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壽險業本法律跨界教材,編寫時從知識要點出發,通過近年典型案例的導析,在凸顯人身保險領域的熱點問題基礎上重新整合,形成特有的篇章結構,力求反映保險立法和司法的現有成果,并充分覆蓋人身保險業務所涉法律內容,并兼顧知識性和可讀性。
中國保險業本系統闡述人身保險規劃相關法律的通識教材
廣州易玖年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于壽險管理與營銷的培訓研究與服務機構,截至目前,客戶覆蓋二十余家中外資保險公司,十余家商業銀行,亦是暨南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東金融學院的實踐教學基地。
及時章 風險保障——人身保險的核心功能
及時節 人身保險及其分類
資訊鏈接:
一、人身風險與可保人身風險
二、人身保險的含義及原理
三、人身保險的分類
第二節 人身保險的功能概述
資訊鏈接:
一、人身保險對社會和國家的作用
二、人身保險對個人和家庭的作用
本章要點回顧
本章法律指引
第二章 商事——保險的法律性質
及時節 概述
資訊鏈接:
一、的含義
二、的分類
三、的法律特征
第二節 保險的法律屬性
資訊鏈接:
一、保險及保險人的含義
二、保險人的分類
三、保險人的法律地位
四、保險營銷員的法律定位
第三節 保險人的權利義務
資訊鏈接:
一、保險人的權利
二、保險人的從業資格
三、保險人的執業規則
四、保險權的產生與行使
五、保險人的責任
第四節 表見
資訊鏈接:
一、保險表見的含義
二、保險表見的構成要件
三、保險表見的主要表現形式
四、保險表見的法律效果
第五節 無權與保險權的濫用
資訊鏈接:
一、無權
二、誤導與欺詐
三、自己
四、雙方
本章要點回顧
本章法律指引
第三章 保險合同——人身保險的保障依據
及時節 保險合同概述
資訊鏈接:
一、什么是保險合同
二、保險合同的法律特征
第二節 保險合同的主體
資訊鏈接:
一、人身保險合同的當事人:投保人和保險人
二、保險合同當事人的締約過失責任
三、人身保險合同的關系人:被保險人和受益人
四、人身保險中的保險利益
五、受益人的受益權分析
第三節 保險合同的基本內容
資訊鏈接:
一、保險人的名稱和住
合理配置,合法“避債”
人壽保險是個人資產的天然“守門員”。譬如對于民營企業主,其可以利用人壽保險在法律的基礎上構筑防火墻來避免家庭資產與企業資產混同,保護家庭免受企業經營風險。人壽保險的合法“避債”功能,從價值層面來看,是因為人壽保險保護的是人的生命價值,因此不能用于償還債務;而從法律層面來看,根據我國的相關規定,保險中也只有人壽保險具有“避債”的功能。人壽保險包括定期壽險、終身壽險、兩全保險等,而其它類型的保險,如企業年金保險、健康保險、意外傷害保險等均不具有“避債”功能。
那么,如何合理設計保單、實現合法“避債”呢?主要注意以下三點:
一是人壽保險的“避債”功能在刑事案件中無法實現。被保險人或受益人若陷入民事糾紛中,只要保險合同依然有效,且保險費來源合法,保險金便受到法律保護,不會用來清償債務。但根據我國《刑法》第64條規定:“犯罪分子違法所得的一切財物,應當予以追繳或者責令退賠;對被害人的合法財產,應當及時返還”。如果保險費被證明屬于非法所得,則以此訂立的壽險合同是無效的,保險金將會被依法追繳,如果投保資金涉及刑事犯罪,對這份保單法院有權凍結、扣押、查封,也就談不上利益的保障。所謂的“壽險避債”,首先要滿足的條件就是壽險合同合法并有效。例如,張三騙取陳二100萬元后,將騙取的100萬元全部用于投保人壽保險,后來陳二向法院起訴要求張三歸還錢款。此案中,因為張三購買保險的資金為詐騙所得,屬于非法資金,所以該保單不受法律保護,將被依法追繳。因此,要想利用保險實現合法“避債”,首先應當保障保費的來源合法可查。
二是壽險合同必須指定受益人。根據廣東省高院2016年3月10日的《廣東省高院關于執行案件法律適用疑難問題的解答意見》關于問題十一的處理意見:“如果人身保險有指定受益人且受益人不是被執行人,依據《保險法》第42條的規定,保險金不作為被執行人的財產,人民法院不能執行。如果人身保險沒有指定受益人或者指定的受益人為被執行人,發生保險事故后理賠的保險金可以認定為被執行人的遺產,可以用來清償債務。”因此,投保人應提前做好財產規劃,指定受益人及財產份額,才能使“避債”功能得以實現。
三是終身型壽險的“避債”功能。人壽保險只能在保險合同的存續期間作為“避債”工具,若保險合同期滿,所獲得的保險金轉化為受益人的一般資產,不再適用上述提到的相關法條。
下面通過幾個案例來說明。
案例一:李四向張三借款10萬元,債務期限屆滿后李四一直未歸還;王五向李四借款5萬元,債務期限也已屆滿,但李四未要求王五償還借款。此時,張三可以代位行使李四對王五的債權,即張三可以直接要求王五將其欠李四的5萬元支付給張三。但如果李四對王五的債權專屬于李四本身,張三就無權代位行使。
案例二:李四向張三借款10萬元,債務期限屆滿后李四一直未歸還,此時李四的父親李大四死亡,留有一份保險金為5萬元的人壽保險,指定受益人為其兒子李四。如果保險公司已將保險金支付給李四,此時張三可以要求李四將這一部分保險金用于清償債務。如果李四未向保險公司申請理賠,那么張三就無權行使代位請求權直接向保險公司申請理賠。但從理論上來講,張三仍然有可能拿到這筆保險金。根據《保險法》第26條的規定,李四向保險公司申請理賠的期限是自知道或應當知道保險事故之日起5年之內,若張三在一般債務訴訟的3年時效里通過訴訟或公證催討信的方式中止時效,那么在5年的申請理賠期限內,只要李四拿到了保險金,張三就可以要求李四用保險金償還債務。此時,“避債”功能只能成為拖延時間的工具。
案例三:李四向張三借款10萬元,債務期限屆滿后李四一直未歸還,后來李四死亡,留有一份保險金為10萬元的人壽保險,指定受益人為其兒子李小四。那么張三是否有權要求用這10萬元保險金償還李四對自己負有的債務?根據《繼承法》第33條,如果李小四選擇繼承其父親李四的遺產,那么需要在遺產范圍內償還父親李四欠下的債務;如果李四的遺產不足以償還其債務,那么對于尚未清償的債務,李小四沒有償還義務。根據《保險法》第42條以及較高人民法院《關于保險金能否作為被保險人遺產的批復》的規定,因為李四在保險合同中指定李小四作為受益人,保險金不屬于李四的遺產,李小四不需要用保險金清償父親的債務。在本案例中,才是壽險“避債”功能真正的體現。
那么,在上述案例中,張三是否對債務人的保險金無能為力呢?在一定條件下,張三可以舉證對方是惡意“避債”從而拿到債務人保險金實現債權。如果張三對李四的債權在先,李四購買保險在后,并且張三有確實證據充分證明李四是出于惡意避債而進行投保,那么張三可以申請法院認定李四購買保險的行為無效,即保險合同自始無效。這種情況下,即使保險合同已逾期,且李四已死亡,保險公司仍有義務退還保單的現金價值。該筆退還的保單現金價值將作為李四的遺產用來償還債務。
如何保全資產、防控債務風險是一項不可簡單化的系統工程。可以肯定的一點是,投保并繳納保費在債務發生之前的,保單利益被強制執行用以清償投保人所欠債務的可能性非常低。雖然保險是我國目前的資產保全工具之一,但由于我國對保險等金融資產的相關法律規定還不是很完善,導致保單的各項利益、產權界定、法律實踐較為模糊。因此,只有根據個人的預期目的和實際情況提前進行資產規劃,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選擇最適合的方案,才能有效地保全個人資產。
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內容特別淺,科班出身或者從業幾年的人看著會覺得沒有幫助,第三章第四章內容不錯,對保險+法律會有一定的幫助,總體來說建議購買,尤其是剛剛進入保險行業的新人,銷售人員、培訓講師、機構組訓都值得一看。
不錯的選擇,送貨速度快!
非常棒,實用性很強!
值得收藏的工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