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歷史不忍細看(精編版)》專挑政治、軍事、文化、人才等領域,那些活色生香的歷史細節來解讀,隨便翻開一頁就能擊中你的歷史盲點,讀上一段便能輕松獲取一點歷史知識。
2、《歷史不忍細看(精編版)》按年代順序重新精編,內文四次審校,內容更加精煉,可讀性更強!
3、高逼格的通俗史,內里很野,外表很正。數百則鮮為人知的歷史事件和秘聞軼事,以野史范刷新你的正史觀。全新包裝,精致排版,這個歷史挺靠譜。
4、隱秘奇聞搭配鮮活語言,生猛;去偽存真且字字鏗鏘,有料。
趙越,歷史作家,學者。自幼酷愛歷史,博覽名家歷史典籍,也不排斥逸聞野史。對古代的制度與社會生活感興趣,憑借自己長期的研究積累,著成這部以分析歷史上那些不可被忽視的細節、隱秘的通俗史書。
崇禎為何死也不南遷
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十八日,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陷北京,崇禎皇帝無路可逃,在紫禁城后的煤山上自殺,屹立了200多年的明王朝滅亡了。
其實對崇禎帝來說,當時有一個辦法可以自保,那就是放棄危在旦夕的北京,到南京建立臨時王朝。這一辦法或許過于自私,但是尚可保住江南的半壁江山,明朝或許不會這么快就滅亡。但是崇禎卻遲遲沒有南遷,放棄了一條生路,還親手斷送了大明江山,自己也自縊身亡。那么,崇禎皇帝為什么遲遲不肯南遷?他難道是真的不想南遷?
遷都的建議是崇禎在德正殿進行一次私下召見時,由江西籍官員、翰林學士李明睿首次提出的。當皇上問到今后的策略時,李明睿的回答相當坦率,甚至在提到北方失利時也無所顧忌。他說,義軍已經逼近京城,朝廷正值“危急存亡之秋”,明智的選擇,就是遷都南京。然而,崇禎帝對此卻躊躇不已:面對外患,如果棄守北京,就會落下丟失國土的千古罪名;面對內憂,坐以待斃,又會蒙受失政于寇的奇恥大辱。這個兩難的選擇使他猶豫不決,他一心想作名垂青史的圣君,根本不能承受這種失地失國的罪名。
于是他將這一問題提出交給大臣商議,想讓大臣們正式提出南遷,然后他再順水推舟作個表態,免得承擔歷史責任。可是,崇禎身邊的大臣個個老奸巨猾,沒有一人站出來表態。由于沒能從他們口中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崇禎只好決定“早朝廷議公而決之”。朝堂上眾朝臣展開了唇槍舌劍的激烈爭奪,結果相持不下,最終不歡而散。崇禎帝自己又不愿意承擔丟棄宗廟社稷的大罪,于是這個正確的策略便被擱置一邊了。
對于那些主張絕不棄國土的臣子們,真的是心口如一以死報國的忠臣?答案當然不全是。他們中多數認為假如自己表態不棄國土,日后就逃脫了丟失國土的罪名。而后又不公開反對“棄守北京”,則是遵照崇禎皇帝的心思。他們想著即使有朝一日秋后算賬,這個剛愎自用又心胸狹窄的皇帝,為了開脫自己的罪責會找一個因棄守北京而丟失國土罪名的替罪羊,他們自己也可以明哲保身。有這樣一幫滿腦子為個人打算的庸臣,再加上個優柔寡斷、只圖虛名的皇上,國家怎么可能不亡?
三月初,李自成勢如破竹,攻克了寧武,明軍一敗涂地,京城已經岌岌可危,崇禎又連夜召諸大臣商議對策。然而卻有人提議皇上應該守京師,讓太子下江南。崇禎頓時勃然大怒:“朕經營天下十幾年尚不能濟,孩子家做得了什么大事?”其實大家都明白,皇帝自己本想南逃,卻硬要眾大臣說出來。但這時仍沒有大臣勸皇帝南遷,到了,也只是下了個“入京勤王”的圣旨,等待各路大軍來京護駕。
然而勤王的軍隊沒到,告急奏折卻像雪片一樣飛來。這時李明睿又來緊急求見,力勸崇禎南遷。崇禎再次召集大臣,希望大家奏請他南遷。可是這一次他又失望了,大臣們全都沉默不語,誰也不肯開口。僵持之際,前方信使來報:“保定失陷了!”這一下,崇禎皇帝不禁呆坐在那里,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兩行眼淚已然流下。因為南遷的路被從中掐斷,南遷之議已經成為泡影了。
最終,李自成于公元1644年3月18日率領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崇禎皇帝無路可逃,自縊身亡,國祚綿延200多年的明王朝就此滅亡。
以不孝、謀反之罪被處死的孔融
“孔融讓梨”的故事早已成為現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典型范例,孔融也因此給世人留下了自幼品性善良、尊敬兄長的美好形象。然而,四歲孩童的讓梨之舉,僅僅是他人生中一個稍縱即逝的片段。長大后的孔融,在亂世之中從政失敗,以不孝、謀反之罪被處死,給世人留下了又一個難解之謎:為何曹操一定要將孔融處死?
事出必有因,其中最致命的因由莫過于孔融盛名之下恃才傲物、不識時務地莽撞進諫。
孔融的確是個博聞強記、才華橫溢的學者文人,但絕不是個精通實務、善于用人的政治家。不具備政治才能仍想混跡于官場,稍有自知之明者就該收斂行事,虛心做人。可才氣頗高的孔融,仗著犀牙利筆,目空一切。雖說他對古人的治國方略、教化方針相當熟悉,與人辯論援引古今,達到“玩而誦”的程度,也因此深得曹操佩服。但他處處與人針鋒相對,言辭犀利地諷刺挖苦,久而久之,終于禍從口出。
公元197年,袁術在壽春稱帝。曹操一時無法殲滅之,滿腔怒火無處發泄,便遷怒于與袁術聯姻的太尉楊彪,誣陷楊彪企圖廢黜天子,上奏疏請求收捕下獄,判處楊彪大逆不道之罪。孔融聽說后,立刻找曹操理論,援引《周書》所云“父子兄弟,罪不相及”,何況楊彪和袁術只是親家!曹操推托說是皇帝的旨意。孔融又以“周公攝政,成王殺召公,周公豈能不知”作比,字字鏗鏘,句句在理,逼得曹操無言以對,無奈之下唯有放過楊彪。
孔融憑借一己之力阻止了曹操陷害楊彪,不知自省以安身,反而得意忘形,一有機會便以諷刺、挖苦的方式和曹操唱反調。時值戰亂之年,災荒頻現,為了戰事的需要和百姓的生機,魏蜀吳三國都曾多次下達禁酒令。可曹操一頒布禁酒令,就遭到了孔融的反對,他更公然狂言道:“若因酒能亂世而禁酒,那么桀、紂因色亡國,為何現在只禁酒而不禁婚姻?”以孔融當時的盛名,如此做法對禁酒令的實施極為不利。曹操考慮到孔融不過是為了出風頭,勉強忍之。
平定北方之后,曹操下令南征,討伐劉備、劉表和孫權等人。孔融極力勸阻,逞言強辯。先說劉備、劉表是漢室宗親,不可討伐;又說孫權虎踞江東,不易攻取;甚至直言如果攻之就是興無義之師,有失民望。曹操終于忍無可忍斥退孔融,并下令再有諫阻者一律處死。孔融走出曹府后,仰天長嘆:“以無義之師討伐仁義之師,豈有不敗之理?”
曹操聽聞如此狂言,加之此前被孔融一而再再而三地挖苦反對,盛怒之下,派人秘密搜羅孔融的狂妄之言,終于以不孝、謀反等罪名,置之于死地。
孔融一生聲望再高,也不過是個有才無智、恃才傲物的書生。生逢亂世卻無治世之才,名高于實卻不知自省,難怪曹操在公諸天下的布告上寫道:“融違天反道,敗倫亂禮,雖肆市朝,猶恨其晚。”
一篇篇歷史故事,經過作者的解讀,活色生香,五味俱全
趙越是新銳歷史作家?以前沒聽說過啊,內容一般吧,打發時間用的
很多是歷史課本上沒講過的細節,多了解一些,對于自己的認知有好處。
很大方的一本書,內容也挺豐富的,讀點不同的歷史解讀本,漲姿勢
作者對一些歷史事件扣得還是挺細的,比如朱元璋為什么殺劉伯溫,崇禎為何死也不南遷。
周末在家無聊,剛好這本書到了就看了看,說實話這真是一本很“野”的史書,作者語言表達上野就不說了,爆料的歷史內容也很野啊~~
書中的一些觀點讓我對歷史上的諸多名人有了新的認識,他們身上不僅有光環,也有陰影
不看這書不知道,歷史上許多事件確實很可疑。雖然有些疑惑書中也沒有解答。
看過幾本野史的書 這本跟其它幾本比語言上也沒有太出彩的地方 內容上就是多了 古物迷蹤這部分內容吧
喜歡有才氣的人寫歷史書,涉獵的內容會更豐富一些。
果然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啊,歷史上的許多牛逼人物,其實很多方面可笑的很!
剛看了一半,覺得還不錯,至少不枯燥,沒背景的努爾哈赤是怎么逆襲稱帝的,朱棣人生最大的秘密竟然是無法確定生母是誰,哈哈哈哈哈
聽一位名人說過,歷史沒有真相,只是殘存一個道理。看這本書真的就是這樣的感覺,很多歷史事件其實是一個謎,而不是簡單的你死我活。
對人文歷史感興趣的可以看下,講得都是通俗易懂的歷史細節。
之前跟同學聊天,他跟我說了好多自己不知道的歷史趣聞,覺得知道點歷史聊天能多個話題,就買了這本書
果然是一本生猛有料、隱秘奇聞的野史書,哈哈哈
從先秦到明清,從皇宮到市井,一部通俗簡明中國史。有空閑時讀上一兩篇,挺有意思。
作者對歷史也是很熟悉的,政治斗爭、愛恨糾葛、古物迷蹤,都有自己的一些獨到看法
野史就講究一個多且雜,這本書做到了,很多名人的軼聞以前都沒聽說過,比如,發明造紙術的蔡倫人生結局竟是自殺
還不錯,有關于政治的、軍事的、愛情的,給歷史一個不一樣的解讀吧。
帝位之爭,官場較量,皇帝的私密,文人的隱秘,市井軼聞,冤假錯案,料很多,書有趣
從先秦到明清,從皇宮到市井,一部通俗簡明中國史,比魚羊野史更鮮,比袁騰飛講歷史更辣。戳破你的歷史盲點,輕松讀史、長知識。
上學時就喜歡歷史課,大概是因為我們歷史老師講課很風趣的原因,他那時講課就會時常跟我們穿插些野史趣聞,所以很喜歡歷史課。現在也還是喜歡看些野史趣聞
作者以犀利的眼光捕捉歷史的不忍細看之處,以輕松幽默的話語向我們嘻哈道來。
通俗易懂的歷史書,有知識,有八卦,歷史很深,不忍細看
內容很多,政治、軍事、文化、名人都有涉及,活色生香,似乎是專挑歷史背面的細節,確實不忍細看,細看了多是陰謀
是不是比魚羊野史更鮮,比袁騰飛更辣,我不知道,但是這本書無疑很是“生猛有料”,原來很多歷史事件沒有教科書說的那么簡單。裝幀紙張之類的讓人看著很舒服
看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觸就是,皇帝也好,歷史上的那些牛逼哄哄的人物也好,都有不忍細看的扭曲面,人無完人真是一點也不差。包裝很仔細,物流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