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好書推薦:
主編吳晨光1975年生。1998年進入新聞行業,曾在中央電視臺、《南方周末》、《中國新聞周刊》等媒體任職。2012年進入搜狐,現任搜狐網執行總編輯。
2008—2010年,連續獲得《南方周末》“年度傳媒致敬”;2009年獲得亞洲杰出出版人金獎。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EMBA媒體班(第六期)學員;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EMBA在讀。
中國野盟“野狼戰隊”成員、突擊手,跆拳道黑帶初段。
此書是搜狐新聞中心上百名員工的集體作品。
主編吳晨光1975年生。1998年進入新聞行業,曾在中央電視臺、《南方周末》、《中國新聞周刊》等媒體任職。2012年進入搜狐,現任搜狐網執行總編輯。
2008—2010年,連續獲得《南方周末》“年度傳媒致敬”;2009年獲得亞洲杰出出版人金獎。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EMBA媒體班(第六期)學員;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EMBA在讀。
中國野盟“野狼戰隊”成員、突擊手,跆拳道黑帶初段。
引 子 激情燃燒的日記
及時章 遴選新聞的秘密
第二章 只做好標題 不做標題黨
特別推薦 標題中常見專項內容使用規則及用詞禁忌
第三章 要聞區:“五大哨所”和而不同
特別推薦 新聞客戶端版面編輯規則
第四章 策劃:發現黑天鵝
第五章 《新聞當事人》報道了哪些人
第六章 來搜狐新聞客戶端看互動直播! 引 子 激情燃燒的日記
及時章 遴選新聞的秘密
引子 激情燃燒的日記
文 吳晨光
1
那份厚厚的工作日記,靜靜躺在我電腦的某一個角落里。日記首頁,是一個關于新聞標題的討論——是“鉆井平臺在南海開鉆”,還是“南海開鉆鉆井平臺”?責任編輯選的是前者,而我認為是后者——當時,南海局勢緊張,所以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做標題時,應該把最吸引人的東西放到最前面。
這篇日記寫于2012年5月8日,我來搜狐工作第5天。
從這24小時到2013年10月末,除了周末之外,我每天一記,風雨無阻。5號字外加上千截屏,以及它們所要表達的2000多個案例,塞滿了115頁word文檔。每個下午三點——搜狐新聞中心的例會上,我會結合這些案例進行分析點評。
這份日記,最終成了本書的“基石”。
2
初到搜狐的日子里,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除了快速與海量之外,門戶新聞是否還有其它標簽?(當時,移動互聯新聞剛剛起步不久,各大網站的主戰場依然在PC門戶上。)當然,我指的是品質的標簽,標題黨、無邏輯之類的不在此列。另一個核心的問題是:為什么互聯網新聞從業者只能做“搬磚工”,而不能成為建筑設計師?
我向很多同學(搜狐內部互稱“同學”)提出了這兩個問題,他們的回答都是“習慣”。但創新應該是一個新聞人——無論是傳統媒體人還是網絡媒體人——最基本的素養。“需要改變它”,我想。另一個重要的背景是,我當時的主管領導——搜狐網前總編輯劉春是一位有著強烈欄目意識的新聞人,他在鳳凰衛視創辦的諸多欄目膾炙人口。而我在央視、南方周末、中國新聞周刊12年的工作經歷,也讓我決定從最擅長的原創、策劃抓起。
所以,在這本日記的諸多篇幅里,可以檢索到如何做策劃、如何做原創的討論——按照“內容做減法、信息做增量”的原則,原有的十多個欄目被優化成“點擊今日”、“數字之道”、“新聞當事人”等四五個。而“發現黑天鵝”——對于切入角度的把握,成為搜狐新聞策劃、原創、評論最重要的原則。
那真是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每天上午十點,各部門的負責人都會帶著自己的選題來開策劃會。而在此前,大家都是私下里碰碰,形不成討論的氛圍。在原來的辦公區域——搜狐網絡大廈里,會議室并不像新辦公樓那么充裕。訂不到會議室,就在演播室甚至走廊里見縫插針。而每天下午開完值班例會之后,我會召集某一個小組開會,每周確定一個欄目的定位及核心競爭力。大量冷峻的文字背后,是無數思想的碰撞。
我就是在那時候養成了在七天酒店住宿的習慣,周一到周五。不是我想住,而是不想把時間、也沒有時間耗費在每天來往3個小時的道路上。每天下班,我會沿著塵土飛揚的雙清路走到七天;每天清晨,我同樣會沿著塵土飛揚的雙清路走到辦公室。從2012年的春天走到2013年春天,單程27分鐘,很多思考和總結也來自這條畢生難忘的馬路。
3
我慢慢融入到互聯網之中。越來越強烈的感覺是,混亂的邏輯、依靠“標題黨”換眼球并非是網絡的特質。互聯網同樣可以有邏輯、有思想、有價值觀,高品質的新聞與高流量并不矛盾。但是除了品質策劃和原創之外,我需要一場戰爭來進一步證明自己的理論。“美國總統在戰時的權力是較大的,”搜狐網原總編輯劉春(我們習慣叫他春臺)說,“但你需要把握好戰機,并指揮好團隊。”
2012年7月21日,北京一場暴雨,沖垮了人們對這個大都市的信任。搜狐新聞開始嘗試使用“標簽”來完成對要聞區的整合包裝,包括先現場、后細節、后背景、后評論的排列邏輯,包括將我們自己的策劃、原創、評論“勇敢”地插入要聞區——此前,雖然同屬于搜狐,但策劃和要聞區甚至達到了“老死不相往來”的地步。而大專題的主題、提要、導航條、頭圖設計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程度。
一系列的標題也在當時誕生。“北京:人在‘游泳池’ 車陷‘積水潭’”,給了編輯們一個不錯的示范。另外,在浩如煙海的信息里,我找到了一條“救災狗”的報道。記者部的同仁很艱難地挖掘到了這條義犬,《房山金毛犬救援記事:吃狗糧 干人事》的特稿被納入“新聞當事人”欄目。
重災之后,我也開始反思,正如這個城市反思它的排水系統。在搜狐這樣一個已經非常“標準化”的媒體公司里,一方面是對日常工作細節的不斷追求——這成為我們之后強調的“亮點”;另一方面就是對重要報道的追求——這就是我們強調的“重點”。如果說亮點是常規戰爭,重點更像一場核戰爭,它決定著一家媒體的終極影響力。
但當時搜狐新聞對于重大突發事件的總結,只有一頁紙。我很奇怪,之前的十多年我們都積累了什么。“正如同國家的應急制度一樣,我們應該對重大突發新聞有個分類、分級的處理制度。”我在例會上說。
數十名執著而敬業的搜狐新聞人,開始全心投入到重大突發事件的調研和分級探索中。自然災害、安全生產事故、食品安全問題、群體性事件被列入4個重點。2013年霧霾來襲,環境污染被列為第五個重點。自然災害又被細分為地震、臺風、洪水、海嘯等。按照死亡人數、事發地點、波及范圍等參數,每類突發事件又被分為特級、一級、二級、三級,每級有不同的操作模式。這后來被稱為搜狐新聞的“大戰手冊”——此后的霧霾、馬航MH370失蹤,均按照這個規則進行了操作。若干個專業處理小組,也在搜狐新聞中心內部成立,我給他們的代號是“擁有狼群精神的小狐貍群”。
在自然界,狼群是最可怕的。它們狡詐、堅毅、分工明確、配合默契,能連續數百里追蹤獵物,縱然是老虎和棕熊,看到它們也要退避三舍。我希望我的團隊能夠靠著這樣的精神,在每一場圍獵中戰勝比自己強大很多的對手。
4
日記越寫越厚,轉眼到了2013年8月。一場審判被全球矚目,中共中央原政治局委員坐到了被告席上。在一年后面臨與薄同樣的命運時,我開始反思:薄與周倒臺,究竟哪一個價值更大?
從表面上看,周是政治局常委,而薄只是委員,當然是周更重要。但從更深層次考慮——薄的事發,被很多人認為是影響了中國未來政治的走向,而周在目前來看是涉及貪腐、雇兇殺人,并不能影響中國的走向。決定一個社會新聞的重要程度,首先看它影響人數的多少;決定一個財經新聞的重要程度,首先看它影響財富流動的多少;而決定一個時政新聞的重要程度,在于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一個國家的走向。
作為一個在市場經濟中崛起的互聯網公司,搜狐有著非常明確的價值觀——改革、市場、法治、競爭等。而在重慶倡導的“打黑唱紅”,恰恰是要讓中國回到計劃經濟乃至“”時代。所以,我們連發若干篇獨家網論,比如《重慶模式:反對市場經濟只能是死路一條》、《公審 點燃依法治國新希望》,來闡明搜狐新聞對待此事的態度。
缺乏價值觀,是門戶網站的又一個問題——正因為信息海量,所以我們的“態度”往往被淹沒其中。但對于一個媒體而言,價值觀是最重要的。如同一個人的靈魂,缺失之后便是行尸走肉。
報道公審的那4天時間,正逢內容部全體管理層外出開會,留在公司的我臨危受命,代替總編輯指揮了這場大戰。我借此及時次認識到了雙屏戰略——PC端 移動端,及時次調配了視頻資源,此前,我對互聯網新聞的嘗試也只限于圖文。
我寫了大約5000字的業務筆記,總結薄案報道。里面提到了底線、提到了格局。讓我沒有想到的是,兩個月之后,我開始站在更高格局上看待新聞,并面對自己即將跌宕起伏的人生。
我一輩子也忘不了公審那4天的場景。早班的同學來了,我在;中班的同學來了,我在;夜班的同學來了,我還在。薄的每一個動作、表情,他陳述的每一句話,都在心中被無數次推演——背后的解讀應該怎么做?與法治進程和中國方向的關系在哪里?
那一段,是我半生中最激情燃燒的歲月。陪伴我的,依然是七天酒店狹小的房間,但成就和快樂早已經驅散了孤獨。
5
2013年10月,那冊115頁的日記——也包括我平時數十萬字的業務總結,終于集結成冊,成為搜狐網歷史上及時本采編規范。從新聞遴選到重大突發事件處理,共12章。大家戲稱之為“藍寶書”,因為封面被設計成深藍色。我把其中的一本送給春臺作為分別的禮物,此時的他已離開搜狐,他的職務由我接任。
日記從此變換了形式,諸如《2014年年度規劃》、《頭尾戰略》、《最終頁的重要性》——更多是針對一些全新理念的理解、執行和闡釋。因為改革開始了。
在搜狐歷史上,這是一次非常關鍵的戰略轉型。它也是“媒體融合”的一次重要嘗試——其實在2014年8月提出這個概念時,搜狐新聞已經完成了實踐。早在3年前,當我剛剛進入搜狐時,這個“中心廚房生產、不同餐廳分發”的模式,就已經被擁有多媒體平臺的搜狐提出。只是我沒想到,這最關鍵的一步,是由我來執行。
就我分管的新聞、財經、軍事等領域而言,改革前是按照傳播渠道劃分部門。這就造成了一個問題:PC端編輯生產的內容,只在PC上;而移動端生產的內容,只在移動端上。這樣不僅導致了資源的浪費——比如移動端有自己的策劃部門,PC端也有;更重要的是,在重大新聞事件的判斷乃至價值觀上并不統一,甚至出現了在同一新聞事件上,一個端口支持《環球時報》,而另一個端口支持《南方周末》。
改革則是把這種以傳播渠道劃分部門的方式,變成以內容方向劃分。以新聞方向為例,原PC新聞中心和原移動新聞中心合并為新的機構。這個機構下又分為新聞生產中心和新聞分發中心。作為“中央廚房”,新聞生產中心負責“做菜”,并把半成品輸送至搜狐PC端首頁、PC新聞首頁、PC彈窗首頁,以及手機搜狐網首頁和新聞客戶端首頁——我們稱之為“五大哨所”。五大哨所的編輯根據各自餐廳的特性,進行進一步加工,呈現在網友面前。
最終頁、全媒體直播等新的表現手法也在這次改革中被一再強調。所以,新出版的2015版采編規范比2014版有了質的飛躍。還有一些過時的手法被淡化了,例如專題制作——二級頁比一級頁要減少80%的用戶。在很多時候,做大專題費力不討好。
最終確定的小冊子約8萬字,共14章,包括300多個案例。在付印之前,我把一些關于移動互聯的章節進行了強化——其中包括新聞客戶端編輯、最終頁編輯、H5頁面的制作等操作手段。門戶已經漸漸衰落,移動互聯代表著新聞的未來。
6
在我的日記里,有一封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后寫給大家的一封信,它成型于2014年9月1日——
……2014年3月22日——暮春的一個下午,在媒體大廈18層會議室,Charles對搜狐新聞提出了新的方向和目標。半年過去,大廈前的樹葉從青到綠;昨日的一場秋雨之后,已有點點泛黃。“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作為改革的先鋒,我想每個人都應該有所收獲——或是薪酬的提升、職務的進階,或是格局與能力的長進,或是破繭成蝶后繼續前行的力量和信心。
從公司層面而言,改革的較大收獲在于減少冗員,更在于流程的理順。29個月前我入職搜狐時,關于“中央廚房、多餐廳分發”的種子就已經在心中植入。而在Charles的戰略部署下,我們終于完成了這個跨越——生產流程和分發流程的建立、“五大哨所”及“最終頁”概念的實現,正如修好了一條通向未來的高速公路。
而在改革的第二季,核心問題是解決在高速路上跑什么車。再品質的渠道,如果缺少了品質內容,就會成為無本之木、無舵之船。作為“頭”,搜狐新聞、搜狐財經、搜狐軍事、搜狐文化,一定是傳播報道之所在,傳遞主流價值觀之所在。
何為“主流”?如果把主流理解為“官方”則大錯。從宏觀而言,主流更是一個時代的方向——是改革開放,是市場經濟,是法治社會,是普世價值觀的傳遞。從微觀而言,主流是選擇什么樣的新聞做報道,是選擇哪個新聞點做縱深,不能王顧左右而言他。正是我們的一條條新聞、一組組報道,積水成淵、積土成山,搜狐新聞的獨到氣質便從中凸顯。
曼德拉逝世時,如果放棄了一個偉人給世界帶來的自由、平等、博愛,而把目光集中在他的花邊新聞上,就是旁門左道;全民狂歡“打老虎”時,如果忽視了法治和程序正義,搞媒體鞭尸,亦不能茍同。當大佬們拿起冰桶往自己頭上澆水時,我們更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我們不反對快樂公益,但無論是快樂還是痛苦,最終的目標是那些罕見病患者是否得到了救助,而非追逐明星濕了幾次身。
搜狐新聞每天要發出大約2萬條內容,我們的初選環節每天要選出1000條稿子,精選200條,精編30條。正如Charles所說,這30條內容,應該是搜狐對世界的一種表達,甚至是一種表態。我希望各位在表達之時,能進行多維度思考——速度、角度、高度、深度,特別是態度與價值觀,所謂“小編輯寫事,大編輯寫勢”。
作為走在時代前沿的媒體人,我們總要給這個社會留下點東西,給互聯網留下點東西,也給我們自己留下點東西。責任也好、使命也好,但更多是對得起自己,不負青春。我希望各位能把追求品質新聞作為一種習慣,把追求作為一種人生態度。繼續加油,在媒體藍海中奮勇前行!
7
這封激情洋溢的信的背后,則是無數的艱辛、淚水和痛苦。改革之前的一個半月,我的父親突發腦出血,昏迷5個月,最終在2014年6月30日辭世。作為家中的獨子,醫院、公司、家成了我每天的“三點一線”,而ICU病房巨大的花費成為一家巨大的負擔。
“中央廚房”說起來簡單,但其實是對此前延續多年生產模式的顛覆性變革。這不僅僅包括著思維模式的改變,包括著組織構架的變化,并延伸出諸多的人的利益沖撞。在我最艱難之時,我每天都在讀孫皓暉先生所著的《大秦帝國》,于是更理解了商鞅的艱難:改革需要多少勇氣,改革需要多少代價!
但在那段日子里,我從沒失望過,也從未退縮。因為根本我沒有退路。每個黃昏,我都會坐在辦公室里,望著窗外的天漸漸變暗,靜靜思考。我習慣把一些關鍵詞寫到紙上,從中尋找它們之間的邏輯,并試圖總結出“論”和“道”的東西。我逐漸讓自己的思維回歸本源——為什么要建立五大哨所?為什么要強調最終頁?為什么要改革?
我突然仰天大笑——那一刻,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究竟什么為王?內容?渠道?產品?技術?都不是。它們充其量都是個“一”,而四個“一”加起來就是“王”字。而用戶就是“王”上面的“點”——擁有用戶,你就可以“主”宰天下。而五大哨所也好、最終頁也好、改革也好,終極目的是為了讓更多用戶認可搜狐新聞!
多年的“格物窮理”終于有所收獲。這一刻,我從一個媒體人轉變成一個互聯網人。
我永遠都不會忘記那個仰天大笑的場景,但在此之后,我再沒有這樣開心過。
在2014年10月舉辦的“第十四屆中國互聯網論壇”上,我做了名為《從“六脈神劍”到“五大哨所”》的主題發言,闡述了搜狐新聞的媒體融合變革,也談到了“主”字的意義。如果把搜狐的PC端視為傳統媒體,把新聞客戶端視為新媒體,“融合”就是如此。
12月初,我偶遇小米CEO雷軍。“大家都說小米創造了一個互聯網神話,5年內做到700億人民幣的銷售額。”他說,“事實上,我們用的是傳統企業的思維做事情。”
小米用同仁堂的思維做產品。“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 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在這家百年老店的門口,懸掛著這樣的對聯。雷軍說,在小米手機選擇代工工廠時,絕不用深圳的那些山寨廠子。為了讓類似富士康這樣的工廠為小米干活兒,他幾乎磨破了嘴皮子。
小米也用了海底撈的思維做服務——永遠超出用戶預期。雷軍現場拿出一個手環展示,說這個可以待機60天。而在我們的概念中,一個手環的待機時間不過三五天。
“在任何時候,品質的產品和服務總會受到歡迎。”雷軍解釋,“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
“在任何時候,品質的報道總會受到歡迎。”我在隨后的總監例會上分享了對雷軍觀點的思考,“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
這讓我對媒體融合的理解更精進一層。此前對報道精益求精的要求、對價值觀的注入也找到了更多理論依據。互聯網新聞必須從傳統媒體那里學習報道最基本的規則——諸如一個1500字的稿子需要有3個互不干預的信源相互印證,這樣才能避免謠言滋生;而傳統媒體需要學會使用互聯網技術進行傳播,這就如同新希望董事長劉永好談“如何使用大數據養豬”一樣。
8
我把這些想法,一字字敲入PC,放進日記夾里。它記錄著我的成長軌跡,并給另外那些渴望成長的人一些參考。但有很多東西,無法寫入這本日記——我只能默默把它們刻在心里。
進入搜狐這3年,特別是出任總編輯這一年多,我經歷了很多人一生都難以經歷的事情。生離死別、功名利祿,乃至因為“泄密”險些遭遇的牢獄之災……就這樣過去了。搜狐新聞不再是之前的搜狐新聞,而我也不再是原來的我,并且永遠回不到當初。
在這個北風吹起的冬日,我拿起吉他,一邊追憶往事,一邊輕輕彈起那首宋冬野的《安和橋北》:
我知道 那些夏天
就像青春一樣回不來
代替夢想的也只能是勉為其難
我知道 吹過的牛逼
也會隨青春一笑了之
讓我困在
——在傳統媒體任職的某讀者
——新華網副總編輯楊新華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生導師、教授沈陽
——湖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湖北省網信辦主任王中橋
在Web2.0時代,傳統新聞人、出身于傳統媒體的互聯網新聞人,都面臨一個問題:當用戶產生內容成為新聞的基本來源與呈現形態,屬于傳統新聞人的對新聞材料的主觀判斷、篩選、組織、修飾等方法是否仍然適用于新的時代?直白地說:老革命遇到了新問題,舊手藝是否還有用武之地?
全媒體互動直播,新聞客戶端,可視化產品,H5頁面,“中央廚房生產,不同餐廳分發”……這樣一本非常務實的書,我看到某些章節時被感動哭了,你信嗎?那天我在一個嘈雜的乒乓球室等孩子時讀到《重大突發事件處理》那章,當讀到哪些級別的事件可以動用哪些級別和部門的人員,每一個級別的事件該如何處置時,我不由自主地流淚了,或許是想象出了那種面對天災人禍突發事件時新聞人奮不顧身撇家遠行的場景,或許是作為新聞人感同身受那些艱辛和執著,或許是感動于搜狐新聞人的專業、細致,面臨大戰役時表現出的從容不迫。這樣一本書足以激起我們從業的熱情,讓我們明白努力的方向。
——在傳統媒體任職的某讀者
給剛剛恍恍惚惚哈哈哈
非常喜歡,排版也不錯
非常滿意,很喜歡
常滿意,很喜歡
很不錯哦,實用
非常好的一套書,紙張印刷都很好,而且價錢便宜,非常值得收藏
學校推薦的,正好當當上有,還有折扣,非常劃算,書的紙張也不錯,印刷精美,值得擁有
老師推薦的科普系列叢書,孩子正在慢慢看,希望能對他今后的學習有幫助。
書挺好的,物流速度快,書的紙質好,印刷正
作為給研究生上課的輔助性材料。
質量不錯,無異味,可讀性強
》寫作N歷時66年,作者超過人,編輯接6近人。它的基礎素材,來自搜狐網前總編輯、本書主編吳晨光G—年的G工作日志超
《超越門戶》寫作歷時3年,作者超過100人,編輯團隊接近30人。它的基礎素材,則來自吳晨光這位搜狐網前總編輯2012—2015年的工作日志。
發貨很快,第一天下單,次日傍晚就收到了。內容還沒看,不過紙質很一般,有些地方看起來不是特別清晰
關鍵是書的內容好,但是印刷看起來有點瑕疵,不知道是不是提前發售的原因。東西發了好久收不到,找客服才得以解決
翻開書里面的紙個人不是很喜歡,像盜版的是的,但不影響觀看,不過總體很喜歡,送的太快了
看了之后很有收獲也很感動 pc端到移動端 這個變革的時代媒體人都在成長
作為網絡媒體從業人員,必不可少的一本工具書。
棒,全面介紹了搜狐的運作模式,正好用來寫論文了
對新聞傳播有很好的了解和學習,期待這類書多多開發出來,能學到很多
書很不錯,既有理論又有實務,而且結合了很多真實案例,可讀性很強,讀后受益匪淺。但是版權頁居然裝訂反了成為一大瑕疵,這種扣分項也是冤。
一家富不是富家家富才是富,搜狐超越門戶的精神造就它好我也好!
質量很不錯!內容也好,對新媒體、新聞感興趣的推薦一看!學到很多
作為門戶網站的從業者,我們也是亟待轉型的,搜狐其實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樣本,很有啟發。
這是我讀過的最好的一本很好的書,讀了這本書我覺得自己找到了方法,謝謝吳老師,很感謝!之前都是看別人的,這次我一口氣買了八本,自己珍藏一本,其他送給同學同事,讓大家從此愛上演講,從此自信起來!!!!!!
書非常好,適合學習新聞的人看,老師推薦的,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新聞水平,也為以后的新聞學習與實踐提供借鑒。
超越門戶:搜狐新媒體操作手冊做的—10—108R獻給搜狐新聞采編前一段時間,同學大曲在自己創辦的公號曲解直說6里,推介了搜狐一本內部資料,名字超越門戶:搜狐新媒體操作手冊。這是一G本可以為互聯S網新S聞行業樹立規范R的教材。年前的《新浪之道》代表了時8代門戶網站的報道理念,《超越超S越門戶:搜狐新媒體操作手冊。如何拿捏擁抱新時代的姿態與遵循舊傳統H的原則之間的分寸與界限,則是其產生化學反應的訣竅8,這也正是傳統超越門戶:搜
超越門戶W》【移動互聯44】移動互聯4時代,新聞怎么做?新媒超越門戶:搜狐新媒A體操作手冊新聞的寫法:全媒體實戰攻略》《當代媒體4新聞寫作與報道》《媒介倫理:案例與道B德推理(第九版E)》元旦后,超越門戶:搜狐新媒體操作手冊戰互聯網企業公關行業。6我將對此書的閱讀,視作對往日歲月的懷念,它提醒我8,自己曾投身于多么富有蓬勃朝氣超越門戶:搜C狐新媒體操作手冊狐網、搜狐新聞中央廚房生產、不同TY餐廳分發的改革理念,一位總編M輯自Y述6在變革中的震痛、思考、創新。為超越門戶:搜狐新媒體操作手冊懷、眼界、格局、理念,小到標題10的擬制、版面的編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