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世界歷史的理解總是在不斷改變,因為世界各地時時刻刻都有新的發現,并向我們的舊有偏見發起挑戰。在本書中,作者帶我們重游了那些熟悉的歷史重大事件,從古希臘羅馬到拿破侖加冕,再到21世紀的環境與人口危機,然而他向我們介紹的卻是圍繞在這些事件周圍鮮為人知的故事,地域橫跨秘魯、烏克蘭、加勒比地區。書中既檢視了那些失敗與消逝的文明,也講述了當今強權的起源,并且揭示曾經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理位置發生的諸多歷史事件是何其相似!
本書的主旋律相當簡單明了:我們有能力理解和塑造周圍的世界,這使我們逐漸成為這顆星球的主宰,縱然今天我們已經為地球造成了巨大的負擔,但如同我們曾經克服挑戰、渡過難關一樣,科技能力使我們仍然具有足夠的信心;然而在另一方面,我們在政治上的表現就遜色得多,總像一個醉漢一樣左右搖擺。因此,本書既是一曲我們現代智人聰明才智的歡樂頌,也是一部我們現代智人政治愚行的啟示錄。只有認清人類境況的這種二律背反狀態,我們才能警醒那些由成功引起的失敗,重新調整眼前的方向。
作者文筆優美,全書極富畫面感。
內容、視角新鮮,多為我們熟知的大事件周邊鮮為人知的故事,揭示出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理位置發生的歷史事件的相似性。
描述了人類科技進步與政治發展的歷程,探討了人類未來要面對的危險和希望。
整本書就如同BBC的節目一樣,充滿畫面感,同時又透著一種新聞記者式的揮灑自如。
——《泰晤士報》
這本書非常美妙,瑪爾的文筆和對材料的掌控令人印象深刻。所有學歷史的學生都應該讀一讀,甚至那些在大學里教歷史的人也該讀一讀。
——《旁觀者》
文筆生動,充滿了趣聞和鮮活的人物描寫。瑪爾有一種罕見的天賦,只用幾句明快的句子就能解釋清楚復雜的問題。
——《星期天電訊報》
著者簡介
安德魯 瑪爾,畢業于劍橋大學,英國著名政治新聞記者,長期為《蘇格蘭人報》《獨立報》《每日快報》《旁觀者》撰稿。2000至2005 年擔任英國廣播公司的政治編輯,撰寫并主持多部有關歷史、科學和政治的電視紀錄片,著有《現代英國的創生》(The Making of Modern Britain)、《現代英國史》(A History of ModernBritain)等。
譯者簡介
邢科,歷史學博士,現為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20世紀上半葉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全球傳播,以及世界歷史研究在中國的早期發展。
汪輝,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世界近代史。
目錄
致謝
導
正文賞讀
第三部
劍與道
從公元前300 年至公元600 年前后:中國、印度和歐洲的古典帝國及其與新興宗教的遭遇
耶穌誕生時,地球上大約有一半的人口都生活在兩大帝國中。但他們自己并沒有意識到這個事實:遠離大城市的農民很難接觸到外面的世界,他們只能了解到有限、失真的信息。這是世界歷史上空前絕后的情況。羅馬帝國和漢帝國大致同時興起,其統治的人口也大體相當:在鼎盛時期,羅馬帝國有4500 萬人;根據稅收狀況推斷,漢帝國有5760 萬人。兩大帝國的領土面積也不相上下,大約都是400 萬平方公里。不同的是,一個帝國坐落在內陸海洋的邊緣,另一個帝國坐落在河流交錯的遼闊平原。它們的軍隊看上去也很相似:統一配備了盔甲和武器,行軍列隊整齊劃一,都有戰車和騎兵配合作戰。
羅馬人崇拜家神和祖先,中國也是如此。他們都講求實際,注重現世生活。他們也都唯我獨尊,認為自己比任何潛在的對手都更嚴肅、守禮和文明。羅馬皇帝宣稱要統治“全世界”,中國皇帝則認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羅馬人修建了令人贊嘆的高墻以抵御異族入侵,中國人也是如此。羅馬人擁有筆直的道路,中國人挖掘了漫長的運河。兩大帝國就連行政區劃的數目也大致相當。兩國政府也都會用實際利益來激勵軍隊——戰斗結束后,中國軍人可以憑敵人的首級獲得金錢和更高的地位,而英勇的羅馬軍人則可以贏得家鄉的土地。
在地中海世界的邊緣,羅馬帝國擊敗了眾多敵人,崛起為強大的國家。在中國,地處邊鄙之地的秦國統一了六國,終結了戰亂,為漢帝國的崛起奠定了基礎。羅馬人和中國人彼此知之甚少。他們相隔大約4500 英里,炙熱的沙漠和高大的山脈阻擋了人員往來。而海路則更長,比陸路遠了大約2000 英里。1 盡管如此,兩大帝國仍存在微弱的交流。羅馬人對中國的認識很模糊。在他們的頭腦中,中國是個神話般的國家,位于遙遠的東方。在古羅馬語言中,“賽里斯”一詞可能就指中國人。
公元97 年,中國將軍班超曾派遣使節出使羅馬帝國,但使節本人并未見到羅馬皇帝圖拉真。由于路途實在遙遠,使節半途而廢,返回國內。因此,歷史上一次偉大的“倘若如此”假設就在埃及以東某個塵土飛揚的驛站中夭折了。2 這位名叫甘英的使節搜集到許多關于羅馬人的傳聞。他報告說,羅馬帝國有四百多座城池,都城坐落在一條大河的出海口。羅馬人身材高大、為人誠實。他們從杰出的大人物中選舉國王。在遭遇災禍時,這些杰出人物會代替民眾接受懲罰,毫無怨言。3 甘英說,羅馬“國王”手下有 36 位大臣參與議政,他也會接受老百姓的請愿。這是千真萬確的,因為他大致勾勒出羅馬元老院的模糊輪廓。很明顯,中國人對這種政治觀念(同時容納勝利者和失敗者)感到既陌生,又好奇。
這不是令人著迷的事情。甘英還興致勃勃地匯報說,羅馬的雜耍藝人很神奇,可以口吐火焰,并能同時拋接12 個球。
根據中國史書的記載,70 年后,一個羅馬使團經海路抵達越南(當時越南是中國的一部分)。這個使團有可能是偉大的哲學家皇帝馬可 奧勒留派遣的。但是,使團被遣返回國,兩個帝國自此只有依靠長途貿易維持聯系。大約在耶穌生活的時代,羅馬婦女開始穿著半透明的絲綢裙子,這引起羅馬衛道士的強烈不滿。這些絲綢來自中國,經由長途海上航行從越南運到今天的斯里蘭卡,然后再轉運至埃及。中國已經發現了來自羅馬帝國的玻璃器皿和硬幣。此外,還有一種可能性:在公元前54 年,帕提亞人曾經俘虜過一些羅馬士兵。之后,使用“魚鱗陣”的羅馬軍團可能曾與漢帝國的士兵在吉爾吉斯斯坦兵戎相見。
兩大帝國延續的時間也大體相當。起初,羅馬人只是生活在意大利中部的城鎮居民,默默無聞。他們的發展壯大一部分歸功于能吸引移民到來,另一部分則是由于他們能在血腥的戰爭中屢戰屢勝。亞歷山大死后,馬其頓帝國分裂成多個希臘王國。當羅馬崛起爭奪霸權的時候,這些王國已紛紛衰落。從公元前149 年到公元前146 年,羅馬人摧毀了他們在北非
的競爭對手——迦太基人。大約在70 年之前,中國的及時位皇帝統一了列國。幾個世紀之后,羅馬世界分裂成兩大帝國:西羅馬帝國于公元5 世紀瓦解,而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庭帝國)則一直延續到1453 年。那一年,奧斯曼土耳其人攻占了君士坦丁堡。漢帝國于公元220 年壽終正寢,但中國直到317 年才最終四分五裂。在當時,中國的南方地區較少受到入侵,在文化上更保守。我們可以將其與歷史悠久的東羅馬帝國進行比較。
兩大帝國存在了大約500 年。與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的早期文明相比,它們存續的時間并不算長。但以現代民主制度的標準來衡量,兩大帝國的表現令人驚嘆不已。隨著中國的崛起,歷史學家們開始專注于這樣一個疑問:我們的世界——統一的中國和破碎的歐洲——是否以某種方式延續了羅馬帝國和漢帝國的經驗?畢竟,在及時位皇帝出現后,中國大約有一半的時間在政治上都大致保持了統一;而在羅馬帝國衰亡后,地中海和歐洲西部就再也沒有統一。原因何在?
地理環境可以提供一些答案。盡管河谷和山嶺將中國分割成不同的區域,但整個國家又被沙漠和海洋環繞,這切斷了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的聯系。政治統一的實現非常艱難。根據統計,從公元前656 年到公元前221 年,中國斷斷續續爆發了至少256 場戰爭。然而,一旦形成大一統的帝國,這個由漫長海岸線圍繞的單一地理區域就會形成很強的地形學邏輯。道路、運河和城墻劃出了交通線和防御線,這些線不會輕易變動。盡管外來入侵者不斷挑戰中國,但他們無法抹掉“一個中國”的文化版圖。
然而,地中海和歐洲世界則截然不同。確實,“陸地中間的海”使羅馬帝國的交通更加便利,但能抵御侵略者的天然屏障也少之又少。同時,星羅棋布的河流奔流四方,這些河流與縱橫交錯的山脈將歐洲大陸分割得支離破碎。從地理學上觀察,歐洲是一個凌亂、分裂的半島,不太可能實現政治統一。
這種解釋乍看之下令人滿意,但似乎又過于膚淺。因為,中國也曾分裂長達數個世紀。在中國,南、北方人的生活方式不同,方言不同,有時分別由各自的皇帝統治。中國曾派出龐大的遠洋船隊,整個國家幾乎已走向世界。但事實上,中國并沒有真正走向世界,這主要是由于政治上的考量。在西方,東羅馬帝國曾有機會統一地中海地區。在很久以后,盡管
存在河流與山脈的阻隔,但像哈布斯堡家族的查理五世和科西嘉島的冒險家拿破侖 波拿巴也都有統一全歐洲的可能。
還有其他因素嗎?外來者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中亞的游牧民族全副武裝,驍勇善戰。他們引發了數次移民浪潮,席卷了整個歐洲。在許多人稍事安定之后,下一波移民潮又迫使他們再次遷徙。在蒙古入侵之前,中國的中央政權大體能有效地抵擋游牧民族。但蒙古人最終戰勝了中原王朝,快速、徹底地征服了整個中國,建立了帝國統治。從某種角度看,他
們的統治有助于維護中國的統一。
中國和歐洲都受到外來宗教的挑戰。但與佛教對中國的影響相比,一神教(如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對西方的影響要更加顯著。中國皇帝有能力抑制佛教的影響力,歐洲宗教戰爭中的尖銳對立和以命相搏的矛盾是他們不曾經歷過的。盡管遵循的模式有所不同,但一神教反復將西方社會的民眾劃分為“信仰者”和“異教徒”兩大類。而中國則從未發生這種情況,正如我們將要看到的那樣,法律和保守的社會思想比宗教的影響更大。另外,中國和歐洲還存在文化差異,如中國文字的學習難度更大。因此,中國形成了一個獨立、強大的官僚精英階層,這是西方社會所沒有的。關于這些問題,我們將稍后討論。
不過,中國和羅馬世界的歷史同樣血腥、殘酷。憤世嫉俗的統治者、國家的恐嚇行動,以及對持異見者的迫害充斥在各自的歷史中。中國和歐洲都出現了富有吸引力的人文思想家和恢宏華美的建筑(但漢朝的建筑大多是用木材和夯土建成的,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樣,這樣的建筑很難保留下來),但這些體現權力的建筑都是通過暴力和恐嚇才得以建成。絕大部分的建造者都是農民,我們唯有透過他們被汗水濕透的脊背才能詮釋這些建筑的美學和哲學意涵。羅馬帝國的成就依賴于地方精英集團和軍隊的榮譽,而中國則更多依靠赤裸裸的武力。然而,無論那些有教養的精英是否學習過孔子或耶穌的訓誡,是否向皇帝磕頭叩拜,是否會閱讀元老院的公告,軍隊都會在集權政府的指揮下屠殺叛民,也都會通過公開、令人生厭的刑罰來昭示。倘若名正言順,集中組織和動員民眾的權力就會更加合理。
阿育王
在羅馬帝國和漢帝國臻于鼎盛之前,世界上還存在另一個偉大的帝國。它的故事截然不同。印度的孔雀王朝是當時的第三大帝國,可能擁有全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除南部的偏遠地區外,這個帝國幾乎覆蓋了現代印度的所有版圖,再加上今天的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許多地區。據推測,在公元前2 世紀,孔雀王朝的人口大約是5000 萬。在這個王朝創建的公元前324 年,羅馬人尚在意大利中部艱苦奮斗,而中國人也還未擺脫諸侯爭霸引發的慘烈戰爭。盡管孔雀王朝最偉大的統治者阿育王非常英明神武,但這個帝國還是在公元前185 年崩潰了。孔雀王朝創造了古典世界,隨后又將其摧毀。在孔雀王朝之后,印度再無力對外擴張,主宰其他地區。今日世界的政治版圖與宗教格局很大部分都是由我們熟知的歷史人物
在2000 年前就奠定了的。
然而,孔雀王朝的統治者們卻處在可知歷史的邊緣地帶。詹姆斯 普林塞普是18 世紀一名業余語言學家,他的日常工作是在加爾各答經營英國的薄荷園。經過他的努力,人們才終于認可阿育王是真實的歷史人物,而不是虛構的神話人物。與羅馬帝國和漢帝國相比,阿育王帝國的知名度并不高,相關史料也很少——印度歷史一貫如此。關于阿育王及其帝國,
我們主要有三個史料來源。一個來自希臘歷史學家麥加斯梯尼,他曾為塞琉古 尼卡特效力。塞琉古 尼卡特是亞歷山大大帝的將軍,他以波斯和今天的巴基斯坦為中心,建立了一個小帝國。麥加斯梯尼很可能到訪過孔雀王朝的都城華氏城。如今,華氏城已被掩埋在現代城市巴特那地下,而這座城市無疑是世界上秩序最混亂、污染最嚴重的大都市之一。不幸的是,麥加斯梯尼的著述早已散佚。我們只能通過后世歷史學家的引用才能略窺其內容。第二個來源是一本關于印度治國之道的手冊,其中部分內容的作者有可能是孔雀王朝的宮廷謀士。第三個來源是阿育王的言論,它們被鐫刻在印度許多地區的石柱上。
阿育王的祖父是旃陀羅笈多。現代人認為,他和麥加斯梯尼所說的“月護王”是同一位印度統治者。據說,旃陀羅笈多曾見過亞歷山大大帝。月護王率領民眾奮起反抗印度北部的王朝——難陀王朝。在一位精明、殘忍的謀士的幫助下,他推翻了難陀王朝,于公元前321 年創立了自己的王朝。月護王的一貫戰略是:首先在邊遠地區消耗敵人的力量,然后再向中心地區挺進。經過漫長的消耗戰,敵人的領土逐漸縮小。相傳,月護王曾聽到一位婦人教訓她的孩子,吃飯時不要從盤子中間開始,因為中心一定比邊緣燙。受此啟發,他想出了這一戰略。
如今,旃陀羅笈多轉而進攻當時所向披靡的希臘人。大約在公元前303 年,他擊敗了塞琉古王國。很顯然,希臘人并沒有被徹底擊垮。因為,旃陀羅笈多從數千頭戰象中挑選了500 頭送給塞琉古王國,以此換取新獲得的領土。4 亞歷山大的軍隊是首次見識印度戰象威力的西方軍隊。他將一些戰象帶回巴格達,配備到私人護衛隊。對希臘人來說,塞琉古王國得到的這些禮物,相當于印度人給他們配備了幾個團的“虎式坦克”或武裝直升機。希臘國王們經常將這些大象用于交易、出借及饋贈。例如,埃及的國王們就曾利用印度戰象鎮壓揭竿而起的猶太人。在此之后,這些戰象還會被用來對抗日益崛起的羅馬人。
旃陀羅笈多的帝國擴張到了印度次大陸的絕大部分地區。如果有關政府的歷史文獻可信的話,那么旃陀羅笈多的帝國就不僅好戰,而且熱衷干涉別國事務,非常官僚化,且行事偏激。然而,我們對這位被描述成印度愷撒的統治者所知甚少,對他的兒子則了解得更少。公元前297 年,旃陀羅笈多退位,由他的兒子繼承王位。據說,旃陀羅笈多是因虔誠的苦修絕食而亡。不過,我們對他的孫子阿育王更為關注。阿育王的統治從大約公元前268 年一直延續到公元前233 年。他的“詔書”散落在印度各處的石柱上。在這些神秘的“詔書”被成功破譯之后,現代世界才有機會傾聽他的聲音。而在此之前,人們主要通過佛教典籍來了解他。阿育王是何許人?我們并不很清楚。1837 年,一位英國的鑄幣監管員破譯了一些詔書,上面記載了一個令人驚訝的故事。
阿育王的名字可以直譯為“無憂無慮”。起初,阿育王經歷了血腥的王位繼承戰爭。根據銘文記載,他殺死了99 個與自己為敵的兄弟,但這有可能不是事實。然而,從其父親去世到阿育王登基,印度出現了一段“空位期”。這暗示當時有可能發生過慘烈的廝殺。在此之后,阿育王開始進攻那些自己統治之外的地區,羯陵伽便是其中之一。經過一場可怕的戰爭,阿育王重新征服了這個地區。根據他留下的銘文,有10 萬名士兵在戰斗中被殺,更多的人傷重而亡。或許,戰后還發生了大屠殺。此外,還有15 萬人遭到流放。
羅馬皇帝愷撒會吹噓斃敵人數,中國的王侯或旃陀羅笈多也會如此。但是,阿育王的內心似乎經歷了一場刻骨銘心的變化。他皈依了佛教,很可能是受到妻子的鼓勵。在一段銘文中,阿育王說道,他為這場戰爭感到自責,“當一個獨立的國家被征服時,百姓會遭受屠戮,而民眾的死亡和流離令他極其悲痛……如今,倘若有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的民眾再罹患災難,神所鐘愛之人(指阿育王自己)的心就會異常沉重”。上面這段話出自第13 塊石刻詔書。在這份詔書的后文中,阿育王繼續告誡自己的后代,警示他們避免新的征戰,要求他們只可對民眾施加“輕微的刑罰”。
假如阿育王沒有再發動戰爭,這將成為人類歷史上意義非凡的時刻,他將成為空前絕后的為勝利而致歉的征服者。這就仿佛是拿破侖在奧斯特利茨戰役后宣稱自己痛悔在政治上的肆意妄為,并將成為貴格會教徒。阿育王試圖建立的是以佛教的“達摩”觀念為基礎的帝國,“達摩”意為美德、良善與莊重,勸諫民眾善待下人和親朋,避免殺生(既不能殺人,也不能殺死動物),實現宗教寬容。在印度,從北部冰封的山脈到南部炎熱的森林,鐫刻阿育王詔書的石柱隨處可見。他號召人們食素,禁止獻祭,尊重不同宗教教派,將所有人都視為自己的孩子。
這些語錄被人們用各種語言記錄下來,其中有在西北部希臘世界邊緣地帶使用的亞蘭語,有梵文及其各種方言,還有一份用婆羅米文書寫的手稿。最早的詔書被鐫刻在巖壁和巨石之上。旅行者聚在一起,坐著聽人們宣讀銘文的內容。后來,阿育王又在華氏城創設了很多作坊,用于制作頂部雕刻獅子的巨大石柱。印度人利用恒河等河流運輸這些石柱,將它們豎立在印度的核心地帶。對早期歷史的國王而言,這種宣傳方法很可行,可以將拋光過的砂巖當作“揚聲器”。阿育王并不是謙卑之人,他也在詔令中夸耀自己的功績:在道路兩側栽種遮陰的樹木,建立形制規整的客棧,挖掘水井以供人畜飲用。阿育王公開宣布棄絕戰爭和暴力。為了將這些話語傳揚到更遙遠的地方,他開始向國外派遣佛教僧侶,命他們將和平的信息帶往緬甸、斯里蘭卡和埃及,甚至是希臘。
這一切聽上去太過美好,很難讓人信以為真。事實或許是這樣的:印度有太多相互競爭的宗教,不同的種姓和語言使社會四分五裂。因此,如果謀求長治久安,任何王朝都要依靠統一的理念。很顯然,阿育王有意識地創造出了現代統治者所謂的意識形態。盡管這種意識形態很溫和,但孔雀帝國的統治未必有多開明。阿育王還保留了一定程度的死刑刑罰。而
且,他在針對森林居民的一系列詔書中表現出的憤怒也并沒有被佛教的開明思想化解。甚至他奉行的素食主義也不是的:由于垂涎鹿肉和孔雀肉的美味,他將這兩種動物排除在禁食名單之外。畢竟,我們只能憑借阿育王自己的話來理解當時的歷史。如果只通過那些溫情脈脈的人道主義演說來理解斯大林,我們很可能會認為他是一個溫柔慈愛之人。不過,由于阿育王屢次痛悔早年的血腥戰爭,他很可能真的皈依了佛教,并力圖建立一個“良善的帝國”。
這種解釋似乎更合理,因為阿育王很快就失敗了。他很可能在晚年散盡了家財。在彌留之際,阿育王的手中只有半顆芒果,但心中充滿喜樂。在阿育王死后,大量印度社區都分崩離析。我們對阿育王的繼任者知之甚少。確切的信息是,孔雀王朝的一任國王遭遇暗殺而亡,整個帝國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混亂之后最終滅亡。在此之后,印度在笈多王朝的統
治下又迎來了一個白銀時代,甚至是黃金時代。笈多王朝始于公元320 年,梵文創作和十進制數學等領域由此進入了繁榮期。在穆斯林闖入印度北部地區后,佛教徒被迫流離失所。加之面對印度教的敵視,阿育王的信仰幾乎在印度銷聲匿跡。
阿育王并不只是歷史的注腳。在現代印度,不同宗教和種族之間存在著一道道裂縫,人們發現實現宗教寬容實在難上加難。因此,他們把阿育王奉為睿智的英雄。阿育王的三頭獅是印度共和國最為人熟知的形象,如今已被印制在貨幣的背面。1956 年,印度爆發了一場反對宗教偏執的抗議運動,這表明阿育王的政治性的佛教思想并沒有消逝。
安倍德卡爾是印度早期民主政治的偉大人物之一。他出身于“賤民”階層,后來成為一名杰出的律師。安倍德卡爾曾任憲法起草委員會的主席,這個委員會負責起草新生共和國的憲法5,新憲法廢除了“賤民”身份,將特別投票權賦予工人、鞋匠、清潔工及從事骯臟工作的邊緣群體。但是,安倍德卡爾仍然認為印度政府未能為自己的人民做更多的事情,為此深感沮喪和憤怒。在他看來,無論法律條文如何規定,印度教的種姓偏見(包括宗教偏見)仍存在于現實生活中。因此,在1956 年他去世前不久,安貝德卡爾在一次眾人參加的儀式上公開皈依了佛教。有100 萬人參加了他的葬禮。有許多低種姓階層的民眾追隨安貝德卡爾,也先后成為佛教徒,這促進了佛教信仰在當今印度的復興。顯而易見,阿育王石柱上的道德觀念仍閃耀著光芒。
秦始皇
中國的及時位皇帝與阿育王的仁慈形象相去甚遠。秦始皇嬴政與阿育王是同時代的人,他也在山頂豎立石柱,頌揚自己的功績。然而,嬴政并不是因其言論而被后人記住的,其偏執、殘忍和無情的名聲來源于后世一段臭名昭著的歷史。近幾十年來,人們對宏偉的秦始皇陵的部分發掘又加強了這種印象,其中最引發世人矚目的就是兵馬俑。如果說阿育王希望克制欲念和自私,那么嬴政則希望通過用泥土和青銅構造的官僚機構和軍事機器來護衛自己。那些繪有圖案的兵馬俑正時刻準備擊退惡魔。
嬴政的愿景源于征服與恐懼,非常現實。對羅馬人,甚至埃及人來說,嬴政的愿景比阿育王的佛教避世思想更容易讓人理解。在今天的中國和世界各地,嬴政的影響力遠超阿育王。然而,與那位印度統治者一樣,秦始皇的王朝也很短命。漢帝國迅速取而代之,并延續了嬴秦的政治成就,但少了些許暴虐。盡管不是令人喜愛的歷史人物,但嬴政統一了中國的文字,修建了偉大的公共工程,終結了延續幾個世紀的內戰,擴充了中國思想的內涵。就人性而言,秦始皇的形象實在糟糕,但又無法擺脫。
有關嬴政的較大問題之一就是我們所能獲得的史料。這些史料的作者是司馬遷,我們在前文中曾提到過,他也是及時個為孔子作傳的人。司馬遷是中國最偉大的歷史學家之一,堪稱亞洲的普魯塔克。他的一生充滿悲劇色彩。與同時代的羅馬歷史學家一樣,司馬遷很清楚,逾越雷池批評統治者的后果就是流放或死亡;抑或像他那樣,被迫遭受腐刑。不過,司馬遷似乎也意識到,歷史學家可以通過評價過去的統治者(尤其是那些失敗的統治者)而對現實的統治者進行勸諫。因此,司馬遷將有關嬴政的負面傳言保存下來。他的歷史著作《史記》是部紀傳體通史。根據這部史書的記載,嬴政很可能是一位大商人的兒子,這位名叫呂不韋的商人是衛國人,而非秦國人。呂不韋的一位美妾趙姬受到秦國公子異人的垂青。于是,他將懷有身孕的美妾送給了這位秦國公子。趙姬則謊稱這個孩子是異人之后。待異人繼承王位后,趙姬就成了王后。嬰兒隨后誕生了。
這個嬰兒就是嬴政。因此,秦始皇是個私生子,其出身就是一場騙局。13 歲時,嬴政的“父親”莊襄王(異人)去世,他登上了王位。故事進展到這里已經很糟糕,但隨后的情節發展就近乎猥瑣了。大商人呂不韋重回舊愛的懷抱,但身為太后的趙姬已然心生倦意。在這里,我們好直接引述司馬遷的原話,(太后)“乃私求大陰人嫪毐以為舍人,時縱倡樂,使毐以其陰關桐輪而行,令太后聞之,以啗太后”。6如此行徑確實駭人聽聞。為禁絕流言,呂不韋羅織罪名對嫪毐施以宮刑。但在行刑過程中,嫪毐得以蒙混過關。他小心翼翼地刮凈了胡子,以太監的面目示人。嫪毐被留在宮中,繼續與太后縱情淫樂。太后賞賜嫪毐許多禮物,并為他生了兩個孩子。此時,圍繞在嬴政身邊的是一位舉止荒誕的母親、一位老奸巨猾的“謀士”(根據傳言,是他的生身父親)、一位假冒的太監,以及兩位同母異父的兄弟(他們都是王位的潛在繼承人)。是時候解決這個荒謬的局面了!嬴政放逐了自己的母親(盡管最終又將其召回)和呂不韋,而后者寧愿服毒自盡,也不愿面對刑罰。他還殺死了這兩個同母異父的兄弟,對性欲旺盛的嫪毐施以車裂之刑。這些人的黨羽或是被斬首,或是被流放。假使電影制片人昆汀 塔倫蒂諾親自指導拍攝莎士比亞的名劇《哈姆雷特》,其效果也不會比這個故事更血腥。
當然,所有這一切都可能是虛構的。我們可以信任司馬遷的記錄,也可以認為這是后世匿名史家摻入的不實之言。這些歷史記錄都是為漢帝國的統治服務的,他們沒有理由為前朝歌功頌德。不過,司馬遷至少是一位苦心孤詣的史學大家。后來,在為朋友(一位戰敗的將軍)辯護的時候,司馬遷冒犯了皇帝。為了完成這部歷史著作,他不得不選擇接受腐刑,放棄男人的尊嚴茍活于世。
在付出了失去親人及面對后世史家的嘲諷的巨大代價后,嬴政控制了這個最強大、具侵略性的諸侯國。在贏得了一系列戰爭之后,秦國最終統一了中國。秦國的先王們已經為統一奠定了基礎。他們用計謀騙過了蜀人,蜀人生活的四川,地處難以逾越的秦嶺的另一側。根據史書記載,秦惠王向蜀王展示了幾頭制作精美的石牛,牛的下身鑲上了黃金。這位蜀國的國君輕信了秦王,向其索要能排泄金塊的石牛,并應允修建一條穿山越嶺的棧道,以便將這些禮物運回蜀國。棧道修好后,秦軍尾隨石牛而至,出其不意地擊敗了蜀國軍隊,占領一片廣闊的新領土。
之后,秦軍又相繼攻取或智取了其他諸侯國。在稱帝后,秦始皇又派兵深入中國的南方地區,最終完成了統一中國主要地區的任務。統一戰爭非常殘酷血腥,戰斗的主力是步兵和弩兵,但對農業和城鎮的破壞尚不及戰國時期的爭霸戰爭。我們永遠無法知道生活在平原地帶的“黔首黎民”如何看待他們的及時位皇帝,因為他們能做的只是拼命收割莊稼,避免被
強征入伍而已。
除了王侯興替外,世界其他地區還受到宗教的強烈影響,但中國截然不同。正如上文所言,中國崇拜祖先靈魂和地方神祇的傳統非常悠久。人們把這套復雜的習俗信仰稱為“道教”。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民眾都會利用道教支持或挑戰皇權。后來,佛教也從阿育王的印度傳到中國各地。佛寺與僧侶時而受到包容,時而受到壓制。但中國并沒有出現像地中海世界那樣能夠感化民眾或顛覆王朝的新興宗教。有教養的中國人都被哲學義理凝聚在一起。不過,在秦始皇時代,孔子倡導的人道、保守的社會
非常不錯的一部世界史,帶著孩子一塊看,很有代入感。
還沒閱讀完 但光是文字敘述給人的時空和神秘感都讓我很喜歡 內容還挺緊湊
攤開書,這種油墨香真是沁人心脾!歷史,文化,宗教均有涉及。
很厚的一本大書,非常劃算,快遞出乎意料神給力
書從外觀就給人賞心悅目,愛不釋手的感覺,加之活動后,4折多點,真好,喜歡_
紀錄片式的精到語言,出色的材料加工能力。非常好讀又不失學術養分的好書。
包裝可以,也不像其他新書那樣有硫化物,反而有股淡淡香味,這點細節做的我很喜歡
挺好的,物流給力,印刷精美,正版好貨。推薦購買,有圖為證。
壓角了 哎喲心里真是不舒服。買單本可能就有這么壞處!
一直在當當買書,值得信賴,性價比很高,把這段復制粘貼了。
書非常棒,包裝太惡心,就一個塑料袋包著給送來了,邊角全戳爛
拿到手里發現又厚又沉。簡單翻一下,看起來還是不錯的。
沒看過別的世界史,這本作為我這種小白啟蒙讀物來說,可以說改變了我對一些事物的看法
在某篇讀書推薦中被種草。看過多種版本的世界史,希望這本有與眾不同的地方。
世界史很多版本,這本書敘述的角度又是不同。有些評論與眾不同!
看BBC的紀錄片,覺得非常的喜歡。視角很人性化,充滿關切情感和趣味。書還沒有看,但一定會是很好的書。
好看。比較追溯根源。沒有歷史上記載那么詳細,但是概括的很好。
很厚實的書,從不同角度看看BBC是如何看待全球史的。
有插圖,有觀點,讓我們從宏觀上了解整個世界的歷史進程~
作者是英國人,這本世界史基本是以歐洲歷史進程為主要線索敘述的,對于非專業人士來說,可以增長一些知識點
這本書的可讀性和閱讀的趣味性都很強,作者的視角和觀點都有獨到之處,不同于傳統的世界史方面的著作。
一個塑料袋包著就送來了居然沒撞。在當當買書還是盡量一次多買點吧,會有紙箱包裝。單買一兩本基本上就是裸奔了。
小朋友現在對歷史很感興趣,買了一堆,相互補充,不同年齡階段喜歡的也不一樣,這個適合中學以上閱讀。
世界史作品紛呈多樣,視角各有不同。雖說歷史建立在事件之上,書寫者所使用的材料并無太大差別,但推出的結論和傳達的理念卻往往有很大差異,甚至分庭抗禮。
朋友之前很想看,生日的時候送了她一本,她說很好看,被安利了。最近買了不少世界史的書,雖然不能環游全球,但紙上了解也是好的,閱讀是門檻特別低的一件讓人愉快的事
包裝不錯,送的也挺快的,下單后第二天就到了。書剛看了一部分,覺得寫得挺好的,有種看紀錄片的感覺,感覺非常好。非常推薦。買了一本之后發現同學也有一本,評價都很好,推薦。
大促買的 送的比較快 在當當買書兩年啦 買了好幾百本 正版好書有塑封包裝不錯 感謝當當 積分再送多點就好了 期待下一次活動 大促買的 送的比較快 在當當買書兩年啦 買了好幾百本 正版好書包裝不錯 感謝當當 積分再送多點就好了 期待下一次活動 好厚一大本 BBC紀錄片視角
五點幾折當當自營買的,印刷和紙質都很正,正版無疑,內容待看過后再追加評論,這次一共買了八本書,用紙箱裝了送來,沒有野蠻分揀遞送現象,拿到的書沒有折痕壓跡磨損變形,品相非常好,給宅急送點個贊
BBC世界史第一次看,內容包裝都不錯,整體感覺好,性價比很高,印刷很正,紙質好,排版不錯!很喜歡看這方面的書籍,多少年了,這個愛好始終沒改。希望當當今后多出書,出好書,滿足不同層次讀者的閱讀需求。感謝當當!
書不錯,可是我家有類似的書,而且世界史里面都沒有幾頁紙寫中國,作為中國人不爽就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