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旨在用心理學的觀點探討犯罪問題,整合近年來犯罪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和案例,而深入地闡述當代犯罪心理學的理論、研究和應用。本書涉及犯罪行為的界定與分類;犯罪行為的發展因素、生物因素及學習和情境因素;攻擊和暴力行為;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行為;異常人格的犯罪行為;心理失常的犯罪行為;傷害、殺人和家庭暴力;校園暴力;職場暴力;恐怖主義行為;性侵害行為;侵財犯罪行為;跟蹤騷擾行為;網絡欺詐行為;藥物濫用與犯罪等內容。本書體系完整、內容豐富、材料新鮮,多元包容,是一本難得的犯罪心理學佳作,可供公安、檢察、法律、司法等領域的專業人士以及對犯罪心理學感興趣的讀者學習和參考。
我國著名犯罪心理學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被媒體譽為“中國犯罪心理畫像人”——李玫瑾教授帶領專業團隊傾力翻譯并鄭重推薦。
在過去的20多年間,本書的兩位作者對本書不斷進行著修訂與完善。和第七版相比,第十一版在章節結構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新增并擴展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人格異常與犯罪、校園暴力與職場暴力、現代恐怖主義、對兒童的性侵害等大量的內容;反映了的犯罪學及與犯罪有關專題的心理學理論與模型等成果;根據DSM-5進行了更新。
本書既可作學習犯罪心理學的專業入門教材,供相關專業的師生使用,又可為需要犯罪心理學知識的公檢法司人員提供專業知識,還可為對犯罪心理現象充滿好奇心的讀者提供一本“正經”版的犯罪心理學教材,甚至可為從事犯罪學、刑法學、社會學、監獄學、司法精神醫學等專業研究的學者提供美國的犯罪心理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CurtR.Bartol博士曾在大學從教30余年,教授過生物心理學、犯罪心理學、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司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以及心理學與法律等課程。他曾于美國卡斯爾頓州立大學創辦司法心理學研究生項目并擔任研究生院院長。作為注冊臨床心理學家,他在地方、市級、州級和聯邦執法機關擔任警方顧問已超過25年。他的著作包括《司法心理學》(ForensicPsychology)、《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與反社會行為:一種發展的觀點》(JuvenileDelinquencyandAntisocial Behavior:ADevelopmentalPerspective)、《犯罪和犯罪心理畫像》(CriminalandBehavioral Profiling)及《心理學與法律》(Psychologyand Law)等。
AnneM.Bartol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刑事司法學博士,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新聞學碩士。曾在大學從教20年,教授司法學、社會學和新聞學課程,并在兒童和青少年保護機構擔任社工。她還與CurtR.Bartol合著了《司法心理學》《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與反社會行為:一種發展的觀點》《犯罪和犯罪心理畫像》及《心理學與法律》等著作。她是《刑事司法與行為》(CriminalJusticeandBehavior)的書評編輯和主管編輯,并發表過多篇有關女性和刑事司法、農村地區法院以及司法心理學歷史方面的文章。
譯者簡介
李玫瑾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犯罪心理學家。出版過專著《犯罪心理學》《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主持翻譯過《犯罪心理畫像》《地理學的犯罪心理畫像》。研究涉及犯罪心理畫像、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心理及預防、有組織犯罪心理問題,家庭暴力的心理影響,公安社會心理調查,犯罪高危人群心理評估等。
及時章犯罪行為導論
犯罪理論
犯罪理論之人性觀
多學科角度的犯罪學
犯罪界定與測量
未成年人違法犯罪
簡要回顧:犯罪和違法的界定
總結和結論
第二章犯罪行為溯源:發展風險因素
累積風險模型
發展級聯模型
社會環境風險因素
父母和家庭風險因素
心理風險因素
總結和結論
第三章犯罪行為溯源:生物因素
遺傳與反社會行為
心理生理因素
環境風險因素
神經心理學因素
總結和結論
第四章犯罪行為溯源:學習和情境因素
行為主義
社會學習
挫折導致的犯罪
情境煽動和犯罪行為的監管
道德脫離
總結和結論
第五章攻擊和暴力
攻擊的定義
攻擊的理論觀點
攻擊和暴力中的社會學習因素
攻擊的認知模型
外顯性攻擊和隱蔽性攻擊
媒體暴力的影響
總結和結論
第六章未成年人違法犯罪
關于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定義
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本質和程度
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發展理論
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預防、干預和矯治
總結和結論
第七章犯罪與人格異常
何為人格異常
行為描述
人格異常的犯罪者
人格異常的心理測量
人格異常的核心因素
女性的人格異常
種族或族群差別
未成年的人格異常者
神經生物學因素和人格異常
人格異常者的童年
對人格異常犯罪者的治療
總結和結論
第八章犯罪與心理失常
精神疾病的界定
能力和刑事責任
特殊辯護和條件
心理失常的暴力
危險性和風險評估
總結和結論
第九章殺人、傷害、親密伴侶與家庭暴力
定義
殺人者的人口學及其他因素
心理學對殺人的研究
親密伴侶暴力
家庭暴力
殺嬰
總結和結論
第十章多重殺人、校園和職場暴力
偵查心理學
犯罪心理畫像的類型
多重殺人者
系列殺人者
濫殺者
校園暴力
職場暴力
總結和結論
第十一章現代恐怖主義心理學
定義和實例
恐怖組織分類
恐怖分子的類型
追隨者和領袖:誰參加和誰組織
恐怖主義社會心理背景
恐怖分子的動機和辯解心理
心理效應與恐怖主義的本質
總結和結論
第十二章性侵害
定義和統計
性侵對被害人的影響
易發生性侵的因素
性侵者的特點:誰會性侵他人
強奸的分類
對性犯罪人的矯治
總結和結論
第十三章對兒童和青少年的性侵害
對兒童性侵害的發生率和流行率
性侵對兒童心理的影響
性侵兒童者的特點
認知扭曲
男性性侵害兒童的模式分類
互聯網帶來的性侵害
性交易
對性侵兒童者的矯治
總結和結論
第十四章入室盜竊、強闖民宅、偷竊及“白領”犯罪
入室盜竊
偷盜和偷竊機動車
詐騙和身份盜用
偷竊商店
白領犯罪和職務犯罪
總結和結論
第十五章暴力侵財犯罪、網絡犯罪和恐嚇犯罪
搶劫
網絡犯罪
跟蹤騷擾
劫持人質犯罪
縱火罪
總結和結論
第十六章藥物濫用與犯罪
未成年人藥物濫用
關于濫用藥物的一致發現
的主要種類
致幻劑
興奮劑
麻醉品
俱樂部:鎮靜安眠復合藥物
酒精
藥物濫用與暴力
總結和結論
附錄一術語表
附錄二縮寫詞表
參考文獻
譯后記
第 十 章
多重殺人、校園和職場暴力
本章目標
有關偵查心理學和犯罪心理畫像的述評和界定。
五種犯罪心理畫像的類型及參與重罪偵查的應用介紹。
概述有關系列殺人及被害人的研究。
概述有關濫殺和被害人的研究。
探討導致多重殺人的犯罪,如校園和職場暴力。
在2007年4月弗吉尼亞州理工學院發生的槍擊案件中,32人被殺,17人受傷。
在2009年11月得克薩斯州胡德堡城中心發生的武裝暴力案件中,有13人被殺,32人受傷。
在2011年7月挪威發生的暴力案件中,有77人死于爆炸和槍擊。
在2012年7月科羅拉多州丹佛市奧羅拉電影院發生的槍擊案件中,有12人被殺,50人受傷。
在2012年8月威斯康星州奧克里克(Oak Creek)的錫克教(Sikh)寺廟發生的槍擊案件中,有6人被殺,4人受傷。
在2013年9月華盛頓特區海軍大樓發生的槍擊案件中,有12人被殺,3人受傷。
2015年8月在南卡羅萊納州查爾斯頓參加禱告的9人被射殺,這名在拿出槍射擊前,與這些遇難者平靜地坐在一起有一個半小時。
2015年9月在俄勒岡州的一所社區大學,進入教室開槍射殺了9名學生和1名老師,還有一些人受傷。
本章將討論的濫殺案件說明一個人在一次案件中能夠造成大量人員死傷。盡管殺人犯罪是第九章的主題,但是我們在本章將考察一類非常特殊的殺人案,會涉及特殊的心理學概念。上面列舉的每一案例以及本章引用的各種案例的作案人都事先籌劃了襲擊,并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
在本章中,我們再次討論殺人犯罪,關注其異常但非罕見的方式,包括上述濫殺案件和系列殺人案。系列殺人是指個人在一段時間內接二連三地殺死諸多被害人。恐怖行為也會造成大量人員傷亡,也屬于多重殺人的一種形式,隨后將會介紹。,因為校園和職場暴力案件也會造成大量人員傷亡,這類案件將會在本章中分別討論。
盡管惡性槍擊案件不斷增加,但本章討論的殺人案件仍然屬于極端犯罪形式,相對較少。即使數量較少,我們仍要考慮到這些案件對于一個社區(作為一個整體的社會)的社會交往和情感生活的影響。他們帶來的恐懼和恐怖可以讓成千上萬的人改變生活方式。而且,這類犯罪極易引起媒體的關注,某些媒體的報道還相對客觀,但更多的報道缺乏一種社會心理視角的解讀。當然,這也很重要,因為這類案件易受媒體關注和報道,從而也就容易引起研究者的關注。有些案件研究者知道,還有些案件研究者并不一定知道。對于這類犯罪案件,行為科學家們經常試圖進行理論解釋,并將其作案人員分類。這種做法可以為司法部門提供幫助,鎖定作案人員,或者預測并預防將來的案件。盡管能夠采取一些預防措施,但是預測將要實施多重殺人案件的作案人幾乎是不可能的。在討論多種多重殺人案件之前,探討一下目前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是值得的。
偵查心理學
在近幾年,公眾相當關注犯罪心理畫像和偵查心理的研究領域。讀者無疑也非常熟悉流行的影視作品[比如,電影《沉默的羔羊》(Silence of the Lambs)和美劇《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s)]中出現的情節。在流行電視劇《犯罪心理》中,演員所飾演的偵查角色源于美國聯邦調查局行為科學部(Behavioral Science Unit,BSU)的工作人員。本章提到的犯罪心理畫像并不限于偵查嚴重的殺人犯罪,也可以用于一般性的未偵破案件,比如系列殺人案件、系列搶劫案件或者系列盜竊案件,而不只是本章開始時提到的可以很快知曉作案人員是誰的濫殺案件。但是,對于已知作案人員的心理學的犯罪心理畫像能夠讓我們了解是什么導致了他們實施殺人犯罪,并預防類似案件。但是,必須強調的是,預測多重殺人案件的作案人是不可能的。
專業領域和學術界常常避免使用犯罪心理畫像(profiling)這個詞。其中有許多原因。及時,因為這項技術在美國沒有被規范,一些缺乏學歷和經驗的人也能夠自稱為這一領域的專家,有些人在媒體上以犯罪心理畫像師自居接受采訪或寫相關博客。有時,他們的預言非常隨意。第二,這些畫像師傾向于依靠直覺,而非科學數據。基于現實經驗的直覺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沒有數據支持仍存在風險。我們將在下文繼續探討這個問題。第三,曾有人撰寫這一主題的個人經驗性著作,但對這項“技術”中不的地方總是輕描淡寫。第四,在小說和娛樂媒體中將犯罪心理畫像師神化了,把他們描述得似乎永遠不會犯錯,似乎能夠解決絕大多數的犯罪案件。基于這些原因,出于更加專業的考慮,這一領域真正的專家更愿意稱自己為“行為分析師(behavioral analyst)”或“偵查心理學家(investigative psychologist)”,而不是犯罪心理畫像師。
偵查心理學被英國利物浦大學偵查心理學中心主任大衛 坎特(David Canter)解釋為將心理學的研究和原理運用于對犯罪行為的偵查之中。偵查心理學要力圖回答犯罪偵查工作中的三個基本問題(Canter & Alison,2000):
1. 哪些犯罪行為的重要特征可以用來幫助鎖定嫌疑人并成功地將其繩之于法?
2. 怎樣通過犯罪行為中顯現的人物性格特征來推斷嫌疑人的性別?
3. 還有哪些犯罪案件也可能是這個人實施的?
這三個問題是偵查心理學的核心問題,無論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荷蘭還是英國都能夠被接受。客觀公正地說,這才是心理學對犯罪偵查科學介入的獨到之處。近些年,世界范圍內的心理學家基于經驗與觀察積累數據,來幫助偵查人員破解偵查中的犯罪難題,提供相關的咨詢。例如,在美國有大量的警察和犯罪心理學會的成員以及美國心理學協會第18分會—警察與公共安全學會的成員,這些組織致力于進行偵查心理學的研究,同時為執法部門提供有關的咨詢服務。
在本章,因為“犯罪心理畫像”這一術語已經被廣泛使用,在隨后對各種問題的討論中,我們仍保留這一術語。但是,犯罪心理畫像也有不同類型,其效果也各不相同。無論相關的公開出版物如何表述(Bartol & Bartol,2013),我們在此將犯罪心理畫像分為五種類型進行討論。不過,必須強調的是,犯罪調查工作中可能涉及不止一種類型。而且,本文所總結的類型并不限于多重殺人案件。
犯罪心理畫像的類型
犯罪心理畫像可分為五種類型,盡管它們之間會有交叉:(1)心理學的犯罪心理畫像;(2)嫌疑人的犯罪心理畫像;(3)地理學的犯罪心理畫像;(4)刑事現場的犯罪心理畫像;(5)可疑死因剖析。盡管在此將介紹每一類型的犯罪心理畫像,但就多重殺人案來說,一種可疑死因剖析與之相關度可能低。
每一種犯罪心理畫像—以及使用這些方法的偵查人員—會基于不同的角度分析犯罪嫌疑人、犯罪現場和案件。犯罪心理畫像基于的方法也有不同,有的使用臨床法,有的使用法。臨床法的犯罪心理畫像直接關注案件本身,從某一具體犯罪案件或者系列犯罪案件中收集相關信息,分析推斷作案人的心理特征(Alison,West,& Goodwill,2004)。此類方法注重收集、分析案件中的相關材料,對單個作案人進行描繪、解釋并做出預斷。每一個案件都是獨特的,重點是找出犯罪人的犯罪動機,以此來理解或解釋犯罪。這種臨床診斷方法主要依靠經驗和培訓,經常需要直覺和主觀推斷作為補充。
相對而言,法的犯罪心理畫像注重數據庫基礎上的統計分析,即從大量的類似犯罪行為或者類似犯罪嫌疑人中收集數據。這種犯罪心理畫像的關鍵在于尋找有過類似犯罪行為的作案人群的行為規律信息。從這樣的群體中積累共性的行為數據,這種數據可稱為基準率(base rates),即“無條件地自然地出現在某一人群中的比率現象”(VandenBos,2007,p.103)。例如,假定在100名殺人犯中有65人會從犯罪現場移走尸體,基準率將會是65%。基準率提供了一個估計值,即系列殺人案件的作案人從犯罪現場移動尸體的估計值,這是一個對于犯罪心理畫像人員有幫助的指標。
心理學的犯罪心理畫像
心理學的犯罪心理畫像是一種評估式的方法,通過對個人行為的識別和預測來判斷。犯罪心理畫像作為一個基本的概念,其評估并不局限于負面性格的描述。例如,心理學的犯罪心理畫像常被用來描述那些應聘于司法部門的候選人所應具有的正面的性格特征(Bartol & Bartol,2013)。但是,為了我們的研究目標,我們關注的更多的是對負面性格特征的描述,比如,那些可能與犯罪行為相關聯的負面性格特征。從這個角度來說,犯罪心理畫像包括兩種基本的方法:威脅評估和風險評估。威脅評估(threat assessment)是判斷某人(或某群體)造成威脅的真實性和嚴重性。多數情況下威脅已經出現,其威脅指向某人、財物、制度、組織或某一群體。因此,威脅評估可用于在一所高中發現某一學生在電話或網上揚言要“清除”校園時,也可用于評估職場中某位員工突然出現反常、詭異行為的危險。這些內容將會在下文中進行討論。
假如沒有出現直接威脅,就屬于在第八章中講的風險評估范疇(Hanson,2009,p.172)。風險評估(risk assessment)是指被評估人還沒有出現揚言類的威脅行為,但他已經表現出了違反社會規范或者異于常人的不良行為,對這種人進行評估,特別是要評估他們已經出現的可怕行為或者讓人感到叵測的行為。風險評估的基本目標是,評估特定一類人自殺或殺人的可能性,更為重要的是,如何預防這種可能的危險或傷害的發生。
嫌疑人的犯罪心理畫像
嫌疑人的犯罪心理畫像也可稱作可能作案人的犯罪心理畫像,通過某些表現出來的心理和行為特點鎖定那些可能從事犯罪活動(諸如校園暴力、恐怖主義活動、威脅恐嚇、販賣、商店扒竊和劫持飛機)的人員。例如,校園應有哪些心理征象?我們將在本章討論這個問題。嫌疑人的犯罪心理畫像是建立在系統地收集過去類似案件作案人行為、人格、認知、人口統計學數據的基礎上。因此,嫌疑人的犯罪心理畫像也屬于統計性質的方法,因為嫌疑人的犯罪心理畫像使用統計方法,而不是臨床診斷性的經驗技巧來對某人進行犯罪活動的可能性做出結論性判斷。
嫌疑人的犯罪心理畫像經常被用于機場和邊檢,預防走私和恐怖主義分子活動。目前,美國交通安全管理局(U.S. Transportation Safty Administration TSA)已經培訓了行為偵查員(behavioral detection officers,BDOs) 通過行為線索觀察那些可能具有危險活動意向的機場乘客,這些線索是通過系統研究獲得的。不幸的是,盡管美國交通安全管理局強調這種方法重點用于關注行為而不是種族或者族群,但是這類犯罪心理畫像仍被質疑具有種族傾向。有學者將種族特性畫像(racial profiling)定義為“警方根據種族、族群或者國籍,而不是根據個人行為或者被認為是某些人正在進行或者已經開始進行某種犯罪活動的信息開展調查活動”(Ramirez,McDevitt,& Farrell,2000,p.3)。種族特性畫像是不合法的,很難被證實有效。但是,在被拘捕人員統計中,少數族群人數比例偏高的確是事實。問題在于,種族特性畫像是危險的、不嚴謹的犯罪心理畫像,可能會使犯罪心理畫像在全部人群中的應用效果大打折扣。我們將在后面進一步詳細討論。
地理學的犯罪心理畫像
地理學的犯罪心理畫像是一門技術,用來幫助定位某個系列案件作案人的居住地或他為作案而選擇的某一基地,比如一個酒吧、工作場所或者特定他人的家。要注意,系列犯罪并不限于本章討論的系列殺人案件,系列犯罪人可能包括:入室盜竊犯、性侵害犯、縱火犯或者其他作案人。在大多數情況下,地理學的犯罪心理畫像依靠計算機軟件程序完成分析過程,而計算機軟件也在不斷研發和升級。這類軟件最早的是《參宿七》(Rigel),《參宿七》是由羅斯姆(Kim Rossmo)研發的,他是《嫌疑人地理目標分析》(Criminal Geographic Targeting Program,CGT)軟件的領軍人物,《嫌疑人地理目標分析》軟件是對參宿七系統與《參宿七》分析軟件的整合(Rich & Shively,2004)。《嫌疑人地理目標分析》軟件能夠產生出一個三維地圖,顯示出作案人在各個區域內出現的概率。這個三維地圖重疊在犯罪發生的街區地圖上或地形地圖上。這個軟件程序考慮到了嫌疑人的活動模式、可能的舒適空間和作案人尋找被害人的模式。這個軟件的最終目的是鎖定嫌疑人的居住地或者嫌疑人為作案而選擇的基地。另一個流行的地理畫像軟件包是《犯罪域》(Crimestat)。《犯罪域》軟件是由內德 萊維(Ned Levine)和他的同事們研發的,并得到了美國司法學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Justice,2000,2002)的資助。還有一個地理畫像軟件是《獵網》(Dragnet),由大衛 坎特(David Canter,2008)研發。
地理學的犯罪心理畫像可在刑事偵查中幫助鎖定那個不知姓名的嫌疑人生活的大概區域,縮小排查范圍,并監控這一嫌疑人下次可能的作案地點。這個過程非常復雜,而且技術性很強,不是在地圖上插上圖釘而已。這類犯罪心理畫像可以基本確定作案人熟知的地點、作案人感到舒適的區域以及作案人喜歡去并發現被害對象的區域(Rossom,1997)。盡管犯罪心理畫像會推斷那些違法或犯罪人員的人口統計學特征、動機和心理特征,但地理學的犯罪心理畫像更關注犯罪地點與作案人的生活點及作案基地之間的關聯性。它不僅用于分析系列暴力犯罪,還可用于其他犯罪分析,比如系列入室盜竊犯和系列縱火犯。需要注意的是,地理學的犯罪心理畫像在本質上是一種偵查手段,未必能夠直接破案,但是分析得當還可幫助確定適當的監視、監控范圍,使巡邏分布更為完整。
刑事現場的犯罪心理畫像
刑事現場的犯罪心理畫像可有多種稱謂,有時也稱嫌疑人心理刻畫(offender profiling)、犯罪現場分析(crime scene analysis)、行為分析(behavioral analysis)和刑事偵查分析(criminal investigative analysis)。這類犯罪心理畫像是通過對未知作案人的人格特征、行為模式、地域習慣、認知傾向以及人口學特征的分析來描述其犯罪特征的過程。這一分析和刻畫被視為一種專業技能和專業活動,這種專業活動在早期被視為偵查心理學的一部分。因此,偵查心理學也被視為心理學的研究被廣泛應用并指導偵查破案的過程,而刑事現場調查更加關注未知嫌疑人的人格特征和日常習慣。因為刑事現場的犯罪心理畫像與本書中的許多話題高度相關,本章討論的材料可能只涉及刑事現場犯罪心理畫像的一些詳細內容。
基于有限的信息可對某個人的心理特征進行描述或畫像,在聯邦調查局使用這種方法之前,這種方法已經長期被使用了(Canter & Alison,2000)。事實上,刑事現場的犯罪心理畫像的歷史至少能夠被追溯到“開膛手杰克(Jack the Ripper)”。這是一名系列殺手,于1888年在倫敦東部殘忍地殺害了5名妓女。盡管這個案件一直沒有偵破,但是司法病理學家喬治 白柯斯特 菲利普斯博士(Dr George Baxter Phillips)試圖基于被害人的傷口情況推斷作案人的人格特征,幫助警方刑偵人員尋找嫌疑人(Turvey,2012)。菲利普斯通過觀察被害人的傷口情況了解作案人應具備的知識和技巧,進而推斷這名殺手具有較深的人類解剖學知識。有趣的是,亞瑟 柯南 道爾爵士(Sir Arthur Conan Doyle,1887)創作的小說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在調查作案人的過程中所使用的方法與刑事現場的犯罪心理畫像極為類似。從福爾摩斯開始,每一名傳奇偵探的主要特征都是刑事現場的犯罪心理畫像高手。
20世紀70年代,刑事現場的犯罪心理畫像被美國聯邦調查局的行為科學部(BSU)進一步發展。其發展早期主要用于系列殺人案和系列強奸案的偵查分析,為司法部門的偵查工作提供輔助信息(Homant & Kennedy,1998)。1984年,位于弗吉尼亞州的聯邦調查局學院的美國暴力犯罪分析中心(NCAVC)成立,隸屬行為分析部(BAU)和暴力犯罪研究項目(ViCAP)。今天,大多數刑事現場的犯罪心理畫像由行為分析部負責主管。盡管行為分析部作為獨立單位負責研究和培訓工作,它仍然與美國暴力犯罪分析中心聯系緊密。在其發展早期,刑事現場的犯罪心理畫像仍以臨床法為主。
約翰 道格拉斯(John Douglas)是前聯邦調查局特工,聯邦調查局行為科學部的主管。他發表了許多有關偵查方法和犯罪心理畫像的文章。根據道格拉斯和科林 曼恩(Corinne Munn,1992)提出的觀點,在犯罪現場可以發現三種明顯的犯罪行為特點:(1)慣技;(2)裝扮(冒充)或標記;(3)偽飾。慣技(modus operandi,MO)是指犯罪分子成功完成某項犯罪時的一種動作或者程序。這是作案人從完成犯罪過程的經驗中習得的一種行為模式。作案人一般會改變作案手法,直到其學會最有效的作案方法;但有時,其改變作案手法是為了反偵查。一些專業的分析師認為,假如偵查人員過分在意僅根據慣技串并案件,他們可能會犯一些嚴重的錯誤(Douglas & Munn,1992c)。
所有屬于實施犯罪所必須的行為之外的表現都可被視為裝扮或冒充行為,以及標記行為。例如,在連續的犯罪活動中,一名系列殺手可能會反復做出某些近乎儀式化的行為,而這些不尋常的行為在實施犯罪的過程中是不必要的。標記是指作案人留在現場或者從現場拿走的某些物品,或者出現在現場的象征符號,比如在墻壁上寫字。假如被害人被殺害,標記可能是某種尸體的不尋常的姿勢或者對尸體的損毀。在非常罕見的案例中,標記可能會是一個“DNA的火炬(DNA torch)”,作案人向被害人的生殖器區域澆上汽油,燒毀被害人的尸體和交通工具,以此銷毀有關性侵害的證據。標記也可能是系列強奸犯用來支配、操縱和控制被害人的重復性動作(Douglas & Munn,1992b)。在犯罪現場還會發現一些物品證據(線索),比如一名系列強奸犯用來捆綁被害人的繃帶類型或者從被害人那里取走的物品。標記通常被認為與作案人獨特的認知過程有關,就此而言,對一名刑偵人員來說,標記比慣技更重要。在大多數情況下,標記行為經常可以幫助刑偵人員判斷案件的性質,標記行為可以揭示作案人心理性的或情感性的需求(Turvey,2008)。
偽飾現場是指一個現場在警察到來之前被人有意地改變,有時也可能是作案人以外的其他人所為。道格拉斯和曼恩(Douglas & Munn,1992a)曾指出,偽飾現場通常源于兩個原因之一:要么是嫌疑人故意偽裝現場誤導偵查的邏輯方向,要么是有人布置過現場以保護死者和其家庭的名譽。布置現場經常是那些與死者有某種聯系的人所為,例如,在自淫致死事件中,家庭成員為了保護死者進行了一些現場的改變。自淫(Autoeroticism)是哈夫洛克 埃利斯(Havelock Ellis)提出的術語,指在沒有性伙伴的情況下的自我性喚起和自我性滿足的性行為。
在一些案例中,自淫的方法可能會導致個體死亡,比如自我窒息型自淫和懸掛型自淫。道格拉斯和曼恩(Douglas & Munn,1992a)指出,大約有1/3的自淫致死事件中的死者是裸體的,另有1/3的被害人是被裝扮過的,比如男性穿上女性的衣服。在這種情況下,被害人的朋友或者家人可能會為其掩飾并改變現場,讓死者看起來體面一些。在一些案例中,這種布置有時會造成他殺的假象,比如房間遭到洗劫,某入室盜竊犯殺死了被害人。
在某些案例中,作案人可能會做出抵消行為。從一種抵消行為中,可以在犯罪現場看出作案人試圖取消殺人暴行的心理表現。例如,作案人可能會給被害人洗澡穿衣服,或者把尸體放到床上,輕柔地墊上枕頭并蓋上毯子。這種行為模式一般發生在那些因被害人的死亡而感到特別痛苦的作案人身上,經常是作案人和被害人之間具有親密關系。但另一種抵消案例則以銷毀為主,作案人試圖通過對被害人進行非人化處理而使被害人的身份無法確定,如對被害人面部的過度打擊。還有些使被害人非人化的做法更加精巧,比如用一些東西蓋在被害人臉上,或者將被害人的尸體面部朝下放置。值得注意的是,抵消行為和偽飾現場之間的差異在于行動背后的原因。在偽飾現場的情況中,作案人或者其他人改變犯罪現場是為了轉移刑偵人員的懷疑方向。在典型的案例中,作案人會擦去作案兇器上和尸體附近的指紋,使這起死亡案件看起來像一起自殺事件。
犯罪現場和犯罪人還可以分為有組織力型和無組織力型,還有混合型(見表10.1和表10.2)。簡短提一句,我們認為,沒有必要將作案人放在某種特定的分類中,但是在關于犯罪心理畫像的文章中仍然這樣使用。有組織力的犯罪現場表明作案人是有計劃的、有預謀的。犯罪現場表明,作案人對自己和被害人具有持續控制力。常常是作案人將被害人從誘騙地點帶到僻靜地點,或許可能將被害人的尸體再次轉移到另一個地點。而且,有組織力的作案人通常會根據一些個人的標準來選擇侵害對象。例如,著名的系列殺手泰德 邦迪(Ted Bundy)就專門挑選那些外貌相似、有魅力的年輕女子作為侵害對象。他成功地將這些女子從容易被人發現的區域(比如海灘、校園和滑雪場)誘騙到隱蔽的地點,這表明他具有良好的計劃性和預謀性(Douglas,Ressler,Burgess,& Hartman,1986)。
無組織力的犯罪現場可觀察出作案人很可能是在沒有計劃和預謀的情況下實施的犯罪。犯罪現場的痕跡表明,作案人處于沖動、憤怒或者極端興奮的狀態下。無組織力的作案人往往會隨機選擇被害人,在頭腦中沒有特定的選擇標準。一般來說,被害人的尸體會在犯罪現場被發現。混合型犯罪現場包含了有組織力的犯罪現場和無組織力的犯罪現場的特點。例如,某個作案人可能開始時精心準備,但是事情的發展沒有按照計劃進行,其犯罪行為就呈現出無組織力的犯罪現場特點。實際上,混合型犯罪現場可能是最為常見的犯罪現場。
盡管這種有組織力和無組織力的犯罪現場的分類從直觀來看是合乎邏輯的,但是作為偵查手段還是有其局限性的(Canter,Alison,Alison,& Wentink,2004;Kocsis,Cooksey,& Irwin,2002)。事實上,斯諾克等人(Snook,Cullen,Bennell,Taylor,& Gendreau,2008)在一項研究報告中指出過這個問題,但沒有可以證實的證據支持這種二分法。更現實的假設可能是犯罪現場介于有組織力和無組織力之間,有組織力的犯罪現場描述了一個極端,無組織力的犯罪現場描述了另一個極端,但是很少有犯罪案件屬于某一極端狀況。
刑事現場的犯罪心理畫像在世界各地的警務部門被實踐應用(Snook,2008)。許多警方的刑偵人員和偵探都認為這項技術在某些案件偵查中非常有用。斯諾克等人(Snook,2008)的調查報告還指出,英國每10名警察中就有8名認為犯罪心理畫像對他們的偵查工作有幫助,而且他們表示(在類似的案件中)還希望再一次得到犯罪心理畫像的幫助。還有一項面向司法心理學家和司法精神病學家的網絡探索性調查,研究人員(Torres,Boccaccini,& Miller,2006)發現,在這些專家中有40%的人認為犯罪心理畫像是科學可信的和有效的。可惜的是,這些觀點沒有相關研究支持,我們期望不久的將來有相關的支持性研究成果。
在系列的性侵害案件中,犯罪心理畫像特別有用,比如系列強奸案和系列的與性有關的殺人案(Pinizzotto
書很大也很厚,是教材吧,還沒看完,就是對犯罪心理學有興趣才買來看的
正在看第一章,感覺以后還是少買翻譯過來的書比較好,因為都是人家的國情,有點看不進腦~?
犯罪心理學是一本很好看的書,很喜歡 還得慢慢研究
美國經典的犯罪心理學教材,非常經典的教科書,比國內的所謂犯罪心理學要好得多,值得購買。
該書內容很不錯,很喜歡。不過不太喜歡規格,很寬的結構~不過對于學社會工作的我來說,犯罪心理學在矯正社會工作方面有很多可學習和鏈接之處。
從國外的角度剖析了犯罪心理學,與國內的公安教材相比各有千秋,確實有一套,值得研究。
書的內容覆蓋很廣,從心理學社會學等方面解讀犯罪行為,看完后對社會中的諸多行為模式和心理狀態的外在表現有了大致的認識。不僅僅是法律專業的人,對這方面興趣的人們看了都會有所收獲。
第一次收到貨沒仔細看,內頁有破損,打電話給客服要求換貨,很快就有快遞帶著新書上門了,服務超級棒~~~內容整體感覺不錯,是我喜歡的類型。犯罪心理學粉絲必備的基礎讀物。
說心理學視角的話,我倒覺得更像是一個關于某種犯罪的各種方面的統計信息概覽了
①對犯罪心理學有一定的了解,內容比較適合對此有些興趣并的讀者②對書版面設計有特別要求的讀者注意,因為此書是超大開版本的,我拿書翻頁都有點吃力③希望當當對送書的質量改善更多,請勿招來讀者消費者的怒氣
就是類似于犯罪心理學的教科書,對這一類感興趣的可以買來看看,說不定你會喜歡上這本書。
我自己就是犯罪心理學的學生。然后這本書好像我的老師也有參與編寫,感覺很有用,物流快。
了解了犯罪的基本知識 可以更深入的學習犯罪心理學哦
這本書太學術了,好比我想了解犯罪心理學的應用,它給我講一堆心理學的發展歷史,而且翻譯的真心很爛,一句話讀下來都不通的
這本書我是自己選錯了,書的話還不錯。適合學習使用,教科書版本的,整個構架很適合教學使用。我自己比較喜歡那種有案例和理論相結合的,但這本書教科式的多。所以親們在買的時候要考慮清楚哦!
快遞特別給力,很快就送到了,包裝很精致。百度查這本書是推薦NO1的犯罪心理學方面的書。還沒看,但是很期待
應該是正版,喜歡犯罪心理學的書,大家都推薦這個。
買過國內的犯罪心理學,感覺側重點完全不同,美國的心理學教材可讀性和實用性更高,國內的一邊讀一邊覺得這是考點那也是考點
是一本從心理學觀點探討犯罪問題的教科書,。比較專業知識,如果想對心理學有更深了解的,還是很推薦的。
犯罪心理學一套讓人的思緒帶到了現場,非常有意思的書,我非常喜歡!
心理學專業,對犯罪心理學感興趣,以后從事這方面研究,這本書非常不錯
自從看了犯罪心理后,就迷上了犯罪心理學,自身也是學心理學的,就當拓展知識領域,這本書挺全面。
對犯罪心理學非常感興趣!這本書闡述了許多犯罪心理這部分的知識,基本上是通俗易懂的,還可以預防一下犯罪,保護自己
人們都對犯罪問題感興趣。它有時候讓人著迷,有時候使人反感,有時候兩者兼而有之。當我們聽說那些并沒有傷害到任何人的惡作劇時,也許會覺得那很可笑;但如果我們相信發生在被害人身上的事件也可能發生在我們身上時,犯罪則使人感到恐怖;而當聽到與我們很親近的朋友受到傷害時,犯罪則會使人憤怒。
買過國內的一本犯罪心理學書,發現很多疑惑。不過國內的書比較有體系,有助于學習的開始階段。這本書聯系國外的文獻研究結果蠻多,而且很多概念解釋的更清楚了。很值得購買的一本心理專業的犯罪心理學書
較為完善的闡釋了犯罪心理學的體系,一本正統的書,對初探犯罪心理學有幫助
對于犯罪心理學的初探者來說是個不錯的版本。
非常全面的一本犯罪心理學教材,對于初學者來說是一本不錯的入門教材。由于心理學領域研究的滯后,犯罪心理學方面的國內研究必然不足,這套教材的翻譯對學科建設和有興趣的朋友非常的重要
主要運用大量數據(美國)分析犯罪產生的原因,怎么預防犯罪,理論性強,并不是講述如何看穿犯罪分子說謊等實務問題的,與我買書目的不符,當然書本身還是不錯的,也是網上很多人推薦的,適合學習理論用。
犯罪心理是有效的偵查手段,對于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不用贅言,難得有部專業權威書籍,給人以指導,使得透過心理的蛛絲馬跡,偵破案件,事半功倍,這部書是不二選擇,對這一課題有興趣的讀者應能夠領略此中風采,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