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洪業:清朝開國史(增訂版)圖書
人氣:37

洪業:清朝開國史(增訂版)

紀念魏斐德先生誕辰八十周年!美國漢學三杰之一魏斐德扛鼎之作無與倫比的全球視角娓娓動聽的敘事能力,通過明末清初的大時代變遷,展現中國歷史*戲劇性的事件,著名海外學者費正清、史景遷、夏多明等傾情...
  • 所屬分類:圖書 >歷史>中國史>明清史  
  • 作者:(美)[魏斐德] 著 [陳蘇鎮] [薄小瑩] 等譯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13323802
  •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03
  • 印刷時間:2017-03-01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精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魏斐德教授的史學名著《洪業:清朝開國史》講述了中國王朝史中具有戲劇性的歷史階段——1644年明王朝的落幕及后續20年清王朝的鞏固。作者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民族、國防諸方面的宏大背景之中,對一個帝國如何陷入困境、另一個帝國又如何重建秩序走向強盛的過程,進行了總體解剖與透視。在本書中,魏斐德希望通過清初對中華帝國秩序的重建來呈現的“洪業”,昭示在1840年鴉片戰爭西方勢力到來之前,中國社會業已發生的一系列重要變化。

編輯推薦

紀念魏斐德先生誕辰八十周年

美國漢學三杰之一 魏斐德 扛鼎之作

無與倫比的全球視角 娓娓動聽的敘事能力

獲得列文森中國研究書籍獎

通過明末清初的大時代變遷,展現中國歷史戲劇性的事件

著名海外學者費正清、史景遷、夏多明等傾情推薦

紀念魏斐德先生誕辰八十周年

曾獲1987年度列文森中國研究書籍獎、1987年度加州大學出版社頒發的伯克利獎

作者簡介

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 Jr., 1937—2006) 著名歷史學家,美國“漢學三杰”之一;曾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歷史系教授、美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美國歷史家協會會長、美國國際研究委員會會長、中國研究聯合委員會會長。他的著作曾獲得美國亞洲研究協會頒發的1987年度列文森中國研究書籍獎、加州大學出版社頒發的1987年度伯克利獎和美國城市歷史協會頒發的非北美城市歷史書籍獎。由于對中國史學研究的突出貢獻,他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授予伯克利較高獎章。著名歷史學家史景遷曾盛贊魏斐德為當代最杰出的中國史學家。

目錄

編者說明

增訂版序

在線預覽

前言:

在被征服者是先進民族,而征服者卻處于半開化狀態的情形下,就像北方民族侵入羅馬帝國,或蒙古族入主中華帝國時那樣,野蠻人通過軍事征服所贏得的權力,能使之與被征服的文明民族達到同等水平,并共同向前發展,直到被對方同化為止。一方擁有實力,另一方擁有智力;前者需要被征服者的知識和技藝,后者則羨慕征服者的權力。于是,野蠻人將文明人請入他們的宮廷,文明人則向野蠻人開放了自己的學校。

——阿歷克西 德 托克維爾:《美國的民主》,第330頁

1644年明朝的滅亡和清朝的勃興,是中國歷史上所有改朝換代事件中最富戲劇性的一幕。雖然明朝皇帝于北京皇宮后的煤山自殺僅六星期后,清軍便占領了紫禁城,但明清兩朝的嬗替,絕非一次突如其來的事變。無論是我們現在所持的公正觀點,還是當時在明朝臣民和清朝征服者中流行的觀點,都承認1644年的事變肯定是17世紀明朝商業經濟萎縮、社會秩序崩潰、清朝政權日益強大這一漫長進程的組成部分。

對當今的歷史學家們來說,明朝末葉中國與世界貨幣體系的關系是相當清晰的。由于國際收支經常出現有利于中國工商業的赤字,白銀從全世界源源流入中國。中國自羅馬時代以來便是歐洲貨幣的歸宿,17世紀通過與西屬菲律賓的貿易又成了美洲白銀的主要吸收者。西屬美洲所產白銀,有20%被西班牙大帆船直接運過太平洋到達馬尼拉,

然后運往中國購買絲綢和瓷器。還有一部分美洲白銀,通過中亞貿易到達俄國的布哈拉,然后間接轉入中國。美洲新大陸出產的貴金屬,有一半之多經上述渠道流入中國。加上每年來自日本的15 萬到18.7 萬公斤白銀,在17 世紀的前30 多年中,每年流入中國的白銀,總量約達25 萬至26.5 萬公斤。

1620 年至1660 年間,歐洲市場爆發了貿易危機,以西班牙的塞維利亞為中心的世界貿易體系遭到沉重打擊。中國盡管與歐洲相距遙遠,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嚴重影響。在17 世紀20 年代歐洲貿易衰退之前,停泊于馬尼拉的中國商船每年多達41 艘,到1629 年便降為6 艘,加之當時與中亞貿易的萎縮,新大陸輸入中國的白銀便大大減少了。17 世紀30 年代,白銀又開始大量流入中國。西屬新大陸的白銀又從海上源源運至馬尼拉,大量日本白銀被澳門人帶到了廣州,而更多的白銀則從印度的果阿經馬六甲海峽流入澳門。但不久,即30 年代末和40 年代初,白銀流通再次被嚴重阻斷,而此刻正值長江下游地區高度商品化的經濟急需更多白銀以對付通貨膨脹之時。1634 年后,菲力浦四世采取措施限制船只從阿卡普爾科出口;1639 年冬,許多中國商人在馬尼拉遭到西班牙人和土著人的屠殺;1640 年,日本斷絕了與澳門的所有貿易往來;1641 年,馬六甲落入荷蘭人手中,果阿與澳門的聯系也被切斷。中國的白銀進口量驟然跌落。

明朝末年日益惡化的通貨膨脹,可能正是白銀進口長期不足的嚴重后果之一——在長江三角洲等人口稠密地區,通貨膨脹導致谷價暴漲,給當地城鎮居民帶來了極大災難。在1635 年至1640 年白銀進口量驟減期間,那些主要以養蠶為生的人們處境更艱難了。由于國際絲綢貿易萎縮,浙江北部的湖州等絲綢產地迅速衰落。與此同時,天災和疾疫又一起襲來。從1626年到1640年,罕見的自然災害席卷中國大地,嚴重的干旱和洪澇接踵而至。接連不斷的饑荒,伴隨著蝗災和天花,導致人口大量死亡。經過這場浩劫,晚明的人口總數大幅度下降。有的學者甚至提出,從1585年到1645年,中國人口可能減少了40%。不管怎樣,中國人口的嚴重下降,恰恰與全球性的經濟衰退同時發生。僅這一點便足以使歷史學家們相信,中國也被卷入了17世紀那場困擾著地中海世界的普遍危機。

明朝后期,許多親身經歷了那次通貨膨脹的人們認為,當時的經濟困難主要是由經濟的貨幣化引起的。16世紀末和17世紀初,人們普遍對社會經濟的商業化感到不滿,而對一二百年前尚未如此多地卷入商品市場時的那種更具自給自足性質的簡樸生活倍加推崇。一部修于17世紀初的地方志,曾將弘治朝(1488—1505)寧靜的道德與經濟生活,同嘉靖朝(1522—1566)社會的混亂與瓦解進行了對比:前者田宅豐裕,林木遍野,村舍安寧,盜賊匿跡;后者則財產頻繁易主,物價不穩,貧富分化,市場繁雜混亂。進入17世紀后,情況進一步惡化。人民大量破產,十室九貧;少數豪富依財仗勢、奴役窮人;天地之間,金錢似乎支配著一切。

也有人認為明末的經濟衰退,是由于制度的破壞導致了整個社會秩序的崩潰。按明朝舊制,田賦由里甲鄉官征收,軍餉由自給自足的世襲軍戶承擔,丁役則通過征發徭役或由列名匠籍的世襲匠戶提供。這種制度的運轉,依賴于中央政府維持有效的戶口登記和賦役分派程序的能力。然而,經濟的貨幣化,都城遷至遠離長江三角洲主要產糧區的北京,以及中央官僚機構缺乏合理程序以維持理想的、自治的社會組織單位,全都促使這一制度日趨瓦解。例如,官僚和貴族靠朝廷俸祿為生。明初建都南京時,俸祿按稻米若干斗計算;都城北遷后,原來的實物俸祿改以貨幣支付。起初是紙幣,后來是布帛,是白銀。兌換比率以當時谷價為準。此后兩個世紀,谷價不斷上漲,而以銀兩計算的俸祿則保持著相對的穩定。到1629 年,朝廷每年向在朝的官僚、貴族(僅在京城的就多達4 萬人左右)發放的俸祿,只有15 萬兩,不到國家財政預算的1%。這點兒俸祿當然少得可憐,所以,各級官吏不得不通過貪污受賄等非法途徑獲取額外收入,以維持生活。1643 年,崇禎帝決定檢查一下軍隊供給系統的性,遂遣人暗中查核撥給兵部的4 萬兩軍餉究竟有多少發到了駐守遼東的士兵手中。結果他得到的報告是:

全部軍餉均未到達目的地,都在下發過程中無影無蹤了。

許多大臣認為,正是明朝皇帝,而不是別人,應該對此負責。尤其是萬歷皇帝(1573—1619 年在位),屢次公私不分,挪用政府開支修建宮室,并允許主管其膳食的官吏從所有花費中照例扣除20%作為酬金,而不問他們在其他方面榨取了多少油水。盡管萬歷皇帝特別昏庸和不負責任,但他也不過是在紫禁城內豢養著一大群奴仆的明朝諸位皇帝中的一個而已。17 世紀初,北京皇宮中有3000 名宮女和近2 萬名宦官。這些宦官要照料后妃的生活,但這只是其全部職責中的一小部分。作為皇上的私人奴仆,他們支配著由12 監組成的龐大機構,控制朝廷的稅收與國庫,管理由國家壟斷經營的鹽業和銅業,征收皇莊土地的田租(有一個時期,皇莊田土占全國私人田產總數的1/7,京畿8 個州、府的大部分土地,都歸皇莊所有),統轄護衛京師的禁軍,并組成一個脫

離正常司法系統,擁有逮捕、審訊乃至處決之全權的秘密警察機構(即令人聞風喪膽的東廠)。明朝皇帝以宦官為左膀右臂,致使宦官數量遽增,逐漸超出了朝廷的供養能力。他們在宮內貪污受賄的機會無窮無盡;及至明末,一些宦官機構終因朝廷無法承受這一巨大財政負擔而被撤銷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明末的宦官經常以欽派稅監之身份,在商稅、關稅等固定稅收之外,進行額外搜刮,但他們仍不能養活自己。1618 年,盡管為應邊關緊急而加天下田賦,戶部仍然只僥幸收到210 萬兩應收稅銀的70%。部分地靠國庫帑銀填充的皇帝私囊,情形也不佳。有一件可能發生在1643 年的宮內軼事,雖有點兒滑稽,卻恰當地反映了當時內廷府庫虛竭的情況。這年秋季,崇禎帝打算清點其寶庫。守門人被傳喚后,卻一再推脫說找不到開門的鑰匙。,巨大的寶庫還是打開了,只見室內空空如也,唯有一只小紅箱,盛著幾張早已褪色的收條。

宦官不僅是個明顯的財政負擔,對大眾來說,他們還是晚明許多皇帝與外朝大臣隔絕的象征。作為內廷與外部世界的媒介,掌印太監們不久便承擔了向皇上傳遞外朝大臣的奏章的責任,并為皇上起草詔書和敕令。于是,皇上便無須親自處理日常事務了。由于在明初,太祖(洪武皇帝)、成祖(永樂皇帝)等都利用私人特務來強化對朝廷的控制,宦官的勢力遂不斷增長,致使明朝后期的皇帝反而失去了控制大臣的能力與,有時甚至淪為專權宦官的傀儡而幾乎見不到其他大臣。從1469年到1497年,沒有舉行過一次朝會。進入16世紀后,世宗(嘉靖皇帝)和神宗(萬歷皇帝)都僅僅主持過一次各部大臣參加的朝會。于是,那些從未見過皇上——那個深居宮中的幽靈——的大臣們必然會失去對他的信賴。為了實現自己的意志,他們便與某個掌印太監結成聯盟,或組成他們自己的非正式的(和非法的)政治集團,以推行自己的主張。

由科舉制派生而來的政治庇護的慣例,進一步加深了這種派系活動。至17世紀20年代,朝廷終于出現了深刻裂痕,爆發了一場政治清洗,以及東林黨等文人士大夫集團同專權宦官魏忠賢之閹黨間的殘酷黨爭。由于派系活動的影響,即使細小的分歧也會激起軒然大波,而結果常常是雙方僵持不決。

在這種經濟和政治形勢下,明王朝的社會結構開始瓦解。到崇禎年間(1628—1644),大量饑民涌進城市,以乞討或偷盜為生;中原農村一片荒涼。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在這些年中,窮苦人民的不滿日益增長,士大夫們也因貧富之間不斷增強的敵意而大為震驚。當時流傳的一首民謠生動地唱道:

老天爺,

你年紀大,

耳又聾來眼又花。

你看不見人,也聽不見話。

吃齋念佛的活活餓死,

殺人放火的享受榮華。

老天爺,

你不會做天,

你塌了吧!

此外,公用事業也崩潰了。1629 年,朝廷為縮減開支,將驛遞系統砍去了30%,結果導致了通信的中斷,各官府不得不自己出錢雇人傳遞文書。由于驛站大量空缺,王朝的“血脈”嚴重阻塞,1630 年以后,地方官府甚至不能肯定他們的奏章能否送達京師。

整個30 年代,全國各地由私人經營的公用事業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其中包括消防、公共工程、水利、慈善、賑濟等,甚至還包括公共法律與社會秩序的維護。一些謹慎的地方官出錢雇人組建私人武裝,許多鄉紳也紛紛訓練他們自己的“鄉兵”,用以自保。因為門外的敵人可能是造反的農民,也可能是朝廷的兵將。1636 年,明將左良玉率三萬軍隊入湖北追剿張獻忠,當地居民為保護妻女的貞操和自己的性命,紛紛逃入山寨。至1642 和1643 年間左良玉倒戈反明時,江南人民感到他的軍隊比起義軍更為可怕。無論是為皇帝而戰,還是和農民軍一起致力于推翻明朝的統治,像左良玉部這樣的軍隊始終代表著明朝幾十年間那些不受約束的軍閥勢力的一般活動方式。于是,穩定的社會組織逐漸讓位于游動的軍事政權。,一個早已被它無法控制的社會力量所擊潰的王朝便被推翻了。

1645年,即清軍占領北京的第二年,攝政王多爾袞對明朝的滅亡作了中肯的評述:

崇禎皇帝也是好的,只是武官虛功冒賞,文官貪贓壞法,所以把天下失了。

清朝統治者最終奪取了崇禎帝及其祖先的天下,并認為這是他們在軍事上和政治上長期努力的結果。清王朝的這一宏偉事業,早在1644年以前——約1618年攻克撫順之時——就開始了,經過約2/3個世紀才宣告完成,而17世紀80年代初,康熙帝(1662—1722年在位)平定三藩及臺灣鄭氏政權的勝利,則是這一事業的頂峰。因此,清朝統治的鞏固,也經歷了一個漫長過程。它開始于在明朝北邊的準備階段,經過入關后對明朝舊制加以沿用和調整的試驗階段,產生了一種漢、滿兩種統治方式的精妙融合物。在這種統治方式下,滿人和漢人都不得不接受清廷握有較高權力這一現實,盡管這一權力原來并不是它所擁有的。

那些幫助滿族統治者向儒家的君主模式發展的漢人,在這一起步、協調和完成的政治過程中,起了關鍵性的作用。他們在不同時期充當了不同角色,其社會背景也分別與這一征服過程的幾個階段相適應:最早的是一批在努爾哈赤草創之時便獲得了女真貴族身份的明朝境外居民,爾后則有在北方各省淪陷后組成漢八旗軍的遼東軍戶、教會滿族人使用洋槍洋炮的山東海盜、為獵取高官厚祿而幫助多爾袞攻占北京的北方鄉紳,以及充當清朝媾和大使力求兵不血刃地征服南方的江南學子。也許除了及時種人以外,所有擁護清朝的漢人對滿族人都懷有矛盾的心理。同時,滿族人也警惕著與其合作的漢人。滿族的君主若不聯合漢官去擊敗本族的貴族勢力,便不可能有所作為;但他們也意識到,若全按漢族傳統方式進行統治,則會變得過于漢化,從而失去本族人民對他們的忠誠和愛戴。他們十分感激與其合作的漢人教會了他們如何按儒家方式統治中國,又同樣地輕蔑這些明朝的叛徒,鄙視其茍且偷生,譴責其變節賣國。

雙方的和解導致了滿族統治下的和平,使18 世紀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之一,其直接代價則是某種道義上的不安。為清朝效力的漢人,拋棄了明朝末年那種虛幻的道德英雄主義;作為補償,則獲得了實行各種政治改革的現實機會。這些改革確實起到了穩定中央政府的作用,而這正是崇禎時期那些浮夸的文人學士永遠不可能做到的。與滿族合作的漢人,有權說他們以“救民于水火”的實際行動完成了儒者的使命,但還是失去了舊日自我標榜的社會理想主義者的自信心。由此引起的不安,產生了兩大后果。其一,是放棄了某種理性自主和道義上的保障,致使道學家變成了御用文人,政治領袖轉化為朝廷官僚;其二,是達官貴人對有限改革的熱忱日益增強——當朝廷的力量發展到足以使中國比世界上其他國家更快地從17 世紀經濟危機中恢復過來時,這種有限的改革便結束了。 盡管這種復興顯得并不徹底,但王朝秩序的重建畢竟使舊的統治體制得以在新時期中繼續存在下去。因此,滿族人有理由為他們以獨特方式重建了傳統的帝國制度而驕傲;他們雖被視為夷狄,卻以自己設計的有效措施解決了中原王朝面臨的困境。單為了這一點,漢人對清朝之“洪業”53 所抱的矛盾心理,就要長期存在下去,只要這個異族王朝對他們的家園依然維持著牢固的統治。

增訂版彩插

晚明遺風

明清界際

清初洪業

媒體評論

封底書評:

對于任何對中國真正感興趣的人來說,從現在開始,魏斐德的書是他首先要讀的重要的著作之一。

——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哈佛大學終身教授、著名歷史學家)

魏斐德作為一個歷史學家,偉大的成就和貢獻是他的敘事能力。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這個時代中學者們發明了復雜的理論和晦澀的專業名詞使讀者們望而卻步。魏斐德對于所有在學術中呈現的理論都諳熟于胸,但是他有講故事的能力,在歷史中注入血肉和生命力。他有一個小說家的想象力,他把這種特質和歷史學家的性結合在一起。

——夏多明 (Dominic Sachsenmaier,德國哥廷根大學教授)

1644年明王朝的落幕,以及后續20年清王朝的鞏固,是人類歷具有戲劇性的事件之一。魏斐德以近乎的方式處理了這段歷史,即創造了一個敘事分析,對明朝的文武官僚、農民起義者不滿的原因、滿族權力的上升與蔓延,以及抵抗階段和終勝況都給予了應有的關注。用如此巨大的規模呈現這段歷史是罕見的,如此自信地呈現這偉大的“洪業”更是實屬不易。

——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耶魯大學中國史研究專家)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風吹一**的評論:

一個老外的角度了解明清交替的歷史風云,會有不一樣的收獲

2017-09-05 21:16:0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洪業:清朝開國史(增訂版) 好厚的一本書,八百多頁,慢慢研究,封面的人像是清朝的武將畫像,每次打勝仗了,皇帝會要求畫師給有功的武將畫像以作紀念,這就是其中之一

2017-11-17 17:52:22
來自望***(**的評論:

紙質很輕,很厚的一本書,卻沒有多重。整體感覺不錯。

2017-06-06 23:07:19
來自***(匿**的評論:

覬覦很久的杰作,終于入手。書很輕,但是誰也不該給予它一絲輕視!!

2017-05-07 09:29:57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洪業:清朝開國史(增訂版) 魏斐德最經典的著作,從不一樣的角度了解清朝開國史

2017-06-08 22:56:14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一直喜歡大清的書籍,有時間一定好好的看一看

2017-06-22 23:17:04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杰作,絕對的好書。能把歷史寫得這么清晰可見魏斐德的功力!

2017-06-01 17:02:53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以外國人的視角,客觀地看待明末清初那段反復被人提起的歷史,可讀性極強

2017-04-25 20:41:08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很不錯的一本書,從西方人的視角看看中國歷史!

2017-07-08 22:29:57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以西方人的角度闡述明亡清興史,頗感好奇。厚厚的一本慢慢研讀……

2017-06-06 13:17:45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外國人寫的中國史,錯誤還是不少的。閑暇時隨便看看就可以了。

2017-06-19 09:18:50
來自丁***(**的評論:

經典,乘活動趕緊買了,有時間慢慢看。很厚的一本,適合對明清歷史感興趣的讀者。

2017-04-29 12:21:35
來自hnsnyli**的評論:

洪業:清朝開國史(增訂版)洪業:清朝開國史(增訂版)

2017-08-15 16:56:27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洪業:清朝開國史(增訂版) 總共11本書,就有兩本傷殘,質量確實堪憂,也是沒有換書電話

2017-08-02 22:14:32
來自n***i(**的評論:

講述清朝開國的歷史,國內專門講解的書,似乎沒有這個好!

2017-08-15 13:07:53
來自覆***(**的評論:

功底深厚,對明清交際的上層體系反應描述得很生動

2017-10-23 21:05:1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大磚頭,但是卻不是很沉重,新星社編輯出版的好!

2017-11-07 21:30:54
來自果凍814**的評論:

書收到了,質量不錯,很厚的一本,要看完得很久了。抽空就看起來。

2017-10-19 18:34:59
來自你的思**的評論:

宏大的作品,對學生而言有點昂貴……趁著打折收一波,自來水感謝一下當當……

2017-09-30 17:13:29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史景遷 費正清中國史的外國專家,從西方的角度了解中國,不錯的內容,當當品質值得信賴。不錯,支持。

2017-06-26 16:50:00
來自龍城飛**的評論:

中國王朝史中極具戲劇性的歷史階段——1644年明王朝的落幕及后續20年清王朝的鞏固。

2017-10-12 12:42:11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北美漢學三杰的經典力作,研究明清史必備學術參考書,力薦!

2017-10-26 21:56:01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我是滿族人,一直也挺想了解清朝的歷史。這本書讓我更清晰的了解了一個民族,一群人,還有一段歷史

2017-09-11 13:30:31
來自wfmzy**的評論:

名作。只是這樣厚的大部頭,有點暈人。由此想到,國外的漢學家還是很有板凳寧坐十年冷的功夫的。

2017-10-25 12:31:4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漢學三杰之一,明清史愛好者不可錯過!常看外國人的歷史書,從不同于中國傳統視角的書寫,受益頗多

2017-09-29 10:50:2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一部很好的書。是學術著作,但內容一點不枯燥!引人入勝,使人手不釋卷,想一口氣讀完!太棒了!不愧是名家大作!好!好!好!

2017-10-20 13:18:14
來自mederi**的評論:

有緣,最早看到影印版,以為是中國人寫的,內容很好,最后才知道是個美國人。中國書店看到原書,當時就買了,這本是送人的,以為當當沒有了。

2017-09-26 08:30:2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洪業:清朝開國史(增訂版) 從外國人的視角去看看中國的歷史,往往外國人更加喜歡站在他們的角度進行橫向的梳理和比較,加上中國自己人自己的縱向比較,往往很有新意。

2017-11-01 15:16:20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洪業:清朝開國史(增訂版) 適合和《南明史》對照起來看,和顧誠的書不同,作者投入的情感較少,理性的分析確更多。明末清初的歷史看得令人非常難受,這不是腐朽王朝的衰落,也不是新興王朝的誕生,而是在近代化的進程中,中華民族悲哀地先輸了一籌,以至于我們今天都還在努力追趕。

2017-08-01 12:26:44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