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肄雅堂古籍修復技藝·汪學軍  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口述史圖書
人氣:45

肄雅堂古籍修復技藝·汪學軍 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口述史

“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口述史”是首套關于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列口述史叢書,它旨在搶救整理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珍貴的歷史資料(口述資料),使鮮活親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尋常百姓的生活,并使...
  • 所屬分類:圖書 >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  
  • 作者:口述人:[汪學軍] [整理人]:[趙寧]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口述史
  • 國際刊號:9787565617751
  • 出版社: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10
  • 印刷時間:2015-10-01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
  • 紙張:純質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口述史”是首套關于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列口述史叢書,它旨在搶救整理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珍貴的歷史資料(口述資料),使鮮活親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尋常百姓的生活,并使其在普及中得以保護和發展。本書為此叢書中的一本,由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肄雅堂古籍修復技藝傳承人汪學軍親自口述,涉及古籍修復的精髓、過程、傳承以及隱藏在這些背后的人生歷程、滄桑變化。

編輯推薦

新題材、新類型,市場上,本關于肄雅堂古籍修復技藝的口述史圖書,本如此精心打造、注重每個環節、與非遺相關的平民價圖書。

作者簡介

汪學軍,男,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出生于1964年,祖籍浙江紹興,高中學歷,從1982年開始在中國書店從事古籍修復工作,至今已有34年。汪學軍祖孫三代均從事古籍修復工作,在裁切工藝上素有“大刀汪”的美稱。其祖輩是汪景熙,曾在原琉璃廠附近開過一家小小的裁書作坊。 其父為汪增仁,隨父學習裁切,后進入中國書店,從事古籍修復工作。汪學軍從小生活在琉璃廠附近,耳濡目染,深受祖父和父親工作環境的影響,高中畢業后接替父親崗位,進入中國書店,主要跟隨父親汪增仁,還有趙樹楓、韓秀風等師父學習古籍修復技藝。

目錄

肄雅宦古籍修復技藝項日導讀

肄雅堂古籍修復技藝傳承人導讀

書海拾遺

一口刀,一家人

走上這條路

化腐朽為神奇

生命的延續

大家談大師

后記

在線預覽

采訪手記

時間:2013.1.17 中國書店

受采訪人:汪學軍

采訪人:趙寧

恍惚中,那伏案的老者其實還不到50歲,卻已早生華發,拖著病體,執著于看似簡單的粘粘貼貼,一坐就是三十年。人生能有幾個三十年,又能在一個三十年中執著于一件事情多久?不必去細算,他的故事就在眼前。汪學軍,一個普通的名字,一個普通的人,在他的手中我卻看到了一個不同的世界。剛剛做完心臟搭橋手術,還不到50歲的汪學軍師傅在面相上與真實年齡的確有些出入,當我們笑談到這一點時,他舒展了一下笑容,不大的眼睛瞇成了月牙,“沒辦法,我脾氣暴,又較真,容不得一絲瑕疵,俗稱‘主義者’,為了修書,不僅弄得身體不好,還未老先衰啊!”在他自己的惋惜聲中,我卻看到了他眼中的堅定和不悔。他說,一本古籍,連接的是兩個空間,見證的是過去與現在。那珍貴而絕無僅有卻又霉跡斑斑、殘缺發黃的書頁像一片片凋零的落葉,慶幸,在汪學軍的手中,重新化作紛飛的蝴蝶,展示著古典和歷史的生命力。“做這行工作要講究,不能將就。我干了這一行就會愛這一行。現在要是離開了古籍,聞不著這股子陳舊味兒,摸不著這坑坑洼洼的黃紙面,我還不習慣呢!如果我的身體沒太大問題,我還想再修個三十年!”他如是說。(圖3-1汪學軍師傅近照)

三、走上這條路

我出生在1964年的5月,是家里的及時個男孩,上面有三個姐姐,后來母親又生了一個弟弟,我們姐弟共五人。如今我們五個早已各自成家,三個姐姐也已經退休,父親去世,母親住在敬老院。我、我愛人、我兒子住在一起。小時候我們家就住在琉璃廠附近,離中國書店很近,在小沙土園拐來拐去的一個胡同里。一間不大的屋子擠了我們一大家子。從我記事起,我爸就在中國書店上班了。這條街琉璃廠街以前兩邊都是平房,七幾年地震過,到1984年翻新成現在的這條仿古街。我記得那時候我有事兒沒事兒地就在我爸那兒轉轉、看看、玩玩,都成了那里的常客了。和老師傅們都混熟了,看到和我父親一代的老師傅,我都特別乖巧地叫叔叔、阿姨、大爺。我并不怎么淘氣,都挺安靜地看他們怎么工作,看他們每天都是守在桌前干什么,看那些奇奇怪怪的小工具,更多時候看我父親怎么裁紙磨刀的。可以說,我很早就接觸到了這一行,但具體說不上有多濃厚的興趣,就是好奇吧,看他們所有人在那里拼拼貼貼、噴噴灑灑,很熟練的手法,特有意思。而且屋里那股子的陳舊味、乳膠味我一點也不反感,這估計就是遺傳基因的影響吧。古籍修復的工作室真是我童年和學生時代玩耍的主要地方。

我爸并沒有要求我一定要學裁書修書,他采取的是現在特別流行的“放養”教育。我學習一般,但也順順利利地讀完了小學、中學、高中。每個人都會對未來充滿理想,我小時候想參軍,但是沒有實現。畢業那會兒也想過上大學,但是分數沒達到,沒辦法,只能找個工作了。1982年,我18歲,我爸退休。正好那一年中國書店出了一個政策,就是員工子女可以接替父輩工作,于是我順理成章地進入了中國書店,也是在古籍修復工作室工作。要說那時候年紀那么小,沒有點兒激情幻想什么的那是假的,但我這個人性格就是在哪兒干就會一門心思地干,踏實一點。以前小時候對古籍修復啊裁書啊知道的都是皮毛,一知半解,真正開始深入了解、學習專業系統的知識以及實踐卻是從進入中國書店才開始的。本來我爸在我進入中國書店的這年就可以退休了,但是他害怕我學不好,就又在中國書店多待了幾年,好多教教我,多帶帶我。到現在我還記得我爸細致地給我講解著什么是頭刀、二刀、背刀,怎樣下刀、走刀、磨刀、怎樣裁書,哪些是費刀的,哪些又需要回刀的那些光景。其實在當時已經有了機械化的裁刀了,但我們“大刀汪”的名號還是響的。因為機械化的裁刀雖然省時省力,但對于紙張已經焦脆了的珍貴書籍來說是無論如何也不敢下刀的,只要用機器一裁,紙張就會被砸裂。畢竟機械化裁刀的沖力與手刀的觸感、軟韌度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其實裁書這門手藝并不難,也并不是只傳內不傳外,以前跟我爺爺、我爸學習裁書的人并不少,但真正傳下來的也就只有我們汪家自己人。不就是因為裁書是一門苦力活嘛。刀重不說,磨刀也很辛苦,在24小時不停地裁書過程中,人的腰部很容易受傷。不是給你說過,我爺爺、我爸還有我的腰都不好。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修書行業里面的各種小工具也有變化,有所改善了。我們家那把笨重的大刀慢慢退出了這個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現在那些小巧輕便的馬蹄刀啊、壁紙刀啊,還有成批量裁的大機械化裁刀了。你要注意,我重申一遍,機械化裁刀不能裁古書,裁一下現在大批量的新書倒是很便利的。“汪大刀”不用了,我們家現在還留著一把呢,以前中國書店仿過幾把做收藏展覽,現在也不曉得放哪兒了,不是工作室以前搬過家嘛。有個特好玩的事兒,有一次我在家想重新再使用我們家的那把大刀裁一下書,得先磨刀啊,青石板早沒有了,就只能用家里的一臺小機械打磨機打磨一下,沒想到還沒打磨多久,110就來敲門了。原來是打磨機聲音有些大,樓下的鄰居報警了,這弄得我哭笑不得啊。(圖3-2-1汪學軍修補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合論第八十八》正面展示);(圖3-2-2側面背面展示);(圖3-2-3細節展示之一);(圖3-2-4細節展示之二);(圖3-2-5細節展示之三)

在中國書店工作,其實也是從學徒做起,我有點底子,但是用在實踐上肯定不行,所以還得老老實實地跟著我爸還有老師傅學。那時候真是書業界群英薈萃的時代啊!曾經琉璃廠附近大大小小書鋪里會古籍修復的師傅都云集在了這里,有高超的手藝,有團結一心的凝聚力,真是做得有聲有色。古書的專業我們中國書店可以說在全中國是比較有名的,我們這里的老師傅很多都到大學里給人家講過課,比如張忠旭,那些大學里的專家學者有些問題也會到老師傅這來請教。聽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給全國的圖書館開過古籍培訓班,全是中國書店辦的。我還聽店里的老師傅曾經說過,大概在五十年代吧,有一位領導人請中國書店的老師傅修書,只修一套書中的一本,要求師傅將線拆了,但是還要用原線縫回去。一般我們在縫線的時候都會多留出一段,全部訂牢穩了就剪掉多余的。線一旦拆了,還要用原線重縫回去,難度之大可以想象,一般來說,舊線不夠長啊。這也算是一個挑戰吧,師傅最終將線縫回去了,領導人很高興,這手藝多精湛呀。

我剛進店那會兒學徒制是一年,不久改成了三年。三年的服務,學了三年徒,一級一級的。及時年工資也就十幾元,第二年增加到二十幾元,第三年大概三四十元。三年學徒其實做的都是訂裝和簡單修復的活兒,慢慢加上師傅的教育,自己的領會,每一個工序每一個工序的摸,像今天,三十多年了,1982年到現在。裝訂修復的工序很多,比如你拿到一本書,你要先看這門書怎么修,補留襯鑲托嘛,這幾種聽起來簡單,但是每一道工序,反反復復,有時候要達到四十多道工序。再比如金鑲玉是一種裝訂的方式,它有好多名字,盤套裝、西谷襯啊什么的。還跟我爸學習刀法,這是一步程序,我父親除了裁書,平時也修書,學徒的時候我也做一些修書的活兒,比如修補啊,鑲書襯書啊。古書修復,不是單一的,整體都要掌握。每一個流程其實都很好掌握,但每一個流程運用自如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比如說簡單的“補”,首先你要認知這個紙,要不說造紙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現在的紙很多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古紙了。我們就得學會認紙,紙張的配比,認知這本書適合什么樣的紙去補它。

那時候我年輕啊,精力旺盛,也算比較上進、勤奮的一個人,再加上我從小在這里出入,老師傅都很喜歡我。不過“徒弟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個道理我懂。通過我自己的琢磨,我發現當初我所看到的拼拼貼貼、修修補補的這些東西,包括我自己認知理解上的,表面上看著簡單容易,實際上每一道工序,它里面的內在、內涵是什么,怎么回事兒,你要想出道道來,為什么要這樣,你干的時候要理解其中的技藝,也是不容易的,一個打漿糊就曾經讓我困惑了許久。為了更長久地保護修繕的圖書和環保等原因,書籍的粘補需要自制漿糊,單就打漿糊學問就大著呢。這個漿糊不是說你打成稀糊就成了,那時候老師傅走過我跟前就說再兌點水,人家為什么讓我再兌點水?為什么啊?你就得自己想為什么,他不可能給你說到了,但是老師傅讓你多兌點水,你就得自己看看怎么回事兒,這漿子是用來粘紙的,稀了怎么辦,粘不住怎么辦,什么是適合它的,什么是不適合它的,都得弄清楚。紙張和紙張也不一樣,紙張不一樣用的漿子就不一樣,它會有自己的具體表現,就跟這個人似的,你得了什么病就得吃什么藥,如果你吃錯了藥就麻煩了。漿糊調制的有問題的話,也許多少年后會對紙張造成很大的傷害,這是一個嚴謹的工藝要求。要講究不能將就,是我工作遵循的較高原則。(圖3-3汪學軍工作中)

三年的學徒生涯其實過得挺快的,我已經基本上掌握了修書的各個流程,還是徒弟的時候只能拿著普通書練習,最多拿著古書修個很簡單的活兒。學徒滿了,老師傅們就會正經讓我修書了,我很小心,很認真,因為我知道,如果自己一馬虎、一應付,可能就毀了一件珍寶。在外人看很簡單,修書只要拿著紙給它粘上就得,實際上復雜著呢,書口粘接你要考慮到,書的四邊你要考慮到,書的中心也要考慮到,這個紙張薄厚、顏色、對比都要清楚,沒那么簡單。有的人知道這個工序怎么運用,知道就得了,至于內在的一些東西考慮的多少那就不知道了。工作這事兒我很上心,這點也算是個優點,干了到現在整三十年,沒修壞過什么古書。只有一回,還在學徒的時候,剛入門,給一本不是太值錢的書配紙,我自己覺得光配配顏色就得了,等配完了修補后才發現,修補過的地方比原本的書頁的高度高出許多,師傅說你怎么用這紙,我說這顏色合適,師傅說只顏色合適就行了嗎?這紙多硬啊,比原紙厚度厚了不少,不適合修這本書。這就是一個經驗教訓,做事兒不能湊合,態度很重要,做任何工作都是這個道理,你說是不?當然,每個人的認知理解要求不一樣,比如紙張的配對、漿子的打制,修復過程中的要求都是靠自己的認知積累去做的,大致的流程是一樣的,只是一些對內在的東西理解不同,尤其是自己對自己的要求是什么,你怎么對待,講究還是將就,聽著很像,其實意義相差千里之外。你說這個書,我皺皺巴巴可以給它修完,平平整整我也可以給它修好,但效果肯定大不相同,這兩種不同的效果就是對自己要求的差別。

說實在的,修書是件枯燥辛苦的活兒。每回看到自己把一本破損的書裝幀修成另一番景象,心里是愉悅的,雖然這個過程很艱辛、很漫長。要守得住清貧,守得住寂寞。我也常給干這一行的孩子們說,干這一行就是非常枯燥,面對著一張破紙,一碗漿糊,手里拿著一支毛筆,低著頭,手不停眼不停,這確實是一個枯燥的事兒。但你既然選擇了,就要義無反顧,干一行愛一行。秉持著這種想法,這么不知不覺地三十年就過來了。因為修書時間久,該得的職業病一個也沒落下。我脾氣又暴、直、倔、較真、苛求,不喜歡和人拐著彎繞著圈去周旋,直來直去,該怎么著就怎么著,所以心臟也不太好,這不剛搭完橋不久。對于修書,我要干,就要干到好。我不可能跟你去省、給你去偷工減料,該怎么做,這套工序就要完完整整做,每個工序每個工序都要按照我認知的完成。我同事都了解我的個性,有時候勸我,汪師傅,別那么較真了,這樣就行啊,但是我還是按照我的要求去做,后來做好了,他們就說,你怎么想到用這種方式去做,我怎么就沒想到,但是還是看著我太費事了。我說那沒辦法,這個書,傳統的工藝,尤其是這個手工藝,你要想把它當成一個掙錢的行業,真掙不了錢,你想想,一個人24小時能工作多久?如果說按照你自己的認知理解去做,糊弄的話肯定能多干,那也掙不了大錢,你要認認真真按照自己的要求做,更不可能了。你要預料,當一本書粘接、裝訂完了以后,在自然環境后能保持多少年。按照以前修復的標準,能維持到一百多年二百多年,如果是咱們去修,運用自己的技巧和要求能不能維持到一、二百年?或者維持到了那個時間,咱的修復方法會不會引起紙張的什么變化,這都是要對比查證的。書修得不好或過度,也是對書保存的一種損害。我記得有一次要修一套明代孤本地圖,叫《輿地總圖》,為了配合原舊紙張,修補一頁就要配三種紙,因為書頁的接口啊、四周啊、中心啊顏色不太一樣,如果有人省事,選一種顏色的紙補上就行,但是補出來的效果就很不理想了,一翻開書頁多花啊。我的倔性子又上來了,硬是每一頁都用三種貼合書頁的紙修補好了全套。你不知道,常常一頁紙下來我就會有點頭昏腦脹、頸椎酸痛。要知道三種紙的修復工序比一種紙修補不是單單只多了三倍啊,費時費力,但修復出的效果和保存時間卻比一種紙修補高出不知道多少倍。我可以有底氣說,別人修復后的書可以保存幾十年,但在我手下的書上百年都沒有問題。(圖3-4-1《與地總圖》修復前);(圖3-4-2《與地總圖》修復后)還有一次,一個朋友請我修補一套清代五色套印古籍,破損的不是很厲害,只要稍稍修補一下就可以,朋友卻一定要求做成金鑲玉。我覺得這套書做金鑲玉并不太合適,本來書的尺寸就比較大,每頁再要襯上一張紙,周邊再多出一些空白,就把書變得又大又厚,也許夠氣派,但是對于書的保存來說未嘗是好事。我對朋友說了這個想法,我那老朋友卻仍堅持自己的意見。結果我倔脾氣一上來,拍桌子說不做了,可不能讓這套書毀在我手上。我那老朋友百般請求,我就是不給他修,朋友無奈,只好聽從了我的意見。每當我倆提起這件事,還是會笑得前仰后合。老朋友終于見識到了我的個性了,但每一次還是把古書拿給我修,因為他知道,我老汪頭兒是倔,但會認真對待每一部書。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金觀**的評論:

整理的口述,比較輕松。

2016-01-06 14:02:21
來自lin100**的評論:

xx

2016-05-04 16:29:5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正在看

2016-11-06 10:21:39
來自wangjin**的評論:

古籍修復是一個交叉學科,修復師不僅要具備化學、生物、美術方面知識,還需要在材料、墨跡等領域有相關研究,實踐性非常強,所以實踐中的傳幫帶非常重要。看書只是第一步,關鍵是實踐

2016-11-22 13:04:12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質量很好。內容也很充實。

2017-05-21 13:05:21
來自**(匿名**的評論:

當當的服務怎么會差到這般田地?就一個塑料袋的簡單包裝,到手時竟是爛了的。還有送貨員,電話里的極其不耐煩以及見面后冷眼斜眉的模樣,讓我對當當網產生了極其嚴重的厭惡感。這種厭惡不知道什么時候能消退,總之,即便當當網現在免費送書于我,亦是會斷然拒收的。突然看到“敢做敢當當”的字樣,鄙視地笑了笑,以后用我撰的吧:“當當網__上__當,當當不一樣”。

2017-10-22 18:56:13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書的成色包裝都不錯,配送也及時。

2017-10-28 22:32:32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