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主義的全速推進,令日本都市的面貌日新月異。玻璃覆蓋下的高樓大廈,看似透明而輕盈,于其中生活的人們,卻在這同質化的建筑風貌下,感受著日漸厚重的區隔,仿佛無生氣的中性存在。這樣的浪潮亦為建筑師們提供了展現個性的舞臺,一件件“藝術品”造型精致,不斷走向形式與技術的極限,卻遠離了體恤人情的本質。
人們對建筑彼岸幸福生活的寄盼,不斷催發著日本建筑師伊東豐雄的反思。一間圖書館如何關顧人對光線的不同需求?一棟新的辦公樓如何尊重人對季節溫度的感受?一座島嶼如何重新煥發出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光輝?
作者有感于自己近十年來的思想變化,通過對“大家的森林 岐阜媒體中心”、愛媛縣“大三島計劃”等建筑項目的梳理與沉思,指出現代主義建筑的極限,并展現出在這個時代中,人與人、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建筑可能性。
人們塑造建筑,建筑亦塑造人們的生活。回歸質樸,重新思考人與建筑的未來。
(1) 日本建筑大師、普利茲克建筑獎得主伊東豐雄作品
一次搖撼日本東部的大地震,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令伊東豐雄四十余年的建筑師生涯迎來了某種“輪回”。在各個巨型都市中,建筑已然淪為巨大資本流動的可視化裝置,與人脫離,不過是無形資本的具象體現。而相比之下,地方建筑項目的落實,卻令人感到建筑與人之間依存關系的重生。讓自己“藝術性”的建筑就此完結,以地方為立足點找尋建筑的意義,拓展未來的可能性,成為伊東豐雄今后的建筑轉向。
(2)反思現代主義建筑的功過,用微小的建筑活動,重歸人與建筑、自然相互依存的關系
不遠的將來,東京會是什么樣的面貌?伊東豐雄對此描述:“城市是被無休止重復著的均質格子所吞沒的網格世界。身處無限均質的世界之中,無論選擇在哪里工作,決定居住在某棟建筑的北側還是南側,或是弄清到了二層還是五十層,都改變不了同一的人工環境這一事實。”建筑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放任均質化的推進,世界將陷入一片死寂,人們在平靜、安全、無欲、無求的茍活中走完一生。作者有感于此,在“歧阜媒體中心”、“信每新松本總部”等地方項目中,尋求自然與建筑在當下的協調,具體到一座圖書館的光線分區,一間辦公室對季節溫度的順應,于實實在在的建筑活動中,重系人與自然的溫暖紐帶。
伊東豐雄,1941年出生,日本第三代建筑師代表人物。
畢業于東京大學工學部建筑科,1971年成立個人工作室,后正式更名為“伊東豐雄建筑設計事務所”。
曾獲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英國皇家建筑師協會皇家金獎等多項榮譽,2013年獲普利茲克建筑獎。近年來代表建筑作品有日本仙臺媒體中心、岐阜媒體中心,以及中國臺灣的臺中歌劇院。
vccgghhhjjji
速度快還沒看
日本建筑的一些思考,建筑上一些思想
好賣家,有機會再合作!祝生意興隆質量很好,便宜夠實用,與描述的一樣,發貨快,包裝仔細嚴實!
~~~~~~~
很小的一本書,很快能讀完,對于日本建筑會有個很直觀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