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一段值得永遠珍藏的中國記憶;延安,一個超越時空歷久彌新的話題"
"紅色延安口述?歷史"是一套以口述實錄、訪談錄、回憶錄、老照片以及有關原始檔案為基本內(nèi)容的黨史史料集成。我們試圖以親歷者、當事人、知情者的講述與回憶來補充黨史中的歷史要點和歷史細節(jié),還原歷史事件,呈現(xiàn)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輝煌歷程,再現(xiàn)一個本色、真實的延安。
具有重大戰(zhàn)略意義的紅軍東征(代前言一)
關于紅軍西征(代前言二)
東征
東渡黃河進軍山西彭德
東渡黃河進軍山西 ,湖南湘潭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1931年11月任中牮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36年2月任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司令員,參加東征;5月任西方野戰(zhàn)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率部西征寧夏、隴東,迎接第二、第四方面軍北上會師;10月底任紅軍前敵總指揮部總指揮,參與指揮山城堡戰(zhàn)役。新中國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粉碎國民黨對陜北的第三次"圍剿"以后,部隊的給養(yǎng)等物資問題仍然很困難。這些實際問題,也就經(jīng)常使人考慮著紅軍的行動方向問題。
陜北是小紅軍的好根據(jù)地,大紅軍的落腳點,但經(jīng)濟落后,交通不便。東側(cè)黃河,北靠沙漠,西面荒涼,人煙稀少,雖不易形成白軍四面"圍剿"的局面,而紅軍本身的發(fā)展也有困難。向南發(fā)展,就要同東北軍和西北軍打仗;且陳誠于洛陽及其以西控制三個軍,放在機動位置,這是專門對付我軍的;向南發(fā)展就會把蔣軍嫡系引進西北,加強對西北的控制。
這些,對于當時的發(fā)展和總的局勢都不利。東渡黃河開展呂粱山根據(jù)地,再向晉中和晉東南發(fā)展比較理想。東征可以把抗日主張發(fā)展到華北去,可以解決給養(yǎng)問題、補充兵員問題,以及籌款和其他物資問題。但是,東征必須保障部隊和陜北根據(jù)地的聯(lián)系。
1936年,大約是1月中旬,接電報,決定東渡黃河,奪取呂粱山脈,開辟新根據(jù)地。我接到軍委這個指示后,是擁護這一決定的,但是內(nèi)心有兩點顧慮:一是怕渡不過去,當時紅軍在大疲勞之后,體質(zhì)還很弱,且人數(shù)也少,包括劉志丹、徐海東兩部分才13000余人,如受挫而強渡不成,那就不好;二是東渡黃河后,在蔣軍大增援下,要保障能夠撤回陜北根據(jù)地,在這一點上,也是不能大意的。因此,我除復電同意外,還就自己的上述看法,提出東渡黃河是必要的,但須保障同陜北根據(jù)地的聯(lián)系。我這種想法,反映了當時紅軍體質(zhì)弱的實際情況以及長征中沒有根據(jù)地的痛苦教訓。這引起了主席的不高興,他說:你去保障,我是不能保障的。
我隨到無定河以北之大相村后,即率電臺去無定河口上下游各數(shù)十里,詳細偵察渡河點。我用了七個晚上偵察了一軍團和十五軍團的兩處渡河點,也偵察了敵睛。不僅了解了敵人表面的工事構筑、兵力火力配備,而且真實掌握了敵人的縱深配備;以求既保障東渡取得勝利,叉準備形勢萬一變化,能安全撤回陜北。我到預定渡河點時,才造好15只船,每船乘30人,來往一次需要1小時20分鐘。全軍14000人,還有行李、伙食擔子、馬匹等,這樣少的船只,是無法保障東渡勝利和萬一情況變化回師的安全的。
即決心組織地方黨、政、民全力以赴,根據(jù)掌握的每渡一次來回的時間,星夜趕造百只船。每船配備3 至4個船工,對船工加強政治動員和組織訓練。這才有了東渡的勝利保障和必要時返回西渡的安全,不然保障同陜北根據(jù)地的聯(lián)系,就成了空話。
一軍團和+五軍團渡點正面守敵各不到一個營,其縱深也只有留譽鎮(zhèn)、石樓各一個營,都離河岸30至40里。待敵縱深部隊到達河岸時+我之戰(zhàn)斗部隊即可全部渡完。
我在黃河邊做了一個多月這樣的準備工作。做了詳細的偵察工作,把對岸每一個碉堡敵人的兵力、火力配備,預備隊位置都弄清楚了;選擇了適當?shù)亩珊狱c,大體保障了渡河的性。這樣細致的組織、偵察工作,對那次東渡的保障是沒有白費的。在我軍火力弱,尤其無炮火掩護下,作為一個高級指揮員,在執(zhí)行軍委指示時,親自詳細偵察,進行各種渡河準備,是非常重要的。我回到大相村,向主席匯報了各項準備工作的情況,渡河地點、時間,得到了批準。
強渡很順利,兩處渡點均已登岸,幾乎沒有什么傷亡。主席隨十五軍團到石樓,我隨一軍團到留譽鎮(zhèn)。
東渡黃河后,我軍勝利占領呂粱山之隰縣、石樓、吉縣,引退了敵軍進占綏德、米脂的兩個師。這對于陜北根據(jù)地可以減少威脅,有利于陜北根據(jù)地的發(fā)展。閻錫山花了數(shù)十萬元修建的沿黃河的堡壘,一點也沒有起到阻攔紅軍東渡的作用。
敵人迅速集結十二個團于兌九峪,準備向大麥郊推進。如乘敵前進時,首先消滅其先頭兩個團(一個旅)是可能的。當時沒有這樣打,而采取對兌九峪三面包圍攻擊。此役口張得太寬,戰(zhàn)斗24小時成了相持。又即改變了計劃,乘晉軍后方空虛,以十五軍團向北挺進文水、交城,威脅太原,后又挺進到靜樂縣,宣傳北進抗日;一軍團進占孝義,向靈石、介休北擴張,威脅平遙、榆次、太谷、太原。這就調(diào)退了兌九峪晉軍退守太原,閻錫山原進入陜北綏德、米脂的兩個師,星夜東調(diào)回晉,使無定河兩岸蘇區(qū)連成一片;迫使陳誠三個軍不敢從潼關北渡黃河人晉,而繞道鄭州、石家莊乘火車集結榆次、太谷地區(qū)。
然后逐步南壓。待閻、陳主力集結向我進攻時,我軍爭取了一個多月時間休整。
做群眾工作。一軍團在靈石、介休、臨汾之線,發(fā)動群眾打土豪,籌得現(xiàn)金數(shù) 10萬元,擴兵數(shù)千人(河南、山東人多),收繳民團武裝、彈藥不少。十五軍團因行動時間多,擴兵籌款成績少些,但他們回師時經(jīng)嵐縣、柳林,在柳林以南殲敵軍一個整團。當敵軍進迫河岸,我軍早已準備大量船只勝利地、安全地撤回陜北。
當閻、陳集中兵力向呂粱山進攻時,我們以紅軍抗日先鋒軍名義發(fā)表了宣言,通電國民黨政府、全國海陸空軍、各公法團體學校,并寫專函給閻錫山,說明抗日主張,不愿同室操戈(從這時起對、閻錫山等均稱蔣氏、閻氏):說明我們北進抗日,你們既不能原諒,奉中國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將紅軍抗日先鋒軍暫時撤回陜北,請你們派代表前來共商救國大計。等等。
東征意義甚大:消滅敵軍約三個團,共繳獲了幾十萬發(fā)子彈;動員群眾參加紅軍竟達5000人,還有俘虜參加紅軍,共約7000 人;籌了40萬元左右的現(xiàn)金:擴大了陜北蘇區(qū)。這次行動宣傳了中其中奧 `1935年12月會議的抗 東渡黃河后,我軍勝利占領呂粱山之隰縣、石樓、吉縣,引退了敵軍進占綏德、米脂的兩個師。這對于陜北根據(jù)地可以減少威脅,有利于陜北根據(jù)地的發(fā)展。閻錫山花了數(shù)十萬元修建的沿黃河的堡壘,一點也沒有起到阻攔紅軍東渡的作用。
敵人迅速集結十二個團于兌九峪,準備向大麥郊推進。如乘敵前進時,首先消滅其先頭兩個團(一個旅)是可能的。當時沒有這樣打,而采取對兌九峪三面包圍攻擊。此役口張得太寬,戰(zhàn)斗24小時成了相持。又即改變了計劃,乘晉軍后方空虛,以十五軍團向北挺進文水、交城,威脅太原,后又挺進到靜樂縣,宣傳北進抗日;一軍團進占孝義,向靈石、介休北擴張,威脅平遙、榆次、太谷、太原。這就調(diào)退了兌九峪晉軍退守太原,閻錫山原進入陜北綏德、米脂的兩個師,星夜東調(diào)回晉,使無定河兩岸蘇區(qū)連成一片;迫使陳誠三個軍不敢從潼關北渡黃河人晉,而繞道鄭州、石家莊乘火車集結榆次、太谷地區(qū)。
然后逐步南壓。待閻、陳主力集結向我進攻時,我軍爭取了一個多月時間休整。
做群眾工作。一軍團在靈石、介休、臨汾之線,發(fā)動群眾打土豪,籌得現(xiàn)金數(shù) 10萬元,擴兵數(shù)千人(河南、山東人多),收繳民團武裝、彈藥不少。十五軍團因行動時間多,擴兵籌款成績少些,但他們回師時經(jīng)嵐縣、柳林,在柳林以南殲敵軍一個整團。當敵軍進迫河岸,我軍早已準備大量船只勝利地、安全地撤回陜北。
當閻、陳集中兵力向呂粱山進攻時,我們以紅軍抗日先鋒軍名義發(fā)表了宣言,通電國民黨政府、全國海陸空軍、各公法團體學校,并寫專函給閻錫山,說明抗日主張,不愿同室操戈(從這時起對、閻錫山等均稱蔣氏、閻氏):說明我們北進抗日,你們既不能原諒,奉中國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將紅軍抗日先鋒軍暫時撤回陜北,請你們派代表前來共商救國大計。等等。
東征意義甚大:消滅敵軍約三個團,共繳獲了幾十萬發(fā)子彈;動員群眾參加紅軍竟達5000人,還有俘虜參加紅軍,共約7000 人;籌了40萬元左右的現(xiàn)金:擴大了陜北蘇區(qū)。這次行動宣傳了中其中奧 `1935年12月會議的抗…… P2-4
珍貴的史料
可以
物流贊,超級快!
這套書真心不錯,省了很多事,研究延安時期中共歷史不可缺少
很好,值得購買
封面有挺深的劃痕
物流贊,超級快!
“紅色延安口述·歷史”是一套以口述實錄、訪談錄、回憶錄、老照片以及有關原始檔案為基本內(nèi)容的黨史史料集成。著者試圖以親歷者、當事人、知情者的講述與回憶來補充黨史中的歷史要點和歷史細節(jié),還原歷史事件,呈現(xiàn)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輝煌歷程,再現(xiàn)一個本色、真實的延安。
很好
史料詳盡,真實可靠,是活生生的歷史,收藏吧。
《東征·西征》用親歷者的回憶、口述等第一手資料,再現(xiàn)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后進行的艱苦卓絕的東征和西征,披露了紅軍籌集錢糧,宣傳黨的抗日主張,團結回民與張學良、楊虎城部隊的歷史細節(jié),凸顯了東征、西征在促成全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起到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