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杰出才士,丹青妙手,一代文宗;他們篳路藍縷,殫精竭慮,銳意前行,成為近現代中國文化的開拓者;他們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創造了輝煌的成就,堪稱“國之大士”。
本書匯集了近現代中國文學、藝術領域的31位文化名士,包括黃遵憲、梁啟超、王國維、章太炎、胡適、蔡元培、陳獨秀、陳寅恪、傅斯年、李叔同、魯迅、傅雷、徐悲鴻、齊白石等,講述了“大國士”在風云變幻的百年歲月中那些刻骨鏤心的前塵影事,追憶他們為人、治學、報國的閃耀人生。國士之風,盡現中國精神,讓我們仰望中華文化之脊梁,追尋那些名垂青史的文人印象,永志不忘。
黃遵憲,把手稿埋在日本
梁啟超外孫女講述梁門家風
王國維:國學大師的悲情家族
章念馳:祖父章太炎的“瘋”“癲”“狂”
新文化百年 男神胡適
周質平談胡適:他對任何保持質疑
蔡元培女兒憶父親兩登征婚啟事
陳獨秀的落寞后半生
文人陳獨秀,心有柔情
陳寅恪:不愿做文化偶像
悲情陳寅恪
傅斯年不是五四逃兵
李麗娟:我眼中的祖父李叔同
許廣平眼中的魯迅
被誤讀的林徽因
瞿秋白女兒含淚講述瞿秋白
聞一多長孫說聞一多
領袖許德珩之孫:祖父并不滿意的結果
林上元回憶:宋美齡對外公張難先由恨生敬
梅汝璈之子談父親“為中國人贏得尊嚴”
宗璞:父親馮友蘭一生得力于3 個女子
黃方毅:父親黃炎培一生清白無悔
傅敏:父親傅雷的一封家書
徐悲鴻之子談徐悲鴻“父親是天生的浪漫主義畫家”
齊白石嫡孫講述齊白石的“北漂”生活
梁文茜追憶:我的父親梁實秋
郭沫若之女郭庶英:父親的叛逆是與生俱來的
父親茅盾的沉默歲月
田漢之子田大畏回憶:父母一生愛得艱難
老舍之子舒乙:“父親是個怪人”
曹禺的日子
冰心之女吳青:在父親眼中,母親是個完人
冰心,與國共兩黨都有緣
國學大師的悲情家族
1927年6月2日,在北京頤和園昆明湖,一代大師王國維在其人生最輝煌之時,投湖自盡,其死因被稱為“中國文化史世紀之謎”,至今未有定論。
王國維是近代中國最早運用西方哲學、美學、文學觀點評論中國古典文學的學者,集史學家、文學家、美學家、考古學家、詞學家、金石學家和翻譯理論家于一身,生平著述62種,批校的古籍逾200種。梁啟超稱他是“不獨為中國所有而為全世界之所有之學人”,郭沫若評價他:“留給我們的是他知識的產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樓閣,在幾千年的舊學城壘上,燦然放出了一段異樣的光輝。”
王國維離世后,留下7個子女,但他的后代很少被人提及,也有人稱“國學大師后繼無人”,感嘆沒有子孫繼承他的衣缽。2011年6月9日,環球人物雜志記者在上海見到了王國維的孫子和曾孫,聽他們講述了王家幾代人的坎坷。
悲觀的人生哲學
王國維的孫子王慶山住在上海虹口區赤峰路一棟普通的民宅中。兩間小臥室,一個門廳,房間很緊湊,但收拾得干凈整潔。王慶山是王國維次子王高明的兒子,老人已年過七旬,看上去卻非常年輕,身板筆挺。他兒子王亮,現任復旦大學圖書館古籍部館員,被認為是王家第四代中繼承祖業的人。談起幾代人的興衰,老人很感慨:“可能還是遺傳,性格上有相似的地方,我們家的人都不能順應潮流,把名利看得很淡。”老人拿出收集的歷史資料,對記者談起祖父和父親的事情。
王國維1877年12月3日出生于浙江海寧鹽官鎮,16歲中秀才,被譽為“海寧四才子”之一。王慶山對記者說,海寧是個文人輩出的地方,徐志摩、穆旦、金庸等文化名人都是海寧人。環球人物雜志記者曾特意走訪海寧的王國維故居——坐北朝南的建筑,經過修葺的粉墻黛瓦,前有王國維的中年雕像,瓜皮帽、寬邊眼鏡、長衫馬褂,很有老學究味道。故居前廳正中懸掛著一幅“蒼松萬年春”圖,兩邊是筆力遒勁的對聯:“發前人所未能發,言腐儒所不敢言”,這是郭沫若先生在《評魯迅與王國維》一書中,對王國維的評價。
然而,王國維的性格卻影響了他的人生。王慶山說:“祖父3歲喪母,29歲時喪父,繼母和妻子隨后又相繼去世。本來他從小就性格內向,不善交際,家庭的變故又增添了許多悲傷的人生體驗。同時,那個年代國難當頭,他在舊的科舉制度下找不到出路,便只身去了上海。”
1899年,22歲的王國維進入上海《時務報》,在那里,他接觸到了西方的哲學思想,并被德國唯意志論哲學家叔本華的悲觀人生哲學深深感染。1904年,在經歷了痛苦的思索后,他發表了《紅樓夢評論》。文章中,他運用叔本華的悲觀哲學詮釋了《紅樓夢》人物的悲劇命運。在他的解讀中,隱含了對人生苦難的體驗、對國運衰亡的憂患以及對人民麻木的慨嘆。在他看來,人生的本質就是欲望,是生活、欲望、苦痛三者的結合。有了欲望,求而不得痛苦,得到后產生厭倦也是一種痛苦,所以,人生的意義就在于追求一種解脫。
1901年,王國維隨著名學人羅振玉東渡日本,從事中國古代史料、古器物、古文字學、音韻學的研究,尤其致力于甲骨文、金文、漢晉簡牘和唐人寫本的考釋。王國維是新興學科甲骨文、敦煌學的奠基人之一,他所著的《流沙墜簡序》、《殷墟書契考釋序》、《宋代金文著錄表》等,被稱為“劃時代之作”。
死因撲朔迷離
如果說《紅樓夢評論》是王國維前期研究的主要成就,那么,《人間詞話》就是他學術創作的輝煌。1902年,王國維因病從日本歸國,執教于南通、江蘇師范學校,講授哲學、心理學、倫理學等。1906年,他隨羅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學部總務司行走、圖書館編譯等職。其間,寫就了晚清最有影響的著作之一《人間詞話》。作為一部文學批評著作,它接受了西洋美學思想,以嶄新的眼光對中國舊文學進行評論。許多人至今仍將其論點作為詞學、美學的依據,足見這部著作影響之深遠。
1922年,王國維受聘北京大學國學門通訊導師。第二年,受蒙古貴族、大學士升允舉薦,他與羅振玉、楊宗羲等應召任已退位的大清皇帝溥儀的“南書房行走”,也就是每天去南書房侍奉“皇上”讀書,所謂王國維是溥儀的老師一說就是自此而來。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驅逐溥儀出宮。王國維把這看作奇恥大辱,憤而與羅振玉等前清遺老相約投金水河殉清,但被家人及時勸阻。1925年,王國維受聘清華研究院導師,教授古史新證、尚書、說文等,與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被稱為“清華四大教授”。
王國維在清華深得師生敬重,但誰也沒有料到,1927年6月2日上午,他8點照常去研究院上班,還和院秘書商談了下學期招生等事,9點鐘,借了5元錢,雇黃包車來到頤和園。他沿著長廊走至排云殿西面,來到臨湖的魚藻軒,點燃卷煙,陷入沉思,不久便投湖自沉。尸檢時,人們才發現他的遺書,是寫給三兒子王貞明的:“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我死后,當草草棺殮,即行藁(音同“稿”)葬于清華塋(音同“營”)地……我雖無財產分文遺汝等,然茍謹慎勤儉,亦必不至餓死也。五月初二父字”。
對于王國維的死因,王慶山告訴環球人物雜志記者,這些年,許多人都在追問這個問題,他們已經不想再提了。在他看來,祖父的價值在學術成就上。不過,他介紹說,據家人猜測,王國維死因大致如下:“可能是病痛,也可能是和帶他出來的羅振玉有矛盾,或者是對時局的悲觀,以及經歷喪子之痛。”
王國維一生共有兩次婚姻。及時任莫夫人,1896年與王國維結婚。1907年病逝于海寧,生有兒子王潛明、王高明、王貞明。第二任潘麗正,1908年與王國維成婚,育有兒子王紀明、王慈明、王登明,女兒王東明、王松明,1965年病逝于臺灣。“潘氏一輩子任勞任怨,為丈夫操持家務、養育孩子,是標準的賢妻良母。祖父一生不問家務,家中事無巨細,全歸她料理。”王慶山說。
王國維一生不想讓孩子子承父業,并按照實業救國的思想安排子女的未來。眾多子女中,王國維最器重長子王潛明,他學業優異,1919年與羅振玉三女孝純結婚,并通過了香港大學的高等考試,還有機會留英,但他放棄了,聽父親的話進了海關。誰料,1926年,27歲的他因病早逝。這讓王國維陷入極大的悲痛。雪上加霜的是,羅振玉聞訊趕往上海,帶女兒不辭而別,氣沖沖回了天津。王國維寫信欲將全部海關撫恤金留給羅家,也遭羅家拒絕,羅氏復信時還將“親家”改稱“靜公”,讓王國維深感其“蔑視他人人格”。當然,外人現在難以理清王國維與親家之間的糾葛,但兒子早逝、親家反目帶給王國維的精神創傷確是難以言表的。
總之,在諸多精神負擔的重壓下,王國維走上了絕路。他去世后第二年,潘麗正攜年幼的子女離開北京搬回海寧。1949年,潘氏帶部分子女遷往臺灣。
一對父子,“兩個罪人”
長子英年早逝后,王國維曾將希望全部寄托在次子王高明,也就是王慶山的父親身上。王高明1902年3月生于海寧鹽官鎮,1916年入上海工部局育才公學就讀。1920年中學畢業后,遵從父命入上海郵局為郵務生。“父親那一輩人中,數他天賦最髙,也最愛古籍與詩詞,以他的資質和興趣,如果鉆研國學,日久必有成就。但他聽從父命進了郵局。”1931年,王高明調入上海郵政總局,1941年升任副郵務長。1949年郵政總局南遷臺北,他留守上海,解放后隨郵政總局遷往北京,任改組后的郵電部秘書處副處長。王慶山說:“父親國學功底深厚,當時有錢就買書,還自學俄語,一年不到,就學通了。”1951年,郵政部干部大審查,王高明被定為“特務”。在“反右”運動中,被認定是不宣布的“右派”,強制退職。同年,次子王慶同和三子王慶山均被劃為“右派”。談起父親,王慶山不免有些傷感。“1951年審干運動中,父親交代了抗戰中參加過一個中統舉辦的郵件審查培訓班,學習期間見到過特務頭子戴笠,因此被認定為不分子。”
“反右”運動讓王高明一家命運急轉直下。正在測繪學院讀二年級的王慶山被流放到新疆,一去就是將近40年。“大哥被定為右傾分子送川藏邊區連隊當兵,二哥在南海艦隊魚雷快艇大隊工作,因拒絕揭發好友而被劃入小組,送廣西邊遠農村改造。姐姐轉業去了西安……我們全家在工作學習上都力求,作風正派,生活樸實,結果都成了悲劇人物,是性格上的弱點跟不上時代,還是當時的社會必然?我想不通。”王慶山說。
王慶山回憶說,當時父親肩頭擔子最重。母親是家庭婦女,理解不了殘酷的現實,身體垮了,癱臥在床,四個子女也不在身邊,“父親要照料母親,一日三餐常常是燒餅加開水。但就是在這樣的逆境下,他竟然還完成了百萬字的學術著作。”1959年,在友人的幫助下,王高明在中華書局文學組當“臨時”編輯,做了大量的古籍點校工作,像著名的《李清照集校注》、《南唐二主詞校訂》等書,都是他整理點校的。1966年,因“”受到沖擊被清退。王慶山忘不了,1968年他回家探親,一對父子,“兩個罪人”,相見時都極力回避敏感話題,只說一些生活瑣事。分別時,父親送他到車站,囑咐他要堂堂正正做人,不要給王家丟臉,誰知這一別竟成永別。第二年,王高明卷入“朱學范、谷春帆特務集團”案,含冤去世。
王慶山回憶說:“家中當時有一個電子管收音機,其中一個電子管在收發機上可以兼用,屬于被管制的無線電器材,于是,這被認定為秘密電臺,父親則是收發報員。持續的隔離審訊和不分晝夜的批斗會,讓父親不堪凌辱。他曾去頤和園祖父投湖自沉的地方想自殺,因游人如織而放棄。當時家里只剩下一間屋,為避免刺激母親,父親喝了大量敵敵畏,死在院內的廁所里。他‘畏罪自殺’后,家中2000多冊線裝書全部被沒收,其余藏書和歷年文章的底稿、資料、集郵冊都被焚毀。”
1979年,王家得到平反。王慶山后來任新疆測繪局管理處副處長、新疆測繪學會秘書長等職,2000年返回上海定居。王慶山說,父親一生落寞,謝世以后沒有任何形式的紀念,骨灰也下落不明,公墓墓穴中只有一副曾用過的眼鏡。但欣慰的是,隨著時代的進步,父親當年的學術成就得到認可,這也許是對他較大的安慰。
值得后人學習什么
坐在記者身旁的王亮,很少說話,多數時候都是默默地聽父親講述。王亮1971年出生,在新疆高中畢業后,考入復旦大學中文系,其間對文史研究產生濃厚興趣,后入復旦大學古籍研究所就讀碩士。復旦大學古籍研究所以編纂《全明詩》為主,注重明代文人的研究,但王亮覺得對明代沒有太多了解,于是改學古文獻。讀博士期間,研究的課題是《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王亮曾應邀去美國耶魯大學,幫助整理館藏的中國古籍。他還訪問了美國主要的東亞圖書館及哈佛燕京等圖書館。在哈佛,他親眼見到了有王國維親筆墨跡和收藏過的書,而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圖書館,他還看到了清末民初著名藏書家蔣汝藻后人近年捐贈的古籍,這都令他感慨萬分。
在研究曾祖父時,王亮也發現了一些問題。“曾祖父一生專意于求知,專題研究則是在讀書基礎上水到渠成,后人往往沒有看到他所下基礎功夫的辛苦。近年來雖興起‘王國維熱’,研究者不少,但崇拜他而不了解他的人很多,真正研究有素的人很少。研究領域也不均衡,若把對王國維的研究比作耕田的話,有一部分被精耕細作了,但仍有不毛之地。”
為此,王亮希望能做些基礎工作。他曾在北京圖書館查閱王國維的往來書信。王國維寫給別人的書信已經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編輯出版,但不。“海內外學人和朋友給曾祖父的信很少有人做調查,北京圖書館也沒有公布細目。我花了很多時間查閱、抄錄,希望以后能陸續整理出來,供學術界研究。”談起曾祖父對自己的影響,王亮淡淡地說:“可能會有點消極吧。還有就是競爭意識不強,安于平靜。”
王亮向記者介紹,目前王家第二代中,只有姑婆王東明女士尚在,97歲高齡,1953年后在臺北縣永和鎮消費合作社任職20多年,發表了多篇紀念王國維的文章,現住在臺北永和市。他曾和父親多次去看望她。王國維三子王貞明(1905—1998),曾任清華大學職員,后任職于上海、煙臺、威海、高雄海關,1949年赴臺。四子王紀明(1910—1978),1946年赴臺在高雄海關工作。五子王慈明(1915—2010)留在大陸,曾擔任四川省人大代表、成都市政協常委、成都市科技協會名譽主席等職。六子王登明(1919—1997),曾任上海醫科大學教授、藥劑學教研室主任。次女王松明(1917—1979),曾在高雄、鳳山等地任小學教員,后在臺灣去世。
在王慶山看來,自己是承上啟下的一代,而越往后,王家越是人才輩出。“我們這一房后代的9個子女中,有4個博士,兩個碩士。祖父一生甘于寂寞,甘于冷清,即使生活壓力很大,他還是愿坐冷板凳,治學嚴謹,并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這是做學問的晚輩今天應該學習的。”
書的內容和質量都很棒,值得讀讀!
發貨速度快
非常好!!
長知識了!
性價比很高,整體感覺不錯哦!當當很給力。
書很好,文字清晰,物流速度快!是正品!
印刷還不錯,紙質精美,喜歡民國人物的可以入手。就是薄了些,才兩百多頁。快遞及時,感謝快遞小哥。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這個系列目前只買了兩本,都特別好,特別滿意
名人傳記,從他們成功的軌跡中去尋找對自己的啟迪。這本書真的不錯!
書質量很好,正版!還沒讀,等讀過在評價
不評論就一直在
書很好,質量非常棒,物流速度確實很快
速度特別特別慢
Satisfied
很好看的一本書,環球人物10周年典藏系列,還想看《中國經濟十年觀察》
他們是杰出才士,丹青妙手,一代文宗;他們篳路藍縷,殫精竭慮,銳意前行,成為近現代中國文化的開拓者;他們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創造了輝煌的成就,堪稱“國之大士”。
大師之所以是大師,是因為他們身上有一種氣質,本書值得一讀
包裝完好,塑封很緊實,又一次快速完美的書籍購買之旅
內容很好,可是裝訂有點問題,剛看了幾頁,好多頁就脫落了。
大國士們,有的奮斗一生,直到入土為安,才能得到國家的認可。真的是太不容易了。要向他們學習!
行間距比較大,看起來很舒服,當然內容也就少了。內容感覺就是關于這些人物的雜志文的合訂本。
正版圖書,全塑封包裝,尤其是送貨神速,當天下單,第二天中午就送到單位,真的是“敢做敢當當”!
不錯,是我想要的,送給老爸很開心,很有歷史學習價值的好書,買了一套,很適合飯后翻閱。
梁啟超的兒子梁思禮先生剛剛去世了,看這本書里寫“梁門家風”,非常感慨,什么樣的家庭造就什么樣的后代。好書,值得一看!
短篇的人物傳記合集,可以更了解那時的名士風采
還沒看多少,只先看了有關男神胡適的文字,幽默風趣之中讓人領略大師風采,很好!
這次環球人物我買了三本,國士、秘聞、家族,主要是信任環球,而且看些的序和介紹實在很有趣,就加了收藏,這次正好特價就毫不猶豫的三本都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