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譯文紀實系列·大滅絕時代圖書
人氣:68

譯文紀實系列·大滅絕時代

序2015年第99屆普利策非虛構類寫作獎得主 阿爾 戈爾、比爾 蓋茨等人書評力挺 白宮公布奧巴馬度假所帶6本書籍之
  • 所屬分類:圖書 >社會科學>新聞傳播出版>新聞采訪與寫作  
  • 作者:[美][伊麗莎白·科爾伯特]([Elizabeth] [Kolbert])著,[葉盛] 譯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譯文紀實系列
  • 國際刊號:9787532768714
  •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05
  • 印刷時間:2015-04-01
  • 版次:1
  • 開本:32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編輯推薦

2015年第99屆普利策非虛構類寫作獎得主

阿爾 戈爾、比爾 蓋茨等人書評力挺

白宮公布奧巴馬度假所帶6本書籍之

作者簡介

作者

伊麗莎白科爾伯特| Elizabeth Kolbert

美國知名記者、科普作家,《紐約客》環境觀察員和評論員。她的寫作兼顧科學的嚴密性與辛辣的幽默感,以觀察深刻、邏輯清晰、行文生動著稱。曾出版《災變手記》等文集,其社會責任感與前沿意識備受稱道。2014年新作《大滅絕時代》在歐美社會引起熱烈反響,受媒體與學界一致好評,被譽為我們這個時代堪與《寂靜的春天》相提并論的重要著作。

譯者

葉盛

清華大學生物學博士,曾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從事結構生物學研究工作,現任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課題負責人。作為科學松鼠會成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曾獲“第五屆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中篇科幻小說銀獎,并翻譯出版了《為什么要相信達爾文》《巖石里的頭蓋骨》等科普圖書。

在線預覽

巴拿馬中部有一座安東的埃爾巴耶鎮,坐落于一座大約一百萬年前形成的火山口之中。火山口寬逾六公里,然而當天氣好的時候向四周望去,參差不齊的山體看起來就像是一座殘塔的內墻。小鎮上有一條主街,一個警察局,以及一個露天集市。集市上除了各式各樣當地常見的巴拿馬禮帽和色彩豐富艷麗的刺繡之外,還有著世界上樣式最為繁多的金蛙小玩偶。有在葉子上休憩的金蛙,有坐直了身子的金蛙,還有讓人難以理解的抱著手機的金蛙。有的金蛙穿著蓬蓬裙,有的金蛙擺出了跳舞的體態,還有的金蛙叼著煙嘴抽煙,模仿著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廣為人知的抽煙姿勢。金蛙的顏色就像是出租車的黃色,上面還有暗棕色的斑點,特產于埃爾巴耶鎮附近的地區。在巴拿馬,它被當作幸運的象征,樣子還被印到了彩票上(至少曾經如此)。

就在十來年前,在埃爾巴耶鎮周圍的山上還很容易看到金蛙。這種蛙有毒,所以才有這樣鮮艷的顏色,在叢林的地被層上顯得很突出。有人計算過,一只金蛙皮膚內的毒素就能殺死一千只普通大小的老鼠。在離埃爾巴耶鎮不太遠處有一條溪流,俗稱千蛙溪。過去沿著那條小溪走,你會看到很多很多的金蛙在岸上曬太陽。一位曾經去過那里的兩棲爬行動物學家是這樣告訴我的:“那兒太不可思議了——太不可思議了!”

后來,埃爾巴耶鎮周圍的蛙開始消失了。這個問題最初是在巴拿馬邊境以西的哥斯達黎加發現的,人們那時并未意識到這將是一場危機。當時,一名美國的研究生正在那里的雨林中研究蛙類。她回到美國待了一段時間來寫學位論文,而當她回到雨林中時,卻找不到任何蛙類了,實際上,任何種類的兩棲動物都找不到了。她當時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但既然需要研究蛙類,她就在東邊更遠的地方找了一個新的研究區域。起初,新地點的蛙類看起來很健康,然后,同樣的事情再次發生: 兩棲類消失了。疫霾在雨林中持續擴散著。到了2002年,在埃爾巴耶鎮以西80公里處的圣菲鎮周邊,山丘與河流中的蛙類都一掃而光了。在2004年,這類小動物的尸體開始出現在更加靠近埃爾巴耶鎮的地方,埃爾科佩鎮附近。此時,來自巴拿馬和美國的一組科學家已經得出了結論: 金蛙正面臨著滅絕的危險。他們決定要努力保留住一個殘存種群,于是將兩種性別的金蛙各選幾十只,從森林中移到室內喂養。但是,不管是什么殺死了這些蛙類,它的動作比生物學家們擔心的還要快。在生物學家們能夠按計劃采取行動之前,沖擊波已經來了。

我最初讀到埃爾巴耶鎮金蛙的事情,是在一本給小朋友看的自然科學雜志上,雜志還是從我的孩子那里隨手拿來的。那篇文章的配圖全是五彩繽紛的照片,有巴拿馬金蛙,還有其他一些色彩絢爛的動物。故事介紹了這場災難蔓延的過程,以及生物學家們為了阻止它所做的努力。他們本來希望能夠在埃爾巴耶鎮建一棟新的實驗研究設施,但卻沒能及時完工。生物學家們要與時間賽跑,挽救盡可能多的動物,即使根本沒地方喂養它們。那么,最終他們是怎么做的呢?他們把這些小動物送去了“一家蛙旅館,妥妥兒的”。這家“神奇的蛙旅館”——真的是一家有床有早餐的當地小旅館——同意讓蛙住進他們提供的一批客房(里面的水箱)中。

“有生物學家們隨叫隨到,這些蛙們享受到了頂級的住宿條件,不但有女傭,還有客房服務。”文中如此寫道。蛙們還能吃到美味而新鮮的食物——“事實上,新鮮到能夠自己跳到盤子外面去。”

看到這家“神奇的蛙旅館”之后又過了幾周,我偶然讀到另一篇有關蛙的文章,卻有著不一樣的視角。這篇文章刊登在《美國科學院院報》上,作者是兩位兩棲爬行動物學家,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戴維韋克(David Wake)和來自舊金山州立大學的萬斯弗里登堡(Vans Vredenburg)。文章的標題是《我們是否正處于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之中?——來自兩棲動物世界的觀點》。兩位作者在文中指出“在這顆星球的生命發展史中已經出現過五次大規模的物種滅絕事件”。他們稱這些滅絕事件“導致了生物多樣性的嚴重喪失”。及時次發生在奧陶紀晚期,約4.5億年前。當時生命的主要形式還都局限在水中。具破壞性的一次發生在二疊紀末期,約2.5億年前,幾乎把地球表面上所有的生命全部掃蕩干凈了。這一事件有時也被稱為“大滅絕之母”或“大滅亡”。距今最近也最為著名的物種大滅絕發生在白堊紀的尾聲。除了恐龍之外,這次滅絕還掃除了蛇頸龍、滄龍、翼龍以及菊石。韋克和弗里登堡認為,從兩棲動物的滅絕速率來看,與大滅絕類似的災難性自然事件正在發生。他們的文章只配了一張照片: 十幾只黃腿山蛙身體浮腫,肚皮朝天躺在巖石上,生機全無。

小朋友的雜志選擇了刊登活蛙而非死蛙的照片,我很理解個中緣由。“兩棲動物叫客房服務”——明顯有著比阿特麗克斯波特式的故事魅力。對于想要把這種故事魅力宣之于眾的創作沖動,我也同樣理解。不過,從我作為記者的視角來看,那本小朋友的雜志似乎把故事的主旨掩埋掉了。想象一下,自從約五億年前出現及時只有脊椎的動物以來只發生過五次的事件,無論是什么,都足以稱為極度罕見。當前,第六次這樣的事件正在發生之中,甚至差不多就是在你眼皮底下發生——這樣的念頭對我而言直如當頭棒喝。毫無疑問,這樣一個更龐大、更陰暗、意義遠遠更為重大的故事,才更值得講述。如果韋克和弗里登堡是正確的,那么我們這些活著的人不僅僅目睹了生命史上最罕見的事件之一,還一手促成了它。那兩位作者在文章中評論道:“一個像野草一樣的物種,無意之間獲得了一種能力,能夠直接影響其自身的命運,以及這顆星球上大多數其他物種的命運。”讀過韋克和弗里登堡的文章幾天之后,我訂了一張飛往巴拿馬的機票。

埃爾巴耶兩棲動物保護中心(EVACC)位于一條土路旁邊,距離那個賣金蛙玩偶的露天市場不太遠。保護中心的大小跟郊區那種農莊差不多,占據了一個死氣沉沉的小動物園一角,緊挨著一籠尤其死氣沉沉的樹懶。整棟建筑里塞滿了水箱,有的靠墻堆成一摞,更多的堆在房間中央,就像是圖書館書架上的書籍一樣。像狐猴樹蛙這樣的物種占據了較高的水箱,因為它們生活在森林的樹冠層中;而較矮的水箱主要為大頭盜蛙這樣的物種服務,因為它們生活在森林的地被層上。有幾只水箱里養著突角囊蛙,它們會把產下的卵放在一個袋子里帶在身上;而相鄰的幾只水箱里養著盔頭蛙,它們會把產下的卵背在背上。另有幾十只水箱則專門留給了巴拿馬金蛙。

金蛙走路的樣子與眾不同,緩慢而悠閑,看起來就像是努力想要走直線的醉漢。它們的腿纖細而修長,黃色的口鼻部是個突起的尖端,眼睛非常深邃,仿佛是在警覺地打量著這個世界。雖然聽起來可能會讓人覺得有些愚蠢,但我還是要說: 它們看起來很有智慧。在野外,雌體金蛙把卵產在淺淺的流水中,而雄體金蛙則在長滿苔蘚的石頭上保衛著它們的領地。在EVACC,金蛙的每個水箱中都有通過軟管提供的流動水流,模擬了它們曾經生活過的溪流,讓它們得以在其中繁育后代。在其中一條人造的小溪中,我看到了一串小小的像珍珠一樣的卵。在旁邊的一塊白板上,有人用西班牙文激動地寫下了一句話: 產卵了!

EVACC差不多位于金蛙活動地域的中心,但卻被設計為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任何未經徹底消毒的東西都不能進入建筑內,就連這些蛙,在進入保護中心之前,都用漂白劑稀釋溶液處理過。人類訪客都要穿上特殊的鞋子,并把提包、背包以及在外面用過的裝備都留在室外。進入水箱的水也要進行過濾和特殊處理。這個地方徹底封閉的特性會讓人聯想到潛水艇,或是一個更妙的比喻——大洪水之中的方舟。

EVACC的主任是位名叫埃德加多格里菲思(Edgardo Griffith)的巴拿馬人。他個子很高,肩膀很寬,圓圓的臉上總是掛著開朗的笑容。他的兩只耳朵上各戴著一只銀耳環,左小腿上有個蟾蜍骨架圖案的巨大文身。格里菲思如今已經30多歲了,他18歲之后的生活幾乎全都專注于埃爾巴耶鎮的兩棲動物保護。而且,他還把他的妻子也變成了一個“蛙人”,而她本來是以“和平隊”志愿者的身份來到巴拿馬的美國人。當這些兩棲動物的小小尸體開始出現在這一地區時,格里菲思是及時個注意到的人,并且獨自收集了數百只兩棲動物,安置在旅館里。等到EVACC一建成,這些動物又被轉移到了保護中心這里。如果說EVACC是一艘方舟,那么格里菲思就是掌舵的挪亞,不過卻要承擔更長久的責任,因為他投身于此的時間已經遠遠不止于40天了。格里菲思告訴我,這份工作的關鍵在于了解這里的每一只蛙。“對我來說,它們之中的每一只都與大象有著一樣的價值。”他說道。

我及時次到訪EVACC的時候,格里菲思帶我參觀了那些已在野外滅絕的物種僅存的代表。除了巴拿馬金蛙之外,還包括2005年才剛剛發現的拉氏纓肢樹蛙我到EVACC的時候,那里只剩下一只拉氏樹蛙了,也就意味著像挪亞那樣保留一對雌雄個體以繁育后代的可能性顯然已經沒有了。這種樹蛙的皮膚是微微發綠的棕色,帶有黃色的斑點。它們大概有10厘米長,腳大得不成比例,這讓它們看起來就像是笨拙的大孩子。拉氏纓肢樹蛙生活在比埃爾巴耶鎮海拔更高的森林里,卵就產在樹洞中。這種樹蛙的雄性養育孩子的方式非常與眾不同,甚至可能是的: 它們會讓年幼的蝌蚪啃食自己背部的皮膚。格里菲思說,他覺得在EVACC最初的緊急收集行動中,可能有許多其他的兩棲物種被遺漏了,結果就此滅絕。具體的數字很難說,因為它們之中大多數很可能都是科學界所未知的。“太慘了,”他告訴我,“我們甚至還不知道這些兩棲動物的存在,就已經失去了它們。”

“即便是埃爾巴耶鎮的普通人,也注意到了這件事。”他說道,“他們會問我: ‘那些蛙發生什么事情了?我們再也聽不到蛙叫了。’”

幾十年前,關于蛙類種群正在崩潰的最初一批報道流傳開來,而一些該領域的專家卻對此持懷疑態度。畢竟,兩棲動物是這顆星球上最出色的幸存者之一。今天蛙類的遠古祖先是在大約4億年前從水中爬上岸的。到了2.5億年前則演化出了一批最早的代表物種,它們后來分別演化成現代兩棲類的各個目——首先是蛙與蟾蜍,其次是蠑螈和火蜥蜴,第三類是一種詭異的無腳生物,稱為蚓螈。這就意味著,兩棲類不僅存在的時間比哺乳類和鳥類更長,甚至早在恐龍出現之前就已經生活在地球上了。

兩棲類(amphibian)其名源自希臘文,意為“雙重生活”。它們大多仍與水環境有著緊密的聯系,而那正是它們在演化之路上出發的地方。(古埃及人就認為,蛙類是每年尼羅河泛濫時陸地與水交配的產物。)蛙卵沒有硬殼,必須要保持濕潤才能發育。很多蛙類,比如巴拿馬金蛙,都會把卵產在溪水中。也有些蛙在短時存在的池塘中產卵,或在地下產卵,甚至是在自己吐出來的泡沫所筑成的巢中產卵。除了把卵背在背上或放在袋子里的蛙之外,還有些蛙把一串串的卵像繃帶一樣纏在自己腿上。還有兩種叫作胃孵蛙的蛙類在不久前雙雙滅絕了,它們會把卵吞到胃里攜帶,最終從嘴里吐出發育好的幼蛙。

兩棲動物演化出來的時候,地球上所有的陸地還連在一起,組成一塊單一的大陸,稱為泛古陸。自泛古陸分裂以來,兩棲動物適應了除南極大陸之外各個大陸上的不同生存條件。在全世界范圍內,逾7000個兩棲物種得到了鑒定,其中大多數發現于熱帶雨林之中。只有個別的兩棲動物,比如澳大利亞的沙山蛙,可以生活在沙漠之中,還有個別的能生活在北極圈內,比如木蛙。像春雨蛙等在北美地區常見的蛙類能夠忍耐冬季的冰天雪地。即便是從人類的視角來看長得很相像的兩棲動物群體,其漫長的演化史導致其基因很可能迥然不同,差異之大就像是蝙蝠與馬。

戴維韋克是那篇把我引向巴拿馬的文章的作者之一,同時也是最初拒絕相信兩棲動物消失事件的學者之一。那還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事情,韋克的學生去內華達山脈進行蛙類采集,卻空手而歸。韋克記得自己在20世紀60年代做學生的時候,內華達山脈的蛙類多到讓人躲不開。“如果你在河邊走,可能一不小心就會踩到它們身上。”他告訴我,“它們無處不在。”韋克當時覺得自己的學生可能去錯了地方,或者只是不知道該如何尋找。然而,一名有著多年野外采集經驗的博士后告訴韋克,他也沒找到任何兩棲動物。“于是我說: 好吧,我跟你一起去,去一些肯定能找到蛙的地點。”韋克回憶道,“于是我帶他去了這個肯定能找到蛙的地方,但我們只找到了幾只蟾蜍。”

情勢之所以如此令人困惑,原因之一在于出問題的地域太廣了。蛙類的消失似乎不僅限于人口密集、環境受到極大影響的地區,還包括了相對未受人類破壞的地區,例如內華達山脈和中美洲的山地。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一位美國的兩棲爬行類學者來到了哥斯達黎加北部的蒙特韋爾德(Monteverde)云霧森林保護區,想要研究金蟾蜍的繁育習性。她花了兩個野外考察季來進行尋找,然而在那些曾經能遇到大批金蟾蜍纏繞在一起蠕動交配的地方,只搜羅到一只孤零零的雄性。(金蟾蜍現在被確定為已滅絕物種。它們的顏色其實是明亮的橙色,與巴拿馬金蛙的親緣關系很遠。它們的眼睛后部長有一對腺體,因此嚴格來講屬于蟾蜍。)差不多與此同時,在哥斯達黎加中部,生物學家發現有若干個當地特有的蛙類種群已經崩潰了。稀有而高度特化的物種正在消失,而人們更為熟知的物種也面臨著同樣的命運。在厄瓜多爾,常會造訪人們后院花園的詹氏蟾蜍,同樣也在幾年之內消失了。而在澳大利亞東北部地區,當地曾經最為常見的南日蛙也已經難覓蹤影了。

從澳大利亞的昆士蘭州到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究竟是哪位神秘的兇手殺害了一個又一個種群的蛙類?說起來或許有些諷刺,又或許算不上諷刺,最初的線索來自一個動物園。位于華盛頓特區的美國國家動物園曾經成功地繁育了原產于蘇里南(Suriname)的鈷藍毒箭蛙,前后有很多代。后來,差不多是24小時之內,在動物園水箱里繁育出來的鈷藍毒箭蛙開始陸續死亡。動物園里的一位獸醫病理學家在死去的箭蛙身上取樣,用掃描電子顯微鏡對樣品進行研究。他發現,蛙的皮膚上有一種奇怪的微生物,并最終鑒定為一類叫作壺菌的真菌。

壺菌幾乎無處不在,從樹冠的頂端到地下深處都有它們的身影。而這個特定的壺菌物種此前卻從未發現過。實際上,它太過特別了,生物學家們不得不為它專設了一個新的屬以便分類。它的雙名法命名被定為“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Bd),其中“batrachos”這個詞根在希臘文中的意思是“蛙”。

那位獸醫病理學家把美國國家動物園里受感染的箭蛙身上取得的樣品交給了緬因大學的一位真菌學家。后者對這種真菌進行了培養,并把獲得的真菌送回了華盛頓。當健康的鈷藍毒箭蛙暴露在這種實驗室里培養出來的Bd面前時,它們也生病了,并在三周之內死去。接下來的研究表明,Bd干擾了蛙類通過皮膚吸收重要電解質的能力,最終導致它們患上了相當于心肌梗塞的疾病。

應該說,EVACC還是一個正在搭建的項目。我拜訪這個保護中心的那一周里,一支來自美國的志愿者隊伍也在那里幫他們建造一個展廳。這個展廳未來將對公眾開放,所以從生物安全防護的角度考慮,這個展廳的空間必須與保護中心的其他區域隔離開來,并設有專用入口。展廳的墻上有洞,以后會嵌入玻璃箱。在洞的周圍,有人畫上了山地的景致,非常像你走到屋外抬頭望向山上所能看到的景色。整個展廳的亮點在于一個滿是巴拿馬金蛙的大展箱。志愿者們正在其中為金蛙們建造一個近一米高的水泥人工瀑布。不過水泵系統似乎出了點問題,而在這個沒有五金商店的山谷中又很難找到可以替換的零件。志愿者們很多時候似乎都是在閑晃,在等待。

我花了不少時間跟他們一起閑晃。與格里菲思一樣,所有的志愿者都是蛙類愛好者。我得知他們之中有好幾個人在美國的工作都是動物園的兩棲動物飼養員。其中一個人還告訴我說,蛙毀了他的婚姻。這些志愿者的奉獻精神令我感動。正是這樣的奉獻精神把蛙類帶到了“蛙旅館”中,又建起了EVACC,并讓它運營至今——雖然它還沒有徹底完工。然而與此同時,就在那勾畫出來的綠色山巒與人造瀑布之間,我又不可抑制地感受到一種極度悲傷的情緒。

埃爾巴耶鎮周圍的森林中幾乎已經沒剩下什么蛙類了,這清楚地證明了把動物運進EVACC的舉動有其正當價值。然而,這些蛙類在保護中心里生活的時間越長,就越難解釋它們出現在這里的意義。人們發現,那種壺菌并不需要兩棲動物也能生存。這就意味著,即便它把一個地區全部的兩棲動物都殺死了,它還能繼續存在下去,做著壺菌該做的事情。因此,如果把EVACC里面的金蛙重新放歸埃爾巴耶鎮周圍真實的山地中,它們還是會生病,之后死亡。(雖然真菌能夠被漂白劑消滅,但顯然無法對整個雨林進行消毒。)在EVACC,每一個人都會告訴我,這個中心的目標是要保留這些物種,直到它們能夠被放歸自然,在森林中重建種群。而他們每一個人也都承認,他們無法想象這一目標如何才能真正達成。

“我們不得不指望這一切會突然間好轉起來。”卡了殼兒的人造瀑布項目的負責人,休斯敦動物園的兩棲爬行動物學家保羅克倫普(Paul Crump)告訴我說,“我們不得不指望奇跡出現,讓我們把一切恢復原狀,就像什么都沒發生過一樣。我現在說出來的這些話聽上去真是有點愚蠢。”

“關鍵是要把它們送回大自然中,這在我看來越來越像是一個幻想。”格里菲思說。

壺菌橫掃埃爾巴耶鎮之后并未就此停下腳步,而是繼續向東前進。自從它從西方進入巴拿馬以來,現在已經侵入了另一邊的哥倫比亞。Bd已經擴散到整個南美高地,并沿著澳大利亞東海岸南下,跨海進入新西蘭和塔斯馬尼亞。它還橫掃了整個加勒比海地區,并出現在意大利、西班牙、瑞士和法國。在美國,它好像是從幾個地點輻射開來的,而非像一圈圈漣漪那樣的波紋狀。無論從哪方面來看,目前似乎都沒有任何手段可以阻止它。

與聲學工程師談論的“背景噪聲”類似,生物學家提出了“背景滅絕”。在正常時期——這里的“時期”指的是地質學上的一整個地質時期——物種滅絕的發生頻率很低,甚至比物種形成的頻率還低,我們稱之為背景滅絕速率。在不同類型的生物中,這一速率是不同的;通常所用的表達方式是每百萬物種年中的物種滅絕數量。其背景滅絕速率估計約為每百萬物種年0.25種。也就是說,以今天地球上生存的約5500種哺乳動物來計算,按照背景滅絕速率,你可以期待每700年看到一個哺乳類物種消失——再次強調,這是非常粗略的估計。

物種大滅絕則截然不同。有別于背景的嗡嗡聲,大滅絕會是一聲巨響,是滅絕速率圖上的一個尖峰。安東尼哈勒姆和保羅魏格納是來自英國的兩棲爬行動物學家。他們在這一領域寫了很多文章,把物種大滅絕定義為這樣一類事件: 能夠“在并不太長的地質時期內消除掉全世界生物種類中非常可觀的一部分”。另一位專家戴維雅布隆斯基認為大滅絕的特征是“在全球范圍內”快速發生的“生物多樣性的本質性喪失”。研究二疊紀末期大滅絕的古生物學家邁克爾本頓使用了生命演化樹的比喻:“在物種大滅絕期間,演化樹上的大量樹枝被截斷,就像是有一個手持巨斧的神經病發動了瘋狂攻擊。”另一位古生物學家戴維勞普則試圖從受害者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生物物種在大多數時間里只有很低的滅絕風險。但這種相對安

媒體評論

優美的文字,杰出的著作。

——喬恩斯圖爾特,《每日秀》

力透紙背……科爾伯特追蹤了人類對滅絕這一概念堪稱跌宕起伏的認知歷史,以及我們如何漸漸意識到自己在滅絕事件中扮演的角色……為我們對當今世界的了解做出了無價的巨大貢獻。

——阿爾戈爾,《紐約時報》書評

氣候變化算是本世紀我們將要面對的問題之一,但迫在眉睫的環境問題可不止這一個。人類鋪下千萬條道路,令物種在全球范圍內遷移,同時過度捕撈,造成海洋酸化,改變河流的化學組成……如此種種,不勝枚舉。自然科學家認為地球歷史上曾發生五次滅絕事件(想想那顆毀滅恐龍的小行星),科爾伯特則強有力地指出,人類活動正在引發第六次。和許多談及環保的作者不同,科爾伯特并不危言聳聽,嘩眾取寵。她只是通過一些令人難忘的奇聞異事,簡單地陳列事實。這本書雖然冷靜嚴肅,但讀起來相當迷人,信息量很大。

——比爾蓋茨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書的內容超級棒,但就是里面紅色的書皮有點掉色......不過鑒于價格實惠而且服務態度好就滿分好評啦,以后還會在當當上買書的~\\(≧▽≦)/~

2015-09-13 11:18:0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語文老師要求學生看的普利策獎相關內容,發貨快,書籍印刷好,紙質和排版都不錯,沒有折痕和變形,整體感覺不錯,內容需要慢慢去消化了。

2015-08-23 22:18:3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書是好書,就是快遞太慢,不過當當的客服30608態度挺好

2016-12-20 16:41:1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看到評價很高,就買來看看。書是正品,包裝、物流都沒得說,當當越來越讓人喜歡了

2016-12-17 00:09:3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以為挺好看的,可是看了幾頁就看不下去了,好像專業的生物學知識挺多的,我不是該專業,看不懂

2016-11-09 14:46:09
來自pinklem**的評論:

發人深省的一本書,至少是在圖書館里看到的,個人覺得內容還不錯,很真實,特意買了一本!

2016-12-12 23:14:41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這本書還蠻讓人致郁的,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2017-05-28 09:29:27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送給好友的生日禮物 專門為新聞傳播學院的她挑選了一本普利策新聞獎得主的書 希望對她有益

2017-03-28 10:43:02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譯文紀實系列·大滅絕時代 當當的活動還是很實惠的,每次都忍不住買很多,這次是紙箱包裝,書都保護的很好沒有磕傷,贊一個!

2017-06-03 17:22:54
來自梅***(**的評論:

譯文紀實系列都挺好的,這本算是半湊單半想買吧。

2017-09-28 21:35:1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不錯的一本書,當前這輪大滅絕,人類在干什么,可看到人類在其中的角色。發貨很快,送貨不快

2015-05-19 23:25:3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大滅絕時代-第99屆(2015年)普利策獎新聞獎「非虛構」寫...

2015-12-01 12:42:50
來自谷山夕**的評論:

地球時代迎來滅絕時刻,不光是動植物,還有人類吧。

2015-06-14 13:13:11
來自dragonf**的評論:

在很多平臺都推薦這本書,主要提出了人類造成第六次物種滅絕的說法。實際也是如此,一旦趨勢形成,很難挽回。

2015-06-16 09:08:50
來自赤楊心**的評論:

2015年普利策“非虛構”寫作獎,比爾蓋茨、阿爾戈爾推薦,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已經開始。

2016-08-26 18:01:30
來自7度空**的評論:

這本勝過寂靜的春天,幽默也好,深情也好,落也好,一切恰到好處,最初讀來可能略覺平淡,可不知不覺已能對動物境遇感同身受,在大海雀的一部分心情沉重到難以言表。可讀性很強,力薦。

2016-04-23 21:41:53
來自**(匿名**的評論:

每種動植物都有其獨特性,人類的不斷擴張已經導致很多動物瀕臨滅絕,繼續下去最后人類也會滅絕。

2017-02-05 02:01:42
來自扣扣保**的評論:

采用以點代面的研究方法,從一些瀕臨消失的物種身上讀到環境變化,特別是人類擴張帶來危機,有一種緊迫感,身邊的物種在加快滅絕,人類又豈能獨善其身。

2016-02-02 10:44:59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被題目的滅絕時代吸引 從中也能得到一些啟示吧

2017-04-29 11:24:06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看完心里挺堵的,我們每個人都是大滅絕的始作俑者!

2017-07-16 17:55:40
來自echo言**的評論:

前兩天剛看了《競相滅絕》(extinction),心有戚戚,如果當初不是媽媽強烈反對,我現在應該在讀生物相關的專業,希望自己可以稍微改變這個世界,保護到一些生命

2016-04-23 13:18:25
來自**(匿名**的評論:

質量沒得說。關于地球,關于環境,關于生命。實際上,巨變和滅絕都在悄無聲息的發生,令人不寒而栗。

2017-04-25 15:47:3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非常想看的一本書,但是心情完全被這次的包裝和快遞破壞了!包裝是一層快遞袋,竟然沒有箱子!四本書全部書背壞掉!還有一本最大的卷邊了已經!真不是到是商家對快遞溫和有信心還是對于紙質的書抗摔有信心!而且書的質量有點怪怪的

2015-07-06 17:05:24
來自razaes**的評論:

作者用自己親身經歷的實地調研和觀察向讀者講述了一個被地球上絕大多數人拋在身后的事實:環境因為人類的活動正在加速惡化,堪稱又一次瘋狂飛速的大滅絕…

2016-06-27 12:07:48
來自zancao**的評論:

前時科學松鼠會推送了《大滅絕時代(一)人類崛起》,看起來又是個環保的課題,不過環保是個偽命題,需要保護的是人類自身。人類的活動已經徹底地改變了這顆星球,也許人類的活動本身正在造成星球生物圈的又一次大滅絕。嗯,這個話題還真是具有永恒的趣味呀,實在等不急,直接買書回來慢慢看。

2015-06-15 15:37:15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作為一名記者,能夠持續關注生物大滅絕的問題,到世界各地考察探訪,這樣的毅力和堅持,本身就是不容易的。而能將各種生物、地理、歷史的專業知識運用到本書的寫作當中,寫出足具震撼力的警世之作,就更不容易了。

2017-06-26 10:24:17
來自青朵愛**的評論:

科爾伯特追蹤了人類對滅絕這一概念堪稱跌宕起伏的認知歷史,以及我們如何漸漸意識到自己在滅絕事件中扮演的角色……為我們對當今世界的了解做出了無價的巨大貢獻。優美的文字,杰出的著作。

2016-11-16 15:05:13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