鐵官賣及均輸。均輸是官營商業。令各地方,把商人所販的出口貨做貢賦,官販賣之于別地方。
弘羊的理論,略見《鹽鐵論》中。著《鹽鐵論》的桓寬,是反對桑弘羊的(《鹽鐵論》乃昭帝時弘羊和賢良文學辯論的話,桓寬把他整理記錄下來的。賢良文學都是治儒家之學的。弘羊則是法家,桓寬亦信儒家之學)。其記錄,未必會有利于弘羊,然而我們看其所記弘羊的話,仍覺得光焰萬丈,可知歷來以弘羊為言利之臣,專趨承武帝之意,替他搜刮,實在是錯誤的。但弘羊雖有此種抱負,其籌款的目的是達到了,矯正社會經濟的目的,則并未達到。漢朝所實行的政策,如減輕田租,重農抑商等,更其無實效可見了。直到漢末,王莽出來,才綜合儒法兩家的主張行一斷然的大改革。
在中國經學史中,有一重公案,便是所謂今古文之爭。今古文之爭,固然自有其學術上的理由,然和政治的關系亦絕大。提倡古文學的劉歆、王莽,都是和政治很有關系的人。我們向來不大明白他們的理由,現在卻全明白了。王莽是主張改革經濟制度的人。他的改革,且要兼及于平均地權和節制資本兩方面。今文經是只有平均地權的學說,而無節制資本的學說的。這時候,社會崇古的風氣正盛。欲有所作為,不得不求其根據于古書。王莽要兼行節制資本的政策自不得不有取于古文經了。這是旁文。我們現在且看王莽所行的政策:
一)他把天下的田,都名為王田(猶今言國有);奴婢名為私屬;都不得賣買,男口不盈八,而田過一井的,分余田與九族鄉黨。
二)設立六筦之制:(甲)鹽,(乙)酒,(丙)鐵,(丁)山澤,(戊)五均賒貸,(己)鐵布銅冶。其中五均賒貸一項,是控制商業及借貸的。余五項,系將廣義的農業和工業,收歸官營。
三)五均,《漢書 食貨志》《注》引鄧展,謂其出于河間獻王所傳的《樂語》《樂元語》。臣瓚引其文云:“天子取諸侯之土,以立五均,則市無二賈,四民常均;強者不得困弱,富者不得要貧;則公家有余,恩及小民矣。”這是古代的官營商業。其為事實或法家的學說未可知,而要為王莽的政策所本。王莽的制度:是改長安東西市令,又于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五處,都設司市師(師是長官之意)。各以四時仲月(二、五、八、十一月),定該區中貨物的平價。貨物實系有用而滯銷的,照他的本錢買進。物價騰貴,超過平價一錢時(漢時錢價貴,故超過一錢,即為騰貴),則照平價出賣。又在司市師之下,設泉府丞。丞是副官的意思。經營各種事業的人,都要收稅,名之為貢(其額按純利十分之一)。泉府收了這一筆貢,用以借給困乏的人。因喪祭等事而借的,只還本,不取息,借以營利的,取年息十分之一。
王莽的變法,成功的希望是不會有的,其理由已述于前。固然,王莽的行政手段很拙劣,但這只是枝節。即使手段很高強,亦不會有成功的希望。因為根本上注定要失敗的事,決不是靠手段補救得來的。但是王莽的失敗,不是王莽一個人的失敗,乃是先秦以來言社會改革者公共的失敗。因為王莽所行,并不是王莽一個人的意見,乃是先秦以來言社會改革者公共的意見。王莽只是集此等意見的大成。經過這一次改革失敗之后,人遂群認根本改革為不可能,想把亂世逆挽之而至于小康的思想,從此告終了。中國的社會改革運動,至此遂告長期的停頓。
雖然在停頓時期,枝節的改革,總還不能沒有的。今亦略述其事如下:
當這時代,最可紀念的,是平和的、不徹底的平均地權運動。激烈的井田政策既經絕望,平和的限民名田政策還不能行,于是又有一種議論,說平均地權之策,當行之于大亂之后,地廣人稀,土田無主之日。于是有晉朝的戶調式,北魏的均田令,唐朝的租庸調法。這三法的要點是:(一)因年齡、屬性之別,以定受田的多少。(二)在北魏的均田令中,有露田和桑田的區別。唐朝則名為口分田和世業田。桑田和世業田,是可以傳世的,露田和口分田,則受之于官,仍要還之于官。(三)唐制又有寬狹鄉之別。田畝之數,足以照法令授與的為寬鄉,不足的為狹鄉。狹鄉授田,減寬鄉之半。(四)有余田的鄉,是要以給比連之鄉的。州縣亦是如此。(五)徙鄉和貧無以葬的人,得賣世業田。自狹鄉徙寬鄉的,得并賣口分田(口分田非其所有,無可賣之理。這該是獎勵人民從狹鄉遷到寬鄉去的意思。法律上的解釋,等于官收其田而賣卻之,而將賣田所得之款,發給為獎勵費。許其自賣,只是手續簡便些罷了)。(六)雖然如此,世業田仍有其一定制限,買進的不得超過此限度,在最小限度以內,亦不得再賣卻。統觀三法,立法之意,是不奪其私有之田,無田者則由官給,希冀減少反抗,以漸平均地權,其立法之意誠甚善。然其實行至何程度,則殊可疑(晉法定后,天下旋亂,曾否實行,論者甚至有懷疑的。北魏及唐,曾實行至何程度,歷史上亦無明確的記載)。即使實行了,而人總是有緩急的;緩急的時候,不能不希望通融,在私產制度之下,誰肯白借給你來?
救濟的事業,無論如何,是不能普遍的(救濟事業之量,決不能等于社會上需要救濟之量,這是有其理論上的根據的。因為救濟人者,必先自覺有余,然后能斥其所余以救濟人。然救濟人者的生活程度,必高于所救濟的人,因而他所拿出來的,均攤在眾人頭上,必不能使被救濟者之生活程度,與救濟之者相等。而人之覺得足不足,并不是物質上真有什么界限,而往往是和他人的生活狀況相比較的。如此,故被救濟者在心理上永無滿足之時。又在現在的社會組織之下,一個人的財富,往往是從剝削他人得來的,而他的自覺有余必在先,斥其余以救濟他人必在后。自剝削至于救濟,其中必經過相當的時間。在此時間之中,被剝削者,必已負有很大的創傷,即使把所剝削去的全數都還了他,亦已不夠回復,何況還不能全數還他呢)。于是不得不有抵賣之品。而貧民是除田地之外,無物可以抵賣的。如此,地權即使一度平均,亦很難維持長期。何況并一度之平均而不可得呢?再者:要調劑土滿和人滿,總不能沒有移民,而在現在的文化狀況之下,移民又是很難實行的。所以此等平均地權的方法,不論事實,在理論上已是很難成立的了。
據記載,唐朝當開元時,其法業已大壞。至德宗建中元年(民國紀元前一千一百三十二年),楊炎為相,改租庸調法為兩稅法,人民的有田無田,田多田少,就無人過問了。
自晉武帝太康元年(民國紀元前一千六百三十二年),平吳行戶調法至此,前后適五百年。自此以后,國家遂無復平均地權的政策。間或丈量,不過為平均賦稅起見,而亦多不能徹底澄清。兼并現象,依然如故,其中最厲害的,為南宋時浙西一帶的兼并。因為這時候,建都在臨安,浙西一帶,闊人多了,競以兼并為事,收租奇重。宋末,賈似道要籌款,就用低價硬買做官田。田主固然破產了。佃戶自此要向官家交租,又非向私家交租時“額重納輕”之比,人民已受了一次大害。到明初平張士誠,太祖惡其民為士誠守,對于蘇松、嘉湖之田,又定以私租為官稅。后來雖屢經減免,直到現在,這一帶田賦之重,還甲于全國。兼并的影響,亦可謂深了。
論方面廣闊,述作宏富,且能深入為文者,我常推重呂思勉誠之先生、陳垣援庵先生、陳寅恪先生與錢穆賓四先生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嚴耕望
編著中國通史的,最易犯的毛病是條列史實,缺乏見解,……極為枯燥。及呂思勉先生出,有鑒于此,乃以豐富的史識與流暢的筆調來寫通史,方為通史寫作開了一個新的紀元。
——顧頡剛
這書非常好。不僅內容好。紙張印刷排版都很贊。 很物美價廉的一本書。
說句實話, 幾年前我的書基本上都是當當上買的,品類齊全,基本上找什么書有什么書。可近些年我都快把他忘了,找一本沒有、再找一本還沒有,有個兩次經歷我就不想來了...
很不錯雖然外袋還是有所破損但是至少包了一層氣泡保護膜。紙質也挺好的。是我喜歡的裝訂。好評
還沒看完,對于我這個通史出入門的人來說有些難懂,但這不影響我認為這是一本好書的判斷。
書的紙張和裝訂太棒了一看就是好書好出版社。無奈我才疏學淺肚子里的墨水太少了有點讀不明白我估計要讀下來這部書肯定需要花很久了。
怎么說呢,不是我想要的通史,內容枯燥,可讀性不強,不適合初學者。
呂思勉的一系列作品是同事推薦的,他和上初中的女兒都很喜歡,我還沒有時間坐下來仔細品讀。比較嚴肅的正史
很厚的一本書,紙質很好,關鍵是線裝的,蜜汁喜歡線裝的書!里面內容不錯,很喜歡這樣講歷史,分為文化史和政治史。心水~
線裝本很上檔次,原本看別的版本有分兩冊出的,擔心這本排版會很擠,沒想到完全不會,不僅字體大小合適,排版看著不累眼,還有插圖!
個人對歷史十分感興趣 況且《中國通史》是非常有名的一本書 一定要認真拜讀
書的設計和用紙都很好,裸背線裝,非常有特色!而且《中國通史》也是一本非常值得拜讀的經典。
一直在當當買書,無論是速度還是書都沒話說。是值得推薦的正版書。這本書不虧為大家寫的,對于想要了解中國的歷史,這本書值得推薦。不但簡單易懂,還很有趣!
民國時期有兩部通史最負盛名,一部是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另一部便是《呂著中國通史》,值得一看,不過需要一定的國學功底
正趕上買200送100的優惠,某東同樣的優惠券居然秒光,這邊隨便用,當當這次也是下了血本了,晚上不死心又追加了100多,都是關注許久的書了,很滿意!
雖說是通史,寫的比較簡要,但是要說的也都大致說清楚了,作為了解文化和政治歷史很合適,排版緊密,干貨滿滿,值得入手。
呂思勉果然是大師,他把中國歷史文化從各個方面進行了梳理,很值得一看
非常好的書,都有點愛不釋手了,而且配送超快,真是一次愉快的購物體驗。下次還會繼續光臨。而且書是正版,很精美,還有淡淡的油墨味道。總而言之一個字:非常好的書,非常好的購物體驗。
我和我的朋友堅定認為,呂思勉先生的這部通史,是迄今為止最好的,沒有之一。
這本書是裸線裝的,包裝挺有意思的——但是它的內容更有意思!短短幾十萬字卻把整個中國歷史畫了出來——有思想、有感情、有寄托,更有信念——沒廢話!絕對值得我們這一代不習慣讀書的人讀一讀!!!
就像嚴耕望先生所說,呂氏中國通史“周贍綿密,可謂是一部近乎‘方以智’之作”。史料詳實,考據頗豐,條理分明,而且沒有史書常見的厚重,無論是對歷史感興趣但沒有基礎的小白還是史學專業人士都十分適合。
書不錯,就是快遞很惱火,寄了6天都沒動靜,結果一上網看見顯示本人已經簽收,問客服說是快遞員回和我聯系,又折騰了三天,還是門衛說在值班室有我的包裹,而且放了好幾天,傳說中的快遞員一直沒有聯系我,也是醉了。
慕名而來,裝幀精美,圖文并茂,很喜歡,之前讀過白壽彝先生的中國通史,現正拜讀呂思勉先生著作!話說我從好多年前就在當當買書,現在高中即將畢業,當當依然是我最愛的購書網站~
該書是作者的成名作,體力與通常的通史不一樣,作者采用的是先文化政治通論,讓人先整體把握中國政治文化,再來理解朝代變化。讀后,既有整體、又有朝代脈絡,既有助于構建體系、梳理脈絡,值得一讀。
書的包裝是不是還沒有包裝好第一次碰到就這樣的包裝里面的有些插圖文字說明寫的不清晰只能說還好吧
呂思勉的中國通史很值得一看,相比于他的其他的文言作品,本書也是相當的白話,適合一般的歷史愛好者潛心學習。本書分為文化史和政治史兩部分,尤其以文化史為重點內容,希望讀者朋友們注意選擇的內容導向。本書還有一個特點是線裝本,這讓我們又是眼前一亮。
呂思勉先生是史學大師,他的中國通史值得每一個國民細讀之。
盡管已經問世半個多世紀,但本書在同類題材中,仍然是學術性與通融性生動結合的典范,尤其在傳統文化熱的今天,本書實為一部中國古代文化的說明書。
對于喜歡歷史類書籍的我來說,這本書是必買的。因為本書作者呂思勉先生是歷史大家,書中內容的質量有保證。
今年在讀蔡東藩先生的《中國歷朝通俗演義》,同時也想讀讀呂思勉先生的《中國通史》,兩者的著眼點不同,一個是重于史實,一個是重于分析。相輔相成。如果喜歡了解歷朝的政治,經濟,社會形態,文化方面分析的,可以讀讀這本書。
第一次發過來書沒有膠封,申請換貨,發過來的書依舊沒有膠封,當當的工作人員也太粗心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