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口述史”是首套關于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列口述史叢書,它旨在搶救整理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珍貴的歷史資料(口述資料),使鮮活親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尋常百姓的生活,并使其在普及中得以保護和發展。本書為此叢書中的一本,由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曹氏風箏傳承人孔令民親自口述,涵蓋了曹氏風箏的發展過程、昔日輝煌、傳承脈絡、工藝絕活、制作過程以及隱藏在這些背后的生命體驗、歷史變革。
本叢書歷時三年,耗資百萬,集百人團隊之心血,注重每個細節,是全國首套北京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口述史;本書為叢書一員,是全國首本曹氏風箏口述史,內容真實,版式文雅新穎,圖片奪目出彩,是業界的良心制作。
孔令民,男,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生于1947年11月,北京人。從小受父親影響,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協助其父整理、復制曹氏風箏。“”中,曹氏風箏被當作“四舊”廢棄,1976年,他響應“發展手工藝”的號召,再次協助其父制作和傳授“曹氏風箏”,1978年,孔令民與北京藝術學院趙彝先生共同在北京順義、平谷、昌平、房山等地區向殘疾人傳授做風箏的技藝,并于1979年至1981年間在北京頤和園舉辦了及時屆“北京傳統花卉展”和兩屆“北京傳統風箏展”。多年來,他一直用教學等方式為“曹氏風箏”的推廣和發展做著不懈的努力,將風箏技藝傳授給兒子,并把作品刊登在小學的美術教材中,使很多中小學學生了解“曹氏風箏”,并將其傳承下去。
采訪手記
時間地點:2013年3月,上莊鄉孔令民家
受采訪人:孔令民
采訪人:唐麗香、馬瀟婧
今天是我們及時次去采訪曹氏風箏傳承人孔令民。孔師傅的家在上莊鄉上莊水庫區,屬北京市郊區。一大清早,我們就踏上了去往孔老師家的“征程”。天公作美,一路風和日麗,讓人心情格外舒暢。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行程,我們來到了上莊水庫,順著水庫沿河向東走了一公里左右,一座矮小平整又散發著獨特氣質的平房映入眼簾,“曹氏風箏工藝坊”幾個蒼勁秀挺的大字確定了我們心中的想法。又走了5分鐘,我們便到達了今天的目的地——孔令民家。孔令民夫婦早已在門口等候迎接,兩位老人的質樸、熱情,頓時拉近了我們的距離。進屋之后,我們不禁傻眼,這里簡直是風箏的殿堂,墻上、墻邊、地板上,到處都是風箏;老鷹、燕子、孫悟空、鯰魚……各式各樣,應有盡有,令我們大飽眼福,贊嘆不已。孔師傅似看出了我們的心思,請我們坐下,娓娓道來,瞬時將我們帶入了曹氏風箏的世界。
1.細述源頭
其實風箏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二千四百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當時有“公輸班(魯班)削竹木為鵲,成而飛之”的記載,講的就是所謂的風箏。但是,早期風箏多用于軍事和通訊上,大約唐、五代時才進入民間,并慢慢演變成人們娛樂、游戲的工具。講到“曹氏風箏”,這里首先要談談曹雪芹,他寫過《紅樓夢》這個大家都知道,其實他還寫過一本工藝方面的書《廢藝齋集稿》,寫《廢藝齋集稿》是由寫《南鷂北鳶考工志》引起的。這要從曹雪芹的朋友于景廉談起,于景廉從征傷足致殘后,無以為生,家人兒女饑寒交迫,無奈中向曹雪芹求助。于是,曹雪芹就教授他扎制風箏的技藝,使他后來竟能以此為業維持生計。曹雪芹由此產生“濟世救人”的思想,想讓那些因殘廢而難以生存的人學會某種技藝以維持生計。于是,他就寫了《南鷂北鳶考工志》。為了能幫助更多的殘疾人,曹雪芹后來寫了《廢藝齋集稿》,《廢藝齋集稿》總共是八冊,包括刻制金石圖章、風箏制作、編織印染、雕刻竹制品和扇骨、園林建設、烹飪等。《南鷂北鳶考工志》是其中的第二冊,曹雪芹在這部書中將以往流傳和自己創制的風箏繪成圖譜,并編成通俗易懂的工藝歌訣,講解風箏的扎、糊、繪、放等操作方法。我父親于1943年主抄過《南鷂北鳶考工志》,之后結合我舅公金福忠的《宮廷風箏圖譜》創制了我們家獨特的風箏造型,為了紀念曹雪芹的功績,為了繼承和發揚曹雪芹以風箏助殘的核心理念,我父親將其命名為“曹氏風箏”。實際上,“曹氏風箏”的來源就是我父親抄錄的《南鷂北鳶考工志》和金福忠的《宮廷風箏圖譜》。“曹氏風箏”兼濟南北特色,將“民間風箏”與“宮廷風箏”藝術結合為一體,自成一家,是曹雪芹“濟世救人”美德的體現。因為他總結風箏技藝的初衷,就是為了讓“鰥、寡、孤獨、廢疾者”掌握謀生手藝。
風箏的歷史雖然悠久,但有據可查的大概是到宋徽宗宣和年間,當時出過一些詩詞和文章。民國時期也有,但是記載不多,記載較全的就是曹雪芹寫的《南鷂北鳶考工志》。1943年,我父親在國立藝專上學的時候跟一位叫高見嘉十的日本美術教師學習繪畫和雕塑。有一次,我父親突然接到高見嘉十先生的通知,說見到一本專講風箏的書要他速去閱覽。此書就是《廢藝齋集稿》,是由高見嘉十先生的一位朋友金田氏花重金從禮親王后人金鼎臣那里購買來的。當時在場的還有趙雨山、金福忠、關廣志、金仲年、楊嘯谷等先生,當時大家翻閱此書后,當即認定是曹雪芹的著作。于是建議將此書抄錄下來,以傳之后世。高見嘉十從金田氏處借到書后,便分配抄錄任務,我父親正好抄錄第二卷《南鷂北鳶考工志》,由于時間有限,當時抄的不是很全,只抄下21首歌訣,臨摹了一些圖片。
在曹氏風箏的實際復制方面,我父親曾經做過一些工作,但是都很不系統,他與他那些朋友都是誰喜歡誰就拿樣子來做。60年代“”之前的時候,我父親結識了紅學會的吳恩裕和畫家費保齡,當時吳恩裕對曹氏風箏譜進行了相關的考證研究,認可了“曹氏風箏”。我父親還帶著我和費保齡先生,一起做過一次復制,但是還是不太系統。“”開始不久,我父親就被打為“特嫌”,其復制風箏工作不得不停了下來,他當年所抄錄的圖譜也在幾次抄家中被焚毀大半。“”結束后,當時社會提倡發展手工藝,我們才又重拾手藝,“曹氏風箏”才得以正式發展,曹雪芹的逸著也得到大多數人的關注。記得在1978年,人民畫報第八期還專門報道了發現曹雪芹逸著、遺物一事。(圖1-1 曹雪芹佚著遺物的發現報道)
風箏藝術的發展看似歷經周折,但事實上一直都很興盛。從最初有集市開始,風箏就在民間盛行了,只是在“”時期斷了一段時間,但是從七幾年又開始興起了。我想這有幾個原因:其一,它是一個玩物,大家伙喜歡當然就能長久不衰;其二,制作風箏只需要紙墨筆硯和竹子,投入的非常少;其三,其中蘊含了豐富的文化,不僅好玩,而且能讓人從中受益。
在當時,風箏也有很多的流派,在我記事的時候,大概是五幾年六幾年的時候,那時非
常有名的有哈氏風箏,當時有“南城大沙燕、北城黑鍋底”的說法,南城大沙燕講的就是哈氏風箏,哈氏風箏在南城的琉璃廠開有風箏鋪。黑鍋底指的就是我們的曹氏風箏,典型的代表就是黑色圖案的娃娃燕,這個黑鍋底是我借用剪紙的方法而做的,也叫黑肚皮,屬于倒圖(圖1-2 黑鍋底照片)。當時還有金記,也就是以我舅公金福忠的宮廷風箏為主,這個其實與曹氏是出自一家的,曹氏是把宮廷的和民間的結合在一起,金記的范疇要小些。各種流派各有其特色,之間并沒有什么過節,友好相處,共同發展。我聽我父親說,當時賣風箏的非常多,一般就是誰的風箏好,我們就買誰的,當然,我小時候從沒買過風箏,一般是想玩了就自己做著來玩。
7.唱出來的技藝
在風箏的制作過程中,還有一項非常重要的就是歌訣和畫訣,不同的技法都有不同的歌訣和畫訣,一般只要把歌訣、畫訣牢記于心,靈活運用到實際操作中,定能把風箏做好。在《南鷂北鳶考工志》中,曹雪芹用歌訣的形式來講述制作風箏的關鍵所在,還繪制了彩色的風箏圖譜。書中講風箏扎糊法和畫法的歌訣一共有六十余首,我父親在1943年抄錄下歌訣四十余首,臨摹彩色圖譜數十幀。不過如今保存下來的歌訣只有二十首了。現在我們就講講以沙燕為代表的扎糊訣和畫訣。
1、扎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