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人看來,快樂,理應是最值得追求的目標。我們希望生活舒適,渴望情感上的滿足,而且把不快樂當作壞事,千方百計想要逃避它。然而,我們卻常常失望地發現,種種抓取快樂的努力終究是一場徒勞,我們的快樂轉瞬即逝,不被確保。
這是因為我們的心被習氣所熏染,我們的期待無窮盡,所以恐懼無窮盡,我們的心念不清凈,所以煩惱不止息。如果我們不稍稍改變舊習氣,不調整對快樂的理解,那么是無法擁有真正的快樂的。
這部《不是為了快樂:前行修持指引》,是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首部實修指導,通過對每一修持步驟的詳細解說,及其背后精義的透徹解讀,慈悲地松動我們因僵硬而受苦的心,讓它變得柔軟而清明。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著作有《正見:佛陀的證悟》、《人間是劇場》、《佛教的見地與修道》、《朝圣:到印度圣地做什么》。前行修持是一套完整的實修系統,它既是一切佛法修持的根基,又囊括了所有修持的精華,以及心靈之道上所需的一切;既適合入門者打造學佛基本功,也是修行人需要終生修持的心法。《不是為了快樂:前行修持指引》中除了實際的方法指導之外,還不斷啟發佛法的珍貴與修持的必要,并處處可見對學佛者的鼓舞和糾正,其終的用心,是讓我們踏上不間斷的修持之路,真正轉化我們僵硬、散亂和困惑的心。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1961年出生于不丹,秉承藏傳佛教良的傳承和教育,享譽世界,是當今公認創造力的年輕一代藏傳佛教導師之一。在青年時期,便已開始從事弘法利生的事業,例如成立佛學中心、資助修行者,以及出版經典書籍,并到世界各地弘法。他也是聞名影壇的獲獎導演,親自編寫并執導《高山上的世界杯》和《旅行者與魔法師》兩部膾炙人口的佛教主題電影,即將完成第三部電影《VARA: The Blessing》(暫譯為《加持》)。他將電影視為現代的“唐卡”,以電影的虛擬情境巧妙比喻我們身處的幻相世界,而證悟的過程就是脫去妄念所帶來的層層蔽障,了解因緣的善變與無常,進而放下我執,邁向覺醒之路。
及時章 佛法有什么好處?
佛法會讓我快樂嗎?
快樂,是形容所有人類共同目標的一個概略名詞。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想要快樂,然而對于“快樂”的意義以及如何去達到它,卻是眾說紛紜。
全世界數十億的人們都深信,快樂仰賴于自己擁有多少物質財富。他們夢想要過著一如好萊塢紅人、名流般的日子,擁有一切與其身份相符的派頭,例如住在坐落于比華利山的大豪宅,或使用工業用的烘干機來烘干一條手帕。然而,在真實的狀況中,只有一小部分的尋夢者能將自己擠進洛杉磯。而且,就算我們還可以找到其他類似的理想場所,若是上億的人都過著這種奢華浪費的生活,光是對生態所造成的后果,就會是一場浩劫。屆時不僅是這些尋夢者,連同地球上其他任何人,都無法再享有片刻的快樂了。
我有個澳洲學生道格拉斯(Douglas),他代表了另外一種版本的“快樂”。道格拉斯靠著政府的失業救助福利維生而毫無感激,“出離心”與“厭離輪回”是他避免工作的借口。雖然他算是個佛弟子,但是深植的怠惰心以及缺乏個人的責任感,造成他縱然擁有很多空閑時間,也不修行。像這樣不必工作,又靠著別人的善意過日子,似乎帶給他某種喜樂的感覺。但是像道格拉斯這種人的問題,在于他們習慣了依賴政府救助過日子之后,就會變得麻木不仁,開始認為這種無止境的財務補助是自己應得的權利。很多所謂的“佛法修行者”都屬于這一類,特別是在有慷慨社會福利制度的西方自由社會中,他們就如同道格拉斯一般,也利用佛法當作避免工作與責任的借口,這是錯誤的。他們為自己所炮制的輪回版本,比起喜愛悍馬(Hummer)的物質主義者之輪回版本還要糟糕,因為他們利用佛法,將它做了精巧的偽裝。
因此,在開始追求快樂之前,很重要的是必須先確定什么是“快樂”真正的意義。對于那些喜好奢華的火紅名流或無所事事的浪蕩子,我會說,要想達到你們所認定的快樂,佛法是毫無用處的。然而,如果你“快樂”的概念是要超越世間的喜好與欲望,而不只是名利的追求,那么佛法也許就是你在尋覓的東西。
培養“出離心”
如果世俗的快樂并非佛法的目標,那么,是什么東西讓人想要投入于修行?一個富裕、開心又有強大個人安全感的人,很可能不會動念要踏入心靈之道。當然,每個人——甚至富有的人——都會經驗到短暫的悲傷或無助,也都可能有過沖動想要掉頭拒絕這個世界能夠提供的東西。然而,這都不是真正“出離心”的經驗,它與憂愁、無聊比較有關,就如被寵壞的小孩厭煩了玩具似的,我們只是迫切地需要一些改變而已。
蔣貢 康楚 羅卓 泰耶曾說,如果你的內心深處仍然相信輪回中有某個小部分可能還會有用,甚或能對世俗問題提供究竟的解答,果真如此,你就很難成為一個真正的心靈探尋者。若是相信生命中的問題會自動解決,相信一切損壞的東西都會自動修補,相信在輪回中有某些事物是值得奮斗的,那就不可能培養出一種真誠的、投入的態度來修持佛法。對佛法修持者有用的見地是:痛苦沒有解答,輪回亦無法修補。
當我們思維死亡時,就很容易持守這個見地,因為死亡是絕大部分人類最恐懼的事情。從另一方面而言,“生”卻會引起非常不同的反應,畢竟,“生”不就是關于美好未來的希望與允諾嗎?然而,像印度學者龍樹(梵Nagarjuna)這種圣者就不這么想,龍樹認為“生”與“死”同樣的可怕,因為“生”意即回到輪回,佛法修行者應該恐懼它,恰如恐懼迫在眉睫的死亡一般。
龍樹在《親友書》(A Letter to a Friend)中說道:
如是漂流生死處 天人畜及阿修羅
下賤業生眾苦器 鬼趣兼投捺落迦(即地獄)
(輪回如是,因此我們投生為天人、人,或為地獄中的眾生,或為鬼、畜生;但你應知,“生”是無益的,它是眾苦之器。)
生緣于老死 憂病求不得
輪回大苦蘊 斯應速斷除
如其生若滅 眾苦珍無余
(一旦有了“生”,伴隨而來的是難以言喻的憂悲、疾病、衰老、欲求不得、死亡、衰頹等。簡而言之,輪回是苦的聚集。設若能停止“生”,這一切的苦就不會再生起。)
很重要的是要了解,這世俗的一生或即使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也許會看似有正面的品質,然而它終將失敗,因為在輪回中沒有任何事物會真正的成功。雖然這種心態非常難以培養,但是如果能夠至少在智識的層次上去接受,它就會提供我們步入心靈之道必要的誘因(其他的誘因包括:試圖去糾正世俗系統而愚弄了自己,或因而糾纏于其中無法脫身)。然而,從根本上而言,只有真正領會到輪回其實是多么的毫無希望且缺乏目的,初學者才會在心中生起追隨心靈之道的真正愿望。
如同釋迦牟尼佛以極大的悲心與勇氣,對一位獨裁的國王解釋四種無可逃避的事實,它們終將摧毀一切有情眾生:
(一)我們都會老去而衰頹;
(二)一切事物都隨時在改變,這是確定的;
(三)一切我們所積聚或成就的事物,終會潰散;
(四)我們終究免不了一死。
然而,由于我們強大的情緒與習氣,即使真諦就在面前直視著我們,我們也看不見。
除了認知輪回的徒勞無功之外,修持佛法的要點在于它藉由促使我們舍離“世間八法”,因而能穿透我們的心,并減少我們對我執與世俗生活的執取。我們的修持也應當能強化自己對真諦的虔敬心,增加自己對出世間法的重視,不違犯佛陀教法的重點,并地契合佛陀的究竟法教。如果我們所謂的“修持”無法成就上述這些重點,那就不是真正的佛法修持。
任何一種修持,無論它看起來多么有益,或多么“政治正確”,或令人感到振奮,如果它未能抵觸你執著于恒常的習氣,如果它狀似無害,卻鼓勵你忘卻無常的真諦與現象如幻的本質,那么它帶領你所走的方向終將與佛法背道而馳。
偉大的吉美 林巴(Jigme Lingpa)說,當你修持佛法時,如果毫不費力就變得富裕的話,那你應該供養火供或水供、薈供(tsok)等供施;如果你變得有名而吸引許多追隨者的話,那你就應該將他們引導到佛法的修持上。雖然特意去討好有財有勢者并不具任何意義,但是如果這么做能讓佛法利益某些眾生,或出現某些善果的話,就無須去得罪這些人。更地說,以無上的佛法作為指引,就如同身為國王一般。一切所想都只是佛法,會讓一個凡俗的人生變得殊勝。修持菩提心遠勝于修持一般的宗教,而歇息于本然狀態中,遠遠超過安住于任何一般的見地。
他同時也指出,雖然擁有人身就如同發掘到如意寶一般,但我們也必定注意到,許多人都未曾經驗過“傷悲之心”,因而浪費了自己珍貴的生命。雖然得遇上師比受封王位更值得慶祝,但我們也必定注意到,那些缺乏虔敬心的人視上師是“不凈”的,因而糟蹋了自己的好運。雖然一瞥“當下心”(this-moment mind)就如同親見佛陀一般,但我們也必定注意到,那些缺乏精進的人讓自心游蕩而入于散亂。
培養面對真諦的意愿
大多數的人在必須面對真相時,總是容易心生怨恨,再從怨恨生出否定,最明顯的例子,是在自己不得不承認生命本質如幻或死亡事實的時刻。縱然死亡是無疑而普遍的真諦,我們卻不肯去思維它,習慣性地假裝它不會發生——這也是面對大部分其他令人不安的真諦而難以“下咽”時,我們所采取的態度。
真誠地希望成為佛法修行者,很重要的是要培養擁抱真諦的意愿與開放的態度,而非心生怨恨,因為佛法就是真諦。佛陀直截了當、不加渲染或掩飾地述說了真諦,無論是針對無常真諦的恐怖、煩惱的折磨、世界的如幻本質,以及最重要的、深廣的“空性”(梵shunyata)真諦,他都從未給弟子們玫瑰色的眼鏡片來柔化它們。所有這些真諦都不容易理解,甚至也很難讓人愿意去理解,特別是對于習慣以情緒的滿足與世俗的快樂作為目標的心靈而言,更是如此。因此,若有人得以聽聞空性的教法,而且在智識上、實際上、情緒上都能容忍的話,這就是他們與佛法真正有緣的征象了。
如何珍惜佛法真正的價值
要學習珍惜佛法真正的價值,及時步就是要真誠地承認并全然接受這兩個事實:輪回是無藥可救的絕癥,而且我們都深受其苦。這個病癥雖然讓人虛弱、昏沉、失去任何自我控制的能力,但我們仍堅信自己能處理并指使生命的每個面向,我們深信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事實上,我們當然無能為力,而且除非理解并承認自己病況嚴重,否則要真正珍惜佛法是無望的。每天自我提醒上述這兩個事實是個好方法,一如病人需要定時依循醫師的處方進行治療,而且藉由這么做,你將打下“謙卑”的基石。
一旦真心接受自己是虛弱、有病的,就會自然生起尋得療方的動力,因而引導我們培養出“追尋之心”(seeking mind)。積極地尋求療方非常重要,特別是在我們踏上心靈旅途時,“尋覓”往往比“尋獲”更為重要。在整個過程中,我們的老師就是自己所依賴診斷病癥的醫生,而他的教法就是開給我們治療的處方。但在此末法時期,很少人能如此地看待自己的狀況;相反的,我們對自己顯然健壯的身體,以及得以擁有一切生活所需(甚至更多)而感到驕傲。正如康楚仁波切所指出的,在優先順序上,我們一向都把佛法排在。因此之故,如果讓我們選擇一口裝滿了深奧佛法教法的大箱子,或是一只裝了致富成名必需品的小皮包,多數人都會寧愿選擇后者。
也許你會以為,一旦了知自己病了,想要找尋療法的急迫感就會讓我們沒有太多時間做其他的事,但是對某些人而言,他們對佛法的渴望,是一輩子都在心靈之道上“瀏覽櫥窗”所使用的借口。很遺憾,具有這種心態的人,常都被那些有意避免任何苦修,而且號稱具有快速、無痛心靈答案的宣傳所欺騙。雖然善逝(Sugata)的大樂之道(佛陀所指引的心靈之道)并不鼓勵具有自我摧殘傾向的苦行,例如自我鞭笞等,但毫不費力的心靈之道是不存在的。不幸的是,以修持佛法為名的“心靈櫥窗瀏覽者”對自己所聽聞、閱讀的教法總是漫不經心,不加分辨,甚至連花點力氣去復印一頁純正佛法的好奇心與興趣都付諸闕如。他們從未想過要將所聽聞的教法付諸修持。
怙主頂果 欽哲仁波切(Kyabje Dilgo Khyentse Rinpoche)曾說,一般人與非凡的人都如此,甚至有些喇嘛與轉世祖古也都想以簡單的方法來修持佛法,而不想忍受太多的辛苦。雖然他們應該比別人更了解,但是他們對領受到的珍貴法教卻鮮少感到珍惜,或做任何形式的供養,更不用提身、語、意或獻身命的供養!他們喜歡那種無須立下任何保障的法教,而且不但不積極尋覓上師或創造修持所必要的因緣,反而期待這些都自動上門。
克服貧困的心態
我們許多人都自覺心靈貧困,根據康楚仁波切的說法,這是因為我們從不停止對舒適與快樂的欲求之故。除非克服這種貧困心態,否則我們大部分的心力永遠會忙于想要確保更多個人的舒適與快樂,如此一來,要放下任何事情都很困難。甚至連那些自認的心靈修持者,都會發現自己無法做到放棄個人舒適與快樂所必要的那種超乎常人的嘗試。
在此的問題是,從表象、世俗的層面上來看,一切心靈之道的事物——特別是佛法——都似乎毫無用處,而且全然是浪費時間。我們是實用主義者,我們喜歡建造能讓自己舒適且快樂地居住于其中的房屋。因此,建造一座沒有臥室、廁所或任何功能的佛塔,會讓我們覺得純屬浪費。但是,就如同康楚仁波切所說,若我們仍然對于“世俗的價值與理想可能有點用處”的想法有些微執著的話,我們就很難去從事如心靈修持這種明顯看似無用的事,而且要切斷與世俗價值捆綁在一起的習氣,尤其是與物質財富有關的習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吉美 林巴曾說,在此末法時期,人們以追隨上師的弟子人數多寡以及寺院對其弟子們的影響力大小,來衡量佛法的興盛與否。然而,從純正佛法的觀點來看,“財富”有著不同的意義。對佛法修行者而言,“財富”不是金子、銀子或銀行存款,而是“知足”,是你認為自己已經足夠、別無所求的那種感覺。吉美 林巴更說,雖然出離者或許不必然會渴求更多財富,但他們可能會渴求名聲。他警告修行者,這比渴望財富還更糟糕。
要貪求“圣財”
無論渴求的是世俗財富還是“圣財”(noble wealth),兩者都得之不易。我們為了獲得世俗財富付出許多努力,為了圣財——出離心、慈愛心、虔敬心與大悲心——更應該加倍付出努力,特別是在心靈之道的初期。
怙主頂果 欽哲仁波切曾說,佛法修行者對于他們所領受、研讀、修持的教法數量,永遠都不應該覺得滿足,因為“法財”(wealth of dharma)是值得擁有的財富。往昔有為數驚人的上師、圣者、學者,他們了解這個真諦而心甘情愿地以生命換取一句法語。他們也充分理解,當我們臨終時,雖然必須放下自己的身體、家園與銀行存款,但佛法卻是我們可以帶著走的財富。
如果你憧憬圣財,而且想要自己擁有一些的話,首先需要一些基礎訓練。實際上,生起對心靈之道的真心喜好,就如同曇花一現般地稀有,因此,以它來確保心靈的未來是不夠的。而真誠、由衷的啟發與渴望也極為稀有,你可能一輩子都等不到一次這種經驗。生起對輪回真正的厭離與反感,也同樣非常稀有,由于這些感受都不容易自動生起,你必須去造作、制造它。因此,對于心靈之道的新進者而言,一個首要的工作就是調整自己的基本假設,然后偽裝它!
“假裝”自己厭惡輪回,一開始可能會感覺奇怪又不自然。但是,經由一再地修心來接受這個事實,真正出離的感受終將在你心中培養出來。虔敬心、信任心、自足感、傷悲之心也都是如此,一旦你造作、強化這些情緒的時間夠久,它就會自動變成真的。因此之故,初學者要能安于接受自己大部分的修持都以“偽裝”作為基礎。
聽聞與思維佛法
彌勒菩薩在《寶性論》(梵Uttaratantra)中,禮贊智慧超越一切。他說:
入禪定消三界火 已勝梵天最上位
不若受持一句法 所生凈福勝禪定
(設若有人其禪定能消除三界一切煩惱火,并已達梵天境界之成就,甚至進而能作為獲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修持方便,又有人僅聽聞此法一言,卻充滿信心,此人所得的福德更勝禪定之福德。)
布施唯能得享樂 持戒唯生天界中
禪定能除煩惱苦 二障唯般若能除
是故般若為最勝 彼因則為聞此法
(何以故?布施僅能帶來財富,持戒能引導我們投生善道,禪定能祛除煩惱,然而只有般若[智慧]才能去除煩惱障與所知障。因此,般若是最殊勝的,而研讀此法即是般若之因。)
對于我們而言,輪回一直是如此精密而的呈現,但藉由聽聞佛法,我們開始發現其本質上隱藏的過患以及其令人訝異的脆弱性。同時,隨著輪回的真相漸次地暴露出來,我們也開始發現涅槃并非一如先前所想象的那般無聊或難解。相反的,涅槃殊勝的力量與功用,突然變得非常明顯,讓我們開始更能分辨有價值的行為與傷害性的行為。
對于想要獲得證悟的人而言,雖然聽聞佛法是不可或缺的方式,但它并不容易,因為聽聞一系列的話語是一件事,而要全然了解所聽聞的內容,又是另一件事,這要依賴自己到底積聚了多少福德而定。
……
活動時買的,太合適了,送貨快,質量好,都是朋友推薦的書,慢慢看
不是為了快樂,呵呵,其實真是為了快樂!一直喜歡作者的文章,讓人心寧靜。
現實追求的快樂,總是不實而易碎。智慧的修持才是究竟之根本
當然學習佛法的過程里會有法喜,但更多的是收獲。佛法是用來對治煩惱的,不是用來尋找快樂的。
書很好,不過內容是面向佛教徒的,尷尬[冷汗],這怪我
講修佛修行主要目的是干什么的。通過宗薩的講述,拂去蒙在佛學上的厚厚的塵埃,露出佛學真實的面孔,糾正偏見,講解正見,深入的了解佛學的真諦。很值得一看的書,值得擁有。
不是為了快樂,指正了現代修行人的許多誤區,指明了正確的方向和途徑。
快樂的本質不是讓你追求,如果是這樣,快樂便失去了本來的意義,變成了禁錮
的發揮規范化廣泛更符合監管寒假過后就會客家話
宗薩仁波切確實是以為具格上師,對于有靈性需求的修行人很好的指導,打開你的心,不要讓他僵硬老化。
一直都很喜歡宗薩仁波切的文章,對自己非常有幫助,很受益!尤其是這本書是關于前行方面的,對于自己出離心,菩提心的培養是太好不過的寶貝了!
之前看的電子版,終于買到紙質版很喜歡,相信當當。書被朋友拿去看了應該不錯。
我買的這本書,打開,里面的頁碼是錯亂的!這怎么解決?
快樂是什么?是俗人眼里就是用物質換來短暫的滿足私欲的快感。而作者宗薩欽哲仁波切告訴世人什么才是真正的快樂。。。。。。
書是很不錯 只是頁碼順序完全打亂 這個在裝訂的時候沒看的嗎?有些還少了幾頁
有很多裝訂錯誤,懷疑是不是盜版,已經劃線了,沒辦法,是非常好的書,希望不缺頁
還沒看完,仍是一貫的文風:在嚴謹理性的文字背后,不乏生動平實的論述。透著仁波切這位智者不拘泥條框佛法的開創性見地。引人深思,適合現代人思維習慣。比較適合現代修行人閱讀的一本好書。
讀過正見,對于佛學有了新的認識,原來自己以前對佛學的認識和理解都是那么的狹隘和片面,博大精深的佛學原來是門高深的哲學,而并非封建、迷信、或是其他。喜歡宗薩,喜歡他娓娓道來的佛學禪意
宗薩欽哲仁波切的開示深入淺出,通俗易懂。頂禮贊嘆。
仁波切一步步帶你進入寧瑪巴五加行的實修中。妙語連珠,非常好!
對修大圓滿前行的同修很有幫助的一本書。大圓滿前行是屬于密法的,對漢地的大多數人來說是陌生的,前行又是非常注重實修的,所以本書對大家是很有幫助的。對于想要了解大圓滿的人來說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對于想要了解佛法的人來說也是一本不錯的書。佛法無人說,雖慧未能解。
修前行很好的指導,仁波切的書寫的很容易懂。我們活著也不是為了快樂
曾經看到一首詩其中這樣寫道:當我說我是佛教徒時,并不是在宣稱:我比你更有智慧,而是在低聲說:我有太多無明煩惱要去除,所以我選擇學佛......當我說我是佛教徒時,我知道菩提道上盡管七倒八起,成就佛道卻是我生生世世的功課。
確實如宗薩仁波切所說的,佛法的每一個法門都是為對治我們的習氣,他的書也總是以最直觀、最犀利的話語對治我們的煩惱、習氣。這本前行讓我們很多自以為學了一定時間的自認為的“修行人”看到我們尷尬的可憐的真實的處境,非常受益,非常感恩!頂禮仁波切!
我們有時總把后果看得過于嚴重,最后難為了自己 。就像小學時考了不及格,站在家門口不敢敲門 。其實門那邊是熱氣騰騰的飯菜和媽媽的一句 '沒關系啊,努力了就很好 。' 回過頭來看,那些曾經讓自己寢食難安的事,大多敗給了想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