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再是誰的小孩了……”
當那一刻來臨,
為什么要堅強以對?為什么不敢放聲哭泣?
剝去成年的外殼,我們只不過是沒有了爸爸、媽媽……的孤兒。
成年喪親,其實是極普遍的現(xiàn)象,那種失去歸屬的感覺,需要受重視、受疼惜,卻往往被社會避而不談,更被我們自己刻意視而不見。可是,如何為失親之痛找到出口,面對身邊關系的轉變,并重新定位自我,每一個人都必須學習:
“失去了爸/媽,我要如何自處?悲傷,又能如何面對?不去想,它會自己消逝嗎?”
“若有24小時傷心不再,是否也表示我遺忘了他們?”
“我也知道日子還是繼續(xù)要過,只是不曉得如何跨越眼前的這個大洞,而人生的路,就在那一方……”
我們以為只要轉過身繼續(xù)前行,傷痕自會消失,但是不管走了多遠,終究無法逃避自己。
當失落成真,唯有正視它、接納它、撫慰它,我們才能超越這份巨大的哀傷,完整拼回人生。
那一聲后的再見,是我們陪著自己,真正迎向成年的開始。
直到父母離開,我們才真正長大成人。
如果有24小時,親的人離開了,你該如何面對這份孤獨和悲傷?
直視“成年喪親”議題,幫助成年孤兒找到歸屬的心靈讀本!必將引起媒體、社會話題強烈關注與熱議的一本書!
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面對的、的療愈之旅:它既是生命中深沉難解的痛,也是獲取生命真相、迎來成長的轉折點。
近20年口碑流傳經典,美國《圖書館期刊》特別推薦。
一部感動編輯、設計、排版等整體參與制作人員,強烈期待上市的書。
《當呼吸化為空氣》《好的告別》《此生未完成》《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學分》讀者不容錯過的經典之作。
前言生命是無盡的感謝
及時章我不再是誰的小孩了
——失親之后,陪自己走過悲傷旅程
第二章和自己同哀傷
——回憶,是一切的開始
第三章我的身份到底是什么
——直到父母過世了,我們才會真正長大
第四章在熟悉的地方見到你
——失去,帶來了深刻的聯(lián)結
第五章為何是現(xiàn)在
——愛與婚姻、朋友、家庭,變得不一樣了
第六章生命的那一方
——父母,宛如我們心中的永恒
第七章來勢洶洶的哀傷風暴
——我們愈想逃避,愈可能迷失方向
第八章學會在哀傷之海中泅泳
——健康、休息,與一些小而簡單的技巧
第九章失去父母的這堂課
——以愛與勇氣,跟失落的自己和好
每年的春季和秋季,我都會在父母的忌日當天,前往城鎮(zhèn)另一端的墓園悼念他們。一如以往,我跪在他們安息的墓碑旁,迎著周圍長出的小草和花兒。
這片園地四周圍繞著圍籬,不及一平方米的空間里,滋生了一些雜草和從鄰近的樹木飄落下來的落葉,還有一些待清理的泥塊。我徒手整理墓園,嗅聞泥土的芳香,感受著手指與膝蓋間的濕潤土地,不時聽到墓園外馬路上川流不息的車潮聲。放眼望去,山腰上盡是石頭墓碑。
我并不是來這里做園藝,也不是來探視父母,因為他們已經不在這里了。事實上,他們根本不再存在于世界上的任何地方。也許正因如此,我才來到此處,因為這里跟我一樣,沿襲著他們的姓名。這個地方,是我用來回憶的所在。我會在此坐上好一會兒,試著回想一些事情,特別是思考成為一個“成年孤兒”的獨特經歷。
父親過世那天,只有一段清晰的記憶深印在我腦海中,就像是一幅黑白快照。照片中的我站在我的車子旁邊,盯著離開醫(yī)院時,護士交給我的一只綠色塑料袋,袋中裝著父親的遺物。我并沒有置身于照片中,我只是站在那里,看著這一幕,沒有聲音,沒有氣味,沒有感覺,沒有理解。
父親于 1980年去世,享年八十二歲,當時,他剛動完新發(fā)現(xiàn)的惡性腸道阻塞手術。從診斷出癥狀到父親死亡,只有六天時間。我竭盡全力,回想著身材瘦削、個性謹慎的父親,從行動徐緩到意識不清,甚至昏睡到過世的整個過程,想從這場迅疾的變化中,理出一些頭緒。
在父親的遺體被移走后不久,我站在瞬間變得空蕩蕩的病房中,詢問醫(yī)生:為何我那年邁且虛弱的父親需要承受這場手術?
那位照顧了我們全家多年的醫(yī)生,緊緊地抓著我的手臂,竭盡誠摯地直視著我的眼睛,對我說:“我們必須替他動手術。你難道不知道若沒動手術,你的父親活不過一個禮拜?”
我的確是不知道,但這段對話卻成為我往后即將進入的超現(xiàn)實生活的先兆:由原來的雙親健在,變成一個(父母)也沒有。
父親下葬那天,我不確定母親是否了解她的丈夫已經去世了。就在同一年的年初,她突然變得健忘,滿臉迷茫,到了父親過世時,她開始變得有些瘋癲。
從墓園回到家后,我與母親坐在起居室里,她甜甜地微笑著,四處張望,同時緩緩地點著頭,仿佛在隨著一首只有她聽得到的歌曲打拍子,并且像在輕聲問著某個人:“他們布置得很漂亮,對不對?”
那種感覺,就像是跟一個陌生人去參觀某個陌生的地方一樣。或許是試著把她喚回來,我逗她說:“媽,別這樣,您不會是要告訴我您的記憶又出了問題吧?”
頓時她停止晃動,轉向了我。這是數(shù)月以來的及時次,也是一次,母親的眼神專注且清澈。她以我熟悉的那種濃厚的俄國腔說:“沒錯,而且我很難過,但是我喜歡像那樣子。 ”
她溫柔地笑著,眼眶盈滿淚水。接著她的頭又開始擺動,然后變成左右搖晃,漸漸地,眼神變得渙散枯澀,她又變成了一個陌生人。
而這個陌生人,就是母親曾經害怕的,她說:“但愿以后我不會變成那樣子。”當時,她也一直守著這個期望,維持自己的樣子,直到在那四年后,她的狀況變得愈來愈糟,整個人也變得極度脆弱而衰老,一直到 1984年,也就是她生命的末期,她已經變成了自己口中的那種癲狂老人。
安葬母親那天,墓地旁,熟悉的山邊小花、石頭和草地,再度被一個深深的長方形洞穴所侵害,就像我的人生一樣再次崩裂。而我那已經歷過崩裂的人生,如今也只能帶著累累傷痕繼續(xù)前行。
墓穴旁有一堆泥土,覆以綠布,旁邊則有人替憑吊者備好了幾張折疊椅。這些憑吊者中有我雙親的朋友,當我走近時,老人家們全都轉頭看著我,因為根據(jù)猶太傳統(tǒng),身為兒子的我將代表宣讀紀念祈禱文。
但我在家從來都不曾見過這種傳統(tǒng)儀式,所以我無法念出任何祈禱文,當時又沒有長輩主事,我只能站在那里尷尬地向后看,眼中盡是淚水,而雙親的朋友也就坐在那里看著我。于是我閉上了雙眼。仿佛我又回到了六歲。
記得六歲時,我們社區(qū)附近新開了一家超市。在那之前,我們必須走好幾條街到一位農夫家,去買所需要的肉類及其他用品,購物成了每天的例行公事。爸媽告訴我們說,以后在家附近就可以買到新鮮的食物了!
記憶中,我小時候有兩件很重要的事情與那家超市有關。及時件就是當我通過一道光時,商店門就會自動打開來,仿佛變魔術一樣 —“嗖”一聲,門打開了;“嗖”一聲,門又關上了,只要走來走去就行了!我還記得當時,望著嚴肅且害羞的父親來回穿梭在店門口,長長的羊毛外套飄揚著,包裹著他傴僂的背影,令我驚愕地佇立在那里。他闊步在開門與關門之間,而那“嗖嗖”與“咔嗒”作響的門,也估算著他那無聲無息的動作。我從未見過父親那么活潑的一面。那天,我們手牽著手走回家。
另外一件事情,可能是墓園讓我回想起來的。當時,我漫步在一排一排的貨架間,研究著架子上形形色色的物品以及地板上均勻的格子,卻突然察覺母親已不在身旁,頓時我渾身發(fā)冷、呼吸停頓,同時眼睛發(fā)熱。我在走道間跑來跑去,哭喊著“媽媽!媽媽!媽媽!”我永遠忘不了自己是多么驚慌失措。當我看到一件裙子下露出的女性雙腿,便啜泣著向前奔去以求慰藉,那人卻不是媽媽!她試著恢復身體平衡并問我:“怎么了,親愛的?你媽媽不見了嗎?”
就在那時候,我那焦急的媽媽從走道盡頭跑過來,把我抱進了購物推車中。
在墓園里回想六歲時的情景,似乎也無法改變事實。我知道,不會再有喜極而泣的重逢,也不再有責罵、熱烈的擁抱和緊握的雙手,來結束這次經歷。不能再回到熟悉的過往,沒有任何令人欣喜的可能,晚餐時也不再有好笑的故事可以聽了。
要是當時,坐在我父母墓旁的那些老人也這樣問我:“怎么了,親愛的?你媽媽不見了嗎?”我一定也會開始哭泣的。
在我們生命中,再也沒有什么比得上我們生命初始的那一刻美好,也沒有什么能像某件東西一樣久久留存在我們的生命里。但是當你去試想那東西,它或許空缺了,只成了一個無法辨識的空洞。再試著想,它可能是你看到的及時張臉,也可能是你聽見的及時聲話語,以及在人生初始便讓你感到安心、帶給你正確指引的及時次溫柔撫觸。
其實這一切,都是來自父母。在孩子的生命中,父母就是恒長的。打從嬰兒及時口貪婪的呼吸開始,父母,或是其他扮演著父母角色的大人,就給了這個嬰兒賴以生存的力量,這種力量必須持續(xù)且充裕地供給,否則嬰兒就無法存活,氧氣、水分、食物、休憩、免于掠奪者及氣溫變化對其造成傷害等,都是基本的保護,否則嬰兒活不久。
嬰兒的需求是持續(xù)不斷的,并需要長時間關注,父母這種“永遠”的形象,正與其所提供的重要生存要素密不可分。
我開始思索“成年喪親”這個主題,然而,在閱讀了許多一般醫(yī)療及心理研究的內容后,我很意外地發(fā)現(xiàn),相關資料竟然那么少。
我發(fā)覺這個題材很吸引人,而令我更感興趣的是:為何這方面的探索如此之少?這一點確實讓我頗為意外,畢竟,父母離世是這個社會中造成喪親的原因。根據(jù)研究資料顯示,“家族成員的死亡”類別中,父母去世占較高的事故發(fā)生率。失去父母不是少數(shù)人的不幸遭遇,而是非常平等的經歷,而且前提也必須是小孩不得在父母之前死亡。
雖然如此,一般在心理及醫(yī)學方面的認知,所謂“家族成員的死亡”大部分都偏向于配偶的離世,然后就是指小孩,很明顯地,很少涉及父母,甚至從未提到兄弟姐妹的亡故。
一般人寫到父母離世對成人的影響時,多半都專注在童年喪親所發(fā)生的種種細節(jié)。此外,我們有的是各種研究、報道,以及對臨終夢境的分析、照顧臨終者的人的精神狀態(tài)、各種不同的死亡方式,與人們得就自己的死亡可做及應做的選擇,甚或是失去寵物時的悲痛(到了的階段,人們有其自我形成的支持網絡)。
以上所提到的主題,就如同人生其他層面一樣生動、重要,而且值得探索。但我還是不禁懷疑,為何“成年孤兒”無法吸引人們的關注?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面臨疾病與死亡,時不時的疾病讓我們看清,人生什么東西是自己想要的、珍貴的,早已在終點等候的死亡,時刻拷問著關于人生的意義,越早學會去了解死亡,越早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當呼吸化為空氣》
悲傷的時候,我們會號啕大哭,會流下很多很多淚水。這種悲傷和淚水,是有治療效果的,只要悲傷能在我們身體上自然流動,這份療愈就會自然產生。 ——武志紅
書籍很不錯
很棒的書,內容對生活很有幫助
一本好書會把你帶入閱讀的海洋中盡情享受和徜徉,讓你身心舒暢,頭腦清晰明亮,讓你靈魂飛揚,讓你血液沸騰。很多時候,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無法表達的情感,無法言說的情緒,無法宣泄的憤怒,無法找到的答案,或許一本好書就會打開你塵封許久的自己,釋放自己的心,讓自己獲得解放,在別人或悲或喜的故事里找尋熟悉的自己,這個過程很美好,讓人陶醉。無數(shù)個無眠的夜晚,讀一本好書,也許會讓你找到安心的自己。而當當提供了這個平臺,給了你這個機會,你沒有理由拒絕,也沒有理由抗拒這份溫暖。
好看有趣喜歡中意,內容很好
新經典五折促銷,太爽了。感謝當當!
這本書目前看來是幾本死亡三部曲中最好的一本了
很深刻,總要有一天要離開父母,所以要及時行孝
化學與化學家究竟是天使還是魔鬼? 一提到化學,“會爆炸的”、“有毒的”和“具污染性”之類的負面形容詞幾乎會立刻浮現(xiàn)在人們的腦海中,現(xiàn)代人雖享用化學的好處,卻打心底厭惡化學。然而生活在現(xiàn)代科技社會,不論愿不愿意,我們終究要面對化學。如果我們僅從化學對人類世界有利還是有弊兩方面來評判化學,那化學將永遠令我們聞之色變;而實際上化學世界的奇妙與廣闊,令每一個化學家為之心馳神往。 在這本充滿人道主義色彩的通俗化學書中,諾貝爾獎得主、詩人羅德·霍夫曼對化學的闡釋,就如同霍金對宇宙學的闡釋一般平易可親、深刻豐富。在霍夫曼筆下,化學不再只是枯燥的…
好評!這次終于有保護了
包裝相當完整
送貨服務態(tài)度好,送貨超快的,東西經濟實惠,非常滿意!已經在當當買了很多個本了,質量都很好。
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還沒看完,應該還不錯
一部幫助成年孤兒找到歸屬的心靈讀本!
非常棒哦哦哦哦
當當?shù)姆郏I了n多,方便快捷!
書挺好,應該是正品。內容就不評論了。
買200送100活動,又買了一堆書,慢慢讀。
如果有一天,最親的人離開了,你該如何面對這份孤獨和悲傷?直到父母離開,我們才真正長大成人。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面對的、獨一無二的療愈之旅:它既是生命中*深沉難解的痛,也是獲取生命真相、迎來成長的轉折點。
裝幀精美,經典必讀,溫情感人,情節(jié)曲折,引人入勝,我非常喜歡。
值得一看真的
裝幀精美,經典必讀,溫暖的弦,惜字如金,引人入勝,我喜歡!
還沒看!包裝很好!
還沒有看,網絡上有推薦,貌似不錯
當當發(fā)貨快,包裝安全,值得信賴!
經典必讀引人入勝非常喜歡
學會擁抱所有好的與不好的,去接受一切。
讓我們正視離別,坦然面對人間的無常。正在閱讀中~
其實到了一定年紀,我們何嘗不都是成年孤兒呢,被書名吸引。
看了一半,才明白失去親人對自己心里狀態(tài)生活的影響,活著,好好珍惜家人
看樣子應該是本好書,第一眼看到封皮就被上面的宣傳語打動了,自己也經歷過喪母之痛,一直沒從陰影里走出來,想找個人開導卻又難以啟齒,正好看到這本書毫不猶豫買下了,希望我能找到些心理慰藉,作為一個孤兒不想繼續(xù)孤獨下去
國人不習慣于談論死亡,其實是從不,只對于生歡欣鼓舞。很幸運能碰到這樣一本書,可以給我打開一扇面對親人死亡后會面臨怎樣情緒的窗,雖然我會希望那一天永遠不要來臨,可是有了這樣的準備也許到那時我會稍微坦然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