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方法論的教科書是在一個較高的瞭望臺上觀察法律適用的種種問題,并且非常抽象地進行討論。在這些教科書當中,方法論上的各種不同方向,如概念法學、利益法學、評價法學、詮釋學以及論點學,都是按照其歷史上的發展順序一個接著一個地被介紹出場,并且批判性地加以闡釋。
本書的目的,就是要把方法論中的所有方向(諸如古典方法論、現代方法論)的知識,在一定程度上從較高的層次上拉下來,將這些知識運用到實際的例子當中,借此展示這些知識。這樣不僅只是批判性地反映這些方法,也是訓練法律初學者將這些方法運用到個案中的能力。
及時課 法律中的概念
及時章 法律人為什么要為概念爭執?
第二章 法律概念的意義
一、描述性概念
二、評價性概念
三、論斷式概念
四、描述性概念、論斷性概念與評價性概念的區分
第三章 概念形式
一、分類概念
二、類型概念
第四章 法律上的概念定義
一、定義在學術界的功能
二、實定法中的定義:所謂的立法定義
三、法學定義的失敗以及失敗的理由
第五章 包攝與定義
一、什么是包攝?
二、包攝與包攝鎖鏈
三、局部定義(partielle Definitionen)作為中間概念
四、包攝與案例審查模式
第二課 法律解釋的古典方法
及時章 依據文義的解釋:所謂的文理語意解釋
……
第三章 法律續造的論證形式
第四章 法律與邏輯
第五章 法學上的問題討論
第六章 體系方法
縮語表
進階用推薦文獻
這是為法學初學者撰寫的一本法學思維導引手冊。特別向法學新生推薦這本注重實際操演的法學思維訓練書籍。
—— 中國政法大學舒國瀅教授推薦
老師推薦讀物老師說他讀碩士期間讀的一本好書讀下來對自己很有幫助
德國人寫的一本書,有關刑法方面的內容講得較多。他的思維和中國人的思維不一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讀一讀,非常不錯。
這是一本關于法律邏輯的著作,是法律思維的基礎導讀,值得一讀。
真心很不錯,推薦每個法學的同胞一人一本,但是感覺文句有點枯燥無味,不過,蠻喜歡的可是為什么是拿紙箱子包著的,下著雨,書泡壞了點
昨天下的單今天一早就收到啦~當當網棒棒噠
這本書是老師介紹的,說對刑法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但是還沒來得及看,只是翻了幾頁,但是感覺好有趣,因為作者分析刑法的角度很新穎,還是我從來沒看過的,所以對這本書還是挺期待的
這書不錯哦,可以讓你學習從法學思維角度看問題。
該書對于啟發學生的思路,鍛煉學生的法學思維,具有較大的作用。尤其對于提升獨立思考能力助益不小!所以,推薦給法學學生!
從法學角度提供了一種思維方式,其實就是理性的、邏輯的、強調因果的思維
挺薄,不便宜……原價都26。但是是老師推薦的,學法的人思維很重要,希望我看得下去T^T
不錯。言簡意賅的一本小書。思維的邏輯和認知比背一千個法條來得更加實在。
這本書內容很好 就有些地方拗口 要反復讀才能很好的理解
法學入門的書籍,對于學習法律還是很有啟發性的。
書挺好,只不過對于初學者還是有點難度,看一遍是不能看懂,還需要多看幾遍才能看懂
速度簡直快到沒有,半夜下的單第二天下午就到了。書很不錯,正版的,缺點就是老毛病了:包裝簡陋,書封面被磕壞了一些。
呃呃呃呃呃呃……法學入門吧,還沒讀,應該還不錯吧。
很喜歡買到的書,正版,物超所值!很滿意的一次購物!
同樣是德語翻譯的 這本就翻的非常好 講的很清晰
說是法學入門的好書,作為畢業近十年的法科生,讀起來仍有些吃力
書呢都是當當買的,這次買了九本,我覺得之所以是法律門外漢,大概最主要的是缺乏法律思維
法學思維小學堂——法律人的6堂思維訓練課,一本超級好的書!
Puppe教授的這本書作為入門書來說挺不錯,若想對法律方法有深入、全面一些掌握就得多讀讀別的書了。作者是刑法教授,書中的例子基本上也是德國刑法方面的,閱讀者也得不嫌麻煩,讀書時翻檢一下德國刑法的相應法條。
法學思維比法律知識很有用,書的質量不錯,值得一看。
可惜縮寫內容沒有詳細注釋,需要有點法學基礎才能看懂
書的質量沒得說,一直信賴當當。法律思維是初入法律門票的人必須要培養的專業思維。思維訓練是必不可少的。從書中學習再與實踐相結合。相必一定會有所收獲
關于法學思維的著作我都買下來了,其實越純熟的思維是越簡單的思維,因此,不論是入門還是入門后的再回顧,本書是值得看的。在張明楷教授《刑法分則的解釋原理》(第二版)中,張明楷教授就引用過此書,因此,已經入門的人需要再回顧就不是本人瞎說了!!
看完拉倫茨的法學方法論,類似的書短時間沒都會有一點排斥,本書較之更為簡單,但是提供了一個不同的視角,特別是通書所輔之的刑事案例說明,還是有收獲的。
正版對的。不過這本書作為大一新生看起來相當晦澀著者德國人譯者臺灣人。單看目錄也能知道內容相當豐富提供很多法學學習的思維方法能讀進去自然是相當好的。
法學方法論的入門作品也是法學學生的入門作品
可能還有很多地方我自己的學識達不到吧。 不過我認為這本書是一本好書。 關于什么是好書: 我的定義是:引發思考,帶來方法,討論而非結論。 最后還是希望自己能夠吃透這本書。 看這本書的過程中,特別想去上上這位臺灣副教授的課程,也許他會在基礎上更多的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