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明清法律運作中的權力與文化問題,提供了具體而有用的論證與觀察。經由奏折、題本、檔案等官方史料,以及契約史書、訟師秘本等民間史料,考察了明清的諸多法律與社會世相,并將這些不同的法律現象放入一個更廣闊的社會史、政治史、經濟史與文化史視野做更細致與宏觀的考察。本書有效說明了當時社會經濟與司法體系的互動關系和支撐司法的核心價值觀,闡釋了明清有關法律的話語、修辭與形象等問題,為中國法史學作品如何與西方演變做更有效的比較與對話,提供了的范本。
人都以各自熟悉的司法檔案與判牘文書等史料為基礎,深入探究各種類型的案例,既揭顯明清時代法律現象背后權力與文化的復雜互動,同時也豐富了學界對中國歷史社會變遷的認識。——王汎森 近年來明清法律史研究日趨興盛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許多學者積極不懈地開拓各種新史料,而本書九篇論文確實使用了豐富而多元的史料,從奏折、題本、州縣檔案、衛選簿等官方史料,到契約文書、訟師秘本等民間史料,呈現了明清社會和法律運作的許多新面貌。 ——岸本美緒 影響明清司法運作過程的“權力”與“文化”兩個層面指的是什么? 無論是官方法律解釋與法律推理的彈性調整及運用,或是風俗習慣與經濟變動對社會規范的沖擊,背后其實都經常反映官方與非官方權力在政治、社會、法律和經濟等場域上的競爭與整合。這是我們意欲分析的“權力”面向。至于“文化”面向,則主要指的是當時攸關公共利益、集體秩序、財產債務、契約效力、性別關系、身體觀等不同層次的文化觀念,在當時司法運作過程中如何呈現彼此之間的矛盾、銜接與演化。——邱澎生
邱澎生,畢業于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研究明清中國經濟與法律領域的長期演變,諸如商人、士人與官員對財富分配、契約執行乃至于涉及“公利/私利”等經濟事務的價值心態,以及官員、幕友與訟師如何建構法學知識。探究這些“價值心態”與“知識結構”如何與當時中國的經濟與法律制度交互影響并且彼此界定,是其主要的研究關懷。陳熙遠,畢業于臺灣大學,哈佛大學歷史與東亞語文聯合博士,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關注的議題,主要聚焦于文化傳統與禮教秩序如何隨著歷史內外在條件的改變而面臨斷續、轉化或重整等種種課題。
岸本美緒導言 一、 支撐司法的核心價值觀二、 社會經濟與司法之間的互動關系 三、 話語(discourse)、修辭(rhetoric)、 形象(image)四、 西方的法律體系與中國法史學上編 法律規范與社會實踐夫馬進訟師秘本《珥筆肯綮》所見的訟師實像于志嘉論明代垛集軍戶的軍役更代——兼論明代軍戶制度中戶名不動代役的現象一、前言二、《王恭毅公駁稿》載“爭襲官職”一案:與毗陵屠氏比較三、垛集軍的軍役更代 四、“頂名補役”與“戶名不動代役”五、結論陳熙遠在民間信仰與國家權力交疊的邊緣——以明代南京一座祠祀的禁毀為例證一、前言 二、地方神與地方造神:劉洞信仰的形成三、在官方與非官方之間:劉公廟世俗網絡的開展四、地方祠祀與歲時節慶五、游移在祀典與法典的邊緣:“淫祀”六、幽明一理:從陽教到陰教七、結語:在國家權力邊緣中滋長的民間信仰岸本美緒冒捐冒考訴訟與清代地方社會一、前言二、清代的良賤規定和冒捐冒考問題的發生三、山東省金鄉縣冒考案四、政府和民間在身份糾紛中的互動關系五、結語賴惠敏法律與社會——論清代的犯奸案一、前言 二、從族群看清代的犯奸審判三、盛清的廟會活動與犯奸案件四、清末的社會與犯奸審判五、結論下編 經濟生計與法律規范鞏濤地毯上的圖案:試論清代法律文化中的“習慣”與“契約”一、前言二、“習慣”與“契約”:術語背后的概念三、清代法律文獻中的契約四、質疑中國契約的法律意義五、結論步德茂18世紀山東的殺害親人案件:貧窮、絕望與訟案審理中的政治操作一、史料方面的問題二、犯罪的人口統計學與光棍 三、光棍與法律四、犯罪的區域差異 五、運氣不好的佃農 六、不幸的賭徒七、“光棍”概念的創造(Making) 八、結語 邱澎生國法與幫規:清代前期重慶城的船運糾紛解決機制一、前言二、重慶城航運業發展、經社結構與船幫團體的形成三、船運糾紛的類型及其調解審理過程四、制度變遷中的“國法”與“幫規”五、結論 蘇成捷清代縣衙的賣妻案件審判:以272件巴縣、南部與寶坻縣案子為例證一、前言二、社會現實/清代律例三、賣妻案件為何來到公堂之上? 四、父權制觀點下的妻子與土地五、妻子與其娘家的主體位置六、州縣自理的審判類型七、覺羅祥慶的賣妻裁斷八、非州縣自理的審判——刑科題本的賣妻行為九、賣主的貧困值得寬容嗎? 十、清代地方官府裁斷的解釋十一、結論:兩種裁斷模式
給單位圖書館買的書,還不錯。
物流很快,包裝很好,非常滿意。
專業性強,棒棒噠!
很好的書 價格優惠 感謝當當!
非常不錯的法律文化書系,觀點新穎,視角獨到,值得一讀
好書好書,名家名作,低價入手,必須拜讀。
重點閱讀了邱澎生的論文,雖然材料多為二手史料,沒能充分運用館藏巴縣檔案,但是在有限的材料下作者卻作出了大文章。各種經濟組織因為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而產生,并介入經濟糾紛的調解。政府在審理過程中一方面要遵從既有法律規范,同時又要充分考慮經濟組織根據內部幫規做出的判斷,最終實現制度變遷
包裝很好,內容不錯
臺版不錯,收一本簡體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