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為了紀念梁思成先生去世40周年而編成的。
全書共分為四個部分:梁思成先生的家庭相冊,梁思成先生的文章,梁思成先生在賓夕法尼亞大學上學時的作業以及梁思成先生晚年和妻子林洙的部分通信。其中有多張照片、書信原件、手繪圖都是及時次與讀者見面,通過這些生動的照片、精美的圖畫和充滿暖暖愛意的信件,可見先生真實的充滿才情的另一面。
當然全書最為重要的部分還是先生的文章,這些文章的選擇也是經過千思百量,用林洙先生的話說,基本上展現了梁思成先生一生為之奮斗的事業。為了使更多的讀者走進梁思成先生的建筑世界,在文章的選擇上充分考慮了語言的通俗性和內容的普及性。
梁思成,中國近現代著名建筑歷史學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師,中國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中國古建筑研究的先驅者之一。
想說的話001
余音繞梁|影像005
梁思成先生從1906年至20世紀60年代的家庭相冊
驚起梁塵|文字039
本部分收錄的文章基本反映了梁思成先生一生對于中國古建研究和保護的過程
041中國的藝術與建筑
063中國建筑的特征
073《中國古代建筑史》(六稿)緒論
099中國的佛教建筑
139正定紀游
151華北古建調查報告
183晉汾古建筑預查紀略
233平郊建筑雜錄
243平郊建筑雜錄(續
257北京——都市計劃中的無比杰作
277致車金銘信——關于湖光閣設計方案的建議
281致梅貽琦信285代梅貽琦擬呈教育部代電文稿
286致中國科學院負責同志信
288關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區位置的建議(梁陳方案
317梁陳方案的歷史考察——謹以此文紀念梁思成誕辰100周年并悼念陳占祥逝世/王軍
345戰區文物保存委員會文物目錄
363與君同在——紀念梁思成先生誕辰110周年/林洙
畫梁雕棟|手繪369
梁思成先生1924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建筑史課的部分作業
梁"林"相敬|信件387
梁思成先生晚年寫給妻子林洙女士的部分信件
中國建筑的特征[1]
中國的建筑體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數千年文化史中一個獨特的建筑體系。它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世代經驗的累積所創造的。這個體系分布到很廣大的地區:西起蔥嶺,東至日本、朝鮮,南至越南、緬甸,北至黑龍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區域在內。這些地區的建筑和中國中心地區的建筑,或是同屬于一個體系,或是大同小異,如弟兄之同屬于一家的關系。
考古學家所發掘的殷代遺址證明,至遲在公元前15世紀,這個獨特的體系已經基本上形成了。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最近代。3500年來,中國世世代代的勞動人民發展了這個體系的特長,不斷地在技術上和藝術上把它提高,達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輝煌成就。
中國建筑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為下列九點。
(一)個別的建筑物,一般由三個主要部分構成:下部的臺基,中間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狀伸展的屋頂。
(二)在平面布置上,中國所稱為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這種建筑物以及一些聯系性的建筑物,如回廊、抱廈、廂、耳、過廳等等,圍繞著一個或若干個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在這種布置中,往往左右均齊對稱,構成顯著的軸線。這同一原則也常應用在城市規劃上。主要的房屋一般地都采取向南的方向,以取得最多的陽光。這樣的庭院或天井里雖然往往也種植樹木花草,但主要部分一般地都有磚石墁地,成為日常生活所常用的一種戶外的空間,我們也可以說它是很好的"戶外起居室"。
(三)這個體系以木材結構為它的主要結構方法。這就是說,房身部分是以木材做立柱和橫梁,成為一副梁架。每一副梁架有兩根立柱和兩層以上的橫梁。每兩副梁架之間用枋、檁之類的橫木把它們互相牽搭起來,就成了"間"的主要構架,以承托上面的重量。
兩柱之間也常用墻壁,但墻壁并不負重,只是像"幃幕"一樣,用以隔斷內外,或分劃內部空間而已。因此,門窗的位置和處理都極自由,由全部用墻壁至全部開門窗,乃至既沒有墻壁也沒有門窗(如涼亭),都不妨礙負重的問題;房頂或上層樓板的重量總是由柱承擔的。這種框架結構的原則直到現代的鋼筋混凝土構架或鋼骨架的結構才被應用,而我們中國建筑在三千多年前就具備了這個優點,并且恰好為中國將來的新建筑在使用新的材料與技術的問題上具備了極有利的條件。
(四)斗拱:在一副梁架上,在立柱和橫梁交接處,在柱頭上加上一層層逐漸挑出的稱作"拱"的弓形短木,兩層拱之間用稱做"斗"的斗形方木塊墊著。這種用拱和斗綜合構成的單位叫作"斗拱"。它是用以減少立柱和橫梁交接處的剪力,以減少梁的折斷之可能的。更早,它還是用以加固兩條橫木接榫的,先是用一個斗,上加一塊略似拱形的"替木"。斗拱也可以由柱頭挑出去承托上面其他結構,最顯著的如屋檐,上層樓外的"平坐"(露臺),屋子內部的樓井、欄桿等。斗拱的裝飾性很早就被發現,不但在木構上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并且在磚石建筑上也被充分應用,它成為中國建筑中最顯著的特征之一。
(五)舉折,舉架:梁架上的梁是多層的;上一層總比下一層短;兩層之間的矮柱(或柁墩)總是逐漸加高的,這叫做"舉架"。屋頂的坡度就隨著這舉架,由下段的檐部緩和的坡度逐步增高為近屋脊處的陡斜,成了緩和的彎曲面。
(六)屋頂在中國建筑中素來占著極其重要的位置。它的瓦面是彎曲的,已如上面所說。當屋頂是四面坡的時候,屋頂的四角也就是翹起的。它的壯麗的裝飾性也很早就被發現而予以利用了。在其他體系建筑中,屋頂素來是不受重視的部分,除掉穹窿頂得到特別處理之外,一般坡頂都是草草處理,生硬無趣,甚至用女兒墻把它隱藏起來。但在中國,古代智慧的匠師們很早就發揮了屋頂部分的巨大的裝飾性。在《詩經》里就有"如鳥斯革""如翚斯飛"的句子來歌頌像翼舒展的屋頂和出檐?!对娊洝烽_了端,兩漢以來許多詩詞歌賦中就有更多敘述屋子頂部和它的各種裝飾的辭句。這證明屋頂不但是幾千年來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并且是我們民族所最驕傲的成就。它的發展成為中國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七)大膽地用朱紅作為大建筑物屋身的主要顏色,用在柱、門窗和墻壁上,并且用彩色繪畫圖案來裝飾木構架的上部結構,如額枋、梁架、柱頭和斗拱,無論外部內部都如此。在使用顏色上,中國建筑是世界各建筑體系中較大膽的。
(八)在木結構建筑中,所有構件交接的部分都大半露出,在它們外表形狀上稍稍加工,使成為建筑本身的裝飾部分。例如:梁頭做成"挑尖梁頭"或"螞蚱頭";額枋出頭做成"霸王拳";昂的下端做成"昂嘴",上端做成"六分頭"或"菊花頭";將幾層昂的上段固定在一起的橫木做成"三福云"等等。或如整組的斗拱和門窗上的刻花圖案、門環、角葉,乃至如屋脊、脊吻、瓦當等都屬于這一類。它們都是結構部分,經過這樣的加工而取得了高度裝飾的效果。
(九)在建筑材料中,大量使用有色琉璃磚瓦;盡量利用各色油漆的裝飾潛力。木上刻花,石面上作裝飾浮雕,磚墻上也加雕刻。這些也都是中國建筑體系的特征。
這一切特點都有一定的風格和手法,為匠師們所遵守,為人民所承認,我們可以叫它做中國建筑的"文法"。建筑和語言文字一樣,一個民族總是創造出他們世世代代所喜愛因而沿用的慣例,成了法式。在西方,希臘、羅馬體系創造了它們的"五種典范",成為它們建筑的法式。中國建筑怎樣砍割并組織木材成為梁架,成為斗拱,成為一"間",成為個別建筑物的框架;怎樣用舉架的公式求得屋頂的曲面和曲線輪廓;怎樣結束瓦頂;怎樣求得臺基、臺階、欄桿的比例;怎樣切削生硬的結構部分,使同時成為柔和的、曲面的、圖案型的裝飾物;怎樣布置并聯系各種不同的個別建筑,組成庭院:這都是我們建筑上兩三千年沿用并發展下來的慣例法式。無論每種具體的實物怎樣地千變萬化,它們都遵循著那些法式。構件與構件之間,構件和它們的加工處理裝飾,個別建筑物與個別建筑物之間,都有一定的處理方法和相互關系,所以我們說它是一種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枋、檁、門、窗、墻、瓦、檻、階、欄桿、扇、斗拱、正脊、垂脊、正吻、戧獸、正房、廂房、游廊、庭院、夾道等等,那就是我們建筑上的"詞匯",是構成一座或一組建筑的不可少的構件和因素。
這種"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時也有極大的運用的靈活性,能有多樣性的表現。也如同做文章一樣,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許多體裁,有多樣性的創作,如文章之有詩、詞、歌、賦、論著、散文、小說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題,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宮殿、廟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軒、一樓。文字上有一面橫額,一副對子,純粹作點綴裝飾用的。建筑也有類似的東西,如在路的盡頭的一座影壁,或橫跨街中心的幾座牌樓等等。它們之所以都是中國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國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為它們都用中國建筑的"詞匯",遵循著中國建筑的"文法"所組織起來的。運用這"文法"的規則,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極不相同的"詞匯"構成極不相同的體形,表達極不相同的情感,解決極不相同的問題,創造極不相同的類型。
這種"詞匯"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歸根說來,它們是從世世代代的勞動人民在長期建筑活動的實踐中所積累的經驗中提煉出來,經過千百年的考驗,而普遍地受到承認而遵守的規則和慣例。它是智慧的結晶,是勞動和創造成果的總結。它不是一人一時的創作,它是整個民族和地方的物質和精神條件下的產物。
由這"文法"和"詞匯"組織而成的這種建筑形式,既經廣大人民所接受,為他們所承認、所喜愛,于是原先雖是從木材結構產生的,它們很快地就越過材料的限制,同樣地運用到磚石建筑上去。以表現那些建筑物的性質,表達所要表達的情感。這說明為什么在中國無數的建筑上都常常應用原來用在木材結構上的"詞匯"和"文法"。這條發展的途徑,中國建筑和歐洲希臘、羅馬的古典建筑體系,乃至埃及和兩河流域的建筑體系是一樣的;所不同者,是那些體系很早就舍棄了木材而代以磚石為主要材料。在中國,則因很早就創造了先進的科學的梁架結構法,把它發展到高度的藝術和技藝水平,所以雖然也發展了磚石建筑,但木框架還同時被采用為主要結構方法。這樣的框架實在為我們的新建筑的發展創造了無比的有利條件。
很精美。然而內容并沒什么亮點,林洙拿著幾篇文章出了多少書…最不喜歡的是他們的書信。我只需要了解梁和他的古建筑。好吧,主要是我不喜歡林洙。
我們許多做學問的人經常有一個矛盾,喜歡顯示自己的學術,或者怕別人說自己沒有學術,玩許多概念、模型、數據,往往導致我們脫離人群。張老師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好,他的書往往能夠突破百萬銷售大關,跟深入淺出有關系,之所以能夠做到淺出,首先是因為深入,對問題想的透、思考的透,才能夠達到如此的淺白,同時又有深刻的震撼力。
非常好的書,就是書中梁先生手稿圖有些小,看不太清楚。
看到網上介紹此書,立刻來購買了。書名起的太好了--梁---棟梁---對國家、家庭、學術界等等都是梁,祖孫三代都是梁,看過多種作品描寫,一看到此書還是立刻收了珍藏。
梁老的書值得好好看看,只看他的專業素養,拋卻之前所謂的定義。
感覺非常棒,書的內容十分豐富,選擇了梁老的許多手畫作品與內容。
很精美的一本書,圖卡很漂亮,除了小貴一點,其他沒得說
恕我直言,就這發貨速度,當當越來越少人光顧不是沒有理由的
好書!價格優惠、質量挺好,送貨及時、服務很好。在當當買書這么多年,總體感覺還不錯。多讀書、長知識!
正版,紙質印刷極,照片比其他傳記里的都清晰很多,同樣的照片發現了許多以前沒有發現的小細節。內容上是梁先生的著述,可以不必評價,自然是最好的。美中不足的是,封面上梁字白色白的有些突兀,而且比例略小,藍底藍的太鮮艷,少了些沉靜安穩的感覺。布面的,略沾了些臟東西,撣撣就還行??偟膩碚f真真是極好的!
主要想看梁陳方案的內容,書很精美,文章很有代表性
對非建筑生來說關于建筑的內容看起來略枯燥,幸好開頭幾十頁有很大一部分是在講藝術的。里面的建筑插圖印得太小,看不清上面注解的字。封面是比較厚的布質,看起來好有檔次。
書皮文藝,舒服的排版,照片文字,最喜歡建筑方面的
封面用了布面,硫酸紙純質紙牛皮紙三種紙張都用上了還能裝訂得這么好,市面上主流精裝書的典范,經典就是要這么做才配得起收藏!而且好便宜啊……好書,值得收藏!
中青社這套梁思成系列的書出的不錯,尤其是精裝本
梁思成不僅與林徽因有一個傾國傾城之戀,而且他們倆在中國建筑上有著巨大的貢獻,太棒了,特別是手繪圖
精裝書應該體現一種對于文字的尊重,對作者的敬意。這本書確實對得起精裝:藍色布面,薄銅版紙內頁,另外附送精美的圖卡。用精美的裝幀向一代大師致敬,這是出版人應該做的?;跁钠焚|,價格可謂公道。
梁思成作為建筑大師,所做為世人所推崇,拜讀此書,醍醐灌頂,茅塞頓開
驚喜!非常好的一部書。裝幀精美,紙質超好。里面附的照片是我見過關于梁先生書籍中最清晰的。非常欽佩和喜愛梁先生。喜歡讀他的文章。喜歡他的為人。喜歡關于他的書籍。這是一本非常值得收藏的書。
梁思成,中國近現代著名建筑歷史學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師,中國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中國古建筑研究的先驅者之一。
沖著自己是建筑生,買的梁思成先生的書,受益匪淺
梁氏文章,是關于建筑的文字中最為清通明曉的文字。書中匯集他的言說、珍貴圖片、手記等,是一本睹書猶如睹人的書籍,溫馨,美好。書籍的裝幀設計,也是煞費苦心,別致新穎。
300多頁的書,有100頁的內容與大拙至美一樣,同一個出版社,同一個編者,良心怎么能這么黑。排版一頁紙有半頁是空的,上頂天下頂地,左右無空隙,真是太專業了。真不知道梁老爺子晚年是怎么和這位大媽一起過的,可憐啊。
書的裝幀很漂亮,梁思成文章雖然平淡,但也都是學問,后邊書信沒有才好。
很精致的一本書,排版看起來很舒服,里面的手繪跟私信紙質跟顏色都跟別的書頁不同,很好辨認,一翻就找到了,美中不足是贈送的圖卡有幾張邊緣切割得不大好,有參差和毛邊,而且這次發貨和快遞超快的,早上9點多下的單,下午快6點就到手了
還沒讀,大致翻了下,書分成了好幾個部分,有關于建筑類的專業知識,也有介紹梁思成整個人生的經歷,還有他和林洙的書信,配圖,手稿,總體很不錯。
了解梁思成先生一生對于中國古建研究和保護
作為喜歡建筑的我來說,梁思成先生的這本書真的很好
紀念梁思成先生的作品,對古建感興趣的話可以拜讀《中國建筑史》
從青年到老年,梁思成先生將自己一生的精力都奉獻給了祖國。
被過度消費了如此久,世人險些就忘掉梁思成建筑學的本宗了。這次的選編其實并無新意,甫一入手,便直接翻開了梁陳方案的一些新資料,如此爾爾。倒是書后的私信,尺度之大,顯然才是包含了林洙的本意吧。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名家何嘗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