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被懷念的生命,都從未離開過。
這是一本從妻子的角度記述絕癥病人zui后時光的情感類佳作。2008年,《獨立報》首席藝術評論員湯姆 盧布蘭其被診斷為腦腫瘤,他的妻子瑪麗安 庫茨記錄了他從確診到病逝的兩年時光。
瑪麗安以動人心弦的文字記述了這段令她倍感煎熬的經歷。其間,他們的兒子艾弗正在學習說話,而湯姆的語言能力卻在逐漸喪失。面對生死別離,瑪麗恩和湯姆選擇用愛共渡難關,用勇氣和堅強面對人生中一個個不得不面對的困境……
1.榮獲19項英美文學獎、經驗文壇的處女作,橫掃2016年度主流媒體的非虛構文學獎。
本書獲得全美書評人協會獎、英國惠康圖書獎、塞繆爾 約翰遜圖書獎、科斯塔圖書獎、達夫 庫伯獎、《衛報》處女作等獎項的肯定,并入選《紐約時報》《金融時報》《觀察家報》《獨立報》《星期日泰晤士報》《星期日先驅報》《標準晚報》《蘇格蘭人報》《周日郵報》《周日論壇報》等十余家主流媒體的2016年度圖書。
我看過很多有關死神的描寫,但我預想的事情一件也沒有發生。死神是誰?首先他是一個男人:衰老、骨瘦如柴、扛著大鐮刀、表情兇惡、黑暗之王、小偷、影子。我們對他的想象過于簡單幼稚了:可悲、幻覺、總是失敗。那個光天化日出沒、清清楚楚可見的死神在哪里?官員,那些對我們發號施令、頤指氣使的人,那些自私自利的人,我們的對稱性,還有被我們稱為自然的東西?生很容易,死才艱難。因為死亡是完成了從0到1的過程,世間沒有任何事情與之相似。但是,死亡中所包含的任何內容又不無與這個世界相似。
我曾經把死亡當作是一個離我很遙遠的另一個世界。它的確是,只不過現在它將我們的領地包圍了。由于我們對這片領地是如此熟悉和親密,我們可以把死亡當盟友,繼續在這片疆土上生活。因此,當死亡來臨時,我們需要了解的東西都能在已知的經驗范圍之內。
星期二,湯姆睡了。他的呼吸自然且有節奏,他的面部表情看上去很放松。我像往常一樣坐在床邊,其他人陸續過來。床邊說的那些陳詞濫調就像至理名言一樣從我們嘴里滔滔不絕地說出。我們就像是中世紀的天使,不厭其煩地重復著分配給我們的臺詞。我們也沒辦法讓自己住嘴。他看上去好平靜。看他睡覺的樣子。如果他還能做出反應,這會兒他肯定會轉動眼珠,呻吟著請求我們趕緊閉嘴。他醒了。沒想到真是應驗了,他的臉看上去有血色。奇怪。真是符合他的風格。
近距離地觀察死亡,親密地觀察死亡,你會發現死亡其實很正常。它是人們多多少少知道的必然過程。就像有人睡過去再也不會醒來。他的呼吸依然穩定。一,二,一,二。我輕拍著他的肚皮,搜索著這條曲線的起伏。我對它再熟悉不過。這條曲線比原來更彎了。在那兒,在那兒。
像現在這樣凝視他不可能持續下去,它超越了我的能力范圍。很快這變成了一個道德問題,讓我進退兩難。集中注意!你沒剩多少時間了。集中注意。可是,我的思維還是不斷受到干擾:我需要下單的新窗戶、最近過來的一個人、我現在很餓、昨天晚上的回憶、正在流淚的右眼、艾弗跑哪兒去了、音樂的音量……或許是音樂選得不對,難道我該去換一首?
音樂。或許,當湯姆從這個世界離開的時候,他的伴奏音樂會違反操作手冊。琴弓撩過繃緊的琴弦,摩擦、振動,空氣穿過小孔和琴管。他的氣管關閉又打開,嘴唇放松又收縮,每一件樂器都經過精準的校對和調試。金屬和金屬相接,木片和金屬相接,皮質和木片相接,在金屬上安裝襯墊,音高、音調、音色,氣筒和線圈,所有的樂器都在共振。上升又下降,手指,到處都是手指,所有人肺部同時起伏的溫暖、屁股在椅子上嘎吱作響的聲音、空氣輕微釋放的聲音、胃頂著皮帶的聲音、擁抱聲、手指相扣的聲音、裙子的摩擦聲、紙張移動的聲音、掌心干燥的肌膚揉搓在一起的聲音,還有鐘聲、快門聲、凳子碰撞聲、肋骨發出的聲音,演唱會上的所有骨頭都被感知到了,被表面上的皮膚覆蓋包裹起來。
我在凳子上不安地挪動。我希望一切可以持續,所以一直在動。我已經處于戰爭狀態太久了,失敗是我好的解脫。我像一個刻在石頭上的怪獸:表情厭倦、輕浮、孤獨。我在完成那些交到我手里的事情:吃一個培根三明治、喝一杯咖啡、坐在湯姆身邊、傾聽。一,二,一,二,吸氣,呼氣,吸氣,呼氣。我喜歡就這樣坐著,這里實在是太了,這是我應該待的地方。可是我想讓他和我在一起。留下,請再多停留一會兒吧。
當房間里只有我們兩個的時候,湯姆在睡覺,我對著湯姆說話的聲音聽起來非常空靈,像是從天外飄來的聲音。有那么24小時時間,也可能是24小時半的時間,湯姆醒過來之后什么話都沒說。是和不是都不見了。發生了什么事情?我們的溝通渠道依然暢通。語言再次分裂、折疊、異化,形成一種獨有的嘆氣和呻吟。我們置身于音調和觸摸最豐富復雜的疆界。通過手指在皮膚上輕輕的按壓,或者用手指對著臉畫個圓,就可以明白他想表達的意思。
現在,睡眠來了。睡覺。沒有是,也沒有不是。沒有啊,也沒有噢,上帝。的確——確——啊,他總是會拖著很長的夸張的啊音。這都沒關系。這里,是或者不是都是一樣。
我聽上去很不自然,聲音都不像自己的,就像搞不清對方身份,不知道該如何稱呼一樣。我和自己對話的時候總是有種尷尬,唯恐我并不是真的在和自己講話,唯恐被人聽見。對不起,我不知道該怎么組織語言,我找不到更多話語,它們像是已經預感到我最重要的傾聽者即將離我而去。我失去了曾經給我力量的第二意識,失去了我的聲音板、我的回音、我的經濟依靠、我的一生摯愛。我變成了一個人。
湯姆曾經說過,尸體可能是一種滑稽的生物,因為它同時是主動和被動的對象,是介于人和東西之間的不穩定混合體。那么,一個連續睡了三天的人該是多么滑稽可笑?他的呼吸非常友善,我不介意它就這樣繼續下去。吸氣,呼氣,吸氣,呼氣。我的思緒在奔跑。或許我們可以就這樣生活下去,我們可以管理好,我可以長期地搬到這里來住。這是個非常可愛的房間。艾弗會慢慢長大,長成一個活潑的青少年,他可以把朋友們帶過來和他做伴,讓房間里的噪音分貝高一點,或者純粹是出于好奇過來檢查還在睡覺的爸爸——這個躺在床上的男人。
我的眼睛非常貪婪,它們搜索著一切可見的東西,但是,眼前如此密集的景象,我卻并不認識。我非常了解這個房間,但是我并不是在看房間。我眼前有他的臉,我看到了什么?我看見胡子上的每一根毛發,有堅硬的白色胡須,還有柔軟一點的灰色胡須,它們刺進皮膚的方式并不一樣。然后是絲綢一般的棕色和黑色的頭發,眼睛和眉毛之間略帶淤青的皮肉,眉毛就像是給它增加了一塊遮陽篷。然后是臉頰上的毛孔和毛孔粗大的鼻子。然后是寬闊額頭下面正在休息的眼睫毛。看起來好熟悉。我還在凝視。我已經習慣了觀察、思考,再審視、再觀察。我就這樣看了一個小時接一個小時,24小時接著24小時。這就是我做的事情,可是,我原來從未像現在這樣凝視過。
這里是永遠燃燒的火焰。我們是狂熱的,同時又很安靜,沒有動作,在靜靜等待那件大事發生。我們所有的能量都開始燃燒起來,聚集到一個點上。我們不關注也不在意這個細節。所有的標示、標記、興奮、拜訪、工作、旅行、展覽、圣誕節、生日、新年,所有這一切都出現了,它們逐漸輕柔地聚集起來,聚集到那條縫有我們名字的毛毯之下。今天,和昨天一樣,沒有任何特殊事件。但是,未來會有一件特殊事件。
……
在我丈夫去世后的好幾個月里,我許多次深深陷入悲傷,我覺得這種悲傷如同虛空一樣,充滿你的心臟、你的肺部,使你變得不能思考甚至不能呼吸。……我理解了悲傷的深度和失去的殘酷。但我也明白了,當生活讓你陷入悲傷之海,你可以奮力掙扎、讓自己的頭浮出海面,再次呼吸。我明白了,在面對空虛或任何挑戰時,你都可以選擇快樂和意義。
——謝麗爾 桑德伯格Facebook首席運營官
這是一本關于愛與見證的著作,故事具有普遍的意義,卻又有獨特的張力。
——紐約時報
本書是一份偉大的藝術品,文字表述的情節只是表象,隱藏在其中的真實情感才是真正動人的部分。
——洛杉磯時報
父與子真情相伴卻走向相反結局的情節,讓這段生與死的故事顯得格外精致而優雅。
——出版人周刊
引人入勝、讓人感同身受的真實記錄……關于失去與離開,本書給出了一個詩意的敘述。
——科克斯評論
作者精心地遣詞造句,從不故意尋求讀者的憐憫或稱贊;她的思緒更像是感覺,她的感覺更像是視覺藝術品。
——衛報
一本的回憶錄,以非凡的手法講述了一個非凡的故事。它具有箭一般的力量:緊繃、尖銳、顫動,終奔向死亡。
——星期日泰晤士報
瑪麗安 庫茨以睿智、優美、深情的文字記述了丈夫的后一程。閱讀這本書,讓你有種的感覺,它仿佛是為幾十年后的你自己而寫。
——惠康圖書獎獲獎詞
讀書就要讀好書,市場上的那些雞湯書,全篇華麗麗的大道理轟炸,帶來的只是興奮劑式的片刻感情沖動,而這本書命運華麗的詞句,命運惹人煩的雞湯語序,有的只是平淡中的偉大。
現在發現一本好書真不容易,豆瓣上也有刷評分的,這本書不需要那些,酒香不怕巷子深,這一本散發獨特芳香的書籍,即使埋藏在書海中也會被人發掘出來的。
練習告別 此生未完但愛將永遠繼續 我愛你——我摯愛的親人 愿你們在另一個世界活的更好,,,,,,,,謝謝作者寫出這樣的書 感動了我 也祝愿作者能找另外一個愛人
微信讀書群里面有幾個朋友討論這本書,感覺很高大上的感覺,什么生與死的糾葛,愛情與親情的交纏~~好奇心驅使買的。書剛到,看了一個開篇~封面不錯~給個好評!!!
感動哭了,書太好看,以后多出一些這樣有內涵的書,“雞湯”喝的人都膩歪,這樣的書多好,真實的故事,生與死的對抗,愛情與親情的交織,這樣的好書真的不多見,給贊!贊!
滿紙心酸言,作者文字寫的再完美,面對著自己所愛之人的離去,她也會非常的痛苦,更遑論還加上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些問題,心力交瘁,很有啟發意義的一本書。
怎么說呢!!這本書給人的感覺非常的不錯,但是關于這本書的主題 因為看過許多同類型的書 因此這樣的內容不討喜,《滾蛋吧!腫瘤君》那個電影和這個主題都差不多,主題太過大眾化 生死問題在中國的文化領域不是一個主題討論的問題。
喜歡書里面作者對待愛情的態度,對待家庭的態度。丈夫奔向死亡,兒子奔向未來,看起來很矛盾,但是現實就是這樣。好評!我希望這樣的書多出一些,雞湯都快把人喝死了!
第一最好不相見,便可不相思。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安得與君相決絕,免教生死作相思。我只能用這句詞表達我此刻的心情。
練習告別 練習告別 有時候真希望自己能像玄幻故事里面的主人公那樣,長生不死。人類在得知自己無法永生的情況下,不得不得選擇生育,以期達到一種另類的永生,。
總有一天,我們都會面對死亡。自己或者親人的離去。提起死亡,我們總會悲傷。似乎,死亡,我們就必須悲傷。此書對即將離開者的愛。其實,我們可以選擇不悲傷。死亡本身不可避免。我們為何還要悲傷面對呢。讓自己被那種壓抑的氣氛吞噬。我們愛的人的離去。 我們可以一起快樂走完這一程。一部有意義的作品。人性,愛、生活。
誠如書名《練習告別》,我們所有人都終將有一天會和這個世界說“say goodbye”和自己的愛人、親人說告別,但是這個充滿痛苦的告別該如何去說,誰也無從知曉。
這本書覺得和那本《島嶼之書》風格上很像,都是寫實類的書籍,但是主旨完全不疼痛,島嶼之書個人靈魂的救贖,而這本練習告別,主題有點宏達,生死離別問題,滿滿都是愛心。
生命與愛情到底那個偉大,誰也無法給出一個正確的答案,但是當愛情和生命融合在一起的時候,那就非常偉大了。二者互為補充,釋放最美的愛情微笑,長出最燦爛的生命之花,
生死問題是人生最基本也是最難以理解的2大問題,已經困擾了人類幾千年,各種的論述、各種的探討都有。本書作者是以一個妻子的身份去探討這個問題,主旨非常的宏達、悲劇中帶有溫情色彩的親情 使得這本書加分非常的多。是一本非常好的書
作者的孩子的成長代表著“生”——作者的丈夫死亡代表著“死”。 在生與是的糾葛之中,假如異地相處,我無法得知我是一個什么樣子的精神狀態,但是真的很感動作者帶來的這一份感動。
生死問題的直面接觸,看完這本書對于建立自己的生死價值觀幫助很大,推薦給所有的朋友去看,非常不錯的一本書,大家都去看一看把,愿圖書市場上多一些這樣的好書,只有這樣的書才是幫助人成長的書,那些狗屁倒灶的雞湯文越讀越不是東西
生死問題,在人類歷史行進過程中,被思考了非常非常的多,從哲學家 思想家 都有著這方面大量智慧之言留存,這些智慧話語的確是存在著大量的智慧。但是對于我而言還是坐著寫出來的這本書給我的沖擊更大一些,平凡中才會孕育偉大。
練習告別 很好的一本書,國內也有和此類型差不多的書籍,但大都文字駕馭能力不行。要么是悲情到底,要么怨天尤人。本書作者基友悲情又有親情、愛情非常好的一本書 推薦給大家
“人們始終無法回避一個問題:應該如何優雅地跨越生命的終點?對此,大多數人缺少清晰的觀念,而只是把命運交由醫學、技術和陌生人來掌控。到那一天,生的愉悅與死的坦然都將成為生命圓滿的標志……”其實,死亡也是我們必經的一個歷程。看清生死,看淡生死,死亡無需悲傷。可以選擇快樂面對。
對于處于優樂之中的我來說,這本書對于我來說就一貼清涼的藥劑,幫我過度發熱的頭腦降溫,個人認為這本書確實屬于一本精品圖書,書籍這個東西最本質還是要看內容,裝幀什么的都是次要的。
練習好別 我們所有必然在某一天和這個世界說告別 time say goodbye 這首歌我非常的喜歡 告別的時候就該這樣 我討厭送別 因此我不去送去 但你來無論多大風雨我都會接你。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還算尚可,內容確實非常的好,我特別佩服作者的文字駕馭能力,書里那樣矛盾的2條線索居然被作者如此完美的處理的不著痕跡,文字能力非常的老道,感謝作者寫出來這樣讓人感到的一本書
古人誠不欺我,我看是古人的話錯誤也好多啊。什么“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這樣的話咋這本書面前,簡直就是一個大氣球,彭的一聲被戳破了。這個作者是我夢中情人的形象,就是我內心最完美的那個她的存在。
死亡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一個歷程。我們常常避免談論死亡。而當死亡在我們身邊發生的時候。或許它和你其他時間的生活沒有多大的區別。我們應該仍舊好好度過這段時間。保持積極。對于將離開我們的親人,也和他們一起安然喜悅地度過這最后一程。
生死離別這個東西,大家都覺得是惡的,讓人不開心的。但本書作者,卻很厲害啊,雖然還是有一些悲情的東西存在,但正能量的意義更多一些。很有大愛的一本書,外國人對待這些問題,感覺比國人看的通透一些,祝福作者以及作者的孩子。
從封面看就很有暢銷書的感覺,看了文字后更加堅定了我的看法,文字優美流暢,誠摯感人,處處顯露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可是奇怪的是,這本書卻沒沒有出現大賣的情況,令人費解,可能是宣傳的不太夠吧,不管了,我在這里推薦給大家吧,絕對是值得讀的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