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書闡述了柏峪秧歌戲六個方面的內容,分別是:,柏峪秧歌戲的來源與流傳;第二,演藝結構;第三,表演形式;第四,自身特點;第五,學秧歌戲的價值與保護;第六,代表劇目。本書把柏峪秧歌戲作為一個完整的體系,力求對所有方面一一進行講述,對柏峪秧歌戲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弘揚和發展必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非遺專家傾力撰寫
具有文化傳承和收藏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研究工作,是當前國際社會和理論學術界普遍關心的一件事情。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和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保持人類文化多樣性的形態變得非常急迫。維護人類文化的多樣性,捍衛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主權,成為國際社會和學術理論界義不容辭的責任。
本書詳細介紹了“柏峪秧歌戲的來源與流傳”“演藝結構”“表演形式”“自身特點”“秧歌戲的價值與保護”“代表劇目”,以及對柏峪秧歌戲現狀和未來發展的思考,內容極其精深龐雜,做到了既又的高度統一,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領域獨樹一幟,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本書體現了傳統文化的學術價值、社會價值和歷史價值,突出了其所蘊含的文化特點。書中還配有大量精美的圖片,使讀者既能獲得文字閱讀的愉悅,還能欣賞插圖的藝術性,實現了知識性與藝術性的統一。而且,裝幀精美、設計典雅、印刷精良,內容與形式結合。真實的品相、精彩的畫面,開本、紙張都呈現出文化的儒雅韻味。
本書是民族文化的精品,定會世世代代傳承下去,對傳承、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
譚懷孟,人送外號“秧歌戲迷”,出生于盛行秧歌戲的柏峪村,從幼年時就耳濡目染于秧歌戲。近幾年來,在外工作的他看到秧歌戲處于瀕臨絕跡之危,心中萬分焦急,四處呼吁有關方面進行搶救。他也為了搶救這一古老戲種,挨個走訪老藝人,一出戲一出戲地錄制,整理劇本,考證唱腔。目前他已整理出劇本七個,并將“九腔十八調”完整地考證出來,并撰寫了一萬多字的專題文章。他積極參與并成功地將柏峪秧歌戲申報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工作。
序 趙 書
序 袁樹森
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