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莉華編的《何鏡堂傳》是“中國工程院院士 傳記”系列中的一本,何鏡堂,建筑學家,中國工程 院院士。1938年4月2日生于廣東東莞,1965年華南工 學院建筑學研究生畢業,現任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 院長,建筑設計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總 建筑師。兼任國家教育建筑專家委員會主任,亞熱帶 建筑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全國第九 、第十屆政協委員。
他長期從事建筑設計、教學和研究工作,創立“ 兩觀三性”建筑論,堅持中國特色創作道路,探索出 產、學、研三結合發展模式,主持設計了一大批在國 內外有較大影響的作品,先后獲國家和省部級優 秀設計一、二等獎100多項,在《建筑學報》發表學 術論文52篇,共培養博士、博士后70名。
他尤擅長文化、博覽建筑和校園規劃設計,主持 設計了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 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天津博物館新館、映秀 震中紀念地、錢學森圖書館、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 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和澳門大學橫琴新校區等一批精 品工程。1994年獲中國工程設計大師稱號,1999年入 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01年以來獲首屆“梁思成建筑 獎”“十佳具有行業影響力人物大獎”“國際設計藝 術終身成就獎”“光華工程科技獎”和“廣東省科技 突出貢獻獎”等。在中國建筑學會建國60周年建筑創 作大獎評選中,以13項作品獲獎成為新中國成立后獲 獎多的建筑師。
引子 青蔥歲月 大學時代 名師高徒 一代建筑宗師夏昌世 求知若渴 “”年月 回鄉路迢 初戰告捷 漸露鋒芒 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 五邑大學教學主樓 廣西桂林博物館 大都會廣場和中國市長大廈 華南理工大學逸夫科學館 鴉片戰爭海戰館 情系桑梓 東莞市西城樓文化中心 東莞市民廣場 東莞莞城可園歷史片區城市改造 “校園建筑設計掌門人” 以現代教育理念指導校園設計 華南理工大學逸夫人文館 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 江南大學 廣州大學城校區組團二規劃 廣州大學城 華南理工大學新校區 廣州大學城 廣東藥學院新校區 華南師范大學南海學院 重慶工學院花溪校區 南京審計學院 澳門大學橫琴校區 中國資本市場學院 令心靈震撼的建筑——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 理念 表達 甲方 乙方 建筑的力量 全人類共通的意義密碼 專家如是說 世界反法西斯中國戰區勝利紀念館 南京也是“勝利之都” 紀念廣場 市民公園 勝利之路 扛鼎之作——東方之冠 世界的盛會中國的機遇 百年世博夢 中國的“及時件展品” 問鼎——“中國器” 橫空出世——“東方之冠” 合 和 “這件紅衣服不好穿” “一看,中國的” “我們要用現代建筑語言來交流” 生長 展望 回響 何鏡堂的2008 建筑記憶 記憶 希望——汶川地震紀念園 大地的記憶——映秀 汶川大地震震中紀念地
求知看渴 能讀夏教授的研究生令何鏡堂異常興奮,得知消 息后,他正好看見樓道里戴著黑框眼鏡、拄著司第克 的夏教授施施然行來,何鏡堂忙跑到導師跟前,自我 介紹:“我叫何鏡堂,剛被推薦上您的研究生。”夏 教授抬頭看看他,臉上一派云淡風輕,“是嗎?我還 不知道呢。” 何鏡堂很有些沮喪,他懷疑這樣一位“真名士自 風流”的大教授是不是很難相處。關于夏教授的傳聞 很多,比方說,連同事通知他開會都難人其門,他的 飄然逸氣給人一種難以親近之感。
很快何鏡堂就打消了心中的疑慮。近距離接觸之 后,何鏡堂了解到夏昌世教授的真實個性,在耿介孤 高的外表下面,其實有一顆坦蕩的心,覺得你好,三 教九流都以誠相待。
幾十年后,何鏡堂這樣描述他的導師:“工作時 可與各行各業合作,交朋友不分貴賤。他與醫生是好 朋友,與木工師傅喝茶。工作時極為認真,治學嚴謹 ,輔導學生時,對學生的論文修改,從錯別字到標點 符號都反復推敲,直到滿意為止。夏有很高的古文學 修養,博學多才,待人處事具有靈活性。工作中十分 投入。不少施工圖親自繪制,如設計廣州華僑醫院時 ,已逾80高齡,其光著膀子畫圖的情形使許多校友記 憶深刻。” 夏教授的傳道授業有他不同流俗的地方,他“強 調建筑師的綜合素質:要求學生從書本上學,大量閱 讀;向生活學習,了解各行各業;向社會學習,重視 實踐。經常在茶樓中教學生體驗生活,學習生活。要 求學生下廚房、去理發館,看菜市場怎么布置,怎么 用。上海出現了兩層高的菜市場,馬上要研究生去參 觀,看有何優點。教育學生要有適應能力:一是對環 境、氣候條件的適應,二是對業主、經濟條件的適應 。建筑師不能光自己想方案,甲方沒錢怎么辦。只要 甲方要求合理,應該什么都可以做。建筑設計要符合 環境要求,符合社會要求,符合甲方要求。”他說, 建筑師就像理發師、廚師,客人要什么發式、什么菜 ,應該都能適應,都能做出來。
夏昌世重視建筑教育中的設計實踐能力培養,強 調設計動手能力。他自己繪制的施工圖,圖面布局勻 稱,線條流暢,字體端正,交待詳盡,堪稱絕好的教 學樣圖。
夏昌世的建筑理念和教育方式對學生影響很大, 形成了華南工學院建筑學系20世紀60年代的教學特點 :強調文化基本功,強調技術理性與實踐結合。由此 培養的學生適應性強,動手能力強,工作作風樸實。
夏教授熱愛生活、講究生活情趣,他說:“建筑 師要熱愛生活,因為建筑是給人住的,只有熱愛生活 的建筑師才能建造出讓人樂于居住的房子。” 夏教授愛喝早茶,他上課的方式經常是叫弟子一 起“飲茶”。散淡的一句半句,說者仿佛無心,聽者 卻是有意。夏教授就在這最能體現嶺南人精致市井生 活的茶樓里,和何鏡堂進行從形而下到形而上的藝術 交流。何鏡堂執教之后,也很樂于和學生之間建立一 種的師生關系,不光是教與學,還有品格和氣質 的潛移默化。 求知看渴 能讀夏教授的研究生令何鏡堂異常興奮,得知消 息后,他正好看見樓道里戴著黑框眼鏡、拄著司第克 的夏教授施施然行來,何鏡堂忙跑到導師跟前,自我 介紹:“我叫何鏡堂,剛被推薦上您的研究生。”夏 教授抬頭看看他,臉上一派云淡風輕,“是嗎?我還 不知道呢。” 何鏡堂很有些沮喪,他懷疑這樣一位“真名士自 風流”的大教授是不是很難相處。關于夏教授的傳聞 很多,比方說,連同事通知他開會都難人其門,他的 飄然逸氣給人一種難以親近之感。
很快何鏡堂就打消了心中的疑慮。近距離接觸之 后,何鏡堂了解到夏昌世教授的真實個性,在耿介孤 高的外表下面,其實有一顆坦蕩的心,覺得你好,三 教九流都以誠相待。
幾十年后,何鏡堂這樣描述他的導師:“工作時 可與各行各業合作,交朋友不分貴賤。他與醫生是好 朋友,與木工師傅喝茶。工作時極為認真,治學嚴謹 ,輔導學生時,對學生的論文修改,從錯別字到標點 符號都反復推敲,直到滿意為止。夏有很高的古文學 修養,博學多才,待人處事具有靈活性。工作中十分 投入。不少施工圖親自繪制,如設計廣州華僑醫院時 ,已逾80高齡,其光著膀子畫圖的情形使許多校友記 憶深刻。” 夏教授的傳道授業有他不同流俗的地方,他“強 調建筑師的綜合素質:要求學生從書本上學,大量閱 讀;向生活學習,了解各行各業;向社會學習,重視 實踐。經常在茶樓中教學生體驗生活,學習生活。要 求學生下廚房、去理發館,看菜市場怎么布置,怎么 用。上海出現了兩層高的菜市場,馬上要研究生去參 觀,看有何優點。教育學生要有適應能力:一是對環 境、氣候條件的適應,二是對業主、經濟條件的適應 。建筑師不能光自己想方案,甲方沒錢怎么辦。只要 甲方要求合理,應該什么都可以做。建筑設計要符合 環境要求,符合社會要求,符合甲方要求。”他說, 建筑師就像理發師、廚師,客人要什么發式、什么菜 ,應該都能適應,都能做出來。
夏昌世重視建筑教育中的設計實踐能力培養,強 調設計動手能力。他自己繪制的施工圖,圖面布局勻 稱,線條流暢,字體端正,交待詳盡,堪稱絕好的教 學樣圖。
夏昌世的建筑理念和教育方式對學生影響很大, 形成了華南工學院建筑學系20世紀60年代的教學特點 :強調文化基本功,強調技術理性與實踐結合。由此 培養的學生適應性強,動手能力強,工作作風樸實。
夏教授熱愛生活、講究生活情趣,他說:“建筑 師要熱愛生活,因為建筑是給人住的,只有熱愛生活 的建筑師才能建造出讓人樂于居住的房子。” 夏教授愛喝早茶,他上課的方式經常是叫弟子一 起“飲茶”。散淡的一句半句,說者仿佛無心,聽者 卻是有意。夏教授就在這最能體現嶺南人精致市井生 活的茶樓里,和何鏡堂進行從形而下到形而上的藝術 交流。何鏡堂執教之后,也很樂于和學生之間建立一 種的師生關系,不光是教與學,還有品格和氣質 的潛移默化。
一年之后,上級通知,研究生要重新考試。何鏡 堂順利通過考試,成為建筑學系及時位研究生。
有一年左右時間,何鏡堂每天去導師位于市區中 山二路的家——一幢兩層小別墅,在那里畫圖。他很 勤快,做事認真。夏教授是個隨意的人,叼著煙斗, 穿著睡衣,干自己的事情,偶爾過來看一眼,指導一 下,雖不多言,可是何鏡堂能感覺到導師對自己的工 作是滿意的。
為了充分利用在路上消耗的時間,何鏡堂把信紙 裁成了一厘米左右寬度的小紙條,上面寫滿英文單詞 ,外語一直是他比較薄弱的功課,排隊等車的時候他 會拿出來記記。站在擁擠的公共汽車上,只要還有一 點間隙,他也會頻頻看他的單詞。
為了節省時問,后來他索性在中山四路華工駐廣 州辦事處借下一間小房,這樣學習時間就更充裕了。
1961年,三年自然災害最艱苦的時刻,周圍一片 悲觀氣氛,何鏡堂卻沉浸在學習的快樂中。他說:“ 當時學習到了忘我的狀態。旁人看起來,怕是有點傻 傻的。” 四年問,何鏡堂隨導師調研了粵中四大名園、潮 汕庭園、皇家園林和江南園林等。他天生具有很強的 尺度感,沿一個園子走一圈,就可以將總體大致勾畫 出來,再加上磨煉出來的素描功底,他的草圖畫得快 而且好。
何鏡堂的勤奮、質樸和聰穎得到了夏教授的首肯 ,師生問在長期的交往中,形成了更為密切的近乎師 徒傳承似的關系。到東莞可園調研時,夏教授聽聞何 鏡堂父親打理一家小旅館,執意前往。這家旅館為新 中國成立之初何鏡堂父母與他人合伙經營,后來公私 合營后,何父母成為職工。旅館小而簡陋,可夏教授 卻很安然住下了。
到外地出差,何鏡堂有時在導師房里加個小床, 既節省了費用,又可以多些機會聆聽教誨。
一個導師,帶一個研究生,以如今的招生規模看 稱得上是“奢侈”了。
四年研究生生活,何鏡堂如魚得水。在夏昌世教 授指導下,何鏡堂參加了南海大會堂的設計,完成了 廣西醫學院附屬醫院門診部的設計工作,收到了很好 的實踐鍛煉效果。P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