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對中國與西方社會結構、思維方式的基本差異進行了比較分析,在此基礎之上,著重闡述了中國和西方主流文化在宗教、倫理和政治法律方面的主要觀念,具有較強的知識性,能夠從特定角度滿足大中學生和社會公眾理解自己、理解中國、理解世界的思想訴求。書的內容也包涵著作者對于人生價值的思考,以及對于中國文化現代化出路問題的見解,對于讀者會有啟迪意義。本書用口語化的形式闡述分析深刻的文化問題,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便利了讀者的閱讀。
大師傾力打造 中西方文化的饕餮盛宴!
魏光奇,1950年6月生于北京。1981年山西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畢業,首都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在農村插隊、工廠做工,關注社會現實問題,主張以經世精神從事學術研究。主要學術領域為清代、民國時期縣制研究和中外文化觀念研究,主要論著有:《大智心魂——哲人的歷程》、《天人之際:中西文化觀念比較》、《官治與自治:20世紀上半期的中國縣制》、《有法與無法:清代的州縣制度及其運作》、《今天與昨天——中國社會歷史問題散論》。
自 序
緒 論
(一)"文化"和"文化觀念"
(二)中西文化觀念比較的意義
及時講 中國與西方社會結構的差異
一、文明發源地的不同地理環境
(一) 地理環境對文明發展的影響
(二)中國與希臘地理環境的差異
二、"團體結構"與"差序結構"
(一)"團體結構"的特點
(二)"差序結構"的特點
(三)社會組織和人群的聯系紐帶
三、西方社會的多元結構
(一)古代希臘羅馬的社會結構
(二)西歐中世紀的社會結構
四、中國社會的一體結構
(一)商周社會的社會結構
(二)秦以后的社會結構
(三)秦以后的社會分層
第二講 兩種宇宙觀
一、 原始思維
(一)原始思維的"互滲律"
(二)原始信仰與原始思維
(三)邏輯思維的萌芽
二、 兩種宇宙觀
(一)西方的離散集合體宇宙觀
(二)中國的有機體宇宙觀
三、 西方的"天人相分"與中國的"天人合一"
(一)西方的"天人相分"觀念
(二)中國的"天人合一"觀念
(三)兩種理性主義
第三講 中國與西方的宗教觀念
一、宗教的概念
(一)宗教的概念
(二)宗教的進化
二、古希臘的宗教觀念
(一)奧林匹斯宗教的宗教觀念
(二)俄爾普斯教派的宗教觀念
三、基督教宗教觀念
(一) 基督教簡史
(二)基督教的基本教義
(三)宗教、巫術與科學
四、中國的宗教觀念
(一)天、祖崇拜
(二)道教的宗教觀念
(三)中國佛教的宗教觀念
五、中西文化觀念比較
(一)中國人宗教觀念的淡薄
(二)中西宗教觀念的差異
第四講 中國與西方的倫理觀念
一、 倫理的概念
(一)倫理的概念
(二)倫理問題上的基本分野
二、關于"人"的不同觀念
(一)西方文化的個體人觀念
(二)中國文化的群體人觀念
三、西方的個人主義倫理觀
(一)個人主義的內涵
(二)感性主義倫理觀
(三)理性主義倫理觀
四、中國的群體主義倫理觀
(一)基本特點
(二)感性主義倫理觀
(三)理性主義倫理觀
五、中國傳統倫理的積極成分
(一)儒家的理想人格
(二)中國傳統倫理的良性根基
六、中西倫理觀念比較
(一)倫理內容的差異
(二)貴智與反智
(三)倫理道德與社會政治狀況的關系
七、中國倫理現代化的出路
(一)中國傳統倫理的根本缺陷
(二)近代的誤區
(三)中國倫理現代化的出路
第五講 中國與西方的政治法律觀念
一、國家和政治的概念
(一)國家的概念
(二)政治的概念
二、西方文化中的國家和政治觀念
(一)國家和法律起源的觀念
(二)國家主權觀念
(三)國家治權觀念
(四)公民觀念
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國家和政治觀念
(一)國家和法律起源的觀念
(二)國家主權觀念
(三)國家治權觀念
(四)人民權利與義務觀念
四、兩種法治觀念
(一)中國傳統的法治觀念
(二)現代法治觀念
(三)法治化行政
(四)中國傳統政治的非法治特征
結 語
參考文獻
及時講 中國與西方社會結構的差異
一、文明發源地的不同地理環境
(一) 地理環境對文明發展的影響
我們這個課的主體內容,是對中國與西方文化在宗教、倫理、法治等三個方面的觀念進行比較,這種比較有一個共同的基礎,就是中國和西方社會結構的差異。
中國文明和西方文明的發源地,其地理環境不同,對這兩個文明產生了重要影響。地理環境對于文明的發展有沒有影響,到底有多大影響,這是個前提性的問題。大家知道,現在世界上各種文化系統彼此不同,中國的、西方的、印度的、日本的,彼此不同。這種文化差異為什么會出現?大家都是人,為什么文化不一樣?對這個問題,文化學的解釋不外乎三個角度。及時是從種族的角度解釋,認為種族不一樣,文化就不一樣。第二是從歷史的角度,認為不同的文化是在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的,陰差陽錯,逐漸形成差別,一開始有一些小差異,時間長了 差異就越來越大。第三是從地理環境的角度,認為兩個文化之所以不一樣,是由于它們的搖籃、它們的發源地的地理環境不一樣。關于這種解釋,我們理論界過去有一個說法,把它叫做"地理環境決定論"說,認為是錯誤的。我們怎么看這個問題呢?如果講地理環境"決定",這肯定是錯的。一個文化系統它形成自己的面貌,原因有多種,講一個因素就最終決定了一個文化的整體情況,肯定是不對的。此外,講什么因素是"終極原因",也是個說不清的事情。但是,地理環境對一個民族的文化有重要的影響,則是毫無疑問的。人的生存方式是歷史的基礎,而生存方式就依賴于地理環境,我們中國人講"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靠著海邊、河邊就打魚為生,靠著山丘就以種山田、打獵為生,住在平原上就以種地為生,產業形態不一樣,其他也就會不一樣。家庭組織、社會組織、精神面貌、思想觀念,都會有所不同。所以,地理環境對于文化來說肯定有重要的影響。西方的一些思想家一直持有這種觀點。
古希臘有一位非常著名的思想家亞里士多德,他對世界上的人群就有一個區分,說有北方的民族,有南方的民族,這有它的道理。現在在國際政治中,我們有時還講一種南北關系,什么"南南合作"等等。這種區分南北的基礎是什么呢?有一個解釋,說歐亞大陸從西到東有一個隆起帶,從最西端比利牛斯山脈,往東到阿爾卑斯山,再到小亞細亞高原、伊朗高原,再到中國的青藏高原、蒙古高原。這個隆起帶以北多平原,也有山地;以南則有幾個大河流域,世界上幾大古老文明都是發源在大河流域,比如埃及的尼羅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恒河流域,現在伊拉克一帶的"兩河流域"、中國的黃河、長江流域,大河流域的國家往往是農業國。這個從地理上講是可以解釋通的,所以亞里士多德說,世界的民族有北方的民族,有南方的民族,歷史不一樣。
到了近代,西方很多人還是堅持這個觀點,包括我們很崇拜的思想家黑格爾、馬克思。有一個叫波丹的,是法國16世紀的歷史學家,他有一個觀點,認為一個國家的制度必須要適合這個國家的民族心理才能鞏固,而民族心理是由地理環境決定的。18世紀法國的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也可以說是一個"地理環境決定論"者,他講一個國家的政治體制與地理環境、氣侯條件、土壤性質都有關系,這些東西甚至決定著政治體制、法律制度。他說,世界的"南方"氣侯炎熱,有廣闊的平原,地勢平坦,土地肥沃,這種地理環境有利于專制大國的發展,四大文明古國都是一些專制大國。為什么這種地理環境有利于專制大國的發展呢?他講了一些因素,比如說平原不利于防范外族入侵,土地肥沃就適于種莊稼,搞農業,分工不發達。反之,"北方"地區很嚴寒,多山地,很貧瘠,那里的人很能吃苦;產業方面搞農業不行,就得搞工業,搞其他經濟活動,于是分工就發達,這就有利于民主制度的發展。孟德斯鳩還說,居住在海島的人愛好自由,愛好獨立,而它的地勢也使得它可以免于遭受侵略。
我們再看黑格爾的觀點。他說,有三種地理環境可以成為人類文明的搖籃,及時是干燥的高地和高原、草原;第二是平原、大河流域;第三是沿海地區。這三種地理環境可以造就三種不同的民族性格,而民族性格不同,對一個國家的社會制度、經濟發展也會有不同影響。他說,世界的文明都是產生在溫帶而不是在熱帶,也不是在寒帶,如北冰洋地區就不可能有文明,愛斯基摩人不可能有高度的文明,為什么呢?因為在這些地方,人們要用主要的精力應付自然環境,創造文明的能力、動力就少了;熱帶如黑非洲也不可能有很高級的文明。
馬克思其實也是這個觀點,他也認為人類歷史和自然環境關系很大。例如他說,資本主義的產生和自然地理條件有很大的關系,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有個特點就是人要支配自然,搞農業是順應自然,搞工業就是要對自然條件進行加工、改造。因此,如果一個地區自然條件非常富饒,那么人們就會依賴于自然,就不會想到去支配。馬克思的原話說,這種自然條件使人離不開自然的手,就像小孩子離不開引帶一樣。依賴于自然,就不會有資本主義。所以馬克思說資本的祖國不是草木繁茂的熱帶,而是溫帶;也不是土壤的肥力。一個地方農業生態條件很好反而產生不了資本主義,反倒是那些窮的地方、自然條件不好的地方,人們謀生的方式有差異,你生產這個,我生產那個,搞商品交換;商品經濟發達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就有了基礎。恩格斯也是這種觀點。他對比舊大陸和新大陸,說歐亞大陸的自然條件使得它有一切適于馴養的動物,如牛、羊、馬,有一切適于種植的谷物,谷子、小麥、稻子、豆子等等,但美洲新大陸只有一種動物適于馴養,就是羊駝;只有一種谷物適于種植,就是玉蜀黍。正是由于自然條件的差異,使得這兩個半球上的居民各自循著自己獨特的道路發展,地理條件不一樣,歷史就走上了兩條道路。
我們上面想要說明的就是一個問題,即地理環境對文明發展確實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二)中國與希臘地理環境的差異
? 下面我們就看一下中國文明和西方文明誕生地的地理環境各有什么特點,這種特點對于它們文明的產生會有什么影響。
西方文明的源頭是古希臘。英國的歷史學家湯因比講,人類歷史上有二十一種文明,后來又說有二十六種文明,希臘文明和基督教文明算是其中的兩個。希臘文明后來滅亡了,現在的西方文明可以說就是基督教文明,但兩者之間有聯系。西方近代搞文藝復興,就是復興古希臘古羅馬的文化,所以我們還是認為希臘文明是現代西方文明的一個重要源頭、最初源頭。
希臘作為西方文明的最初發源地,它的地理環境是什么樣的,有什么特點?古代希臘和現在的希臘國家,其地理概念不是一致。古代希臘包括希臘半島,包括愛琴海上的各個島嶼,包括克里特島,還包括小亞細亞半島的西部沿海地區。這個范圍的地理環境特點,及時是陸地交通不便,希臘半島多山嶺、河谷,從南到北層層疊疊,把半島分割成了一塊塊的狹小地區。這些地區之間交通很不方便有的地方冬天甚至不能通行。第二是農業生態惡劣,自然條件不適合搞農業。這和我們中國、和埃及一比就很明顯,沒有寬闊平坦的沃野,就是山嶺之間有些狹小的平原河谷地區,有些坡地,有些河谷地,土地很貧瘠、很干旱。顯然,這種生態條件不適合搞農業。但另一方面,它發展手工業、發展商業卻有一些便利條件。比如說,它有銀礦,可以制作銀器;有大理石,可以搞雕塑;有比較品質的陶土,可以制作陶器。這些有利于它發展手工業。手工業和商業是連帶的,它的產品是用來交換的,所以手工業發達商業也就會跟著發達。第三是對外交通比較方便。希臘半島三面環海,深入到地中海當中去,有著世界上最曲折的海岸線和良的港口港灣,便于對外航海。半島狹長,除了北部地區,任何一個地方離海邊都不超過五十公里。對外交通的方便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愛琴海當中有很多的島嶼,星羅棋布,一個挨著一個,形成所謂的島橋。從希臘出發,通過這些島橋一直可以到小亞細亞半島西部。有的書講的很形象,說希臘人晴天的時候掛帆出海,不會看到一望無際的大海,不會看不到陸地,往前面看肯定有島,再往前面還有島。島橋好像跳板一樣,沿著它一直可以到達小亞細亞半島西部;沿著海岸往西走可以到意大利,往東走可以到西亞,再轉過彎來可以到北非,到埃及;往東還可以到黑海的海岸。
希臘地理環境的這三個特點疊加在一起,就導致了一個結果,就是它的產業形態特點,農業不發達,商業、手工業發達。它在河谷、小平原地區種點兒大麥、小麥,放養些山羊、綿羊,糧食不能自給,要到外邊去換,到埃及、黑海地區去換。但是另一方面手工業比較發達,種葡萄可以釀酒,種橄欖可以榨油,可以開發礦產制作銀器、制作陶器,然后把這些東西輸往地中海各地,去換糧食換貨幣。商業的往來還促成了航海業、造船業的發達。它地理環境的這三個特點還導致了另外一個結果,就是人口流動比較頻繁。希臘在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就出現了對外移民運動,移民到很多地方,往西到了意大利,到了西西里島,甚至更遠到了高盧;往東到了黑海沿岸,到了小亞細亞;還有的到了北非,到了埃及、利比亞,甚至在這些地方建立了城邦。為什么移民呢?有的是農民沒有地到那里去開墾,有的是做買賣、搞商業,還有的是因為政治斗爭失敗在國內呆不下去。與此同時,"外邦人"也移民到希臘。希臘地理條件的特點所導致的這兩個結果,對于一個文明的產生非常重要,我們下面再講。
我們再看一下中國文明發源地的地理環境特點。我們中國位于歐亞大陸的東部,太平洋西岸,這一塊地方有很多的大河,黃河、長江、淮河、珠江,都是自西向東蜿蜒入海,于是就有沖積平原和盆地,土壤比較肥沃。中國的大河流域它還有個特點,就是水系發達。我們平常講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國,埃及、古巴比倫、印度和中國,它們的發源地都是在大河流域。但尼羅河、印度河、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水系不發達,只是"一條大河波浪寬",其他的支流很少。中國的黃河、長江、淮河不一樣,它們水系發達,有不少的支流,支流還有小支流,流域面積也就很大,能夠灌溉的面積很大。所以錢穆說,籠統講中國的文明發源于黃河不一定正確,中國文明的真正發源地是這些大河流域的支流與這些大河的交匯處,漢字叫"汭"。這個符合歷史事實。傳說中的堯、舜文化,發源于山西省的西南部,汾河向黃河的入口處;夏文化原來是在黃河以南,逐漸向北移越過黃河,與唐、虞文化交會。商的文化發源于中國的東部,河南東部、山東地區,這些地區在古代的時候有很多的湖泊,比如說蒙澤、菏澤,顧名思義,原來是有水的,是一大片水域。周文化發源于渭河流域,八百里秦川,渭河是黃河的支流。
中國和希臘相反,對外交通比較封閉,有一些天然的障礙。如果站在黃河流域要想向四外發展,那么走出一段就要遇到天然的障礙,向東是太平洋,太平洋不是地中海,你不可能駕著小船到美洲去,甚至到朝鮮、到日本都不是很輕而易舉的事情;向西、向西南是青藏高原、云貴高原,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幾乎是不可逾越的;向西有"絲綢之路",但很難走,只有旅行家、政府的團體大概能夠過去,還要付很大代價;北面我們叫大漠,就是大戈壁灘,蒙古戈壁。0
中國文明發源地的這兩個特點,地處大河流域,對外交通封閉,對歷史產生了什么影響呢?這與希臘幾乎是相反。首先,農業發達,但不太有利于商業的發展。農業生態條件好,大家就都去種地,不是說我們沒有手工業原料,而是說能夠吃農業飯就不愿費力氣搞手工業、商業。第二,人口流動比較差。中國人有個成語叫安土重遷,安于在自己家鄉土地上生活,輕易不遷移。為什么呢?及時,搞農業不需要遷移,臉朝黃土背朝天,不需要到處跑。第二,也跑不了,交通條件很差,不可能出遠門,你想要到美洲去,到歐洲去,都不可能。
總之,由于地理環境的差異,希臘與中國產業形態不同,人口流動情況不同,這對它們的社會結構會產生重要影響,我們下面就要接觸這個問題。
二、"團體結構"與"差序結構"
(一)"團體結構"的特點
下面我們講中國與西方社會結構差異的第二個問題。先介紹兩個概念,一個叫做"團體結構",一個叫作"差序結構",理解這兩個概念有助于我們理解中國與西方的社會結構特點問題。團體結構、差序結構是中國的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提出的,他有一部著作叫《鄉土中國》,里邊提出了這樣的概念。
團體結構可以說是這樣一種結構,它是由一些獨立的單元所組成,這些單元在組成這個結構之前都已經單獨存在,機械地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個結構。這種結構的邊界非常清楚,哪些單元是屬于結構之內的,哪些單元是結構之外的,清清楚楚。組成團體結構的這些單元,由于是機械結合,還可以分開,這個結構解體了,它們還可以各自獨立存在。比如我們學校的一個班級,用費孝通的觀念說就是一個團體結構。組成這個班的同學,在沒有這個班產生之前都是存在的,大家來到一個學校上學,機械地結合成這一個班。這個班邊界很清楚,誰是這個班的人,誰不是這個班的人,都很清楚。班級內部各成員之間的界限也很清晰,每個成員與班集體之間的界限也很清晰,哪些事情屬于個人的事情,班集體管不著,哪些你得遵照班集體的規則做,這些都是很清楚的。畢業后這個班解散了,但組成這個結構的個人也還都繼續存在。這就是團體結構,它由獨立的單元機械結合而成,邊界清晰,單元之間界限清晰,單元與團體之間的界限也很清晰,是個機械體。費孝通說,有一類社會、有一類團體就是屬于這種團體結構。
(二)"差序結構"的特點
差序結構是一種什么樣的結構呢?它是個有機整體,不是由獨立的單元機械結合而成的,它里邊沒有獨立的單元,整個是一體。但內部又有"差序",像是有界限但是界限又不分明。費孝通舉例說,差序結構好像樹的年輪,一圈一圈的,一年長一圈,但一圈與一圈之間沒有一個明顯的界限,是連續的,一直向外擴展。費孝通說,差序結構又好比水里的波紋,我們朝水中擲一個小石頭,它就出現波紋,一圈一圈地向外擴,每一圈波紋和外邊一圈波紋之間的界限,根本分不清。波紋一直向外擴展到什么地方才消失,也說不清。這就是差序結構,里邊沒有獨立的單元,整個是一體,呈一種差序狀態。我們舉個例子,我們社會中的傳統式的家族就是差序結構。傳統社會的一個大家族,它有一個老祖宗,下邊有幾個兒子,兒子下邊有孫子,一層又一層;就是老祖宗本人,他也還有他的親戚,叔伯兄弟,姑舅表親,父親一族,母親一族,妻子一族,都是親戚。每個人以自己為中心往外擴張,好像一張網,擴到什么地方就算結束?沒有邊界。自己和這個結構之間的關系也說不清,劃不清界限。這就是差序結構,它具有整體性,邊界不清晰,內部沒有獨立的單元。家族中的成員,我們后邊要說到,他沒有財產權, 沒有政治權利,沒有獨立的思想政治見解,因此不是獨立的個人。
為什么講這個概念呢?因為下邊要具體分析到中國社會結構的特點,西方社會結構的特點,用費孝通的這兩個概念做綱領就很適合,西方社會基本是一種團體結構,中國社會基本是一種差序結構。而我們后邊要講到這兩個文明的宗教觀念、倫理觀念、政治法律觀念,通通都和這兩種結構有關系。
(三)社會組織和人群的聯系紐帶
這里我們再介紹一個角度,也和我們的這門課程有關。社會學講各種人群、團體,都必然會有一個聯系紐帶。比如一個城市、一個班級、一個家庭,它都能湊成一個人群,而這些人群之所以能夠湊在一起,是因為有一種紐帶把他們連接在一起。社會學研究這個紐帶問題,分析是什么樣的紐帶能把一群人連在一起。有這樣幾種紐帶:及時是血緣紐帶,也就是說血緣關系把一群人連在了一起,比如家庭、家族、原始社會的氏族、部落,就是血緣這個紐帶把它連在一起的,就是說,社會中存在著一種以血緣為紐帶的組織。第二是地緣紐帶,就是說由于屬于同一地域,一群人連在了一起,這樣形成的團體叫做地緣團體。例如現代國家就是地緣團體,一個國家有清晰的邊界,跨出一步就是出了國。我們為什么都是中國人呢?就是因為大家都生活在中國這塊土地上,這塊行政意義上的土地上。一個國家內部的政區,比如說北京市、河北省、上海市、四川省,也都是地緣組織。第三是業緣紐帶,就是一群人結合在一起,是因為他們都從事一個職業,比如說一個公司,其成員不見得是親戚,也不見得都是一個地方的人,拿出身份證、戶口本看,可能有北京市的居民,有上海市的居民,有天津市的居民,有河北省的居民,甚至還可能有外國人。那么為什么能夠湊在一起呢?是因為職業的原因。由職業做聯系紐帶而形成的團體就是業緣群體。還有一種紐帶,我給它起了一個名字叫"志緣",就是一群人集合到一起,是因為志趣相投,有共同的思想、共同的主張,比如說政黨,就是這樣一種組織,一些民間組織也屬于這種志緣組織、志緣群體,比如綠色和平組織、保護小動物協會等等。
我們后邊要講到的中國與西方社會結構差異的具體表現,就與這種社會組織和人群的聯系紐帶有關系。
三、西方社會的多元結構
(一)古代希臘羅馬的社會結構
我們把西方的社會結構和中國的社會結構作一種歸納,可以說西方社會結構的特點在于它的多元,或者說它是個多元結構;中國社會結構的特點在于它的一體,或者說它是一種一體結構。
西方社會的多元結構特征,在它的文明產生時期就開始形成了。關于人類社會的發展,過去馬克思主義講"五種社會形態",說最初有原始社會,以后便進入階級社會。按照現代人類學的分析,人類早期的階段可以把它叫做蒙昧階段,此后進化到野蠻社會,再以后進入文明社會。可以說,西方社會的多元化特征,最初形成于文明誕生時期。這里說一下它形成過程。希臘和羅馬作為西方文明的誕生地,在史前時期是氏族社會,它的社會組織是以血緣為紐帶的氏族組織。比如希臘,它在公元前12世紀到公元前8世紀的"荷馬時代",就是荷馬史詩所描述的那個時代,社會組織就是以血緣為紐帶的氏族組織。希臘有很多城邦,其中一個非常主要的城邦是雅典。雅典所在的地理區域叫阿提卡地區,在史前時期,阿提卡地區存在氏族制度,存在很多以一個男性家長為中心的父權制大家族,這些父權制大家族結合成12個胞族,這12個胞族又結合成或者劃分成四個部落。大家族庭也好,胞族也好,四個部落也好,都是以血緣為紐帶的社會組織。我們講世界歷史,說雅典這個時期的社會制度是軍事民主制,由各個氏族的長老組成一個長老會議,能夠決定重要的事情;所有的成年男子組成人民大會,女子沒有這個權利,選舉他的部落首領,叫做巴賽勒斯,實際上就是軍事首長。再看羅馬的情況。羅馬這個時期的歷史沒有文字記載,只有傳說。傳說羅馬有一個王政時期,前后有七個王當政,大約是在公元前8世紀中葉到公元前6世紀末。在這個王政時期,羅馬有三百個氏族,每十個氏族組成一個胞族(庫里亞),每十個胞族組成一個部落。也就是說,它的社會組織是三百個氏族、三十個胞族、三個部落。這些組織都是以血緣為紐帶的,是一種一體化的組織。它和雅典的制度很類似,有一個人民大會,由全體成年的男子參加,也是選舉一個軍事首領,叫做"王"(勒克斯)。這個人民大會除了搞選舉,還要投票決定一些重大的事情,投票以什么為單位呢?不是以個人為單位,而是以庫里亞為單位,每個庫里亞一票。它的三百個氏族每個氏族都有首領,他們組成一個機構,就是元老院,直到帝國時期羅馬都有元老院,負責處理公共事務。可見,雅典、羅馬在史前時期都是氏族制度,都是以血緣為紐帶的社會。
到了公元前6世紀,情況就發生了變化,出現了一個可以說是革命性的變化,就是它們的血緣氏族制度瓦解了,社會結構由原來的血緣組織變成了地緣國家。我們看一下它的簡單過程。比如雅典,公元前594年有一次重要的改革,叫梭倫改革,它在社會體制、政治體制方面搞了一個"雙軌制",一方面按照傳統的氏族組織四個部落選舉了一個四百人會議,每個部落出一百人,這個四百人會議的基礎是血緣組織。與此同時,它又將全體公民按照財產的多少分成了四個等級,這與四個部落肯定不是一致的,四個部落被打亂了。這種"雙軌制"是個過渡,到了公元前509年,雅典又出現了另一次改革,就是克利斯第尼改革。這個改革把"雙軌制"變成了"單軌制",將整個城邦按照地域劃分了十個選區,按照選區進行公民登記。這樣,部落就被打散了,同一個部落的人甚至同一個胞族的人,不見得是在同一個選區。十個選區是個地域性的組織,它的公共機構怎么產生呢?每個選區選出50名代表,十個選區一共是五百人,組成一個公共機構叫五百人會議,取代了過去的四百人會議。過去的四百人會議其基礎是血緣氏族制度,現在的五百人會議其基礎是地緣組織,原來的氏族社會、血緣社會因此就徹底變成了地緣國家。我們再看羅馬的情況。在公元前6世紀羅馬也發生了一次改革,叫塞爾維?圖里阿改革。這個改革也是按照財產多少的原則,把全體應該服兵役的男子分成了六個等級,每個等級建立若干個"百人團",一共是600個"百人團"。決定公共事務也好,選舉也好,都是以"百人團"為單位投票表決。這樣一來,它的社會政治制度的基礎就不再是過去的血緣氏族組織,而是個人,因為"百人團"是由財產多少不同的個人為基礎建立的。這種組織就是一種地緣國家了。
可見,希臘和羅馬在文明產生這一個時期,社會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人類學家們,還有恩格斯都曾講到,希臘、羅馬是在氏族制度徹底瓦解的基礎上產生了地緣國家。那一個瓦解,這一個建立,一個被另一個取代,而不是兩者重合,這與我們后面要講到的中國的情況不一樣。希臘、羅馬地緣國家是一種"團體結構",它的基本單元是眾多的、各自獨立的個人和個體家庭,而不是一體的、內部界限不清的血緣組織,希臘、羅馬從此變成了這樣一種多元的社會,一種"團體結構"的社會。
(二)西歐中世紀的社會結構
歐洲的歷史在羅馬帝國滅亡之后經歷了所謂的"中世紀",從公元5世紀到公元14世紀,有一千年的時間。西方中世紀的社會結構具有什么特點呢?也是多元化,或者說,歐洲中世紀的社會也是一個多元化社會。這種多元化體現在什么地方呢?有兩個體現。
及時,它是由許多的封建實體組成的。從表面形式看,西歐中世紀的封建制度與我們中國的商周社會比較類似,都有封主、有封臣,但實際上不一樣。我們中國商周的分封制度,是個一體化的制度,是自上而下搞下來的,先有一個君主,比如說周武王,他打下天下后自上而下地進行分封,天子分封諸侯,諸侯分封卿、大夫。西歐中世紀的封建制度不是這樣,它不是一個統一的制度。這個制度是怎么來的呢?我們知道,從公元4世紀開始歐洲有所謂民族大遷徙,就是當時住在羅馬帝國北方的日爾曼人向羅馬帝國境內遷徙。日爾曼人在大遷徙之前,還是一種大家族制度,沒有建立過統一國家,所謂日爾曼人是個種族的概念,它有很多支脈,什么東哥特人、西哥特人,它們內部也還有不同的部落。日爾曼人的遷徙是一股一股的,沒有統一的行動,這些人占領了羅馬帝國的不同地區,羅馬帝國就瓦解了,覆滅了,取而代之的是這些日爾曼人建立的一個個的社會組織,它們本身并不統一。就是說,蠻族入侵摧毀了舊的羅馬帝國,但沒有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而是聽憑各個部族各行其是,自己搞自己的社會組織。于是,西歐社會就出現了幾百個甚至幾千個封建實體,比如說公國、伯國、子爵封地、男爵封地,還有后來出現的城市,還有基督教的主教國、教會領地等等,都是各自獨立的,好像一個個的小國,彼此沒有統一的政府。從這個角度說,中世紀的西歐社會是一個多元的社會。
? 第二,就各個封建實體自身而言,它們是一種"團體結構"。我們知道,史前社會的氏族組織,它的內部結構具有一體化的特點,以血緣為紐帶將家族、氏族連為一體。日爾曼人在大遷徙之前,它的氏族組織已經在開始瓦解,遷徙到了羅馬帝國之后,它和羅馬帝國當時的隸農制度(隸農是獨立的小農,但是又可以隨著土地買賣)相結合,建立了一種叫馬爾克的社會組織。日爾曼人建立的馬爾克,最初是各個封建實體內部的基層組織,而這種馬爾克已經是地緣化的組織。馬爾克的大部分土地名義上是公有的,但是也有少量的土地(比如宅基地等)是私有的;而公有土地多年不重新分配,時間長了也就變成了私有。這樣,原來的氏族成員,慢慢自己有了自己的土地,他和氏族的關系就越來越松散。原來在氏族內部,各個成員彼此有權利、有義務,類似于我們中國一些地方的宗族。我們中國的宗族一個人去世了,如果他沒有兒子,他的本家、本族的叔伯、兄弟、侄孫,就可以繼承他的財產,同時他家里如果有事,你也有義務去幫助。但是在日爾曼人建立的馬爾克組織當中,這種關系慢慢被排除了,有些社會成員感覺不方便,通過一定的儀式、一定的手續可以當眾宣布脫離這個氏族,不再享有他原有的權利(如財產繼承權、陪審權等等),同時也不再負擔義務,氏族里有什么事情,與我無關了。這樣,他就獨立出來了。土地私有再加上這種社會成員脫離氏族組織的游離,再加上日爾曼人與羅馬人的融合,互相"摻沙子",原來以
是很好的一本書
非常滿意
書質量不錯,內容精彩
好
很好
昨天晚上訂的今天就到貨了,這速度比某某家還快,質量挺好的,價格比書店還便宜
不錯
可以
物流贊,超級快!
好
很好很滿意!
非常非常完美非常完美非常
當當的書價格還是算比較實惠的
受益匪淺!
做活動的時候買的,暫時還沒來得及看呢,關于書本內容在豆瓣上再做評價
內容豐富,觀點獨到,深入淺出。娓娓道來的背后有許多大大小小的知識點,慢慢看,認真思考,能有很多收獲。
讀魏老師這本書很容易,講的問題簡單易懂,沒有抽象的說教而是有故事情節的內容,我很喜歡讀這樣的書。
這本書很有意思,深入淺出。抽象的文化從筆者的口中說出娓娓道來,引人入勝。很棒的書,推薦。
已經讀過后才購買收藏。這本講義能給人以豐富的知識,能引導人思考許多重要的社會、文化問題,讀后收益非常大。
全新正版,非常滿意,尤其是在年假內拍下的,在年假內收到,太難得!
把深奧的文化觀念比較通過口語化的講述變得通俗易懂。是本好講義!
魏光奇先生這本書是他多年研究所得,富有哲學思辨,但又不失風趣耐讀。他曾經給本科生研究生多次上過這門課,深受學生歡迎。全書分為五講,系統的分析了中國與西方社會結構的差異、宇宙觀的差異、宗教觀念的不同,以及倫理和政治法律觀念的相異性,體現了一個有責任的學者對中國文化未來走向的思考。同時推薦《官治與自治:20世紀上半期的中國縣制》(2004年)、《有法與無法:清代的州縣制度及其運作》(2009年)、《今天與昨天:中國社會政治問題散論》,從這幾本書書名我想讀者也能看到魏先生宏大辯證的歷史思維。
這套書非常好,實用性非常強,適合初學者和研究者使用。強烈推薦!!強烈推薦!!強烈推薦
對于中西方思想差異比較,從宗教等角度入手,比較有深度
作者圍繞猶太人特點,從信仰、支派宗派、典籍、歷法節慶、教儀、生活習俗、人生大事、國家構 成和簡史方面通俗地進行介紹,是全面了解猶太文化的入門書。
優質好書!正版,印刷優良。包裝設計講究。字體排版等,細節到位。內容充實,配圖風趣。值得精讀。當當快遞非常高效!密封無損。值得信賴。望,保持優質服務質量。支持當當。讀書,多讀書,讀好書。意見:快遞包裝再細致些,不要損害書籍封面!對于忠實的VIP用戶要多設優惠政策,鼓勵忠實度!
最近一直對中西文化問題比較感興趣,所以在當當上找了找合適的書籍,發現首都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魏光奇老師的這本書非常不錯,內容詳實,線索分明,可讀性強,所以買來看看,果然沒有讓我失望,非常好讀,而且對問題的分析很到位,推薦給大家看看 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