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日志形式記述了18世紀一名叫胡若望的中國天主教徒在法國奇跡般的生活經歷,并輔這一早期中外文化宗教交流的史事。東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使這個中國人的法蘭西之旅充滿艱辛手曲折,靈魂也備受煎熬,以致竟淪落到精神病院。本書再現了胡若望200多年前的奇遇,并試圖對他的疑惑予以歷史和文化的解釋。
史景遷,世界著名漢學家。1936年生于英國,曾受教于溫切斯特大學和劍橋大學。1965年獲美國耶魯大學博士學位,現為耶魯大學教授。史氏以研究中國歷史見長。他以獨特的視角觀察悠久的中國歷史,并以不同一般的“講故事”的模式向讀者介紹了他的觀察和研究結果,他的作品敏銳、深邃、獨特而又“好看”,他在成為蜚聲國際的漢學家的同時,也為成學術暢銷書的寫作高手。
總 序妙筆生花史景遷
序
及時章疑問
1725年10月12日星期五
沙朗通,鄰近巴黎
胡若望在接待廳門口停下腳步,望了望室內。接待廳里坐著十幾個身穿教士服的男子。幫他著裝并且把他從病房帶出來的看護站在他身旁,以防他突然出現暴力舉動。他們沒有向他說明帶他出來的原因,因為他聽不懂法語,而他們也不會說中國話。
胡若望在沙朗通的精神病院待了兩年半,身上的衣物已破爛不堪。他穿著一件骯臟襤褸的中國式上衣和一條襯褲,腳上套著一雙霉爛的中國襪,蹬著破損的拖鞋,肩上圍著一件破舊的歐式短上衣。他的一頭黑色長發披散在肩上。“他的臉看起來像是從墳里挖出來的尸體一樣,”接待廳里一位名叫戈維爾的教士,三天后這么寫道,“由于他的體格和容貌也毫無特出之處,因此看起來比較像是個挨餓的流浪漢或乞丐,而不像是個中國讀書人。”
當戈維爾神父喊出一句中文的問候語,胡若望的臉隨即亮了起來,仿佛感受到了某種內在的滿足。不過,他也同時看到了戈維爾身后的墻上,在許許多多的鍍金框宗教畫作之間,掛著一只大十字架。胡若望指向十字架,仿佛其他人都沒有看到似的,接著隨即跪了下去,并且俯伏在地,前額貼在地板上,然后又跪起來,再趴伏下去,如此連續五次。他向主耶穌敬拜完畢之后,便站起身來,向在場的每個人一一打躬作揖。經過這番折騰,他才在眾人的敦促下坐了下來。
胡若望與戈維爾談了一個多小時。戈維爾的中文說得相當流利,因為他以傳教士的身份在中國住了二十三年,主要都在廣州及其鄰近地區。當時英國商人在廣州地區都找不到愿意幫他們擔任通譯的中國人,于是戈維爾就扮演了這個角色。他問胡若望為何衣衫襤褸,為何身無分文,又為何沒有履行他和傅圣澤神父的工作約定,而將胡若望從中國帶到歐洲來的就是傅圣澤。胡若望口齒流利地仔細回答了每一個問題。,戈維爾問他有沒有任何問題要問。
有的,胡若望說,他有一個問題:“為什么把我關起來?”
史景遷的文字讀來很有感覺
包裝的非常好
大師的作品,不一般的視覺。
一套先買兩本
有意思,生動流暢
書都不錯,當當的物流要是能跟某東看齊就更好了
書的內容不錯,值得一看
這個商品不錯!
的的確確是一本好書!
這是套好書
物流快,書很好
也許,看看外國學者的論述,更有助于了解我國的歷史!
物流超快,昨晚剛買的,半天的時間就到了,贊一個~紙質也很好!
天才的想象,天才的寫作!也許我們也會遇到那樣的情景!
很有水平,西人看我,能達到此種水平,足令我輩汗顏
這個版本的紙非常好,一點化工味道都沒有。內容更沒的說,史學暢銷書的經典之一。
喜歡這本書的簡介 讓我能夠從一個獨特的觀點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 而不僅僅是課堂上概括的幾點大體 蠻不錯的
友人推薦,史景遷的書絕不是亂寫的,各句各段的資料來源卻也翔實,只是我看來這書有些略顯無聊。
是歷史,又是小說,而且還是傳奇小說,好讀、引人入勝發人深醒。我也懷疑史料是否偏頗呢?
一直都喜歡理想國的書,史景遷的書主觀性強但也不乏嚴謹,一直很喜歡
從中國人的目光投向西方,從來都是大題目,史景遷大手筆!
買臺灣版的本書,等了四個月始終沒有到貨!幸得國內出版,價廉物美,描寫生動,史料詳實。即可作為歷史讀物,也能指導學生們如何著眼小事小任務而寫大歷史做大學問。
還沒看 不過看書的封面就很有想看的欲望。看完內容再來分享。
沒有完全理解,但還是佩服國外學者的考據功夫
胡若望的疑問(史學大師史景遷以自由流暢的結構、生動有趣的敘
沖著作者的名聲來買的,之前沒有看過他的書。買的另一本書直接讀了三章。感覺寫法,以小見大,還是很不錯的。
胡若望是一個低級文人,去歐洲一是為了見羅馬教宗,二是為了寫點游記,他的疑問是在為自身莫名其妙的遭遇討個合理解釋,而他根本沒想到的是沒人可以真正回答他的疑問。之后所有的中西交流、沖突甚至戰爭都能在胡若望的遭遇中找到投影,這一切其實都是為了回答這一疑問,而至今仍未得出滿意答案。
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1月5日,廣州人胡若望踏上孔蒂親王號,開始了遠赴法蘭西之行。這一去,誰知竟在異國他鄉瘋人院被關了三年,為何而去,又為何被關,且看史景遷生花妙筆為我們“娓娓道來”。
十八世紀,廣州人胡若望隨傅圣澤神父來到法國,卻被當成瘋子囚禁在精神病院達兩年半之久。是胡若望天生性格執拗乖張使然,還是中西文化的巨大差異導致了誤解?“為何將我囚禁?”這既是胡若望的追問(The Question of Hu),也是歷史的追問——究竟是誰的問題(The Question of Who)?
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1月5日,廣州人胡若望踏上孔蒂親王號,開始了遠赴法蘭西之行。這一去,誰知竟在異國他鄉瘋人院被關了三年,為何而去,又為何被關,且看史景遷生花妙筆為我們“娓娓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