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戰期間,上海社會崇尚華麗糜費,驕逸奢侈成風。聶云臺老居士有感而作,于1942、1943年間編撰成《保富法》一書,在上海《申報》上連載,激蕩時人之心,數日之間,便收到助學獻金四十七余萬銀元,一時傳為佳話。
作為曾國藩的外孫,聶云臺居士一生親眼目睹諸多顯赫世家的興衰沉浮。太平天國以后,湘軍的一些肱骨名臣、爆發戶、中興時期北京和上海灘的一些富貴人家,家道紛紛敗落,聚斂財富不積厚德之家富不過三代,以及居士對照自家沉浮,深有感觸。遂將自己個人一生所接觸的、親眼所看見的,融合歷史的經驗教訓,向人們證明了一種天理循環、因果報應的道理,并以自己的七世祖樂山公的善積福緣而庇蔭后人為佐證。指出其人之居心以及對財物的取舍,與后代子孫的昌達有莫大的關系。為善加福于人,自己自然得其福,后代子孫亦可昌隆繁茂;若廣肆聚斂,掠奪不義之財,為惡加害于人,自己自然得其禍,子孫后者也將受到貽害而衰微。
另一方面,在書中,聶云臺居士用佛學的觀點來說明怎樣才能得到財富和保住財富。世人皆想發財,卻不懂得如何如理合法地謀得財富,以及怎樣合理使用財富。居士由佛入世,闡精述要,告誡世人,獲得了財富,不能僅僅只是為了個人享用,而應該懂得回饋社會,用一部分財富來為社會做一些有益的好事。
名為“保富”,實則叫人散財為善。勸告世人應懂得散財布施,修福修善。惟有深信因果,培福開源,懂得惜福,愛惜福報,行善積德,放遠見識,寬大心量,才是保福保富的好途徑。所以,有無財富,那是福報;會不會用財富,才是智慧。只有懂得合理支配財富,廣積善德,為福民眾,才能福澤后代,源遠流長。是為“保富”。
財富從何而來?富足后如何長久保有?
如何讓財富傳承久遠、“富過三代”
曾國藩外孫、舊上海總商會會長聶云臺譜就保富延福之道的奇書
印光大師、凈空法師、柳亞子等佛門高士撰文傾力推薦
中國商界高端人脈與價值分享平臺正和島試運行啟動儀式上,山東勇進集團董事長劉勇進心得分享,俞敏洪欣然索書!時至今日,依然受到企業界的熱讀
曾國藩外孫、舊上海首任總商會會長撰《保富法》在《申報》刊載轟動上海,一時引起各界紛紛捐贈助學甚巨
民間自發紛相印贈,至今仍廣為流傳在港、臺地區和東南亞商人圈
《人民日報》、《財經日報》、《北京晚報》、《中國企業家》雜志等主流媒體撰文探討財富傳承之道
聶云臺居士是曾國藩的外孫,在1920年榮任首任上海總商會會長。于1942、1943年間為勸誡世道人心,撰寫《保富法》一書,在上海《申報》上連載,激蕩時人之心,數日之間,便收到助學獻金四十七余萬元之巨,柳亞子等各界名流紛紛響應,一時傳為佳話。
聶云臺雖生于官宦世家,卻秉遵外祖父曾國藩“寧可討飯也不為官”遺訓,放棄唾手可得的仕途,把位極人臣的先人所遺傳的智慧智能運用于經商上,于商海中沉浮礪練,開辦銀行,經營航運,開發礦產,從事紡織。他所經營的機械制造、電力、商業、金融等一系列企業,均因取得成就而名聲大噪。他創辦的上海大華紗廠,年利潤七十萬,成為上海紗坊業年輕有為的實業家。后被推選為上海華商紗廠聯合會董事長和上海總商會會長。
聶云臺居士中年研習佛法,寄悟人生。拜謁印光法師,與弘一法師同門。遁世入佛,爾后窺得佛法大乘精義,又由佛入世,由一部《保富法》竟成逸響。他在書中道破人生真諦,勘透財富本源。書雖名為“保富”,實則叫人散財為善。勸告世人應懂得散財布施,修福修善。惟有深信因果,培福開源,懂得惜福,愛惜福報,寬大心量,才是保福保富的途徑。
印光大師、凈空法師、柳亞子等佛門高士撰文力薦,嘆其為勸誡人心的絕妙好文,印光大師曾有感言:“參透因果,將其中玄機寫出來推至重要的位置,公眾讀后紛紛效法行為,也多了一些人可能成為圣賢,這實在是救世至好的文章。”
聶云臺,曾國藩外孫,生于官宦世家,卻秉遵曾氏遺訓,遠離官場,義無反顧放棄唾手可得的仕途,于商海中沉浮礪練,開辦銀行,經營航運,開發礦產,從事紡織,終成叱咤大上海風云的工商巨頭,華商紗廠的巨子,曾任舊上海首任總商會會長,全國紗廠聯合會副會長。
中年研習佛法,經悟人生。拜謁印光法師,與弘一法師同門。遁世入佛,爾后窺得佛法大乘精義,又由佛入世,一部《保富法》竟成逸響,道盡人生真諦,勘破財富本源。乃散盡巨額家產,布施于人,造福為眾,為一代名居士。
名人評《保富法》
序
與聶云臺居士書
印光大師
讀到貴家家書,不勝欽佩。文正公的處世心得,閣下謹記并付諸人生,因此能脫離富貴習氣,保持本性天真,不隨波逐流。給某君寫信,信中所言,實在是激勵人心、走出頹廢的妙法,但如果某君無此志向,信就起不到應有的作用了。然而若流傳,使公眾讀之,肯定有人愿意聽取效法的。參透因果,將其中玄機寫出來推至最重要的位置,公眾讀后紛紛效法行為,也多了一些人可能成為圣賢,這實在是救世至好的文章。因此知道因果之道理,意義深遠,那些認為它只是一時的權宜小義,皆是道聽途說之流膚淺的認識罷了。
我常說:因果道理,既教育世人為圣為賢,也掌握著平治天下,普渡眾生的大權。當今之世,如果不提倡因果,即使佛、菩薩、圣賢都出現于世,也未能有好結果。我還認為:教育子女,是治理國家平天下的首要之事,尤其是教育女子。治國平天下的大權,一大半掌握在天下女子手上。之所以世上少賢人,是因為世上少賢女子。有賢女,則有賢妻良母。有賢妻良母,那么他們的丈夫子女不賢者,這樣的情況就會減少。學校提倡男女平等同權,定是不知實際的世情。須知男子有男子的權力,女子有女子的權力。相夫教子,乃女子的天職,這個權力極大。
這就是我的愚見,不知閣下是否贊同。如果不是那么悖謬,敢請加以發揮宣揚,這對挽回世道說不定也是一次幫助。
財富果報
昌臻法師
在現實社會中,人人都想發財。學佛,你要求人天福報一樣的可以得到,這必須按因果規律來辦事,種布施的因可以得到財富的果報,這種例子很多的。
曾國藩的外孫聶云臺,解放前上海商會會長,他學貫中西,中年接觸佛法,就很認真地學佛。使他的思想、認識得到很大提高。后來他寫了《保富法》,就是用佛學觀點來說明怎樣才能得到財富,怎樣才能保住財富。他談的是以他個人一生接觸,親眼看見的。他接觸了兩類人物,一類是與曾國藩同時代的一批做大官的人。如李鴻章、左宗棠一類的人,他對這些家庭都很熟悉,他觀察了這些家庭的興衰成敗。有些家庭及時世做大官、發大財,第二世家破人亡;有些家庭子孫很好,能夠繼承家業,若干代下去都還出人才,保有財富,保有社會地位。他就是抒發這種觀點來看:種什么因,結什么果。如果你要希望子孫代代都有錢嗎? 那需要懂得種布施的因,布施是培福,布施是開源。又要懂得惜福,愛惜福報,不浪費,不奢侈,那么自然家道昌盛,就能夠傳若干代。譬如曾國藩第五代的孫兒,曾昭倫教授,品學俱優。五十年代初,曾任國家高教部副部長。左宗棠家也是,有個是科學院的院士嘛。但是有些早就家敗人亡了,第二代就家敗人亡了。
參透因果,將其中玄機寫出來推至重要的位置,公眾讀后紛紛效法行為,也多了一些人可能成為圣賢,這實在是救世至好的文章。
――印光大師
“富貴榮華”為世間人所追求的,必須有節制,否則其副作用非常可怕。真正懂得節制乃大學問。清朝中興時代,位高權重的莫過于曾國藩,他曾做過四個省的總督。他是讀書人,對富貴榮華了解甚深,他的書齋起名曰“求闕齋”。他統帥大軍打太平軍,誓言不拿軍中一個錢回家,結果他做到了。聶云臺先生所寫的《保富法》說之詳。因為他知道滿招損、謙受益,于登峰時急流勇退。曾氏后代謹守家風一百余年不衰。
――凈空法師
我們讀《保富法》,也應當仔細體念它所講的真理。看了一次,不十分明白,不妨多看幾遍直到徹底明了為止。那么臨到實行的時候,決不會有什么躊躇了。人為財死,不如多做公益事業,利己利人,才是揚名后世的大道。
――柳亞子
曾國藩的外孫聶云臺,解放前上海商會會長,他學貫中西,中年接觸佛法,就很認真地學佛,使他的思想、認識得到很大提高。后來他寫了《保富法》,就是用佛學觀點來說明怎樣才能得到財富,怎樣才能保住財富。
――昌臻法師
我現在去走訪企業,常常隨身帶聶云臺撰寫的《保富法》,薄薄的一本小冊子,不足百頁。許多浙商朋友看過《保富法》之后,深受震動:活了半輩子,現在才知道“怎么做一個有錢人”,一點不比“怎么成為一個有錢人”來得容易!因為這本書揭示了財富和人生的真相。
――楊軼清(浙江省浙商研究會執行會長)
我近看的書比較不錯是《保富法》。他是曾國藩的外孫,1942年寫。他當時是上海總商會的會長,這本書核心意思是仁者因財發身,而不是以身發財。他學貫中西,中年皈依佛門。他比較了所有大家的后代,代當大官發大財,第二代可能家破人亡。所以說一定要回到做人的原點,就是善良、正直,不撒謊。這本書有一句話總結得比較好:積財于子女者,子女未能享也。積書于子女也,子女未必能讀也。不如積陰德于冥冥之中,于子孫長久計。
――劉勇進(山東勇進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非常感謝,這本書送給我吧!仁者以財發身,不以身發財。如果是仁者的話,不管你發多少財,身體都會健康長壽,受到人們的喜歡。如果你光是為了發財,不管人的話,后的結果就是以財害身。
――俞敏洪在正和島試運行儀式上向劉勇進索要《保富法》
他(聶云臺)晚年留下的一本小冊子《保富法》倒成了中國現代思想史的一本典籍。
――傅國涌(當代中國知名知識分子)
富者,財富也。從其本質上講,有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之分,而長久受用且能真正庇蔭子孫的是精神財富。《保富法》中所探究的顯赫家族的興衰之道,鮮明地道明這兩者的關系。
――人民日報
聶云臺先生在1942~1943年間撰寫的《保富法》一書中,就舉了曾國藩、左宗棠、林則徐等人的例子,總結道,“保富的方法,必須要有智慧的眼光,也就是要有遼遠的見識與宏大的心量”。當我們看到這幾句話時,肯定還不晚,把我們的眼光從掙錢、攢錢、贏錢中挪
《杜月笙傳》中提到了聶云臺先生,我查資料后知道他著此書,評價很高,遂購。書質量很好,紙張精致,圖文并茂,待細讀。
老師介紹給我們的,拿到書后覺得包裝挺好,說實話自己不是很愛讀這種類型的書籍,總覺得枯燥又沒有意思,可是讀了后才發現完全不是這樣,將人生的道理娓娓的向我們道來,仿佛我面對的不僅僅是一本書而已,而是一位睿智的老人在教你怎樣做人,怎樣做事。喜歡!
被老先生的題目吸引進來,要知道,凡是人哪有不愛財的,只不過古人教我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原以為這本《保富法》也就只是一本淺如何能談致富發家的粗鄙之談,誰知,一讀方知,老先生名為保富,其實卻教人不富。試問不富有何益處?書中自都娓娓道來,讓你不可不信,不能不服啊!
這本書對人心性的成長十分有益。當你懂得,獲取外在的物質財富,并不是能讓自己開心快樂從容的唯一源泉時,當你也愿意讓自己的精神家園不斷豐盈,從而獲得內心的富足的時候,你就是真的獲益了,是真的明白了。
這本書告訴我一個道理,要真正做錢的主人,讓錢為我所用,為我服務,無論多寡。傳家要有寬大的心量和智慧的眼光,不要為一時的財富得失,做斤斤計較。你越是和錢計較,反而得不到。有錢的人,可能反而成為錢的奴隸。拋開了,反而性定而志堅,不為財富的浪濤來回搖擺自己,那樣會很辛苦,很累。
設計很精美,真的沒想到。以前看過這本書,只是當時不甚了了,最近又時常聽到身邊的朋友在談論這本書,又想回過頭去找之前的。但是可惜,找不著了,有些遺憾。**當網訂了一本,拿到手后,很有手感的,白色的封面,有著神秘而典雅的紋路,封面做成蓮花的形狀,很用心。
現下的社會,似乎發財不難,但是有了財富之后,如何讓它久遠流傳,福澤后代,十分不容易。這也是為什么有個噩夢一般的詛咒,那就是“富不過三代”。之所以我覺得這本書不錯,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個棘手的難題。這也是很多商業人士,尤其是那種億萬富豪也推崇這本書的最大原因。
道家講:“一陰一陽之謂道。”天道是無有缺損的,太極圖圓潤而又圓滿。陰盛則陽衰,陰陽均衡才能永恒圓滿。要想保住福貴就需舍得布施,而這個舍非為得。德不可損啊,要想永保富貴得先陪德啊!這本書堪稱經典,值得細細咀嚼。
讀完聶老先生這本書后,頓時讓自己有了種茅塞頓開的感覺,才明白自己以前的想法有多幼稚,認為錢就決定了一切一切,我知道現在有很多的年輕人也好,年齡大的人也好,都有著這樣的想法,推薦大家都來看看這本書,真的,會讓你明白什么才是聲明中最重要的事。
恒久受用的的智慧。《保富法》寫于1942年間,算下來,差不多72年的時間了。當時的舊上海社會風氣驕奢淫逸,人心浮躁,為富不仁的不少,現在雖然有錢人更多,但是做慈善的,就那么一些人。都應該看看這本書。發現財富背后那種施善于人、積功于己身以及子孫后代,方能使財富源遠流長。
保富的道理千篇一律——只可惜,人們總是對于花里胡哨的旁門左道樂此不疲,卻對萬變不離其宗的簡單常識視而不見。悲乎哉,大悲也。那么,《保富法》要說的這個千篇一律又千古不易的保富常理究竟是什么呢?
.人如果光看眼前的物質上的充裕便利,沉溺于感官上的刺激與所謂的過癮,就會讓自己的心百年的很浮躁,這樣,是什么都做不到,與其留下萬貫家財讓自己的子孫沉溺在聲色犬馬這幾樣牢籠中無法自拔,不如留下治世的明方與治家的經驗,這才是大智慧。
先生是曾國藩外孫,身世有多顯赫自不用多說,如果利用自己的家世去貪財斂財也不是難事,何況當時又正逢亂世,也不會有人說,但先生卻恪盡本分,不去一味追求財富。在外人看來或許有些愚鈍,其實這才是大智慧者!
保富法,揭示了布施積善是富裕的原因的真實道理。我自己有感應,所言不虛。再看看社會上樂善好施的富人,不但自身有好報,后人也是昌盛。所以,這本書所言非虛。我也買了5本送給同事和朋友。有善緣的人,應該都知道這個道理。
佛陀說:“財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道理可通達,行之甚難。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與道合者大。”又如夫子所言:“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何為富貴,古代先賢早已明確。我們這些后輩,銘記古訓即可
聶元臺居士的保富之法,結合了儒家的道德指令和佛家的生命智慧,前者講禮儀廉恥、講仁義愛心、講厚德仗義、講勤勉恭儉,后者講因果輪回、講福禍轉換、講積德行善、講空色疏財,兩相融合,遂成其保富哲學之根本。
雖然我現在不富,也不貴,但是無意間看到這本書,讀后心有同感。以為是教人致富保富的“秘訣”,沒想到卻是教人如何將有形的物質財富,換得永葆的無形財富。如何保富?如何讓財富一代延續下去?金銀銅鐵,都有可能因為年久日深,而腐爛生銹,但是精神方面的財富,確實長久常新的。
雖然我現在不富,也不貴,但是無意間看到這本書,讀后心中很有一種戚戚然的感覺。以為是教人致富保富的“秘訣”,沒想到卻是教人如何將有形的物質財富,換得永葆的無形財富。如何保富?金銀銅鐵,都有可能因為年久日深,而腐爛生銹,但是精神方面的財富,確實長久常新的。
包裝太精美了,像藝術品,舍不得拆開。封面有特別好看的紋路,摸上去手感很好。當然,內容更好!想要發財沒錯,想要將財富傳給后代延續下去,也沒錯。但不要為富不仁,多做布施,行善事,積陰德,財富之水,自然而然流向后代。
用保富為名,書中實則勸喻世人應懂得惜福修善,寬大心量,深信因果,培福開源,散財布施,如此便臻于保富之最高境界。所謂“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是也。表面上說的是如何保護財富的方法,其實講的卻是怎么做人行善的道理。溫良敦厚,苦口婆心,字里行間,透著一種今天某些美文中少有的人性關懷。
一個人的財富是自己生命時光的凝結,能主動捐出自己財富,是在善良心態的感召下的舉動。這種善良情感的萌生和鞏固,對后代的成長和成功是極有益處的。財富擁有者參與慈善活動雖然減少了日后的遺產,但對子孫后代只有好處,不會有害處。這就是《保富法》的精髓所在。
聶云臺經過商,到達過頂峰,出身官宦世家,親眼目睹了太多的和中興時期大家族的興衰,自身又學佛,這些,都讓這本書的內容那么真實可信。好書!經常應邀在各個企業做內部演講,給老板們講如何傳承財富的“保富法”。
賺錢的門道千差萬別,而保富的道理千篇一律——只可惜,人們總是對于花里胡哨的旁門左道樂此不疲,卻對萬變不離其宗的簡單常識視而不見。悲乎哉,大悲也。那么,《保富法》要說的這個千篇一律又千古不易的保富常理究竟是什么呢?
《保富法》是曾國藩先生的外孫聶云臺所著。聶先生寫著此書,可說是用心良苦:將自己一生的所見所聞,融合歷史的經驗教訓,編成這本震撼人心的好書,目的在提醒世人“如何才能真正地保有財富”,避免重蹈貪財者的覆轍。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有時候得到更多的財富其實未必是好事,而家中錢財少,但問心無愧的去生活真的好過家中萬貫不義之財。聶老先生,以報復為題目,內容卻是讓人不拿不義之財,不留不義之財給子孫,這才是完全安全的“保富法”啊!
財富如流水,在源頭時能夠辨別出脈絡,最終涓涓細流匯入江海,才能滋潤萬物潤澤天地。一個企業家的價值最終體現在讓多少的社會群體享受了他的財富,而不是縮在自己的金錢帝國里驕奢淫逸。這么看,“富不過三代”是生態法則,是社會進步的體現。
《保富法》是由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是中國的聶云臺.提起這位作者也許是已經夠知名了,要是提起他的外祖父就更是家喻戶曉了,竟然是大清棟梁之一的曾國藩,他的事跡現在是非常被年輕一代所推崇,他的文攻武略也是越來越被大眾所知曉,如今《曾國藩家書》也快弄得洛陽紙貴了。而他的外孫聶云臺也同樣出類拔萃,他雖出身于官宦世家,但是卻能從中走出來,致力于經商,并且是能越做越大,足見其智慧的不凡。他經商歷經晚清、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么多的變化,可謂是歷盡滄桑。在他的閑暇時間里他熱衷于慈善和學習佛法,并且能和著名的佛教人士弘一大師同門…
讀《保富法》之前,要先了解作者聶云臺。聶云臺(1880~1953),名其杰,號云臺,湖南陽人,曾國藩的外孫。母親是曾國藩的小女兒曾紀芬。聶云臺曾去美國留學,回國后開辦企業,積累了相當財富。民國15年,因大病纏身,企業經營不善遂退而成佛教居士。民國32年,因骨癆而鋸掉一條腿,更少過問世事。《保富法》寫于民國三十一、二年,其時聶云臺的身體正是最為苦痛的時候。也許正是企業經營上的風波,以及身體所遭受的苦痛,讓聶云臺感觸頗深,加之學佛之后,又有很多體會,所以寫出了《保富法》。 《保富法》的文字本身并不長,這本書中除了《保富法》外,還有其他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