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教授在西方生活四十年,卻一直堅持用東方式的理念來“管教”家里的四個男孩:他認為父母與孩子并不是平等的關系,因為權責不對等;梁家的四個孩子甚至大學時代都要住在家里,因為家庭才是學習相處之道的場所——與朋友交,合則留不合則去,而與家人處,合與不合都不能脫身。他認為男孩子最重要的品質是紀律,而鋼琴是培養紀律的好工具。他和太太創造機會,主動幫孩子選擇“合適的”朋友,這可以幫助孩子性格正面成長……
在西方教育理念盛行的今天,梁教授的教育方式顯得“傳統”而“不合時宜”,可在西方卻引來效仿和學習,對于中國今日的父母來說,他提供了一種視角和選擇。
西方博學教授的東方育兒經
性格是天生,人格要培養;由三歲開始,男孩子要像男孩子
男孩子重要的品質是紀律,鋼琴是培養紀律好的工具
父母與孩子并不是平等的關系,因為父母和孩子的權責并不對等;
家不是講民主的地方,因為家庭不是契約關系,沒法拆伙
主動幫助孩子選擇“合適的”朋友,可以幫助孩子的性格正面成長
不鼓勵戀愛成熟而遲遲不婚
梁鶴年,加拿大女王大學城市與區域規劃學院院長、教授,2009年榮譽退休。1970年畢業于香港大學建筑系,1976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城市規劃碩士學位,1982年獲劍橋大學土地經濟碩士學位,1985年獲英國雷丁大學土地開發與管理博士學位。曾在加拿大擔任聯邦財務部顧問,并創辦“國家不動產高級官員論壇”、“企業地產高級研修班”、“大使論壇”,在加拿大和亞太地區有著廣泛的影響力和學術號召力,于2003年入選《加拿大名人錄》。1986年開始回國講學,現在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開設課程,并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土資源部高級顧問和專家組成員。2002年被國務院授予外國專家較高獎——“國家友誼獎”。
四男
有男
老大
老二
老三
老四
家庭
媽媽
兄弟
媳婦
朋友
反叛
教育
教育
老師
家教
電視
精英
成長
嬰孩
兒童
少年
青年
成人
后記
西方教育講興趣,重自由。家長、學校為孩子提供了大量的選擇,不強迫,不堅持。理論很好,尤其從東方孩子填鴨式教育去看。
但是,孩子始終是孩子,大多數都是注意力分散,集中力不夠,亂打亂撞、淺嘗即止怎能發掘出真興趣?除了極少數的例外,興趣是須靠紀律來培養的。沒有紀律的興趣不會長久,沒有紀律的自由只是胡來。紀律是持之有恒,否則一事無成;紀律是正誤分明,否則糊涂一生。天下所有孩子都易悶、厭舊、怕輸。小時不矯正,大時改不了。紀律是良方。
四個孩子都從小學鋼琴,一直到皇家音樂協會的十級。我和妻都想孩子懂音樂,一生受用;但我們更重視孩子學音樂,因為學音樂要紀律,紀律更加是一生受用。彈琴不能騙人,指頭按哪個琴鍵就發哪個音,對錯馬上聽出來,不能抵賴,無需解釋。英語中,“學科”與“紀律”同叫“discipline”,你念哪個“學科”就是你念哪種“紀律”。
孩子易悶。練琴是重復又重復,悶極了。學習任何知識、技能都如是。熟才能生巧,未熟之前就悶死了,哪會有生巧的日子?若是堅忍下去,自有成效,就算沒有太大的成績,也有累積的成果。人生很大部分都是刻板的,工作如是,家庭如是。在日常的平凡的細節中,偶有所覺所悟,就是收獲了。可惜我們的心被悶占據了,什么好東西都進不來。紀律訓練孩子耐性,使他知道大多數的成就來自耐性,而且,來自耐性的成就更可貴。還有,耐性就是不懈怠,不懈怠就會保持警覺,保持警覺就不會錯失機會。
孩子厭舊。彈新曲好玩,但轉眼就是老調,沒趣了。小時候,玩具、寵物如是;長大了,讀書、工作也會如是。五分鐘的熱情,非但一事無成,更養成輕浮、卸責的壞習慣。紀律訓練孩子的堅持。我家孩子學什么都是自由選擇,但一旦選擇就要從一而終(當然可以在選擇時定下哪個時刻、哪個階段是終點)。從一而終就是忠誠,對人對己都不可缺少,是男孩子特別可貴的操守。
孩子怕輸。指頭按錯琴鍵,一次又一次,不干了。小時候,捉迷藏、下棋如是;日后,考試、見工也會如是。失敗乃成功之母,怕失敗就會怕嘗試,怕嘗試怎會有進步?紀律訓練孩子盡力,不單是體力、智力,更是心力、意志力。跌倒不打緊,站起來再試才要緊。世界其實不是真正鼓勵嘗試:成功人人贊,失敗沒人憐。如果不是從小就在家里的鼓勵、支持下養成“永不言死”的信心,一出道就會被殘酷的現實嚇壞,永遠不敢犯難攻堅。不怕輸不是不知輸,是知而不怕;不是無知的狂妄,是有知的剛毅,是男孩子特別動人的品質。
一切習慣都是養成的,壞的習慣由因循養成,好的習慣由紀律養成。就算有天分、有興趣,如果從四五歲開始到中學日日要練琴,終有些日子會覺得悶極。孩子們最懂耍賴,最易就是賴老師:老師教得不好、老師教得重復。教孩子紀律其實也在教他尊師。尊師不是尊重老師個人的品德、知識,是尊重老師象征的“學問的高貴”。不尊敬老師就是不尊重學問。
教琴老師是對中年猶太夫婦,女的教鋼琴,男的教樂理,也是街坊,與我家相距不足一百米。女的還可以,男的就使人頭痛。首先,他自視大師,教孩子是屈就,他肯定不樂業。孩子們最懂裝蒜。如果哪天他們無心學習,就裝傻扮懵地問他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問題,他就滔滔不絕地為以色列辯解,那天的學費也就白交了。十多年來,這對夫婦外出度假都是由我家替他看屋。這不簡單,他一走就是十多天,夏天割草,冬天掃雪,天天收報紙和郵件,晨昏開燈、關燈(裝著有人在家以防盜),都是我和孩子去做。當然沒有酬勞(一般外國孩子都要拿錢)。他既是老師,我們也不計較。……但是,我們堅持要孩子們尊重老師。孩子們當然知道這位老師是怎樣的人,但我們要孩子們分開老師的身份和人格。尊師是學生的本分,不是學生給老師的面子,凡老師都要尊重。西方太強調“老師如朋友”。老師不是朋友。朋友與朋友是對等的、平等的,學生與老師不然。老師傳授學問,學生追求學問。因此,在學問上,老師與學生不是對等,一個授,一個求;也不是平等,一個尊,一個卑。以水為例,老師有水,學生求水,但必須老師在上,學生在下,水才可以從老師流往學生。對一些學生來說,老師友善使他們對學問向往;但對另一些學生來說,老師友善使他們對學問兒戲。無論是人倫上還是理性上,老師與學生的關系落點在學問:樂意傳授學問的是好老師,愿意追求學問的是好學生;好老師與好學生的共通之處是雙方都尊重學問。放在老師對學生,這是有教無類;放在學生對老師,這是尊師重道。
我家堅持孩子尊師,并不代表孩子們的老師都好—都有學問,都樂意傳授。但好老師是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的決定性因素。一般的老師都不壞。雖然難免懶惰、偏心或專制,但如果孩子尊師,就不會招禍,總會學點東西。更關鍵的是,尊師會吸引好老師。在這功利的時代,尊師重道的越來越少,東西方均如是。作育英才不再是高貴的使命,而是打工。以作育英才為己任而去選擇當老師的人越來越少,因此,值得被尊重的老師也越來越少。老師行業越來越不被尊重,也不追求尊重。真正獻身作育英才的老師常有懷才不遇之屈,碰到尊重好老師的學生、珍惜好老師的家長就有知遇之心、施展之所,孩子就受用無窮了。
我家積極為孩子找好老師,建立與老師的好關系。每學期的家長日,每個老師要接見班里學生的家長,我和妻每次都去,一同去。日后經老師們的指點才知道父母一同去是如此關鍵。一般小學生都是媽媽出席,除非孩子有大問題,爸爸很少去。從老師的角度去看,父母同去代表家長對孩子學業的重視和父母之間的溝通,也就是好家長。我和妻非但見班主任,凡教孩子的老師,無論哪一科,無論孩子在哪科的成績如何,都見。見老師是要輪候的,我家孩子又多,往往就是整個晚上,甚至兩晚。老師們見我們認真,也對我們認真。一般老師對一般家長的手法是避重就輕,除非問題嚴重,否則老師說的是無關痛癢的話。家長喜歡聽老師贊自己的孩子,若是批評,就會替孩子辯解。我和妻一開始就請老師講講孩子的問題,沒有問題就請老師指點如何可以更進一步。因此,家長與老師之間不是一問一答,是有商有量,為的是孩子的進步。我們發現這是老師最樂意的,因為代表家長對他的信任,這是較大的尊重。這會帶出老師的善意,對孩子多點關注,好的老師甚至提供課外材料、特別作業和單獨指導。
我家是隱惡揚善,不好的老師我們裝聾作啞,好的老師我們大力表揚。如今是人人爭取權利的時代:老師爭,家長爭,甚至孩子都爭,結果是大家的視線都轉移到別人的“短處”上,都落點在“問題”上。這種局面下,最多可以做到消極地處理短處、解決問題,不可能積極地發揮長處、創造機會。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長為英才,我們更希望別人的孩子也成長為英才。這樣,我們的孩子的朋友也是英才。孩子在英才之中成長,集益廣智。鶴立雞群,你的周圍仍都是雞;小池中的大魚始終是小眼光,大海中的小魚一旦成長就是海闊天空。我們非但當面贊揚老師,更寫信給校長表揚他(并給他副本),甚至上書教育局。有時,信在教育局的報刊上登出,我們一方面感謝當局重視,一方面難過為什么沒有更多的好老師被更多的家長表揚。我家孩子從小學到中學都碰上好老師。到了大學,老大選讀化學,老三選讀數學,都是直接受老師影響。
……
這本書充滿愛心和智慧,家長能參與孩子的成長,有原則有包容,字里行間讓讀者體會父子母子兄弟夫妻之間的愛與信任,是一本值得珍藏的書
很好的一本書,看過之后對如何教育孩子很有啟發。
當當的發貨速度以及售后服務,已經超過另外兩家電商。贊一個。
一下買2本hin說明問題
活動很給力
時代都要住在家里,因為家庭才是學習相O處之道的最佳場所——與朋友交,合則留不合A則去,而與家人處,合與不家有四男目錄
家有四男出版信息書名家有四男作者加SS6梁鶴年著出版R社生活讀書2新知三聯書店出版時間版次印次A頁數字數Y開本大開紙張膠版家有四男管教家2里的四個男2孩:他認為父母與孩子并不10是W平等的關系,因為權責不6對等;梁家的四W個孩子甚至
喜歡三聯的書,作者能看見每個兒子的優點并發掘,好
這本絕對是聽了別人介紹買的,語言簡練,作者用通俗語言娓娓道來人生哲理,潤物無聲
成才不易,案例實用科學,不管家有男孩女孩,這本書都值得一讀。
如果打算生幾個小孩,這是育兒的指南。如果不想要小孩,看這書就是教你做一個得體的人。家庭教育真的重要。
教育的方法很不錯,男孩是要樹立良好的行為習慣,要培養責任心,好好學習
適合家有男孩的家長看,借鑒方法,學習心態,之前寫過評論系統丟失
不錯,如果文筆再優美些更好!分章寫的,有一定的借鑒作用,我是看人家推薦才買的,不過22.8還是貴了一點,如果給女兒買的話可以買好幾本了,書不很厚,有點薄。覺得不是太劃算
值得購買,該書介紹了如何養育四個男孩成長,完全是實實在在的成長手冊,有實際指導意義;不同于一些大而空無用的所謂指導書。
書中的父母很偉大,特別是母親,照顧四個男孩成為男人直到做到奶奶,她的所作所為仍然影響著下下代。她是偉大的,她的育子方法很值得我學習。目前在國內,已經沒有了家有四男的可能,因為我們有偉大的計劃生育,作為第一代的獨生子女,我已經體會不到擁有兄弟姐妹的樂趣了。看了這本書才知道,擁有哪怕一個兄弟姐妹,生活就會大不同。
父母的教育理念反映出他們的思想品德高度,教育孩子先應該教育我們大人。
作者寫了養育4個男孩的故事,其中有開心的,煩惱的事,從中學到責任,付出,愛。
這是最近看的最好的家教書,文字生動細膩真實,充滿智慧和情感,我感到收益匪淺!
中西方融合的育兒理念,高屋建瓴的見解,借鑒借鑒!
看完這本書,就會明白,為什么我們連帶一個孩子都叫苦連連,而人家帶了四個,還是男孩,還個個成材!
對于年輕的家長而言,非常值得一讀。不同的是,在計劃生育政策下,我們沒有那么多孩子,那些多孩子的教育經驗,在獨生子女身上,多是無法復制的。
非常好的書,作者是從宏觀的角度講順勢而為培養孩子品質的故事,雖然有些觀點不太認同,但有些理論男女孩都適用。是可以反復閱讀的書
在三聯上看到這本書的介紹,看完之后收益很多,梁鶴年先生的東方教育給我很大的觸動,是一本精英教育可以參考的書,當西方的自由教育觀點彌漫著整個社會,當80后90后的家長們一味的認為西方的自由民主教育有利于孩子的個性發展時,看看梁先生的書你會有更多的思考,中華文化幾千年的東西,歷久彌新,值得好好研究和琢磨。
算是教育類的書吧,梁教授用自己教育孩子的視角和方式來讓大家作為參考,非常有意義,能夠讓家長從中學習和借鑒到很多不錯的經驗。
內容很好,培養孩子是一種修行,對孩子包容和關懷!作為年輕父母很受教育
家有FN四男和W學術號召力,6于年入M選《加拿W大名人錄》。N年開始回6國講學,現在清華大學、同E濟大學等高校開設課程,并4任國紙包裝平2裝家有四男推10薦語 西方資深教授的東方育兒經 ·性8格是天生,8
家有四男家有四男授予外國專C家最高獎——8T國N家友誼獎6。【內容】 梁教授在西方生活四十年,卻一直堅持用東方式的理念H來家有四男推薦語 西方資深教授的東方育兒經 ·性格是天生,人格要培養;4由三歲開始,男孩子要像男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