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品圖書請點擊進入>>>
心理精典套裝:
心理精典《夢的解析》《榮格自傳》
(1)《榮格自傳:夢、記憶和思考》
他是弗洛伊德認可的弟子,卻在自己初初成名之時因研究觀念不同,與彼時已成大師的弗洛伊德決裂;
他跟大衛 梭羅一樣,崇尚自然生活,因此晚年在蘇黎世湖邊的塔樓離群索居,獨自探索內心;
有人說,到了他這里,精神分析才有了學院派的感覺;
有人說,內傾向性格和外傾向性格、心靈四層次、集體無意識、情結與原型等研究讓他占據了20世紀心理學領域的制高點。
(2)《榮格自傳:夢、記憶和思考》
榮格一生著述浩繁,思想博大精深;這是他已83歲高齡而寫的傳記,他深刻剖析了自己的一生,或光明或黑暗,或成功或迷茫。3年后,他獨自在塔樓里與世長辭;
在這個網絡盛行、閱讀碎片化的年代,讀書是多么重要,選擇好書更為重要。這本經典之作,值得你拔冗一讀。
(3)《榮格自傳:夢、記憶和思考》
本書譯文優美簡練,更包含了20余幅珍貴插圖;書中對榮格的夢、幻象等都做了處理,更附贈了榮格手繪精美明信片一套;
本書是各大高校一致推薦的心理學必讀書,了解榮格心理學的更要反復讀上十遍!
人生必讀心理經典推薦:
卡爾 古斯塔夫 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年),瑞士心理學家,分析心理學創始人。榮格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內傾向性格和外傾向性格、心靈四層次、集體無意識、情結與原型等觀點。
1907年,榮格結識弗洛伊德,并成為其主要的合作者,1909年,弗洛伊德把他定為精神分析運動的法定繼承人,稱他為“王儲”。1911年,在弗洛伊德的舉薦下,榮格擔任國際精神分析學會的及時任主席。后來,因觀點不同,榮格與弗洛伊德分裂。與弗洛伊德相比,榮格更強調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負,反對弗洛伊德的自然主義傾向。
榮格一生著述浩繁,思想博大精深。他所創立的集體無意識理論不僅在心理治療中成為獨樹一幟的學派,而且對哲學、心理學、文化人類學、文學、藝術、宗教、倫理學、教育等諸多領域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榮格終身都致力于對人類精神追求的探索,晚年的榮格更是離群索居,獨自居住遠離城市喧囂的蘇黎士湖邊塔樓中。1961年6月5日,這位當代心理學思潮中最重要的變革者和推動者,安然病逝于蘇黎士湖邊。
四、精神病治療活動
作為學徒,我在伯戈爾茨利精神病醫院工作了幾年。其間,我的興趣點及進行的研究工作都是圍繞這樣一個重要、迫切的問題展開的:“精神病人的內心世界中究竟都發生了什么?”我那時尚不清楚,我的同事們也全然不關心這樣的問題。精神病醫生不在乎病人的言辭,他們感興趣的只是如何診斷那些癥狀、描述并編制成統計數字。用當時盛行的臨床學觀點進行解釋就是,病人的人格就是其個性,那些與精神病的醫治有關。醫生需要隨身攜帶剪貼好的診斷病歷及各種癥狀的詳盡記錄去見病人,然后對病人進行定性分類,在診斷書上蓋上圖章。多數情況下,事情至此便結束了。精神病人的心理,是根本不被關注的。
伯戈爾茨利精神病醫院弗洛伊德在此方面對我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特別是他在關于癔癥和夢的心理分析方面所進行的那些基礎性研究。對我來說,他的觀點指明了對個體病例進行深入研究和理解的道路。盡管他只是個精神病學專家,但他卻也把心理學引入了精神病學。
現在,我仍能十分清楚地回想起在當時令我印象極深刻的一個病例:
一位女士因為患上“抑郁癥”住進了醫院。醫生仔細為她進行了常規檢查:詢問了既往病史,進行各項檢驗及身體檢查。診斷的結果為精神分裂癥,用當時的術語來講就是“早發性癡呆”,預后:不良。
該女士恰巧在我所在的那個科室進行治療。最初我并不敢對此診斷結果表示質疑,因為我那時還僅是位經驗不多的初學者,不敢莽撞地提出其他的診斷結論。但這個病例卻使我覺得奇怪。我認為她表現出的并非是精神分裂癥的癥狀,而應屬于一般性抑郁癥。于是,我決定實施自己的治療方案。我那時正忙于與聯想相關的診斷性研究,于是和她共同進行了一次聯想實驗。此外,我們還一起討論了她做過的各種夢。我通過此方式再現了她的過去,而這些是她的既往病史中無法解釋、沒有記錄的。我是直接從潛意識中獲取的信息,該信息也展現了一個悲劇故事:
該女士婚前曾結識了一名腰纏萬貫的企業家的兒子,這名男子是她附近地區所有姑娘們所仰慕的對象。她因為長得漂亮便自信有機會可以得到他的愛。但他卻對她沒有好感,于是她就憤恨地嫁給了另外一個男人。
5年后,一位老朋友來拜訪她,他們談起了往事。他告訴她:“你結婚之時,有個人,就是某某先生(那個大企業家之子)——受到了打擊。”就是從那一刻起,她開始抑郁,幾周之后便導致一場大災難事件降臨:她那會正在給孩子們洗澡,先給4歲的女兒洗,然后再給2歲的兒子洗。由于住在鄉下,那個地方的水源并不是很衛生。他們喝的是泉水,但洗澡和洗衣服卻要用河里的臟水。她給小女兒洗澡時見到孩子啜了幾口水,但卻沒有制止,她甚至還給小兒子遞了一杯不干凈的水喝。當然,她做這些時是無意識的,或者說僅有半點意識。因為她當時的思想已受到先前出現的抑郁的影響。
過了不久,在這病癥的潛伏期過去之后,她的女兒因患傷寒病死掉了。那小姑娘是她的掌上明珠,小兒子卻并未受到感染。此時,女士的抑郁癥也發作了,于是便被送進了醫院。
我從對她進行的聯想測驗中得出結論:她是一個謀殺犯,而我也知道了很多她內心的秘密。事情馬上就要明了——這就是她患上抑郁癥的原因。從本質上說,這是一種心理性的精神紊亂。
弗洛伊德那么,現在我應當采取怎樣的治療方案呢?截至當時,這位女士為了治療失眠癥一直在注射麻醉劑。同時,還會有人隨時對她進行監護以避免出現自殺傾向。但對于其他方面卻未采取過什么治療措施。從體質上而言,她的健康狀況尚且良好。
我現在面臨的問題是:是否要公開地向她說明這一切?應當由我來承擔這其中的主要責任嗎?這是我首次遇到工作方面的矛盾沖突,在以往的經歷中,這是從未有過的。這是一個良心方面的問題,且我需要獨自處理。如果我請求同事們協助,或許會被警告:“看在上天的份上,千萬不能向那位女士說。那樣只會讓她發瘋。”但我認為結果很可能相反。一般來講,心理學上的各學派貌似并沒有明確的法則。一個問題可以這樣回答也可以有那樣回答,這要取決于我們是否將潛意識的各種因素考慮在內。當然,我也深知自己所要承擔的個人風險:若病人病情加重,我就會陷入困境!
盡管如此,我還是決定嘗試一下新的治療方案,盡管其結果尚無法預料。我將由聯想測驗獲得的一切結果都告訴了她。這樣做其難度之大可想而知,直截了當地指責一個人為殺人犯的事情非同小可。對于必須聽取這種指斥并接受它的病人來說,特是極為痛苦的。但結果出人意料,兩周之后,她出院了,而她從此也再也沒有進精神病院。
關于這個案例,我之所以對同事們守口如瓶還有其他原因。我擔心他們會議論紛紛,并且這還很可能引發法律訴訟問題。當然,他們也拿不出我對這位病人不利的證據,但這樣的議論對病人來說卻可能帶來災難。命運施加給她的懲罰已經夠悲慘了!她應當回歸正常生活,并在生活去贖罪。這才更有意義。她是背負著沉重的思想負擔出院的,當然,也被迫背負起了這樣的負擔。對她來說,失去孩子已經痛心疾首了,而她的贖罪行為也從患上抑郁癥并被隔離在醫院的那一刻開始了。
在精神病學中,多數情況下,前來就診的病人都會有某些無法說出的故事,而這些故事通常也都是秘密。我認為,只有對這些屬于個人隱私的秘密進行研究,才算是真正的治療。那些故事是病人埋藏心底的秘密,是致使他們得病的因素。作為醫生,我必須了解秘密的真相,那樣才算掌握了治療的關鍵。醫生的職責即找出并弄明白他們經歷了什么。這樣看來,在大多數情況下,僅探討意識方面的材料是不夠的。有時候,進行聯想測驗則可能打通這條通道,對夢境進行闡釋或與病人進行長期而耐心的接觸也有同樣的功效。在治療上,問題應從病人的整體而絕非僅從癥狀入手。我們必須涉及觸及那人格的種種問題。
1905年,我在蘇黎世大學擔任精神病學講師。同年,我又當上了精神病診所的高級醫師,此后4年我一直擔任此職位。后來,在1909年,我獲得了晉升,就離開了此職位。在那幾年間,我私下接了很多病人,日常的工作也忙得不可開交,然而同時我也獲得了教授的職稱。1913年,我講授心理病理學,也講授關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基礎課程及原始心理學——這些是我主講的科目。在前兩個學期,我主要講催眠術,也講雅奈和弗勞內伊的理論。到后來,我就主要講授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課程了。
在講催眠術期間,我喜歡對給學生進行示范教學,會對病人的既往病史進行詳細詢問。其中有個病例回想起來至今記憶猶新:
24小時,一位有著強烈宗教信仰的老婦人前來就診。她已經58歲了,拄著拐棍,她的女仆也一同前來。17年來,她因為左腿癱瘓吃過很多苦。我讓她在一把舒適的椅子上坐下,然后要她講述自己的既往病史。她將那與病相關的冗長故事,完整且詳細地說了出來——那個病史很可怕。最終,我打斷了她的敘述,說道:“恩,好的,今天沒有時間詳談了。我現在就對您催眠吧。”
話音剛落,她就閉上眼睛進入了深度睡眠狀態中——她根本不用催眠。我對此萬分驚異,卻并沒打擾她睡。她連續不斷地說話,還說了各種令人深感詫異的夢話,這些夢表征著潛意識并且是體驗極為深刻的各種東西。然而,直到多年后我才明白了這點。我當時感覺她是正處于一種神志昏迷的狀態。這樣的狀況令我感覺很不舒服。當時還有學生在場,我本打算要她催眠的!
此情形約持續了半小時,當我想將病人喚醒時,她卻不能醒來了。我很震驚:我突然想到,或許我是無意中接觸到了潛在的精神病。我花了約10分鐘才將她弄醒。與此同時,我也很不愿意讓學生們看出我那緊張的神情。醒來后,她感到有些頭昏迷糊。我對她說道:“我是醫生,您現在一切正常。”聽到這些她大喊道:“這下我被治好了!”然后她扔掉拐棍,自己站起來走了。我尷尬得滿臉通紅,卻仍要硬著頭皮向學生們講解:“現在你們看出催眠術有多么神奇了吧!”事實上,我根本就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么。
這是促使我放棄催眠術的體驗之一。我不清楚到底發生了何事,但那女人確實被治愈了,并且還興高采烈地走了。我請她及時告知以后的狀況,因為我估計最多24小時她就會舊病復發。但她疼痛的老毛病卻未再復發。盡管我心存疑慮,卻也不得不接受她確實已經痊愈了的事實。
第二年夏季那個學期,在我及時次授課之時她又過來了。這一次,她抱怨說背部劇痛,據她說這也是剛開始發作的。我很自然地聯想到,這是否與我再次開始講課有著某種關聯呢?或許她是在報紙上見到了我開設該課程。我問她這疼痛開始的時間及原因。她回想不起來在發病的確切時間,及她發生過什么事,也提不出一點兒這病的原因。,我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她是在報紙上看到我開課之時出現的背疼。這也證實了我的猜測,但我還是不能明白她那病癥神奇地被治愈的真正原因。我第二次對她進行了催眠,她再次自動進入了昏睡狀態,此后她那背便再也不疼了。
這一次,我為了更多了解關于她生活的細節,講完課后便將她留了下來。得知她有一個弱智的兒子,現在恰巧也是在我所在醫院的科室進行治療。我先前對此毫不知情,因為她現在使用的是第二任丈夫的姓,而她的兒子卻是她與前夫所生。那是她的獨子,她自然希望兒子才華出眾、有所成就,豈料他在幼年時就患上了精神病,這對她是一個沉重的打擊。那時候,我還是個年輕的醫生,我身上具備她希望兒子所成為的一切。她希望能成為一位英雄母親,于是就把這樣的愿望轉移到了我身上。她在內心把我認作兒子,還到處宣揚說我奇跡般地將她的病治愈了。
我在當地還獲得了“巫師”的名聲,實際上這要歸功于她,且我能有及時批自己的病人也是她的功勞。我的心理療法開始了,是始于一位想讓我取代其兒子地位的精神病母親。自然,我向她詳細地解釋了整個事情,來龍去脈也講到了。她很理解地接受了這一切,她的病也從此再沒有復發過。
這是我及時次真正的在精神病醫治方面的經歷,也可以說這是我最早進行的分析。直至現在,我還清楚地記得與這位老太太的談話。她是個聰明人,很感激我對她的認真接待,以及我對她兒子遭遇的關心。這的確對她幫助很大。
剛開始進行私人診療時,我同樣使用催眠術。但很快,我就放棄了該做法,原因是采用該方法時很麻煩,但對于病情的改善程度或該療效能維持多久卻是一無所知的。我對這種毫無把握的工作方式感到反感。我也不喜歡自作主張告訴病人他應該做些什么,而更愿意是病人本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尋找發展方向。為此,應對各種夢境進行仔細的解析并對潛意識的其他表現形式進行研究。
1904~1905年期間,我在精神病診療所創辦了一個精神病理學實驗室。我找了幾個學生,一起進行精神性反應(即聯想)的研究。老弗蘭茨 里克林是我的助手。路德維格 賓斯旺格當時正在寫他的博士論文,是論述與心理電擊療法心理電擊療法指皮膚的電阻暫時性顯著下降的現象,該狀況是由于精神興奮而誘發的汗腺活動加強。有關的聯想實驗的,而我則在寫論文《論從心理學角度對事實診斷》這篇文章在《精神病學研究》上發表,1905年第28期,第813~815頁。,還有幾個美國人,如卡爾 彼特森、查爾斯 里克什等。他們的研究成果都發表在了美國專業期刊上。正是這些關于聯想的研究,讓我后來在1909年接到克拉克大學的講學邀請,在那里我就自己的研究工作舉辦了專題講座。與此同時,他們也邀請了弗洛伊德。我們兩人均被授予了“榮譽法學博士”的頭銜。
聯想實驗和心理電擊療法實驗使我在美國聲名鵲起。很快,當地的許多病人來找我進行治療了。在我的及時批病人中,有一個人使我至今記憶猶新。
那是一位美國同行轉介給我的一個病人。他被診斷為“酒精中毒性神經衰弱”,預后:“無法治愈”。那位同行擔心我的治療效果不明顯,作為補救措施,他建議患者同時也到柏林某位神經病那里求治。那位患者來到我的診所,經過一段時間與他的交談,我發現他患的是一般性神經官能癥,對于該病在精神上的起因他卻一字不提。在對他進行聯想實驗后發現,他正逢受著可怕的戀母情結等各種情緒的困擾。他出身于一個富裕且有名望的家族,有個可愛的妻子,生活也無憂無慮——至少表面上看是這樣子的。他只是有些嗜酒,喝酒是想使自己處于麻痹狀態以忘掉那受壓抑的情景,但這似乎也只是徒勞。
他母親擁有一個規模龐大的企業,這位智力超群的兒子則在公司里擔當領導者。他確實早應掙脫從屬于他母親的這種壓迫性的處境,然而他卻鼓不起勇氣,下不了決心拋棄掉這一優越的地位。這樣,他就一直受制于自己的母親。每當他們在一起,或當他不得不屈從于母親對他的干涉時,他就酗酒以麻痹或消除自己的不滿情緒。他其實并不愿真的離開這個溫暖安逸的家,盡管這有違他的本意,他卻仍愿意讓自己享有財富和舒適。
經過短時間的治療后,他不再嗜酒,于是自認為已經痊愈了。但我告訴他:“如果重新回到您以前的環境,我不敢保障您不會舊病復發。”他不相信我的話,興高采烈地返回了美國的家。
當他再次處于母親的干預影響之下時,他又開始酗酒了。為此,他母親來瑞典時,前來向我詢問醫治辦法。她是個聰明的女人,權力欲也很強。我明白了她兒子為何不得不
喜歡哲學 宗教和心理學,大師的人生~也是一部人生哲學。
一直很仰慕榮格先生,當然也是因此入坑...很想學心理學專業。
原以為會艱涊難讀,畢竟是作者83歲高齡寫的自傳,但沒想到引人入勝,正在閱讀中。。。
這本書是作者晚年的作品,有對其一生經歷的回憶,和對心理學上的總結
大師的書,很深奧,對于里面的夢境,真是無法解釋。
一直對心理學有興趣 這本書屬于自傳 挺不錯的
書很好。之前買過了這一套的夢的解析,榮格的書我個人也很喜歡看。很好。
很喜歡榮格,他的思維很獨特,心思很細膩、精致,研究又很深,雖然有些讀起來比較難懂,但還是不影響我對這本書的喜歡。慢慢看吧。
榮格是心理學重要的一位大師,之前讀過他的煉金術,很好看。讀讀傳記,了解大師的心理和人生。
榮格(C.G.Jung,1875-1961),為瑞士精神病學家。1907年結識弗洛伊德,并成為其主要的合作者,后來因質疑及批評弗氏的理論和分析方法,導致兩人關系破裂。榮格反對弗氏以性欲來解釋一切人類行為的做法,而發展出他自己的"分析心理學",研究心靈的結構與動力,其中包括對心理類型(內傾與外傾)的描述、對人類"集體潛意識"的探索,以及研究人有目的的心理發展來結合"個體化"過程的概念等等。
自傳相比其他會淺顯一些,但有時還是要多讀幾遍才理解,對于每天做夢的我來說,記錄自己的夢,并試著分析是件有趣的事,學習學習
榮格本人很喜歡的一個心理學家,在一生中,身上始終有一種工匠精神,持續影響著我們。
版面設計什么都很不錯,終于當當開始用紙盒子包裝了,我那可憐的書,好多都是因為用袋子包裝,運輸過程中總是會有些磨損。這本書是張德芬推薦的,所以買來看看。
最喜歡的心理學家,沒有之一。看完這個自傳,對榮格的了解更深。不可多得的書啊
在不同的心理學書中,榮格是常被提到的偉大的心理學家,所以一定要買一本來看看。
看了榮格對夢的記憶和分析,每天醒來都努力回想前一晚的夢呢。
榮格最易懂的一部作品,但是讀起來仍然覺得有難度
榮格的書,一般都比較深奧,這本還好,畢竟是傳記,了解榮格必須看啊
心理學大師榮格回顧自己一生的自傳,最經的心理學讀本之一,堪比《夢的解析》。典
對于榮格這樣一位大師來說,他理論其實有些深奧的,有些我并不是很懂。所以,這本自傳就成了我這種想了解他的半吊子心理學愛好者的首選。
作為學心理學的學生,非常喜歡榮格,這本自傳應該是榮格最簡單的書了吧
榮格瑞士心理學家。1907年其于弗洛伊德合作發展及推廣精神分析學說長達6年之久,之后創立了榮格人格分析心理學理論,出“情結“的概念,把人格分為內傾和外傾兩種,主張把人格分為意識、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三層。與他師父弗洛伊德在學術上的分道揚鑣,自己在學術上的建樹。
榮格的自傳寫得非常好,看了這個,才有興趣看他的系列作品。
榮格一生著述浩繁,思想博大精深。他所創立的集體無意識理論不僅在心理治療中成為獨樹一幟的學派,而且對哲學、心理學、文化人類學、文學、藝術、宗教、倫理學、教育等諸多領域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榮格的書,感覺不錯! 快遞圖書還是當當好,淘寶整天整殘我的書…這書里面還有附贈的五張明信片,上面的圖案也是來自榮格的《紅書》,很不錯!建議大家再買本《紅書》看看!
這本書很好,建議大家購買。對研究榮格很有作用,是正版。
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家卡爾榮格83歲高齡回顧一生的作品、最有誠意的自傳;各大高校一致推薦的社科必讀書;最經典、最好看的心理學作品,堪比《夢的解析》
不要在意星星看評論包著封膜上側書角仍略有折痕對于愛書的人來說有些難受但是又不是收藏版懶得退換太耗費時間書里夾著幾張明信片紙質一般半透印刷還行略有味道二十價格我只認為內容值翻譯質量沒有閱讀不能給出結論
瑞士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醫師,分析心理學的創立者。早年曾和弗洛伊德合作,后來,上于觀點的不同,兩人的關系終于宣告破裂。榮格和弗洛伊德的觀點主要有三點分歧。首先是對里比多概念的解釋,弗洛伊德認為里比多是性能量,早年里比多沖動受到傷害會引起終生的后果。榮格認為里比是一種廣泛的生命能量,在生命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表現形式。第二點分歧在于榮格反對弗洛伊德關于人格為童年早期經驗所決定的看法。榮格認為,人格在后半生能由未來的希望引導而塑造和改變。以上分歧的發展導致兩人對人性本身看法上的原則分歧。榮格更強調精神的先定傾向,反對弗洛伊德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