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黛爾 法伯(Adele Faber)和伊萊恩 瑪茲麗施(Elaine Mazlish),國際著名親子溝通專家,美國最暢銷親子教育書系作者。
她們是紐約市社會研究新校和長島大學家庭生活研究所的創建者。本書是她們在創辦的學校和研究所長期與父母們一起進行實驗的研究總結。如今世界上數以千萬的父母用自身的實踐證明這些方法非常有效。她們除了在美國和加拿大各地頻繁演講外,還經常出現在《早安美國》(Good Morning America)和《歐普拉》(Oprah)等熱門電視節目里。
法伯與瑪茲麗施都是三位孩子的母親,她們已被收錄于美國名人錄。
兩位作者的其他家教暢銷書:
?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怎么聽孩子才肯說》堪稱“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圣經”,全美及時銷量家教圖書;
? 《如何說孩子才肯學》美國《兒童》雜志評為“家庭教育年度圖書”;
? 《解放家長 解放孩子》榮獲“克里斯多佛”獎;
? 《如何說孩子才能和平相處》榮登《紐約時報書評》暢銷書排行榜及時名。
譯者序 青春期:父母與孩子一起完成蛻變!
致謝
關于本書的誕生
作者手記
第1章 面對感受
在家庭中要創造一種氛圍,讓孩子覺得他們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父母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需要創造一定時機,才能讓孩子傾聽。
孩子遇到問題時,父母回應的方式,決定了是增加他的痛苦還是有助于他去解決問題。
回應少年感受的具體方法:
1.肯定想法和感受
2.用一個詞或者聲音回應感受
3.現實中不能實現的事情用幻想的方式完成
4.修正不好行為的同時,接受感受
第2章 我們仍然需要“確信”
我們對孩子說的很多話,站在孩子的角度來聽,都是令人討厭的。
尊重的態度和尊重的語言至關重要。
鼓勵孩子與我們合作的各種技巧:
1.描述問題
2.說出你的感受
3.給出提示
4.提供選擇
5.用簡單的詞語表達
第3章 懲罰還是不懲罰
懲罰的常見弊端。
給孩子自我修正的機會。
代替懲罰的方法:
1.描述問題
2.說出你的感受
3.告訴孩子怎樣彌補失誤
4.提供選擇
5.采取行動
第4章 共同解決問題
讓孩子感到你和他是站在一起的。
共同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幫助你了解事情的真正進展。
共同解決問題的“五步法”。
1.讓孩子說出他的看法
2.說出你的觀點
3.和孩子一起集思廣益
4.把所有的想法都寫下來
5.重新看一下清單,決定哪些建議是你們都同意的,如何付諸行動
第5章 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嗨,他是個青春期的孩子。”聽到這句話時孩子的感受是什么。
青春期孩子覺得最美好和最擔心的是什么?
青春期的孩子認為父母應該怎么幫助自己。
青春期孩子給父母的建議。
青春期孩子給朋友的忠告。
青春期孩子內心渴望的事情。
第6章 關于情感、朋友和家庭的問題
作者和孩子共同探討問題。
孩子和朋友談話的不同回應方式,決定了是破壞友誼還是帶來安慰和支持。
孩子應該如何回應別人的感受。
1.用一個聲音、詞語回應感受
2.確定對方的感受
3.對現實中不能實現的事情用幻想的方式完成
第7章 父母和青春期孩子在一起
今天的父母和孩子都比以往更忙碌,承受著更多的壓力。
沉默或者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
化解父母與孩子之間矛盾的方法:
1.無論父母還是孩子,當對方讓你生氣時,表達憤怒的方式: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期望
2.無論父母還是孩子,稱贊或感激對方時,要描述你的感受,或者描述你所看到的
第8章 面對性和
關于性和的問題,現在的情形和過去大不一樣。
父母要不斷強調自己的價值觀和期望。
如何與孩子就性和問題進行談話:
尋找任何談話的機會:聽收音機的時候、看電視的時候、閱讀雜志的時候、看電影的時候、看報紙的時候、看廣告的時候、開車的時候及時評論現實中所看到的相關情形
父母自己身體力行
下次再見面……
第 1章 面對感受
我不知道自己期待什么。我從停車場跑到校門口,緊緊地抓住快要被風吹跑的雨傘,心想:什么人會在這么凄冷的夜晚,離開溫暖的家,來參加一個關于青少年的講座?
教導處的負責人在門口向我打招呼,并把我帶進了一間教室,里面有大約 20位家長已經在等候了。
我先做了自我介紹,稱贊他們能在這么惡劣的天氣情況下參加講座,然后發給他們胸牌,讓他們填寫好自己的名字。在他們邊填寫邊聊天的時候,我趁機觀察他們。來參加的人各種各樣:男性和女性人數差不多,有不同的種族背景,有些是夫妻一起來的,有些單獨來的,有的穿職業裝,有的穿著牛仔服。
等他們都差不多就緒了,我讓每個人做一下自我介紹,并且簡單說一說孩子的情況。
大家沒有猶豫,都踴躍發言。孩子的年齡從 12歲到16歲不等。幾乎每個人都談到在當今世界,面對青少年時存在很大的困難。但是,我仍然感到他們有些拘束,藏著掖著,可能是因為不想在一開始就向滿屋子的陌生人表露太多。
“在我們開始深入討論之前,”我說,“我想先向大家保障:我們在這里討論的事情是保密的,我們所說的一切都只保留在這間屋子里。誰的孩子抽煙、酗酒、逃學、超前性行為,都是自己的私事。大家同意嗎?”
大家都點頭同意。
“我們都是同路人,共同經歷一場驚險刺激的探險,”我繼續說道:“我的任務就是告訴大家溝通的方法,讓我們的親子關系更融洽。你們的任務就是檢驗這些方法,回到家里實際運用它們,并且把結果反饋回來。哪些有幫助?哪些沒有幫助?哪些起作用?哪些不起作用?這樣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一起尋找到最有效的方法,來幫助孩子完成從童年到成年的‘痛苦蛻變’”。
我停頓了一下,等待大家的反應。“為什么一定是‘痛苦的蛻變’?”一位父親先提出了這個問題。“我不記得自己在青春期的時候有這么難,也不記得我給父母帶來什么難處。 ”
“那是因為你是個乖孩子。”他的妻子咧嘴一笑,拍拍他的肩膀說道。
“是啊,也許因為我們在青春期的時候,更容易做個乖孩子。”另一位父親評論道,“今天的很多東西在從前聽都沒聽說過。”
“假設我們都回到‘從前’,”我說,“我想我們可以從自己的青春期中學到一些東西,或許這樣可以讓我們深入地體會到今天孩子們的感受。我們先來回憶一下在那個階段里最美好的時光。”
剛才的那個“乖孩子”麥克首先發言:“對我來說,最美好的時光就是參加體育活動,和朋友們一起出去玩。”
有人說:“對我來說,最開心的就是來去自由。自己坐地鐵進城,坐公交車去海邊。特別好玩兒!”
其他人跟著附和:“允許穿高跟鞋、化妝,和男生交往時激動的心情。我和女友迷戀同一位男生,經常會問:‘你覺得他喜歡我,還是喜歡你?’”
“那時的生活很簡單,周末的時候我可以一覺睡到中午。不用擔心找工作、付房租、支撐家里,不用為明天擔憂。我知道自己可以依賴父母。”
“對我來說,那段時光就是探索我是誰,體驗不同的個性特點,幻想未來。我可以自由地想象,同時又有來自家庭的安全感。”
一位女士搖搖頭。“對我來說,”她傷心地說,“青春期最美好的部分就是長大離開家。”
我看了一眼她的胸牌。“凱瑞,”我對她說,“青春期聽起來不像是你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
“其實,”她說,“青春期結束是一種解脫。”
“解脫什么?”有人問道。
凱瑞聳聳肩回答道:“擔心是否被接納……非常努力地去嘗試……努力微笑讓大家喜歡我……從來沒有真正適應……總是感覺像個局外人。”
其他人很快繼續她的話題,包括剛才那些只回憶起陽光燦爛日子的人們。
“我也有同感。我記得當時感覺自己很笨、很缺乏安全感。我體重超重,討厭看到自己的樣子。”
“我曾提到和男生在一起很刺激,但其實,帶給我更多的是困擾:喜歡他們,又和他們分手,并且因為他們而失去朋友。整天想的就是男孩子,從我的學習成績上就能看出這一點。我差點沒有畢業。”
“我當時面臨的問題是來自其他男孩子帶來的壓力,他們做很多明明知道是錯誤或者危險的事情。我做了很多傻事。 ”
“我總是感到困惑。我是誰?我喜歡什么?我不喜歡什么?我是一個有自己思想的人,還是一個沒有主見的家伙?做真實的自己是否還能被人接受?”
我喜歡這個學習小組,感謝他們的坦誠。“告訴我, ”我問,“在那段跌宕起伏的日子里,父母說的或者做的事情當中,有哪些是對你有幫助的?”
大家開始努力回憶。
“我的父母從來不在我的朋友面前對我大喊大叫。如果我做錯了什么事情,比如回家太晚,而我的朋友又和我在一起,他們會等朋友們離開后再教訓我。”
“我爸爸常對我這么說:‘吉姆,你應該堅持自己的信念……當你產生懷疑的時候,問問你的良心……永遠都不要害怕做錯事,否則你永遠都不會做成事情。’我常想:‘又來這一套了。’但是,有時候我真的會聽他的話。”
“我媽媽總是督促我不斷提高。‘你能做得更好……再檢查一遍……再做一次。’她從不讓我放棄任何事情。而我的爸爸覺得我很。所以我知道什么事情該找誰。我平衡得很好。”
“我的父母堅持讓我學習各種技能:如何平衡收支、如何更換輪胎,他們甚至每天讓我讀五頁西班牙文。我當時很討厭這一點,但是后來我因為懂西班牙文而找到一份好工作。”
“我知道自己不應該說這些,因為在座的有很多職業女性,也包括我自己,但是我真的希望從學校回到家里的時候,媽媽能在家。如果那天在學校發生了什么不開心的事情,我就可以隨時向她傾訴。”
“所以,”我說,“你們大多數在青春期都體驗到了父母的支持。”
“這只是一個方面,”吉姆說。“我爸爸正面說教的同時,也帶來很多傷害,我做的事情在他眼里永遠都不夠好。他也告訴我這一點。”
吉姆打開了大家的話匣子,不愉快的記憶開始涌上心頭。
“我很少能從媽媽那里得到支持。我面臨很多問題,特別需要指導。但是,我從她那里得到的永遠是千篇一律的說辭:‘當我在你這個年齡的時候……’之后,我就學會把所有的事情都藏在心里。
“我父母常常讓我有愧疚感。他們會說‘你是我們的兒子……我們對你有很多的期望……你還沒有發揮出自己的潛能。’”
“我父母的期望總是在我的期望之上,他們把自己的問題歸咎于我的問題。我是家里六個孩子中的老大,他們期望我做飯、清理房間、照顧弟弟妹妹。我沒有時間做青春期孩子該做的事情。”
“我的例子正相反。我像個小孩子一樣被父母過度保護。沒有父母的允許,我不能做任何決定。我花了很多年的時間做心理治療,才找到自信。”
“我的父母來自另外一個國家,文化不同。在家里我做每一件事情都被嚴加看管。我不能買想要的東西,不能到想去的地方,不能穿想穿的衣服。即便我已經上高中了,做每件事都必須得到父母的批準。”
一個發言的是勞拉。
“我媽媽正相反。她太溺愛,不給我們設立任何規矩,只要我高興可以來去自由。我在外面待到凌晨兩三點,也沒有人在乎。從來沒有宵禁或者任何干涉,她甚至讓我在家里體驗刺激的感覺。16歲那年,我就吸毒酗酒,我墮落的生活很恐怖。媽媽對我的放縱至今仍然讓我心懷怨恨,我的生活被她毀了很多年。”
大家被剛才所聽到的故事震驚了,都沉默不語。吉姆發表了他的看法:“唉,父母們的初衷可能是好的,但是有可能毀了一個孩子。”
“但是,我們畢竟都走過來了,”麥克反對道,“我們長大、結婚,有了自己的家庭。不管怎樣,我們都長大成人了。”
“你說的也許沒錯,”剛才提到心理治療的那位瓊女士說道,“但是我們花了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摒棄那些不好的東西。”
“并且有些東西你永遠都去除不掉。”勞拉補充道。“這就是我來到這里的原因。我女兒的行為開始讓我擔心,我不想在她身上重蹈我媽媽的覆轍。”
勞拉的話把大家拉回到現實中來。人們漸漸開始談論他們現在對孩子的焦慮。
“兒子的態度讓我很困擾。他不想遵守任何人的規定,就像我當年 15歲的時候一樣,是一位反抗者。只是我當時把反抗情緒隱藏起來,而他表現了出來。他一直要去觸犯底線。 ”
“我女兒只有 12歲,但內心渴望被認可,并且特別希望被男孩子接納。我擔心她有24小時為了得到大家的喜歡,而做出有損名譽的事情。”
“我很為兒子的功課擔心,他現在一點兒都不用功。我不知道是因為他在運動方面投入太多,還是因為他太懶。”
“我兒子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結交新朋友和扮酷上。我不喜歡他和他們混在一起,他們對他的影響很壞。”
“我女兒就像個兩面派。在外面表現得像個乖孩子,可愛、快樂、有禮貌,但是回到家里,不是那么回事。我告訴她不能做這兒、不能要那兒的時候,她的態度就會變得非常惡劣。”
“聽起來很像我女兒。只是激怒她的是繼母,氣氛會非常緊張,特別是我們在一起過周末的時候。”
“我對青少年的整體情況都很擔心。現在的孩子們不知道會吸到什么、喝到什么。我聽說過太多聚會中發生的事情,男孩子偷偷把放到女孩子的飲料里,然后強奸她們。”
當大家討論起這些令人焦慮的事情時,氣氛變得凝重起來。
凱瑞不安地笑道:“好了,既然我們知道問題是什么了,快,我們需要知道答案!”
“在青少年問題上沒有捷徑可走,”我說,“我們不能保護他們擺脫現今世界所面臨的所有危險,不可能讓他們減少青春期所經歷的情緒波動,也做不到把他們從充斥著不健康信息的流行文化中解脫出來。但是,如果你能在家庭中創造一種氛圍,讓孩子覺得他們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感受,那么他們就有機會敞開心扉,傾聽你的感覺。他們會更愿意考慮成人的觀點,接受你的約束,也更有可能被你的價值觀所保護。”
“你是說還有希望!”勞拉大聲叫道。“不會太晚?上周我在恐懼中醒來。腦子里想的都是女兒不再是個小姑娘了,再也回不到從前了。我癱在床上,回想以前對她做的所有錯事,心里覺得非常沮喪和內疚。
“接著,有什么東西觸動我。嗨,我還沒死,她也還沒有離開家。并且,我永遠是她的媽媽,或許我可以做一個好媽媽。請告訴我現在還不晚。”
“我也有同樣的經歷,”我向她保障說,“改善親子關系永遠都不會太晚。”
法伯和瑪茲麗施終于為青少年的父母寫成了這本書。一本非常棒的書……值得所有的父母收藏。
——《波士頓環球日報》
那些讀過《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么聽孩子才肯說》的成千上萬的父母,毫無疑問會對作者這本專門為青春期孩子父母所寫的書感到興趣,本書將引導父母走進青春期孩子的內心世界,切身體會他們的內心感受。通過閱讀這本書,掌握與他們溝通的方法和技巧,讓青春期少年在家長的引導下健康成長。
——《圖書館雜志》
挺好的,父母都應該看看,適合年齡小一點兒的孩子
很好的一本教育書,在這本書的指導下實踐會和孩子溝通更好
原來不知道法伯和瑪茲麗施還有這樣一本,專門為青少年寫的書。今天讀到這本《如何說少年才會聽 怎么聽少年才肯說》,這兩位我喜歡的家教專家的書算是備齊了。
這個系列的書我已經買了很多了,補上這一本,很實用,有實際操作技巧,當當買書這么久,最神速的一次,昨晚十點下的單今天就到了,一百個贊
對于不知如何面對青春期的少年的父母來說是一本好書,
買了孩子這本書確實有些很實用案例,孩子大了就在了少年也一定不會失望
很好,喜歡這一系列的書。還有怎么說孩子才會聽,怎么聽孩子才會說。等等
一直在當當網上買書,當當網買書都是正版,推薦家長購買!配貨快,送貸也快,快遞公司小哥服務態度也不錯,主要是購買的商品在運輸途中都保持原樣,由其是精裝書四個角都完好無損的。
再看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有漫畫,很受用,買這本囤貨了 適合大點的孩子
值得推薦家長閱讀,懂得如何和孩子說話,你說他愿意聽,關系就建立了!
讀完了《如何說少年才會聽 怎么聽少年才肯說》,非常有幫助!真希望有其他父母一起來學習本書并探討青春期孩子的家教方法。
這一系列的書,是我最喜歡的,通俗,易操作,不像有些教育類的書,太深奧,有些術語不太懂。做父母的,都應該看看。
很好,這套書推薦大家購買,里面配漫畫圖,有時候隨手翻開看也是好的,不會全是文字太枯燥,家里還配了套《捕捉兒童敏感期》是告訴你孩子為什么有這些行為,《如何做…》是告訴你怎么解決,總之我看了覺得很好,已經推薦身邊朋友了。
三天閱讀完畢。推薦每位覺得家里有成長中少年人的父母閱讀,當中很多案例和實踐,原來我們的孩子不是特別麻煩,而是與獨特個性,我們可以從這本書中學習如何與孩子相處,談話,不錯不錯!
同時買了兩本,送給大舅的。還有一本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雖然只翻了目錄,但更喜歡那一本,那個是國人寫的,涉及的內容也更全面更綜合。這本看完了,教育理念值得借鑒,但例子還是與本土有差距,覺得大舅更能接受后一本書。
看了這本書后就運用了,很奏效。慢慢的,和孩子溝通交流都很暢通了。孩子也學著會和朋友交流溝通了。
沒看完,等著娃大了看吧。最喜歡《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么聽孩子才肯說》這本經典的。
真心推薦的一本好書,按照如何說少年才會聽 怎么聽少年才肯聽里的一些方法實踐過了,真心覺得里面的方法太贊了,效果太好了。它讓孩子自己就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和事情。后悔自己沒有早一點看這本書。
作者花了十年時間學習她們的良師海姆吉諾特的關于人性溝通方法,才寫就此書,值得我每一位希望成長的父母學習的好書,吉諾特博士一生很短,在他離世后好幾年我才出生,有時侯,我總在想,如果在我出生前我的父母有機會讀到博士的書,習得這些人性的溝通能力,可能曾經的童年是否會沒那么活得痛苦與迷失?
我家寶貝在進入初中后,就不再像以前那樣喜歡什么事和家人說。我不知道他和誰在一起,不知道他在學校和課后和什么樣的孩子一起玩,他都遇到什么問題……感覺好糾結,但他就是不愿意多談學校和同學了。這本書才拿到,翻了一小部分,感覺有點啟發。
在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后,才發覺越來越難和孩子溝通。很想去理解他,但孩子卻似乎特意關起和父母溝通的門。《如何說少年才會聽 怎么聽少年才肯說》這本書正是現在我急需的一本書。
我家那個可愛的小家伙不見了,變成了一個悶悶不樂的陌生人,他挑剔我們的品味,挑戰我們的規則,拒絕我們的價值觀。煩惱啊!!!雖然我自己也經歷過青春期,但我還是能夠在這個階段更好的陪孩子度過。這本書得要好好學學。
誰沒有年輕過?可是當你處于教育者的地位時你是否意識到你面對的很可能是曾經的自己?如何與不同年齡層次的人進行良好溝通,尤其是要與青春時期的少年們達到一個良好的溝通效果。或許這本書可以為你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前天剛買了十二歲《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怎么聽孩子才肯說》,書挺好的,給家長的幫助很大,遺憾早沒有看到,原來也買過教育孩子的書,但沒有這本好,很貼近現在孩子的心里和家長的心里。
孩子不愛和父母說話了,孩子竟然抽煙了,孩子和異性走得很近……家有青少年孩子的父母,一定遇到一堆類似這樣的煩惱。《如何說少年才會聽 怎么聽少年才肯說》這本書中都有所涉及,并有非常實用的指導。推薦!
我是看了介紹才決定選購這本書噠!也是覺得教育孩子是終身的事,家長要堅持閱讀和學習,只有走進孩子的心理,才能做她們的知己好友,才能有效的實施教育,并被她們接受!希望閱讀之后對我有幫助哈!
很早之前就擁有了一本《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怎么聽孩子才肯說》,非常喜歡!但是,隨著孩子長大,進入青年期,他變得更加難以琢磨。正在這時,發現了《如何說少年才會聽 怎么聽少年才肯說》的最新中文簡體版,它更有針對性地和父母們探討“如何說,青少年才會聽”。
看到了這本被很多父母推薦的書看,家長們只有掌握了教育的規律,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因為老師不可能顧及到所有的孩子,只有家長才能更好地把握自己孩子受教育的效果。看后希望能幫助自己,也能幫助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