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圖書
人氣:91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

1.《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全新修訂升級版,改寫十萬字,更加精煉,可讀性更強! 2. 柴靜作序、劉瑜作跋、羅振宇 老六 余世存聯名推薦! 3. 曾國藩是正直、清廉、智慧的正人君子 又是深嵌體制核心的職業官員 這是一...

編輯推薦

1.《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全新修訂升級版,改寫十萬字,更加精煉,可讀性更強!

2. 柴靜作序、劉瑜作跋、羅振宇 老六 余世存聯名推薦!

3. 曾國藩是正直、清廉、智慧的正人君子 又是深嵌體制核心的職業官員 這是一部中國政治教科書,通過本書所描繪的曾國藩,可窺見中國傳統官場 微妙而復雜的“潛規則”

4.從憤青到成功的官員,經歷五次恥辱,如何“脫胎換骨”。30歲前后截然不同的曾國藩為廣大的青年展示了一個年輕人是如何從理想走向現實 的,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張宏杰作品推薦:

作者簡介

張宏杰:蒙古族,1972年生于遼寧。東北財經大學經濟學學士,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清華大學博士后。曾先后就職于某金融機構及某大學。著有《中國國民性演變歷程》《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饑餓的盛世》《坐天下很累》等。《百家講壇》主講人,大型紀錄片《楚國八百年》總撰稿。

目錄

序 歲月讓人從批判走向了建設 / 柴靜

自序 從細節中發現的曾國藩

及時編 正面:從“憤青”到“老奸巨猾”

及時章 曾國藩一生的五次恥辱

一、秀才考試被考官公開批責

二、“畫圖甚陋”遭同事譏笑

三、批評皇帝與被“京師權貴唾罵”

四、在長沙“打脫牙和血吞”

五、曾國藩的江西之困

第二章 用笨人,做笨事:湘軍的制勝之道

一、“選士人,領山農”

二、“結硬寨,打呆仗”

第三章 “病人”曾國藩

一、天生身體素質不佳

二、勞累過度又添疾病

三、尚強力勤與養生克己

四、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第四章 曾國藩是如何“脫胎換骨”的

一、三十歲前是庸人

二、“脫胎換骨”

第五章 曾國藩的私人生活

一、曾國藩是否得過梅毒

二、曾國藩為什么納妾

第二編 左側面:曾國藩的收入和支出

第六章 京官曾國藩的經濟生活

一、一中進士,身價百倍

二、翰林曾國藩的“窘”生活

第七章 “不要錢”的“大帥”

一、最清廉的統帥

二、曾國荃到底賺了多少錢

第八章 既清又濁的總督生涯

一、總督的“養廉銀”與“陋規”

二、大清二百年無此總督衙門

三、曾國藩的遺產

第三編 右側面:迷信和天命

第九章 曾國藩的風水、相面、算卦和天命

一、從信風水到信天命

二、精通相面,粗通算卦

三、曾國藩從神秘文化中得到了什么

第十章 曾國藩的笨拙與精明

一、智商不過中等

二、與眾不同的“笨拙”,成就非同一般的精明

跋 成圣又如何 / 劉瑜

在線預覽

及時章 曾國藩一生的五次恥辱

同治五年(一八六六年),五十五歲的曾國藩在家書中對曾國荃回顧了他一生的三次“為眾人所唾罵”及三次軍事大失敗:

余庚戌、辛亥間為京師權貴所唾罵,癸丑、甲寅為長沙所唾罵,乙卯、丙辰為江西所唾罵,以及岳州之敗、靖江之敗、湖口之敗,蓋打脫牙之時多矣,無一次不和血吞之。

第二年,他又在家信中對曾國荃回顧了平生“四大塹”:

余生平吃數大塹,而癸丑六月(咸豐三年即一八五三年六月被趕出長沙)不與焉。及時次壬辰年(道光十二年即一八三二年)發佾生,學臺懸牌,責其文理之淺;第二庚戌年(道光三十年即一八五〇年)上日講疏內,畫一圖甚陋,九卿中無人不冷笑而薄之;第三甲寅年(咸豐四年即一八五四年)岳州、靖港敗后棲于高峰寺,為通省官紳所鄙夷;第四乙卯年(咸豐五年即一八五五年)九江敗后赧顏走入江西,又參撫、臬;丙辰被困南昌,官紳人人目笑存之。

綜合這兩封信,讓我們來歷數一下曾國藩平生的五大恥辱。

一、秀才考試被考官公開批責

及時次是“壬辰年發佾生,學臺懸牌,責其文理之淺”。

壬辰年是道光十二年,這一年二十一歲的曾國藩又一次參加秀才考試。也許是天資確實鈍拙,也許是父親兼老師曾麟書的教育方法有問題,曾國藩此前五次考秀才,都名落孫山。道光十二年這一次,曾國藩考前下了苦功準備,考后也自覺發揮不錯。結果發榜之日,卻被學臺(即湖南省學政,相當今天的省教育廳長)懸牌(公告),責其“文理太淺”,以佾生注冊(“佾生”是指考秀才雖未入圍但成績尚好者,選取充任孔廟中祭禮樂舞的人員。獲“佾生”資格則下次考試可免縣試、府試,只參加院試即可,故稱“半個秀才”)。

在一般人看來,獲得“佾生”資格也算是小有收獲,值得祝賀。曾國藩卻視在大庭廣眾之下被懸牌批責為奇恥大辱。回到家塾“利見齋”,他閉門不出,咬牙發憤。沒想到這一次“懸牌批責”,居然如當頭棒喝、醍醐灌頂,學了十六年也沒有學通的曾國藩有如桶底脫落,豁然貫通,突破了父親刻板教育下形成的僵化文筆思路,文理大進。轉過年來,第七次參加考試,終于中了秀才。這平生及時大辱居然成了曾國藩一生功名的開場鑼。又一年,他就中了舉人;又四年,中進士,點翰林,從此飛黃騰達。

二、“畫圖甚陋”遭同事譏笑及時章 曾國藩一生的五次恥辱

同治五年(一八六六年),五十五歲的曾國藩在家書中對曾國荃回顧了他一生的三次“為眾人所唾罵”及三次軍事大失敗:

余庚戌、辛亥間為京師權貴所唾罵,癸丑、甲寅為長沙所唾罵,乙卯、丙辰為江西所唾罵,以及岳州之敗、靖江之敗、湖口之敗,蓋打脫牙之時多矣,無一次不和血吞之。

第二年,他又在家信中對曾國荃回顧了平生“四大塹”:

余生平吃數大塹,而癸丑六月(咸豐三年即一八五三年六月被趕出長沙)不與焉。及時次壬辰年(道光十二年即一八三二年)發佾生,學臺懸牌,責其文理之淺;第二庚戌年(道光三十年即一八五〇年)上日講疏內,畫一圖甚陋,九卿中無人不冷笑而薄之;第三甲寅年(咸豐四年即一八五四年)岳州、靖港敗后棲于高峰寺,為通省官紳所鄙夷;第四乙卯年(咸豐五年即一八五五年)九江敗后赧顏走入江西,又參撫、臬;丙辰被困南昌,官紳人人目笑存之。

綜合這兩封信,讓我們來歷數一下曾國藩平生的五大恥辱。

一、秀才考試被考官公開批責

及時次是“壬辰年發佾生,學臺懸牌,責其文理之淺”。

壬辰年是道光十二年,這一年二十一歲的曾國藩又一次參加秀才考試。也許是天資確實鈍拙,也許是父親兼老師曾麟書的教育方法有問題,曾國藩此前五次考秀才,都名落孫山。道光十二年這一次,曾國藩考前下了苦功準備,考后也自覺發揮不錯。結果發榜之日,卻被學臺(即湖南省學政,相當今天的省教育廳長)懸牌(公告),責其“文理太淺”,以佾生注冊(“佾生”是指考秀才雖未入圍但成績尚好者,選取充任孔廟中祭禮樂舞的人員。獲“佾生”資格則下次考試可免縣試、府試,只參加院試即可,故稱“半個秀才”)。

在一般人看來,獲得“佾生”資格也算是小有收獲,值得祝賀。曾國藩卻視在大庭廣眾之下被懸牌批責為奇恥大辱。回到家塾“利見齋”,他閉門不出,咬牙發憤。沒想到這一次“懸牌批責”,居然如當頭棒喝、醍醐灌頂,學了十六年也沒有學通的曾國藩有如桶底脫落,豁然貫通,突破了父親刻板教育下形成的僵化文筆思路,文理大進。轉過年來,第七次參加考試,終于中了秀才。這平生及時大辱居然成了曾國藩一生功名的開場鑼。又一年,他就中了舉人;又四年,中進士,點翰林,從此飛黃騰達。

二、“畫圖甚陋”遭同事譏笑

|一|

第二次大辱,曾國藩的說法有兩種,一種是“余初為京師權貴所唾罵”,一種是“庚戌年上日講疏內,畫一圖甚陋,九卿中無人不冷笑而薄之”。這講起來就要費些筆墨了。

曾國藩的京官生涯,僅從升遷角度看,是一帆風順的。在京期間,他十年七遷,傲視群曹,從一個普通進士迅速成為副部級官員,這在道光年間是極為罕見的。

傳統時代,人生的全部價值似乎都濃縮在升官發財四字之中。剛剛步入政治高層之際,曾國藩是十分興奮的。他寫家信說,“由從四品驟升二品,超越四級,遷擢不次”,如此順利,連他自己都感到很意外。他不無自負地說:“不特仆不自意其速化至此,即知好三數人,亦未敢為此不近情之稱許。” 也就是說,不但我當初沒想到自己會升得這樣快,就是那些非常推重我的好朋友,也沒有人敢做這樣大膽的預期。得意之態,溢于言表。

然而,翻檢曾國藩在京期間的詩文,我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一路飛黃騰達之時,曾國藩的許多詩文中卻充滿了失望、不滿和頹喪之語。

比如這一首:

我雖置身霄漢上,器小僅濟瓶與罍。

立朝本非汲黯節,媚世又無張禹才。

似驢非驢馬非馬,自增形影良可咍。

…………

這是寫給好友劉蓉的。意思是說,別看我現在身居廟堂之高,其實只是廟堂之上一個沒用的小擺設。我既無法像漢代大臣汲黯那樣不顧性命直言進諫,也無法像張禹那樣,甘言媚世,謀取高位。天天這樣不上不下、非驢非馬地混日子,只覺得自己面目可憎而已。

再看另一首:

微官冷似支床石,去國情如失乳兒。

…………

徑求名酒一千斛,轟醉王城百不知。

…………

這是寫給弟弟們的。意思是說,我現在做這么一個小官,每天的工作如同支床石一樣,疲倦麻木。我天天想念家鄉,如同離了娘的小孩。愁悶極了,不如干脆找幾瓶好酒,喝得大醉,什么都不知道好了。

有時候,他居然后悔進入仕途,夢想過上野人生活:

憾我不學山中人,少小從耕拾束薪。

…………

世事癡聾百不識,笑置詩書如埃塵。

道光二十九年(一八四九年)十月初四,也就是他升位實職副部長后十個月,他在家信中竟然做了這樣的表示:“吾近于宦場,頗厭其繁俗而無補于國計民生。惟勢之所處,求退不能。但愿得諸弟稍有進步,家中略有仰事之資,即思決志歸養,以行吾素。”

也就是說,他這個副部長感覺自己的所作所為于國計民生無補。如果幾個弟弟有誰能夠出來做官,家里生計不至于困窘,他就打算辭官回家,侍奉堂上老人,不再混跡于官場了。

這樣的文字還有許多。在寫給陳源兗的信中,他說自己“時時有歸家奉養之志”。咸豐元年(一八五一年)在寫給歐陽兆熊的信中說自己近年來因“官牽私系,遂成廢物”,“本欲移疾歸去,不復尸素此間,重乖高堂之望,又逋責稍多,賈豎未能貰我,以是濡滯計期。歲以內,終當蟬蛻,不顧從子于萬山中耳。” 也就是說,本想回家奉養父母,但是欠債太多,籌不到路費。不過不久之后,總會克服困難,返回家鄉。在復江忠源信中也說:“計期歲內外,亦且移疾歸去,閉關養疴,娛奉雙親。自審精神魄力,誠不足任天下之重,無為久虱此間,赧然人上也。”

是什么讓他如此郁郁寡歡呢?

|二|

是道光晚年的政治低氣壓使曾國藩喘不過氣來。

道光年間的大清王朝是一個病勢危急、行將就木的病人。外部,鴉片戰爭讓中華帝國臣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顛覆性的打擊。內部,腐敗已經滲透了帝國機體的每一個細胞,四肢五臟,無不腐爛,一場翻天覆地的大起義正在醞釀之中。

在這種情況下,大清朝的政治家們卻燕巢幕上,安之若素。

道光皇帝在歷史上以儉樸聞名,據故宮現存的畫像看,道光皇帝確實節儉到了“骨瘦如柴”的地步。然而,他的能力也就到此為止了。道光皇帝的政治性格是因循疲沓,茍且偷安。道光朝先后出任首輔的曹振鏞、穆彰阿、潘世恩等人,也都是“多磕頭,少說話”的角色。他們謹遵道光“修修抹抹”、敷衍度日的政治方針,山雨欲來風滿樓,滿朝卻昏睡如醉,大家如同坐在一輛老舊破車里的乘客,眼看著它奔向深淵,卻都噤口不言,如同不涉己事。

只有曾國藩郁懷如焚。早在道光二十四年(一八四四年),太平天國起義六年多前,曾國藩就敏銳地預感到,一場席卷全國的大動亂正在隱隱醞釀之中。那一年,他結識了后來的名將江忠源。在送江氏出京時,他對朋友說:“是人必立功名于天下,然當以節義死。”“時承平日久,聞者或駭之” 。可見,他已知大亂之不可避免。

身居翰林之時,他只能讀書養望,對國家政治沒有發言權。及至位列卿貳,他以為自己終于可以一展身手了,卻發現正如同王蒙的那句話一樣:“當了部長,才知道官小。”很多看上去很崇高的職位,并不像想象的那樣可以呼風喚雨。曾國藩發現,在因循懈怠的政治氣氛下,他雖然身為副部長,但想要登高一呼,推動大清王朝進行根本改革,沒有任何可能。他在禮部副部長任上,24小時到晚雖然沒有片刻休息,但忙的都是些“等因奉此”之類的公事,對國家大政絲毫無補。偶爾提一些革新主張,也都被部長大學士們棄置一旁,根本不予考慮。

這種污濁混沌的官場風氣,讓曾國藩感覺喘不過氣來。他的書信文章中,充滿了牢騷、憤懣和無奈。曾國藩對大部分同僚是十分看不起的:“國藩從宦有年,飽閱京、洛風塵。達官貴人,優容養望,與在下者軟熟和同之象,蓋已稔知之。” 也就是說,他做官有年,飽知官場習態。在上者但知做出一副寬大優容的樣子,來培養自己的人氣。在下者辦事一味軟媚求同,打圓場,做老好人。他后來對劉蓉說:“國藩入世已深,厭閱一種寬厚論說,模棱氣象,養成不白不黑不痛不癢之世界,誤人家國,已非一日。偶有所觸,則輸囷肝膽,又與掀振一番。”

|三|

道光三十年正月,道光皇帝去世,年方二十、血氣方剛的咸豐登基,罷黜穆彰阿,下詔“求言”。一時“天下稱快”,朝野上下,為之一振。

曾國藩心情激奮,上了一道《應詔陳言疏》,痛斥當時的“以畏葸為慎,以柔靡為恭”的官場作風,曲盡當時官場的丑惡形態:

京官之辦事通病有二,曰退縮,曰瑣屑。外官之辦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顢頇。退縮者,同官互推,不肯任怨,動輒請旨,不肯任咎是也。瑣屑者,利析錙銖,不顧大體,察及秋毫,不見輿薪是也。敷衍者,裝頭蓋面,但計目前剜肉補瘡,不問明日是也。顢頇者,外面,而中已潰爛,章奏粉飾,而語無歸宿是也。

曾國藩建議皇帝舉行“日講”,即加強學習,以本身的振作之氣,扭轉官場的泄沓之風,同時改革官員選拔辦法,使進取之員有機會脫穎而出。

這道奏折得到了良好的反應。皇帝對他大為贊賞:“禮部侍郎曾國藩奏陳用人三策,朕詳加披覽,剴切明辯,切中情事,深堪嘉納。”皇帝對他提出的“日講”建議最感興趣,命令他詳細解釋。于是曾國藩精心準備講稿,并且畫了一張解釋講堂布局的圖表。不過他本不擅畫,這張圖畫得相當難看。

講稿在九卿中傳閱之后,曾國藩成了北京官場議論的中心。大家議論的不是他的赤心血誠,而是譏笑他“畫圖太陋”。就這個水平,還充什么圣人門徒!

這固然是曾國藩準備不充分導致的自取其辱,其實又何嘗不是北京官場當中看他風頭太盛、鋒芒太露而引發的自然反應。官場當中,對曾國藩這個憨頭憨腦坐直升機飛上來的湖南愣頭青早就憋了一肚子氣了。木秀于林,風必摧之,鋒芒畢露,人必非之。眾人皆醉,我也只好喝上幾杯。天塌大家死,中國的事,急不得。激動、憤怒、抨擊、更張,都是不成熟的表現。因此,要成熟,要心胸開闊,要辯證地、地看問題。天塌大家死,我何必獨著急?

看到他的奏折中把京官描寫得如此不堪,官員們氣不打一處來。好嘛,滿朝皆醉你獨醒,滿朝皆濁你獨清?就你對大清朝忠心耿耿,我們都是廢物?皇帝下了一個求言詔,你就真的獨抒己見,把大家一竿子全打倒?

因此,曾國藩的這個“笑話”很快騰于眾口,風傳全城。人們見了他,都“目笑存之”,令曾國藩無地自容,寒了一輩子。這就是曾國藩所說的“平生第二大塹”。

三、批評皇帝與被“京師權貴唾罵”

|一|

這“第二大塹”并沒有使曾國藩沮喪消沉,反而更加激起了他和這個官僚體系戰斗的決心,堅定了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意志。在一年多的時間里,他滿懷赤誠,盡忠竭智,先后上了《應詔陳言疏》《條陳日講事宜疏》《議汰兵疏》《備陳民間疾苦疏》《平銀價疏》等多道奏疏,深入地指出了大清面臨的種種危機、官僚體系存在的諸多問題,呼吁皇帝大刀闊斧,加以徹底改革。

這些折子是曾國藩披肝瀝膽殫精竭慮的產物。他以為,新皇帝既然振作有為,肯定會采納他的建議。然而,事實證明,他太過天真了。咸豐皇帝并沒有這個魄力。咸豐心胸狹窄,氣質庸弱,談不上雄才大略。他對如何駕馭大清政治心無定見,曾國藩上的這些折子,他草草讀了一遍,隨口夸獎幾句,事后卻扔進廢紙簍,沒了下文。

曾國藩大失所望,郁悶不已,給友人寫信說:

自客春求言以來,在廷獻納,不下數百余章,其中豈乏嘉謨至計?或下所司核議,輒以“毋庸議”三字了之。或通諭直省,則奉行一文之后,已復高閣束置,若風馬牛之不相與。……而書生之血誠,徒以供胥吏唾棄之具。每念及茲,可為憤懣。

也就是說,自從皇帝發下求言詔書以來,上書言事的,有一百多人。其中有許多有見地的奏章,發到有關部門討論的時候,得到的只是“沒什么價值,不必討論”這幾個字的答復。或者發到各省執行,但是一通上諭之后,各地沒有反應,朝廷也很快忘了這件事。讀書人掏心掏肝的血誠,只變成了辦事員紙簍中的廢紙。每想及此,心中怎不憤懣。

曾國藩的心情越來越焦急。因為天下大亂已經從可能變成了現實。咸豐元年,太平軍起,很快席卷廣西。對于這場大亂,咸豐皇帝毫無準備。他就像一只沒頭的蒼蠅一樣,指揮混亂,布置失措。曾國藩的內心被焦灼得日夜不安:“內度身世,郎署浮沈(沉),既茫乎未有畔岸;外觀鄉里,饑溺滿眼,又汲汲乎有生涯日蹙之勢。進不能以自效,退不能以自存,則吾子之迫切而思以吁于九閽者,實仁人君子之至不得已也。”也就是說,自度身世,在各部之間俯仰升沉,不知道最終是個什么結果。再觀天下,到處是貧不聊生之人。向前無法貢獻自己的才智于國家,退后無法很好地營謀自己的出路,除了直接向皇帝上書之外,還有什么辦法呢?

曾國藩認為,要想挽救大清帝國,只有敲打醒這個糊涂皇帝才行。在強烈的責任感支配下,以謹慎聞名的曾國藩做出了一個晚清官場極為罕見的舉動:直言批評皇帝。他上了《敬呈圣德三端預防流弊疏》,鋒芒直指咸豐皇帝的三個缺點:

一是見小不見大,小事精明,大事糊涂。他批評皇帝有“瑣碎”之風,“謹于小而反忽于大”,成天把精力用于挑大臣們的禮儀疏漏之類的小毛病,苛于小節,疏于大計,對派往廣西鎮壓起義的人員安排不當。

二是“徒尚文飾”,不求實際。鼓勵大家進言,大家提了不少意見,其中怎么也會有幾條有見解的吧?結果卻都是批了“無庸議”三字而已,沒有一項落實。“閑有特被獎許者,手詔以褒倭仁,未幾而疏之萬里之外。優旨以答蘇廷魁,未幾而斥為亂道之流,是鮮察言之實意,徒飾納諫之虛文。”偶爾有幾個被肯定的,也沒有好結果。剛剛親書手諭表彰倭仁,不久就驅之于萬里之外。剛剛肯定蘇廷魁的圣旨,不久又批評他是離經叛道。看來您所謂求言,并無誠意,只不過是想獲得肯于納諫之虛名而已。

三是剛愎自用,飾非拒諫,出爾反爾,自食其言。一開始說聽取大家意見,現在卻動不動就說大權“朕自持之”“豈容臣下更參末議”。

曾國藩希望自己的這道奏折,能起到當頭棒喝的作用,使皇帝幡然猛醒,改弦易轍。他也希望通過自己的行動,在朝廷中引發直言的風潮:“現在人才不振,皆謹小而忽于大,人人皆習脂韋唯阿之風,欲以此疏稍挽風氣。冀在廷(大臣)皆趨于骨鯁而遇事不敢退縮。此余區區之余意也。”這個想法顯然是相當天真。明代大臣以冒著生命危險批評皇帝為榮,對皇帝嘻怒笑罵者本多,但清代體制威嚴,君臣之分,凜若天淵,大臣們給皇帝的文字,字斟句酌,務為恭順,極少諫諍之語。自從乾隆初年孫嘉淦的《三習一弊疏》之后,大清王朝一百多年間從來沒有出現過如此直接坦率地批評皇帝的奏折。年輕氣盛而又自尊心特別脆弱敏感的咸豐皇帝的反應可想而知。史載:“疏上,帝覽奏大怒,摔諸地,立召軍機大臣,欲罪之。”把奏折摔到地上,立刻想把曾國藩抓起來。幸虧祁寯藻、季芝昌等大學士為之苦苦求情,才使曾國藩免于獲罪。在大臣們的勸諫下,咸豐皇帝轉而假惺惺地夸獎了曾氏幾句,但又下了長篇上諭,細細為自己一一辯解,針鋒相對地駁回了曾國藩的主要指責。

皇帝大發雷霆,曾國藩并不感覺意外。但皇帝的嘵嘵置辯讓他認識到,通過苦口直諫使皇帝猛然驚醒、洗心革面是不可能的。在此之后,他還是不斷地上建議改革的奏折,不過多是就事論事,不再有類似的戇直之言了。

|二|

那么,“為京師權貴所唾罵”又是怎么回事呢?

曾國藩晚年回憶:“昔余往年在京,好與諸有大名大位者為仇,亦未始無挺然特立不畏強御之意。”

大名大位者之一,就是那位因鴉片戰爭而出名的琦善。琦善出身貴族,聲名早達,三十歲就當了河南巡撫,一度位極人臣,在朝廷中根深蒂固。雖因鴉片戰爭而被道光“革職鎖拿,查抄家產”,但不久就獲重新起用,任陜甘總督。咸豐即位后,有人參奏他在陜甘總督任內“妄加誅戮”,“將雍沙番族刑求逼供,殺斃多名”。皇帝命革職交刑部審訊。

雖然兩度獲罪,琦善在京中人緣卻一直很好。回到北京后,會審人員只尋“微瑣細事”令琦善回答,實際是為他開脫罪責。刑部尚書恒春甚至要將舉報人薩迎阿的四名下屬當作罪犯抓來,與琦善一同審訊。這明顯是違反大清律的。然而對這個建議,滿朝無人反對。只有當時兼屬刑部侍郎的曾國藩挺身而出,拍案而起,說:“琦善雖位至將相,然既奉旨查辦,則研鞫乃其職分;司員職位雖卑,無有傳入廷尉與犯官對質之理。若因此得罰,將來大員有罪,誰敢過問者?且諭旨但令會審琦善,未聞訊及司員,必欲傳訊,當奏請奉旨,然后可。”

就是說,琦善雖然權高位重,但既然奉旨查辦他的罪行,則自然應該以罪犯待之。舉報他的那幾個司員官位雖低,現在也仍然是朝廷命官,怎么能像罪犯一樣抓來當堂對質?如果舉報者被這樣對待,將來再有大員犯罪,誰敢過問?況且皇帝只命會審琦善,并沒有命令兼審其司員。如果一定要傳訊司員,那必須先請旨。

曾國藩“詞氣抗厲”,“四坐為之悚動”,刑部尚書恒春不得不取消了這個動議。懾于曾國藩的剛直,咸豐二年(一八五二年)四月,琦善被革職,發往吉林效力贖罪。

另一個“大名大位”者是賽尚阿。咸豐二年初,賽尚阿等因為在鎮壓太平天國起義軍的過程中調度不力,日久無功而“交部議處”。朝中眾人多力圖為之寬減,只有曾國藩“以軍務關系重大,議處罪名,宜從重者,不當比照成例”。

但會議還是決定從寬處罰。曾國藩不服,“會議罷后,公專折奏請從嚴議處”。 賽尚阿因此終被革職。

本來,曾國藩在京官中人緣頗好。然而,這兩次挑戰“大名大位”者,讓他的人際關系網出現巨大破洞。因為琦善門生故舊遍天下,與穆彰阿關系也頗深。曾國藩打破了“官官相護”的潛規則,成為官場上的異類。案子審完之后,許多人與曾國藩拉開距離,甚至不再往來。他在官場上的處境愈益孤立。“諸公貴人見之或引避,至不與同席。”在背后當然更是遭到無數詆毀之詞。彈劾賽尚阿又得罪了一大批人。因此,曾國藩在咸豐二年幾乎成了京師人人唾罵的人物。

在北京的一段日子,曾國藩動輒得咎,精神十分痛苦,越來越想念家鄉了。國事頹唐,他百計奮斗,卻絲毫無補,不免又一次萌生了退志:“粵西事用銀已及千萬兩而尚無確耗,戶部日見支絀,內庫亦僅余六百萬。時事多艱,無策以補救萬一,實為可愧!明年擬告歸,以避尸位素餐之咎。”在給羅澤南的信中亦云:“計稍遲歲時,即當解組歸養,從吾子與孟容(指羅澤南與劉蓉)于萬山恬寂中耳。”

咸豐二年六月,曾國藩終于得到了江西鄉試正考官的外差。他興沖沖地逃離這個讓他失望而厭惡的京城,準備從此引退歸山。不料剛走到安徽太和縣,接到了母親去世的訃聞,當即換裝回鄉奔喪,至此正式結束了他十四年的京宦生涯。

媒體評論

這個深嵌在體制核心中的職業官員,要以一種窮根究底的笨拙憨態,扎硬寨,打死仗,從皇家文化中解放出來,從道德誡命中解放出來,開始松綁掙脫,使這一階層開始擁有自己的獨立身份。曾國藩能成為曾國藩,靠的不是道德勇氣,而是精神上不斷地自我更新,“前世所襲誤者,可以自我更之;前世所未及者,可以自我創之”。

——柴靜

曾國藩這個人很有意思。他出身卑微,資質平平,剛出道時是個見到啥不平事都要嘰歪兩句的“小憤青”;30歲時立志做圣人,跟朋友喝酒要反省,見到美色要反省,夢到發財要反省。中年之后創立湘軍,只手挽救了大清王朝,卻落下了“漢奸”“曾剃頭”的罵名。這就是張宏杰給我們呈現的曾國藩:一生都活在矛盾與沖突中,一個有靈魂有體溫有意思的“圣人”。

——羅振宇

張宏杰是真喜愛曾國藩。在新書《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中,他把曾國藩刻畫成一個正直又不乏圓通、清廉卻也有掙扎、智慧但又有點笨拙的學習型人才。正直、清廉、智慧固然是正人君子的題中之義,但是圓通、掙扎、笨拙則給他增添人性的質感——高大全這款男人早就out了,據說現在流行的是“缺陷美”。 ——劉瑜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布達拉**的評論:

讀了這本書,才知道原來圣人也和普通人一樣,都有一些缺陷與短處。曾國藩同樣做事拖沓,同樣性格急躁等等,只不過他下決心去改正,并且日復一日的自省。他同樣意志不夠堅定,但他用盡一切辦法堅持下去了。圣人與我們不同只一詞可區分:持之以恒。

2014-04-26 19:13:01
來自J***6(**的評論:

張宏杰的這本書從曾國藩性格,經濟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分析了曾國藩的一生。值得一看一本好書。

2017-06-09 11:17:30
來自醒悟簽**的評論:

理想源于現實又高于現實,通往理想的道路時常布滿荊棘,這就需要我們借鑒書中曾國藩面對困境時的心態與處事哲理,曾國藩的有恒毅力,曾國藩的方圓自通,做一個有原則有思想有志氣的人。書是正版,很不錯。

2014-04-26 08:53:5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一直了解的,保有曾國藩家書,但那只是他為人父,為人子的一方面。這本書客觀全面地解讀了曾國藩這個人。是一本很值得閱讀的書。

2017-10-17 09:04:35
來自何必作**的評論:

這本書不僅講述曾國藩的一生經歷,也道出了許多很受用的為人處世之說,寫作手法很新穎,教給了我們很多道理。圣人也是由普通人歷練而來的,沒有人一生下來就是圣人,這需要日復一日的自省與提高。這點深有感悟。

2014-04-26 19:31:56
來自金子總**的評論:

曾國藩一生遭遇了五大挫折,通過日復一日的自省與修身,最終成為一代名人。我們要學習曾在困境中不低頭,不放棄的精神。曾國藩一生的勤與恒,一生的自省,在人類精神征途上樹起了一座令人不得不肅然起敬的豐碑。后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可以好好學習曾的修身養性之道。

2014-04-26 14:21:05
來自一點點1**的評論:

從憤青到成功的官員,經歷五次恥辱,如何“脫胎換骨”。30歲前后截然不同的曾國藩為廣大的青年展示了一個年輕人是如何從理想走向現實 的,極具現實指導意義。

2017-08-18 14:00:2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可讀性還是比較強的,尤其是別人都是從曾國藩的從政之道方面考慮,本書則是把曾國藩放在自身的時代,盡量還原他作為一個人的多面性

2017-08-31 19:45:0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額 本人不怎么喜歡清朝,當然清朝的瓷器除外,所以對曾國藩也不怎么喜歡,好多人都喜歡曾,這本書讀了一半就放下了 一是因為我本人對曾國藩不怎么感興趣,二是因為買了其他書…等我真正靜下心來的時候再看吧,

2015-07-02 01:21:03
來自米蘭lad**的評論:

首先很喜歡柴靜寫的序。其次作者張宏杰筆下的曾相當真實嚴謹。俗話說讀史使人明智,我認為除此之外還可以使人擁有寬廣的胸懷。當代青年應該學習曾國藩堅持日課,自省自警的方法和恒定終生的品質。學習曾國藩的外圓內方。

2014-04-26 19:25:57
來自。***(**的評論:

第二次購買,我非常喜歡的一本書,曾國藩一生克己修身,可以說“恒”與“勤”貫穿了曾國藩的一生,一生成就,值得后人學習

2017-05-10 15:41:26
來自海邊看**的評論:

這是我看過的曾國藩傳記最特別的一本!里面分為正側面,正面自然是圣人曾國藩,側面是凡人曾國藩的不斷成熟,完美。 這本書印刷精美,信息量全。喜歡曾國藩的一定要收藏!!!

2014-09-14 10:15:44
來自taikae**的評論:

此總H督衙N門 三、曾國藩的遺產第三編 右側面:迷信和天命第七章 曾國藩的風水、相面、2算卦和天命 一、從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全

2016-01-05 16:14:2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花了一整天將書看完了,書中引用了很多的曾國藩的書信原稿內容,讓書變得更有說服力。但是也出現了很多生僻字,讀起來不是很順暢。內容上來說,我覺得比其他寫曾國藩的書更顯有血有肉,給讀者立體的展現了一個中興名臣的風采。

2014-08-06 09:43:49
來自夜***(**的評論: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 從哪里的書單狗推薦知道的這本書,曾國藩一直是毀譽參半的歷史名人,資質不高,勤能補拙,問題是這么牛逼的成就,幾乎成圣了,資質能不高?祖墳能不冒青煙?一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來看,遠未達到拼資質的地步

2017-05-23 17:37:31
來自生命在**的評論:

這本書,不僅是歷史書,還是人物傳記,人物傳記給我們帶來無窮的榜樣的力量,這些是曾國藩語錄、曾國藩的××之道這樣的書,所不能提供的,老實說,我就是在曾國藩同學的激勵下,開始制定日課表了!需要勵志的同學也可以看看,比雞湯強多了!

2014-05-03 21:04:42
來自要是沒**的評論:

這本書真的是很不錯!從中不僅看到了曾國藩的一生,也能領悟到曾國藩何以達到此種境界!成為一代圣相!被曾國藩的大智慧所感染,這不是看過就可以束之高閣的書,這本書的內容在生活中工作中每時每刻都可以用到,好好保存。

2014-05-03 21:15:15
來自曖昧旳**的評論: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采取的細節化的寫作方式,就提供給讀者穿越的現實感。曾國藩成為我們身邊一個鮮活、有溫度的存在,這個人在千年未遇之大變局里,以平平資質,致力于一個高遠不可及的人格目標,下了扎扎實實的克己之功,一生尚“拙”。

2014-05-03 21:09:13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 在當當網買書從來都沒有失望過,一代重臣封疆大吏,到底有什么樣的人生閱歷能寫出冰鑒,這本書就揭曉答案,還沒開始看,得到一本好書,相當激動!

2017-01-17 14:10:1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看過了曾國藩的家書,曾國藩的書正面與側面,應該不錯

2017-09-04 21:04:57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經典書籍買來收藏的,書香節買的,一下買了很多,還來不及看,書的外觀不錯,紙質、排版、包裝都是用了心的,內容在買之前看了評論和介紹覺得書應該不錯,曾國藩的書是值得學習的,不管是自己或者教育孩子,都會是一個很好的人生指引,等看完了再來一一追評。

2017-05-17 14:45:15
來自半成熟**的評論:

這部書,張宏杰選了一些很不錯的角度,正面和側面分別記錄了曾國藩思想的流變,曾左的友誼,曾的收入與支出,晚年對風水和面相的迷信(都是很好玩兒的故事),史實考訂認真,細節處要言不煩,又有不少言簡意賅的自己的看法和評論,可讀性很強。

2014-05-03 21:18:1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本人是看了酈波教授的曾國藩教訓后開始迷上了這位晚清中興名臣,透過曾國藩寫給親人的家書看到的是曾國藩對處世為人的思考和見解,希望這本書能給自己進一步了解這位笨拙的圣人一盞指路的明燈。

2015-04-24 15:29:28
來自寶寶上**的評論:

這本書不僅講述了曾國藩跌宕起伏的一生,也揭秘了他諸多不為人知的細節故事,展現了一個有思想有修養的曾國藩,喜歡作者張宏杰寫的這本書,讓我對清代的曾國藩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開拓了自身的視野,培養了閱讀的興趣。

2014-04-26 14:04:39
來自**的評論:

人生沒有絕對的公平,而是相對公平。在一個天平上,你得到越多,勢必要承受更多,每一個看似低的起點,都是通往更高峰的必經之路。讓自己心情更平和一點,更豁達一點,對身邊的過錯淡然,讓自己更寬容一點,樂觀,陽光。幸福不是得到的多,而是要求的少,計較的少

2016-11-12 22:59:47
來自a***o(**的評論:

1.角度比較有新意,除了一般的時間軸敘事,還有傳主的收入支出和迷信天命。也許還可以加上一點別的角度,傳主和左宗棠李鴻章的相處。2.傳主一些生平細節有遺漏,比如天津教案。3.毀譽參半的人生評價,傳記中譽為主,希望有更加客觀的體現。

2017-07-29 10:28:59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