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中國自古就十分重視與戰爭息息相關的兵器生產與開發。中國的傳統兵器更是集歷代文化、歷史、科技、藝術、技藝于一身,打上了一個民族的烙印。
本書通過回顧中國傳統兵器種類及其發展過程,對傳統兵器中常見的基本形態以及其中所體現的古代科學技術加以介紹,其中配有大量圖片進行解說,以幫助讀者更加直觀、具體地了解中國傳統兵器的各個方面。
這是一套具有創新精神的傳統文化圖文經典。精選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代表性強、認知度高、影響力強的八個專題:兵器、色彩、健身、建筑、家具、茶藝、服飾、紋樣。
發散式圖文編排形態,以圖為主、以文為輔的形式,新穎、雅致、美觀。
大量精美的實物圖片、古畫、手繪圖,細致的圖片解讀,真實還原文化生活場景,立體展現中國文化之美。
體例系統性強、清晰簡明,便于讀者閱讀和檢索。內容豐富,兼具有實用性和趣味性。
北京讀圖時代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編輯部項目組,讀圖時代成立于2002年4月,是國內知名的圖文文化創意和中國文化圖片整合出版機構,一直致力于中國傳統文化圖文出版的投資推廣。時至今日,公司策劃出版了數百種圖文書籍,積累了專業的圖文出版經驗和數量龐大的以中國文化為主題的自主知識產權圖片庫,目前圖片數量已達到42萬張。
安伯寧,筆名伯仲,讀圖時代項目組成員,吉林大學歷史學碩士,熱衷于古代軍事文化,就職于山東省日照市博物館。
一、投射武器
弓
弩
箭
飛石索
標槍
二、長兵器
矛
槍
戈
戟
殳
長棍
大
長兵器是相對于短兵器而言的長柄兵器,其柄沒有嚴格的尺寸標準,一般柄長接近或等于成人身高。長兵器的攻擊部位集中在柄的一端,常見的有矛、戈、戟、槍、大刀等,可刺可劈。和短兵器相比,長兵器具有率先觸敵等優點。但由于槍柄過長,也會對靈活性產生影響。
矛
矛是一種用于直刺和扎挑的長柄兵器,是古代軍隊中大量裝備和使用時間最長的冷兵器之一。
早在原始社會便出現了矛的雛形。當時的人類將狩獵用的木棒一端削尖,或將尖狀的石塊或骨角綁縛在竹木桿上,以增強殺傷力,但制作較為簡易、粗糙。
商代出現了青銅制的矛頭,矛的形制也固定下來。矛闊葉,呈亞腰形,或呈后寬前銳的等腰三角形,在數量上是僅次于戈而大量裝備軍隊的兵器。
西周矛的形制由闊葉向窄葉發展,矛的刃部逐漸加長。銅矛由于受材質的影響,鋒部圓鈍,擊刺時因要借用很大的推力才能洞穿盾甲殺傷敵人,所以矛頭長且重。
戰國時期出現了鐵矛頭,其材質堅硬,通過銳利的鋒刃便可傷敵,由此鐵矛逐漸取代銅矛,向著小巧、輕便的方向發展。隨著矛數量的增多,戰國時期矛柲(兵器的柄)的分類和制作也更為講究。車騎部隊使用的矛柲最長可達3米,便于遠距離沖殺;步兵所用矛柲多在2米左右。此外還有一種短柄手矛,適合坑道作戰。此時還出現了積竹柲,以質地堅硬的木棍為芯,外圈貼附竹片,再以品質藤條緊緊纏繞,然后用絲線細密地束縛藤條,髹漆。積竹柲堅韌而富有彈性,戈、戟等縱橫兩向作用力的長桿兵器也多采用此柲。
秦漢和三國時,矛取代戈成為運用最廣的長柄兵器。至兩晉、南北朝時,由于騎兵的發展,矛逐漸向槍這種沖擊力更強的兵器演變過渡。
槍
矛發展到后期演變成新的形態,多以槍稱之。槍的種類很多,式樣繁多、用途各異的槍廣泛用于步兵和騎兵。軍中人人都必備一支槍,不僅用于戰場,還可在渡河時扎縛木筏,野營時用來支撐營帳。
宋代軍隊兵器以槍為主,中央禁軍、地方廂軍都操練槍法。宋代軍事著作《武經總要》記載,騎兵用的有雙鉤槍、單鉤槍、環子槍;步兵用的有素木槍、錐槍等。此時還涌現出許多善于用槍的驍勇之將。抗遼名將楊業父子都是使槍能手,后世傳其槍法為“楊家槍”。
槍可懸旗幟,作旗桿之用。元末朱元璋起兵時,身攜長槍,槍涂黑漆,上懸黑纓、黑旗,“每遇大敵,輒率驍騎沖中堅,繞敵后”。部下見到朱元璋槍上的黑旗,“士爭奮,敵輒大潰”。
明清時期,隨著火器的運用,槍的作用有所削弱,但仍是軍隊中最為常用的長柄冷兵器。
戈
戈起源于石器時代,一般認為由鐮刀類的工具演化而來。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石戈出現援和內分界的趨勢。進入青銅時代,戈類兵器得到空前發展。
商代,青銅戈是車戰中普遍使用的上乘兵器。因為在車戰的近戰中,具有鉤、啄功能的戈比以直刺為主的矛類兵器具有更大的殺傷力,而且能充分利用戰車的速度有效地攻擊敵人。為了避免戈頭在戰斗中脫落,出現了銎內、曲內和直內三種不同方式的戈頭。此后,直內戈的援和內之間增設了凸起的闌,使之更加牢固,而銎內和曲內的戈頭逐漸被淘汰。
西周時期的青銅戈,為了加強鉤擊的效能,使戈援上翹。春秋戰國時期,由于征伐頻繁,戈的下刃不僅鋒利還帶有突刺。作為先秦時代大量裝備軍隊的武器,“干戈”成為后世軍事行動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