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
古宮閑地少,水巷小橋多
杜荀鶴簡樸的詩句勾畫了一個令人神往的老姑蘇城。這個富庶的江南寶地讓多少文人墨客流連忘返,又催生了多少風流故事。陸文夫雖不是蘇州生人,卻一輩子生活在蘇州,姑蘇老城的美在他的筆下最為傳神。虎丘、寒山寺、獅子山,承載了許多蘇州悠久的歷史與戲說;小橋流水、青色雨巷,似乎還能看見往日百姓生活的情景;城廓內外或壯麗或精巧的園林,訴說著古城的風雅;而觀前街、玄妙觀、大馬路上的姑蘇名吃,又引得多少食客趨之若鶩。
作者對姑蘇城的一次次凝望,打撈起一片片記憶與文化想象的碎片,拼湊出一個完整的姑蘇城。
老照片留下一座城的百年風云,勾起多少記憶與想象
全新裝幀設計、全新圖片處理,楚塵文化精制珍藏版
滿城小橋流水,內隱百座園林,姑蘇往事在那仍可尋見的河埠、青瓦間緩緩流淌。
陸文夫獻給蘇州的美文字。
※老城影像系列※
葉兆言:《老南京·舊影秦淮》
徐城北:《老北京·帝都遺韻》、《老北京·巷陌民風》、《老北京·變奏前門》
吳亮:《老上海·已逝的時光》
黃愛東西:《老廣州·屐聲帆影》
流沙河:《老成都·芙蓉秋夢》
陸文夫:《老蘇州·水巷尋夢》
林希:《老天津·津門舊事》
陸文夫
1928—2005
江蘇泰興人。曾任新華社蘇州支社采訪員,以及《新蘇州報》的記者。1955年開始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1956年發表短篇小說《小巷深處》一舉成名。后歷任蘇州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等職。
在半個世紀的文學生涯中,陸文夫在小說、散文、文藝評論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憑借《獻身》、《圍墻》、《小販世家》、《清高》、《美食家》等作品和《小說門外談》等文論集飲譽文壇,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
陸文夫在蘇州度過了60多年的時光,在許多作家和讀者的心目中,"蘇州"和"陸文夫"幾乎是同義語。從水道到小巷,從評彈到吳語,從飲食到民風……蘇州的點點滴滴已經深入他的血肉和靈魂。
生命的留痕(代序)
及時章先見虎丘塔晚見蘇州城
第二章人家盡枕河水巷小橋多
第三章何似姑蘇詩太守
第四章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第五章小巷深深深幾許
第六章借問酒家何處有
第七章分合興衰可把玩
蘇州歷史名人選
我是乘船從山塘河進入蘇州的,而后又居住在山塘河邊,從船上搭起一張跳板,就可以從后門走進家里。許多人家的后門外都有一個水碼頭,那水碼頭也十分奇特,是用長長的條石插進石駁岸,沒有欄桿,沒有扶手,像懸梯似的下到水面。美麗的蘇州姑娘飄飄然在懸梯中上下,洗菜、淘米、搗衣。也有不文明的行為,蘇州人洗馬桶也在河里,在那些公用的水碼頭上,有時候是一邊洗菜,一邊刷馬桶,洗菜的和刷馬桶的人還不停地聊天,不以為然。當然也有個規矩,那洗菜的人必須是在上游,因為那水是流動的。那時候的河水清澈,確實也是流動的,我坐在屋后水碼頭上看河中的水草和游魚,見那長長的水草不是直立著,而是被流水沖得彎曲搖曳。
蘇州人家枕河而居,水巷、小橋、流水…… 這些都不是用以吸引游客,發展旅游事業的人造景觀,是自然形成,天人合一。伍子胥造蘇州城的時候就相土嘗水,就把水的問題放在了及時位。當年的闔閭大城有八個陸城門,八個水城門,那就說明城中的河道與街道差不多是相等的。到了唐、宋,那城內的街道和水道就十分整齊了,這可以從宋代的碑刻《平江圖》上看得出來,城內的河道南北向的有6 條,東西向的有14 條,街巷與河道平行,一戶人家,往往前門是街巷,后門是河道。門前可以乘車,門后可以上船。形成了前街后河,雙棋盤的城市格局。河多橋也多,白居易寫道:"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唐代蘇州城里的橋多為木橋,橋欄漆成紅色,稱為紅欄。如果說蘇州城里沒有這么多的河,你很難想象蘇州人會活得如此滋潤,更談不上什么繁榮和發展了。
世界上除掉特殊的原因之外,所有的城市都是近水而建,因為人都離不開水;不僅是生活離不開水,交通也離不開水,交通不發達要想繁榮富裕是不可能的。北方的城市內不像蘇州有這么多的河,因為北方的交通是靠牛馬和駱駝,可這蘇州是處在太湖邊水網地區,交通主要是靠船。
南方人使船如使馬,蘇州人是把小船當作駱駝和馬、驢來使喚,是"家家門外泊舟航"。就像北方人家的門前系著一條小毛驢似的。用船比用毛驢的成本低,不必天天喂。
我沒有見過蘇州城里家家門外泊舟航的情景,但也看見過大戶人家屋后的水碼頭上有船棚,也見過蘇州農村里許多人家的屋后都有船棚,一條木船停在船棚里,就像現在的人家有私家汽車庫似的。別小看了這條木船,農民離不開它,城里的人也離不開它。
半個世紀之前,蘇州城里的人不燒煤,都是燒柴,燒草,燒礱糠。這些燃料都是農民用木船運進城來的。那時候,你站在橋上往河里看,常見那種賣柴草的船頭尾相連,特別是賣稻草的船,裝得滿滿,像個草堆在河上漂流。
只要你站在后門口的石碼頭上一聲喊,那船便靠過來,談好價錢后還幫著你把柴草堆進灶屋里。最有趣的是那種一個人劃著單槳賣菜的小船,船上裝著蔬菜或油鹽醬醋。那小船慢慢地在河中淌著,從那些水巷里淌過。誰家一聲喊,便箭也似的劃過去。那些沒有水碼頭的人家便從小樓上用繩系下一個籃筐來,把錢放在籃筐里吊下去,把蔬菜和油鹽吊上來。此種買賣的方式中國少見,不知道威尼斯有沒有。
所謂的"人家盡枕河"有兩種,一種是枕在大河之畔,只能算是沿河,此種沿河的房屋有時候還占用河面,有一半或三分之一是用木椿架在河面上,稱之為河房。半個多世紀之前,虎丘山下的沿河邊還有一家飯店,一半是在水面上,店堂里有一塊地板是活動的,拉開來便看見有一個大魚簍,鮮活的魚蝦都養在魚簍里,吃客們可以在魚簍里隨意挑揀,這比現在把魚蝦養在玻璃柜里更有情趣。
還有一種枕河人家是真的枕河了,那河道比較狹小,兩岸的小樓臨水而筑,形成了一種水巷。水巷的上空還可以架一頂廊橋,稱之為飛虹,把兩邊的房屋連在一起,說明這兩邊的房屋是歸一戶人家所有。水巷、小橋、飛虹都可以入畫,吟詩。其實這也是不得已的事,是被那"古宮閑地少"逼出來的。唐代已經閑地少了,到了明清兩代土地就更加金貴,一般的人家就只能被擠到了河邊。那水巷兩邊的人家都不是大富大貴,前面是巷,后面是河,其間的距離也只有四五十米,能造什么廳堂樓宇呢?一般地講,蘇州水巷兩邊的人家都是蘇州的中下層,許多房子都是簡易的商業樓,樓上住家,樓下開店鋪、做作坊,做點兒小生意。深宅大院都不在水巷邊,而是在那深深的小巷里。
蘇州的小巷和水巷齊名,據不統計直至1980 年代還有一千多條小巷(弄、里)。這些小巷各式各樣,寬的可以走高頭大馬,八人大轎,狹的只容一人走過,名稱就叫"一人弄"。
你在蘇州的小巷中漫步,在那些還沒有被改造過的小巷中漫步,如果沒有摩托車和助動車從你的身邊駛過,你就不會想到是今天,只會想起過去,只會想起歷史,想不到股票和超市。有些小巷被蘇州人稱為小街,那小街的當中還鋪著長長的石板,下雨時,那石板下面還會有流水淙淙作響,會使你想起這里曾經走過八人大轎,曾經走過高頭大馬,那是狀元在跨馬游街,那是岳飛被召回臨安,是況鐘在暗訪"婁阿鼠",是林則徐在查禁鴉片鋪,是唐伯虎在那里賣畫,還是馮夢龍又到什么地方去訪書。
黑瓦、朱欄、白墻,樓房的臨街處往往有一條木板走廊,廊檐上鑲著花板,雕刻都不一樣,有的是松鼠葡萄,有的是八仙過海,大多是些"富貴不斷頭",馬虎而平常。也許是紅顏易老吧,那些朱欄和花板部已經變黑,發黃,竹簾低垂,掩蔽著長窗。好像是在什么小說里讀過,好像是潘金蓮在這種樓上曬過衣服,那樓下走來的不知道是西門慶還是挑著炊餅擔子的武大郎。
有一種巷子是平房在前,樓房在后,低矮的平房相距很近,晾衣裳的竹竿從這邊的屋檐上擱到對面的屋檐上。那屋檐上還砌著方形帶洞的磚墩,是專為擱竹竿用的,看上去就像古城墻上的箭垛一樣。
也有另一種小巷,兩邊都是高高的圍墻,這圍墻高得要仰面張望,任何紅杏都無法出墻,只有常春藤可以爬出墻來,像流蘇似的掛在墻頭上。這是一種張生無法跳過的粉墻,墻上那沉重的大門終日緊閉,透不出一點個中的消息,大門口還有兩塊下馬石,像怪獸似的伏在門邊,虎視眈眈,陰冷威嚴,注視著大門對面的一道影壁。那影壁有磚雕鑲邊,當中卻是空白一片。這種巷子里行人稀少,麻雀在門樓上吱吱唧唧,喜鵲在風火墻上跳上跳下。你仿佛還可以看見公子王孫騎著高頭大馬走進了小巷,吊著銅環的黑漆大門咯咯作響,四個當差的人從大門堂內的長凳上慌忙站起來,扶著主子踏著門邊的下馬石翻身落馬,那馬便有人牽著,系到影壁旁邊的拴馬環上;你仿佛可以聽到喇叭聲響,爆竹連天,大門上張燈結彩,一頂花轎抬進巷來。若干年后,在那花轎走過的地方卻豎起了一座貞節坊或節孝坊。在發了黃的志書里,也許還能查出那些烈女、節婦的姓氏,可那牌坊已經傾圮,只剩下兩根方形的大石柱立在那里。擦著那方形的石柱走進了小巷,停在一座石庫門前。這里的大門上釘著竹片,終日不閉,有一個老裁縫兼作守門人,在大門堂里營業,守門工資便抵作了房租費。也有的不是裁縫,是一個老婦人,她戴著眼鏡伏在繃架上,繡些龍鳳彩蝶。這是那種失去了青春的繡女,一生都在為他人做嫁衣裳,老眼雖然昏花,戴上眼鏡仍然能把如絲的彩線劈成八瓣。這種大門堂里通常都有六扇屏門,有的是乳白色的,有的在深藍色上飛起金片,金片都已發黑了,成了許多不規則的斑點。六扇屏門只有靠邊的一扇開著,使你對內中的情景無法一目了然。你側著身子走進
去,不是豁然開朗,而是進入了一個黑黝黝的天地,一條狹長的巷弄深不見底。巷弄的兩邊雖然有許多洞門和小門,但卻門門緊閉,那微弱的光線是從間隔得很遠的漏窗中透出來的。踮起腳來從漏窗中窺視,左面是一道道的廳堂,陰森森的;右面是一個個院落,湖石修竹,朱欄小樓,綠蔭遍地。這是那種鐘鳴鼎食之家,妻妾兒女各有天地,還有個花園自成體系。
很喜歡,非常好
圖片很多,很有意思的一本書
物有所值,是購書的好平臺
還不錯。。。
圖文都是很好的書值得閱讀收藏
物流速度超快,性價比超高!
挺好的,買給學校圖書館的。。。
收到,感覺不錯
回不去的老蘇州。挺美好。
圖文并茂,不鍇
包裝完好,質量極佳
很好很快,很當當。品質
是一本我喜歡看的書。
比想象中薄,但還是挺喜歡的~
紙張很好!
江南水鄉的印象 古色古香
這書超級好
好,值得買,物流快,書內容沒的說,字有點小
喜歡老蘇州
讀的入了迷
emmm還沒有看,是一本好書
整本書印成了粉色,看老照片也是一片粉,有點小失望。
當當的服務還是不錯的,要求更換的書第二天就到了,不用費心。只是這書的校對確實太次,換回來的書,還是存在誤處。覺得這么貴的書,質量對應不上。無語。
讀來趣味盎然,可以很好的了解蘇州的歷史和文化,書中配了大量的珍貴照片。
情有獨鐘的地方,情有獨鐘的時光。永遠看不夠的地方。書不錯!圖片珍貴!
圖多字少,第一次去蘇州,聽說了很多有意思的故事!索性買一本這樣的書,隨走隨讀,細細品味!
用光影和文字記錄下過去的老蘇州,很有史料價值
喜愛蘇州喜愛江南喜愛陸文夫,三者合一了,這本書!
是一位老蘇州寫的,圖文并茂,水城的前世映入眼簾,耳邊似又響起吳儂軟語
舊事》簡介【作者】Z 陸文夫 — 江蘇泰興人。曾任新華社蘇州支社采訪員,以及《新蘇州報》的記者。老蘇州:
滿城小橋流水,內隱百座園林,姑蘇往事在那仍可尋見的河埠、青瓦間緩緩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