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古字寫“節”,與竹相關。竹節乃節字本義,竹節有隔,節節相連,由此啟發了古人,借來用之,先是節氣,后是節日,凡前后關聯之點可以標注清楚者,均稱之為節。節氣為物候變化之點,作為農歷的補充,而節日作為情緒之點日積月累,林林總總,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觀復貓是觀復博物館的成員,在每一個節日到來時,觀復貓都會煞費苦心地融入其中,把節日氣氛推至高潮。學富五車的馬霸霸在元宵節為觀復貓們準備了什么燈謎?麻條條、云朵朵、黃槍槍,觀復的仙女貓們在中秋節穿上綾羅廣袖,仙氣裊裊要去哪?萬圣節“喵會玩”,觀復貓們都有什么新花招?與節日有關的文物有哪些?《觀復貓:我想跟你過個節》,讓這些超萌的觀復貓為我們展現中國傳統節日的風貌,帶我們感受外來節日的風情,重現節日的儀式感。
18個中外節日,30只觀復萌貓
37幅原創手繪,29件傳世寶物
觀復貓為你講述節日背后的文化進程
帶你重溫節日的儀式感
體會貓樣人生的溫暖瞬間
馬未都
觀復博物館創始人。1996年,馬未都創立新家民營博物館——觀復博物館,隨后陸續在杭州、廈門、上海等地開設地方館。
馬未都在文化領域非常活躍,出版有《馬說陶瓷》、《中國古代門窗》、《馬未都說收藏》、《醉文明》、《瓷之色》、《瓷之紋》、《坐具的文明》、《百盒 千合 萬和》、《玉之器》、《觀復貓》等著作,并有《百家講壇:馬未都說收藏》、《收藏馬未都》、《觀復嘟嘟》等經典文化節目。其博客訪問量近4億。
目錄
元旦 006
春節 016
迎財神 028
情人節 038
元宵節 048
龍抬頭 058
愚人節 068
清明節 076
母親節 086
博物館日 096
兒童節 106
端午節 116 目錄
元旦 006
春節 016
迎財神 028
情人節 038
元宵節 048
龍抬頭 058
愚人節 068
清明節 076
母親節 086
博物館日 096
兒童節 106
端午節 116
父親節 126
七夕節 136
中秋節 144
重陽節 154
萬圣節 164
圣誕節 174
七夕節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宋•秦觀《鵲橋仙•纖云弄巧》
這兩句詞如今可謂膾炙人口、四海皆知。這是一首詠七夕的詞。農歷七月初七是七夕節,據說牛郎織女每年此夜要在天河鵲橋相會。“夕”這里泛指晚上,和除夕的“夕”、元宵節的“宵”一個意思,是中國傳統節日里又一個晚上慶祝的節日。公歷2 月14 日,是西方的情人節,而“七夕”則是我們中國的情人節,二者都歷史悠久,都為愛情主題而傳承、慶祝。不過七夕節的興起比西方情人節早了三四百年,節日傳說也更美麗。
節日起源
從西漢時起,古人開始過七夕節。據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記載,西漢的宮女七夕夜要登上漢宮里的開襟樓,穿七孔針,向織女星乞巧。這一風俗西漢以后多有記載,內容也更加豐富。比如唐明皇李隆基時代,七夕已經開始拜牽牛織女星、拜月和穿九孔針。所以,就官方而言,七夕最初就是乞巧節。在這暑氣漸消秋涼已至的好時節,一來享受初秋清涼收獲之樂,二來倡導女子乞巧顧家投入生產,這大概就是七夕節一直被歷代帝王重視的原因吧。從如今北京、山西、浙江等地仍存續的“巧娘”比賽中,我們仍可隱約看出古人的這層意思。
在民間,先民們也在七夕乞巧,有喜蛛應巧、丟針驗巧等眾多風俗。當然了,七夕也是吃貨們的節日,這天要吃“巧果”。不過對平民百姓來說,七夕作為乞巧節的色彩隨著時代的演進越發淡化,人們更多地乞求對愛情的庇護,這從巧果巧酥的吉祥圖案中和歷代的文學作品中都可見一斑。從唐詩宋詞到宋元戲曲,再到明代小說、清代地方戲,只要提及牛郎織女,主題多是愛情。時至今日,七夕基本已經成了中國的情人節。 七夕節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宋•秦觀《鵲橋仙•纖云弄巧》
這兩句詞如今可謂膾炙人口、四海皆知。這是一首詠七夕的詞。農歷七月初七是七夕節,據說牛郎織女每年此夜要在天河鵲橋相會。“夕”這里泛指晚上,和除夕的“夕”、元宵節的“宵”一個意思,是中國傳統節日里又一個晚上慶祝的節日。公歷2 月14 日,是西方的情人節,而“七夕”則是我們中國的情人節,二者都歷史悠久,都為愛情主題而傳承、慶祝。不過七夕節的興起比西方情人節早了三四百年,節日傳說也更美麗。
節日起源
從西漢時起,古人開始過七夕節。據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記載,西漢的宮女七夕夜要登上漢宮里的開襟樓,穿七孔針,向織女星乞巧。這一風俗西漢以后多有記載,內容也更加豐富。比如唐明皇李隆基時代,七夕已經開始拜牽牛織女星、拜月和穿九孔針。所以,就官方而言,七夕最初就是乞巧節。在這暑氣漸消秋涼已至的好時節,一來享受初秋清涼收獲之樂,二來倡導女子乞巧顧家投入生產,這大概就是七夕節一直被歷代帝王重視的原因吧。從如今北京、山西、浙江等地仍存續的“巧娘”比賽中,我們仍可隱約看出古人的這層意思。
在民間,先民們也在七夕乞巧,有喜蛛應巧、丟針驗巧等眾多風俗。當然了,七夕也是吃貨們的節日,這天要吃“巧果”。不過對平民百姓來說,七夕作為乞巧節的色彩隨著時代的演進越發淡化,人們更多地乞求對愛情的庇護,這從巧果巧酥的吉祥圖案中和歷代的文學作品中都可見一斑。從唐詩宋詞到宋元戲曲,再到明代小說、清代地方戲,只要提及牛郎織女,主題多是愛情。時至今日,七夕基本已經成了中國的情人節。
仔細想來,倒也正常。古代農耕社會,徭役繁重,成年男子必須為政府服役,離家一年半載是常事。統治者們為了皇糧,夏末秋初也會放勞力歸鄉務農,離別的夫妻們也就有了難得的相聚。牛郎織女的傳說大概就是古人基于生活的演繹和寄托。
“牛郎織女”的傳說由來已久,版本眾多,歷代不斷豐富完善。
西晉張華編的《博物志•雜說下》曾記載:西漢時,海邊有人乘筏子探尋天河源頭,在天河見到了牛郎織女。
南宋陳元靚的《歲時廣記》引西漢劉安的《淮南子》的記載說:“烏鵲填河成橋而渡織女。”
宋末元初成書的《爾雅翼》中說:七月初七,喜鵲的頭頂突然都禿了,據傳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把喜鵲頭頂的毛踩掉了。這真是一個有趣的佐證。
明代朱名世則博采眾長,寫成了小說《牛郎織女傳》,頗有意思。簡述如下:牛郎本是玉帝身邊的第十二位金童,一日被派去取西圣母的珊瑚八寶溫玉杯,結果在瑤池遇見并愛上了玉帝的外孫女織女,他向織女表達愛意并摘下織女頭上的一朵梅花。天庭因此怪罪,織女被罰繼續織錦。牛郎被罰下凡受苦,投胎牛員外家,父母早亡,受盡惡嫂折磨,幸有金牛星化作老牛相助,才保住性命。十三年后,二人受罰期滿,玉帝賜婚。然而,二人貪戀愛情,荒廢天職,也忘了向西圣母謝禮,被西圣母告狀。玉帝罰二人分居天河東西,后經老君、太白金星求情,被準許每年七月初七相會一次,烏鴉、天鵲、龍鳳等在天河中連接成橋,助二人相會。
這個版本合乎中國的古代歷史、風土人情,也更能體現中國人注重現實卻不乏浪漫的情懷,如今流傳的傳說和風俗,多與書中故事相合。
馬未都說節日
古人如何表達愛意?
在2 月14 日西方的情人節,人們習慣送玫瑰、巧克力或者約個燭光晚餐,來表達愛意,慶祝愛情這一人類永恒主題。那么中國古人又是如何在七夕表達愛意的呢?
應該說古人表達愛意的方式跟現代人本質上沒有什么區別,能說的時候一定說,不能說的時候就眉目傳情,暗送秋波。詩歌里都有這樣的記載,比如李商隱說“隔座送鉤春酒暖”,“隔座”就是跟那人隔著,心里就有一種夠不上的感覺,所以他強調的是內心的感受。送小禮物也跟今天沒什么區別,比如送荷包、香囊、汗巾等。一般來說,定情物都不會太貴重,古人也是這樣,不會過于貴重,因為太貴重有買感情之嫌。比如我給你一個定情物,送你一輛大奔馳轎車,這就有點兒世俗,聽著怪怪的,不那么純潔了。古人也認為感情當中要盡量少摻雜物質的因素,所以古人的定情物一般情況下都是可以隨身攜帶的,甚至是身體的某一部分,比如頭發、指甲,以表示思念之情。
古代婦女的首飾就是一種重要的傳情之物。古代婦女對發型的要求比我們今天要復雜,尤其是地位高的婦女,她們在發型上的要求之高超出我們的想象。從漢代、唐代直到宋代,每個朝代的發型都不一樣,所需要的首飾也不一樣,所以首飾在古代愛情故事中常常扮演重要角色,比如戲曲里有《碧玉簪》《拾玉鐲》等,《紅樓夢》里有悲劇性的“金玉良緣”,都跟首飾有關。
如今,這些中國古人過七夕和表達愛意的方式已經十分少見了。不過我倒覺得,七夕的那些風俗、儀式和禮物,比千篇一律的鮮花、玫瑰、蠟燭和吃喝要有意思得多,似乎更有內涵,更能持久,更顯長情。
花前月下,向來都是海誓山盟的主要背景。縱明月淡漠,碧水澄清,也是佳境。要知道,羅衣翠袖,佳人做伴,這是多少青年的美夢。哪怕曾經千般細草愁煙,只一日相依相伴,曾經的浮生長恨,也是過眼云煙。但牛郎織女過鵲橋相會,終是遙遠而又心酸的舊夢。“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眾所周知,這段蕩氣回腸的愛情故事講的是唐玄宗李隆基與楊貴妃,兩個情癡天人永隔后,大詩人白居易作長篇敘事詩《長恨歌》詠嘆。
唐明皇與楊貴妃馬嵬坡一別后,化身觀復貓,續寫傳世之戀——唐明胖和楊玉環。美喵楊玉環身披飄揚的披帛,頭戴碩大的折枝牡丹,華麗大方,充分體現出女性之美的“盛唐氣象”。唐明胖和楊玉環代表全體觀復貓,祝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貓館長的節日文物
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中,有著這樣的描述:
惟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
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
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
在《長恨歌》的描述中,楊玉環將一只金釵的兩股斷開,與唐明皇各拿一股,當作愛情的信物。
釵有兩股。今天婦女別頭發很重要的一個東西叫卡子,它跟釵的原型很接近,別頭發用的,起到固定的作用,就是在頭發盤起來后把它插進去,中間有一部分頭發會進到這個釵的縫里,因此就固定住了。
這只蝴蝶釵是純金嵌寶石,做工非常細致;而且它有彈性,頭稍微一動,它就會不停地抖動。人的眼睛容易注意到移動的東西。物體稍稍有一點兒動靜,人的注意力就會到那上頭去,所以就出現了這種可以晃動的簪。這叫“吸引眼球”。“云鬢花顏金步搖” 是白居易《長恨歌》里的詩句,就是描寫楊玉環這么一個非常漂亮的女人,戴著這樣的首飾走動時的樣子。
“步搖”在漢代文獻《釋名》的“釋首飾”篇中有記載:“上有垂珠,步則搖也。”所謂“垂珠”就是小珠子,可能是瑪瑙的,也可能是珍珠的,人邁步的時候它就會搖動。由于它是懸垂的,所以人在走動時它的搖動幅度就會更大,這就是步搖。
在中國文化中,蝴蝶代表愛情,也代表一種心情。古代的畫片當中有一種圖案叫“歡天喜地”。怎么表達呢?就是畫滿了蝴蝶,蝴蝶上下翻飛,以此反映人的心情,很有意思。
挺好,值得買一本仔細讀讀。
可愛的貓咪也過節呢,寓教于樂
講了各種各樣的節日,適合親子共讀
還沒有看晚,喜歡配圖
值得學習,內容豐富
馬未都先生觀復貓系列之三,收著。
孩子和觀復習貓的邂逅純屬偶然,這一偶然卻造就了孩子和觀復貓的不解之緣,通過觀復貓“之口”學到了不少知識。這次購買這本書,又了解了不少中國傳統節日的來歷和習俗,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值得閱讀和推薦的一本好書,好評!
大中午的送到一個根本走不通的地方,還怪我地址寫的不規范,我一直這樣寫的,在其他任何地方等等包括當當,從來沒送錯地方過!收到東西的心情全部敗壞了!一想到我還有一個快遞,還不知道誰給我送到什么地方,就覺得郁悶,真是一次讓人惡心壞了的購物經歷!
孩子很喜歡~
插圖很好看,也介紹了許多中國傳統文化
很喜歡觀復貓形象
書的味道特別大,很刺鼻。書是彩色的,結果并不適合兒童啟蒙,書的最后竟然是推銷,很不喜歡
很有趣的,找到一本好書,對中國節日的儀式有很大了解
適合孩子閱讀,了解每個節日的知識,很不錯的書值得推薦
本以為是漫畫或繪本,結果是馬先生的節日介紹。書里的貓很萌。還有各種節日的說法,來源,還有觀復博物館的藏品,古董的知識!這下長知識了!!
馬未都寫的巜觀復貓》已收到,內容挺有趣。:
寶貝收到,是去貴州玩,在百無一用書店看到這本書的,本身學民俗的,又喜歡貓,就果斷買了,生動形象的介紹節日,很喜歡這種風格,質量感覺沒那本好
孩子很喜歡!
大家之作,內容詳實,非常值得一讀,包裝不錯,運貨速度很好,性價比很高
很好 老客戶了還會再來
很不錯的作品
封面設計活潑可愛,愛不釋手正在拜讀
馬未都的書,出一本買一本
精美 內容也喜歡
為什么有塑裝,書面還會損壞?到底是書的問題還是郵寄的問題?
趣味,長知識
非常好看的書,文筆好,印刷也好。
質量不錯,孩子很喜歡看
很喜歡馬未都,這是寓教于樂的好作品
值得收藏,內容豐富
孩子很喜歡,圖書精美,很滿意
有知識性和趣味性,值得一看
還算不錯吧
內容有趣,畫風可愛
訂了凱叔講歷史買的。故事好聽,書一般
Satisfied
孩子非常喜歡
很有創意,是本有意思的書!
貓貓好萌好萌好萌啊!
準備送給孩子的禮物,希望他會喜歡。
喜歡觀復貓的小主子們
馬爺爺,真棒。
孩子很喜歡,里面節日介紹的也很清楚,可以給孩子添一本,大人看了也漲姿勢。
三本書 看了三天 超級好看 需要幽默輕松 還能長知識 超級推薦 不愧是我男神
孩子很愛看,尤其前幾天中秋節,他看完后滔滔不絕地給我們將中秋的來歷,習俗等。還寫了篇關于中秋的作文,引用了書中的一些話。
圖文并茂,像老日歷般的設計結合節日介紹,既有傳統節日又有洋節日,最重要的是觀復貓的美照啊!!
孩子跟著我喜歡上了中國傳統文化,喜歡上了馬未都,更喜歡上了觀復貓。利用十一長假參觀了觀復博物館,看到了渴望已久的觀復貓,并見到了馬未都先生本人,得到了簽字合影,兒子高興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