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書簡介:本套叢書是季羨林親定自選集,是作者晚年在醫院療養期間親自編選的作品集。文集收錄了作者在各個人生階段的代表作品,涵蓋散文、隨筆、游記、回憶錄、日記、學術著述等多種體裁,集中體現了季老的治學之志、文章之風和人格之美。
內容簡介:季羨林自言,到了耄耋之年,忽發少年狂,一系列引人關注的怪論、奇思問世。在這些怪論奇思中,影響的莫過于本書闡述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作者主張文化起源多元論、文化交流論,認為東方文化的綜合思維方式可以彌補西方文化的分析思維方式。
季羨林親定自選集,濃縮季羨林一生著作精華
「精裝珍藏版」,單冊、套裝同步上市!
季羨林爭議性著作,東西方文化對照經典
季羨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齊奘,山東臨清人,語言學家、東方文化研究專家、散文家,被稱為"學界泰斗"。1934年畢業于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翌年作為交換研究生赴德國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等,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46年歸國,任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開拓中國東方學學術園地。曾任北大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等職。
做真實的自己(代序)/1
及時輯東方文化
東方文化/5
再談東方文化/12
我與東方文化研究/18
倡議編撰《東方文化集成》/24
"天人合一"新解/37
關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56
21世紀:東方文化的時代/84
中國文化發展戰略問題/89
東方文化與東方文學/126
中國青年與現代文明/133
第二輯西方不亮東方亮
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141
議論東西方文化的意義/147
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相互間的盛衰消長問題/153
西方不亮東方亮/158
東西文化的互補關系/171
西化問題的側面觀/186
東學西漸與"東化"/194
拿來和送去/206
"拿來主義"和"送去主義"/209
我們要奉行"送去主義"/211
跋/215
東方文化
我是研究語言的,但對文化也有些想法,可謂"野狐談禪",真正的專家講東方文化與我講的不一樣,因為他是專家。但"野狐"有"野狐"的好處,腦子里沒有框框,辯證地說,兩者各有利弊。這里,我想討論三個問題,一、文化與文明;二、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三、東方文化。
文化與文明
"文化"與"文明"兩詞,在報紙上隨處可見,但它們究竟是什么關系呢?如果你查英文詞典,會得不到答案,因為"culture"和"civilization"均既指文明又指文化。盡管如此,它們之間還是有差別的,雖然,這兩個范疇有相交的地方。具體而言,首先從字源上說,"culture"有"培養"的意思,指"栽種",而"civilization"是從"civil"來的,字源不一樣,有差別。其次,從對立面講,文化的對立面是愚昧;文明的對立面是野蠻。愚昧主要指智慧的低下,而野蠻則主要指言行粗俗,因而區分是顯而易見的。社會科學不同于自然科學,定義非常難下,現存的對文明與文化的定義不下五六百個,誰也不能說服誰。因而我們求其理解,不求定義,明白文化與文明有統一也有區別。國外對它們的理解也有區別,英國湯因比(Arnold J.Toynbee,1889—1975)的《歷史研究》(Historical Studies)中把七千年來人類創造的文化歸為二十三種文明,而在中國,應該是用文化而非文明。咱們現在天天講弘揚中國文化,我覺得有很多人混淆了這兩個概念。
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
東方文化
我是研究語言的,但對文化也有些想法,可謂"野狐談禪",真正的專家講東方文化與我講的不一樣,因為他是專家。但"野狐"有"野狐"的好處,腦子里沒有框框,辯證地說,兩者各有利弊。這里,我想討論三個問題,一、文化與文明;二、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三、東方文化。
文化與文明
"文化"與"文明"兩詞,在報紙上隨處可見,但它們究竟是什么關系呢?如果你查英文詞典,會得不到答案,因為"culture"和"civilization"均既指文明又指文化。盡管如此,它們之間還是有差別的,雖然,這兩個范疇有相交的地方。具體而言,首先從字源上說,"culture"有"培養"的意思,指"栽種",而"civilization"是從"civil"來的,字源不一樣,有差別。其次,從對立面講,文化的對立面是愚昧;文明的對立面是野蠻。愚昧主要指智慧的低下,而野蠻則主要指言行粗俗,因而區分是顯而易見的。社會科學不同于自然科學,定義非常難下,現存的對文明與文化的定義不下五六百個,誰也不能說服誰。因而我們求其理解,不求定義,明白文化與文明有統一也有區別。國外對它們的理解也有區別,英國湯因比(Arnold J.Toynbee,1889—1975)的《歷史研究》(Historical Studies)中把七千年來人類創造的文化歸為二十三種文明,而在中國,應該是用文化而非文明。咱們現在天天講弘揚中國文化,我覺得有很多人混淆了這兩個概念。
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
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也可稱為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文化(明)是如何產生的?有一元論和多元論之分。一元論是指由一個地方、一個民族創造了文化(明),而多元論則認為文化是由多個地方、多個民族創造。我沒有研究這個問題,但我認為一元論是不確切的。希特勒是主張一元論的,他認為世界上創造文明的只有日耳曼民族,主要指歐洲北方的白人。他認為,瑞典、挪威、丹麥、荷蘭、德國是產生文明的,而其他民族或是受益于或破壞這個文化,因而鬧了很多政治笑話。我認為,多元論優于一元論。關于人類起源,至今還爭論不休,但從文化與文明的起源來看,應該不是由一個民族創造的。世界上民族很多,有大有小,歷史有長有短,但每個民族對文化都有貢獻,只是貢獻不一而已。現在是歐美文化的天下,西方人就自以為是天之驕子,這其實是自欺欺人。
湯因比把世界文化分成二十三種或二十六種文明(化),就沒有細分下去。我想,自有人類以來,世界文化可以分成四大體系:中國文化、印度文化、伊斯蘭的選擇文化及歐美文化。日本、韓國、朝鮮、越南文化均屬于中國文化圈,從希伯來直到現在的穆斯林文化為伊斯蘭的選擇文化圈,加上印度文化圈,這三者可總稱為東方文化;而從古希臘一直到今天的歐美文化,可稱為西方文化,其間并無其他第三種文化。中國文化對其他文化特別是中國文化圈內國家有極其深刻的影響。如日本等國家,雖然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但其文化基礎根源于中國文化。日本的文字中,有1750個漢字。日本發展到今天,是中、日文化共同作用的結果,如果沒有中國文化的影響,日本的發展就恐怕不是這樣。有些國家,堅決反對本國文化受中國文化影響的觀點,認為"浪漫主義"、"象征主義"等詞非源于中國,而是語言上的偶合。認為去掉外文中的中國字就是愛國主義,其實,研究歷史,首先要實事求是,否認事實絕不是愛國主義。
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有何區別呢?我認為最根本的區別是思維模式、思維方式的不同。西方文化注重分析,一分為二;而東方文化注重綜合,合二為一。前人在這方面就已有所體現:吳文俊在《九章算術》序中寫道:"歐州(洲)的數學與中國不同,它從公理體系開始,而中國數學從實用出發。"充分表明了分別以分析和綜合作為兩種思維方式。另外,莊子曾言:"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西方則將物質細分,從原子分到電子再到介子,生動地說明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
東方文化注重綜合,綜合出技術;西方文化注重分析,分析出理論。《絲綢之路》的作者,伊朗籍法國人,在書中曾寫道:在穆斯林初期(相當于中國的唐初),在阿拉伯和伊朗(波斯),有個說法:"世界民族很多,希臘人是一只眼,中國人是兩只眼,而其他民族則為瞎子。"意思是說,希臘只出理論,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等大思想家;而中國出技術,如四大發明。這是東西方文化差異的結果。其實發展地說,中國也有自己的理論,如諸子百家,但希臘沒有技術卻是事實。綜合和分析是思維方式的主流,雖說沒有第三種,但也沒有純粹的百分之百的綜合和分析。
但是現在,領導世界科技的是西方,西方人自以為是天之驕子。誠然,工業革命后,西方對世界的發展影響極大,不可否認。但他們歧視東方的想法是沒有遠見的。他們目前已經暴露出很多的矛盾和巨大弊端:人口爆炸、淡水資源匱乏、臭氧層出洞。這些危險的問題聯合起來,不堪設想。人類社會的發展道路是曲折的(同人生道路一樣),坎坎坷坷,不可能一帆風順。因而,西方文明輝煌了二三百年,這是三十年河西,下一個將是三十年河東,亟須東方文化的糾正,否則,世界前途危機重重。西方的邪教宣傳"世界末日裁判",這些都是從現象而不是從本質上看問題。人類進步就如同人跑四百米接力賽,后者是建立在前者的基礎上的。在二三百年以前,中國的地位不是今天這樣,是"兩只眼",而希臘只是"一只眼"。因而,我們應該回頭看看一百年來中國的發展道路,總結經驗,吸取教訓。西方這樣發展下去是不行的,必須改弦易張。我曾在一次國際會議上發言:"只有中國文化、東方文化可以拯救世界。"
東方文化
東方文化是以中國文化為基礎的。中國文化對人一生要解決的三個問題有自己的看法。這三個問題是:(一)人與大自然的關系;(二)人與人的關系,即社會關系;(三)人自身內部情感沖突與平衡。
人與大自然的關系在人不為人之前,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沒有人與自然的對立,而一旦人成為人,人就成為大自然的對立面。人一生的衣食住行,都仰仗大自然。向大自然索取有兩種辦法:一是強取豪奪;二是朋友相贈。用及時種辦法是征服(conquer),目前西方的結果就是征服來的。大自然有規律地運轉著,而恰當地掌握規律則很難。如果征服過度,大自然一定會給予懲罰。所謂"天災人禍",很大部分是人禍。如云南滇池的圍湖造田,西雙版納的森林砍伐,這些都是洪水泛濫的直接人為原因。第二種方法是比較合理的,相互了解,中國古話稱之為"天人合一"。中國的道家、儒家均有此論。宋朝的張載言:"民我同胞,物吾與也。"簡稱"民胞物與",把大自然看成是人類的伙伴,可惜的是中國有此思想無此言行。如1958年的"浮夸風",所謂"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就怕你不解放思想",因而經濟遭受莫大損失。到21世紀,只有采用"天人合一"的思想才能解決問題。我最近出了《天人合一新解》及《天人合一續本》,提出的建議是非公論,有待于21世紀實踐證明。因為現在看21世紀,就好比兩個近視眼看匾。有這么一個故事,有兩個人,誰也不承認自己是近視眼,決定第二天到廟里看掛匾一決高低。其中一人先向他人打聽到匾文,所以第二天兩人并排向前走時,他沒走幾步就嚷:"我看到了,我看到了,是`光明正大`!"旁邊不知情者驚問:"你看到何物?匾尚未掛出呀!"
現在有一種說法,認為弊端是事實,但科技發展會解決之。我想這是不可行的,科技的發展只會使情況更糟。在香港召開的"21世紀前沿科學討論會"上,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所長認為:"要用天人合一作指導思想研究科技。"與我竟是這樣的不謀而合,我備受鼓舞。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即社會關系。中國儒家有一套處理人與人關系的辦法,概括起來是八個字"格、致、誠、正、修、齊、治、平"。"格"即"格物",研究萬事萬物;"致"是"致知",在研究中找到規律;其余含義分別為"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做好這八字,不但可以處理人際關系,還可以平天下。另外,中國百家均有一套處理人際關系的準則。
關于人的內心情感,中國哲學史上爭論最多的問題是性善、性惡。儒家曾有這樣一個故事來測量善與惡:某人用兩只筐和兩種顏色的石子,每產生一善念就拿白石子放入一筐子,每產生一惡念就拿黑石子放入另一筐子中,用以計量24小時善、惡念總數。(據考究,這故事實源于印度。)關于性善、性惡,儒家分為兩派,荀子認為"人之初,性本惡";而孟子則認為性善,且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我表示懷疑。"食色性也",性即本能,無善、惡之分。生存、溫飽、發展均是人的本能,但人人如此,則必有沖突,因而,善惡的區分標準在于在沖突中能否為別人著想。《三國演義》中的曹操,有言曰:"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因而被認為是反面人物。當然一心為人之人,我不敢肯定有,但毫不利人專門利己之人,肯定是有的。一個人能百分之六十以上替別人著想,就可以認為是善者。所以,我之所謂善是壓制本能,多替別人著想。這是人能做到而動物不可能有的,因而,處理人的內心感情就是壓制生物的本能,壓制得越多越好。
智者樂,仁者壽,長者隨心所欲。曾經的紅衣少年,如今的白發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雜憶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筆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
——《感動中國》頒獎詞
與季羨林而言,家國情懷也許就是具體為這里有他的親人、朋友、師長,這里有美麗的山川江河,有無數種讓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小吃,也有讓人流連忘返的小書攤。或許,對知識分子而言,這就是家國情懷的寄托所在吧。
——新京報
季節變換人無常,羨慕大師學識龐。林中頓減千秋樹,世界都在喊彷徨!
——新浪網
挺好的,當當棒棒
好
滿意。
紙質好
開卷有益
發送貨神速!書無損。性價超高!
不錯
非常滿意
非常好~
整體感覺不錯……
物美價廉
好
好?
看這個還可以。
還沒看,先收著
季老的書一定要春
好
學貫中西大家作品
書不錯,質量好,實在,收藏了不少,總是在便宜時屯書
到貨及時,非常不錯的圖書。
很不錯很不錯很不錯很不錯
在朋友強烈推薦下買的這書,我拿到書后的感覺是紙張好,印刷好,內容更好,讓我堅信會因此而受益的,值得購買。物流很快,我非常滿意,是一次愉快的購書經歷。
文筆淺顯易懂,,,
很不錯的書,讀完后感覺收獲滿滿!
………………………………
不錯不錯不錯
書很棒,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