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民國的氣質圖書
人氣:107

民國的氣質

《民國的氣質》選取秋瑾、呂碧城、張幼儀、宋清如、張可等7位女性,以娓娓道來的方式,為我們講述了她們的故事,展現出一幅生動、細膩、感人的民國女性畫卷,時代的烽煙、命運的流轉、愛情的嘆惋無不暗含其中。她...

內容簡介

《民國的氣質》選取秋瑾、呂碧城、張幼儀、宋清如、張可等7位女性,以娓娓道來的方式,為我們講述了她們的故事,展現出一幅生動、細膩、感人的民國女性畫卷,時代的烽煙、命運的流轉、愛情的嘆惋無不暗含其中。她們或美麗聰慧,溫婉賢淑,或才智超卓,有膽有識,生活的年代跨越清末、民國以及1949年之后,在歷史的驚濤駭浪和各自的人生磨難中,她們以自己的生命和品格唱出一支愛與美的長歌。

編輯推薦

毋庸諱言,由于男性在力量、智力、膽識等方面的天然優勢,人類社會基本上一直是以男性為主導的社會,即使在眾多女性已經擁有獨立工作、生存能力的今天,事實依舊如此。這也使得歷史成為了男人的歷史,女性的出現往往只能作為一種點綴。

作為《民國的底氣》的姊妹篇,《民國的氣質》恰恰將目光投向了民國時期那些被歷史塵封的美好女性,以流暢優美的筆觸,為我們記述下她們曾經如花般美麗綻放的青春,無私的付出,超乎尋常的勇敢和忠貞,以及她們不朽的靈魂。

歌德有言:“永恒之女性,引我們上升。”男人們用他們的智慧、勇武、豁達、正直創造著世界,而那些美好的女性,則用她們的愛和美德守護著這個世界。

作者簡介

落塵,70年代人,獨立譯著。目前專注于民國文化的研究與寫作。致力于讓美好的人物和思想流傳。

目錄

秋瑾:灑去猶能化碧濤

面對專制暴政,應該怎么辦?這是一百多年前,擺在國人面前的一個重大而艱難的問題。

100年前,武昌城里一場倉促的起義,竟摧枯拉朽地推翻了中國歷史上延續兩千多年的帝制,看似一個奇跡,往前延溯,是因為有無數革命志士的生命鋪就,這其中就有一位卓異女性的身影——秋瑾。100年后,我們看到的,卻是對她作為女性未能恪盡家庭職責的種種苛責,有些甚至假其子女之名而為之。

當年針對有人在孫中山逝世后對其進行攻擊,魯迅曾撰文云:“有缺點的戰士終竟是戰士,的蒼蠅也終竟不過是蒼蠅。”對于秋瑾,這句話大約也同樣適用吧。

呂碧城:我到人間只此回

她主筆《大公報》,被譽為“位女編輯”。她才華出眾,文采斐然,其詞作被譽為“三百年來及時人”。她有膽識有才干,參與創辦北洋女子公學,成為“近代教育史上女子執掌校政及時人”。

涉足政界,她成為袁世凱總統府秘書;角逐商海,她富甲一方;游歷歐美,西人多以為她是東方的公主。“手散萬金而不措意,筆掃千人而不自矜”,將人生的每一步都走得風生水起的她,卻勘破了世事和繁華。

呂碧城,被時光之河湮沒的一朵奇葩,一個不老的傳奇。

張幼儀:小腳與西服

上海女子商業銀行副總裁,云裳時裝公司總經理。現代派著名詩人徐志摩的發妻。

他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影響、改變了她一生的命運,而她,卻是他絢爛人生中最微不足道的一筆。以她的踏實能干,如果能在懵懂少年時,有幸遇到一個忠厚篤實的男人,不難相敬相愛地度過一生,但偏偏她遇到的是徐志摩——一個將自由和愛情看得高于生命的詩人。

一個謹從三從四德的女子,自此被拋入生活的困境——離婚、獨立生存、撫育孩子,但她卻依靠自己的雙腳穩穩地站立了起來,并逐漸踏上時代的風口浪尖——出任銀行總裁、擔任時裝公司總經理,直至53歲時,抵抗住社會壓力再次締結姻緣,她樣樣走在時代之先。

讀她,是讀一個傳統女性如何尋找自我,如何從新舊文化的沖突中突圍,從痛苦中涅槃。

宋清如:春天已輕輕地流過

現代派詩人,著名翻譯家朱生豪之妻。少女時,即以一己之力反抗家庭包辦婚姻,獨自外出求學。1932年進入之江大學,與朱生豪相識。1942年,與朱生豪在戰火中的上海舉行了簡單的婚禮。

婚后為了支持丈夫的譯莎事業,被施蟄存贊譽為詩才不讓冰心的她放下了手中的筆,擔當起全部家務。朱生豪病逝后,她艱難撫養幼子,為生計奔波,獨自走過了之后的50多年人生。歲月帶走了她的青春、愛人,也無情地磨蝕、枯萎了她的才情,伴隨她的,只有那段關于曾經的愛情的記憶。

真愛難尋,是因為太多的人只想享受愛情的歡娛,卻常常忘記了,愛里也有眼淚,有痛苦,愛更需要付出,有的時候,甚至還必須孤獨而長久的守望。

張可:人淡如菊

翻譯家、莎士比亞戲劇研究學者,著名學者王元化之妻。

顯要富裕的家世,美麗的容貌,過人的才華,與心愛的人一生相知相守,她擁有一個女人想要的一切。

丈夫蒙冤,精神失常,在風雨如晦的歲月里,養家教子,用柔弱的肩膀扛起時代的重負,終于守到雨過天晴自己卻突然身患重病,她又經歷了一個女人害怕的一切。

然而,無論是人生的順境還是逆境,她都那樣平靜、恬淡、優雅地走過去了。也許,在她眼里,她只是做了自己該做的一切,一個妻子、一個母親、一位學者。

男人用他們的智慧、勇武、豁達、正直創造著世界,而那些美好的女性,則用她們的愛和美德守護著這個世界。

朱梅馥:有一種愛叫浩蕩

著名翻譯家傅雷之妻,著名鋼琴演奏家傅聰之母。1966年9月3日凌晨,與傅雷雙雙自縊于家中。

一個一生溫柔寬厚的女子,卻以出人意料的方式顯示出內在的堅強,每一思及就讓人莫名地感動和哀傷。都說女人是為愛而生的,朱梅馥大約就是對此好的一個詮釋:為愛而忍耐,為愛而犧牲,為愛而放棄一切。

她不耀眼,所以不足以點燃他如火的激情,只如一顆星辰,心甘情愿地隱沒在他的光芒里,以自己的方式,靜靜地陪伴、溫暖著他的生命,生死相依,不離不棄。

她對傅雷說:“為了不使你孤單,你走的時候,我也一定要跟去。”

張充和:彩蝶隨意到天涯

“合肥四姐妹”中最小的一位,擅昆曲,工書法,被譽為“民國一位才女”。 1934年,以數學零分,國文滿分的成績,被北大破格錄取。抗戰爆發后,一度流寓昆明、重慶等地,

長于繁華,卻清淡素雅,歷經離亂,卻依然明媚如花。人世的紛擾、戰爭的硝煙,似乎只是一抹背景,卻無法真正侵擾到她的人生。而當真正的危險來襲,連她也無從逃避,又有他及時出現,帶她振翮高飛。

她,是閑云野鶴;他們,是神仙眷侶。

一支毛筆,一方古硯,一段昆曲,她為曾經的時代和文化留下一個最的背影,也提供給我們對于人生的另一種想象。

在線預覽

宋清如:春天已輕輕地流過

個人小傳:

宋清如,現代派詩人,著名翻譯家朱生豪之妻。

1911年,出生于江蘇常熟。少女時,即以一己之力反抗家庭包辦婚姻,獨自外出求學。1932年進入之江大學,與朱生豪相識。

1942年,宋清如與朱生豪在交往十年后,于戰火中的上海舉行了簡單的婚禮。

婚后,為了支持丈夫翻譯莎士比亞,被施蟄存贊譽為詩才不讓冰心的宋清如放棄了寫作。對于自己和朱生豪在婚姻生活中的分工,她簡單地歸結為“他譯莎,我燒飯。”

1944年,亦即婚后兩年,朱生豪病逝,遺留下年僅13個月的幼子和未竟的譯莎事業。

宋清如教書、育子,歷經半個世紀的風雨坎坷后,于1997年離世,時年86歲。

但愿你是我望不盡的迷途,我是你聽不絕的天籟;

我倆在相互迷戀的夢的山谷,永不走近,也永不離開。

——白馬?《夢的山谷》

苦難,對于一個男人,常常是通向最終成功的階石。而對于女人,更多的時候,它卻是一種摧折。

究其原因,并不是男人更堅強,而是女性更無私。

一個的男人,總不難找到一個能夠為他遮風擋雨,甚至甘愿為他犧牲的女人;而一個的女人,卻往往命中注定要承受雙重的重負,一份是自己的,一份則是她所愛的人的。

知道宋清如的人并不多,而且大多是因為朱生豪。而讀她年青時寫的詩,則不難發現其中難掩的才情。

婚后的宋清如為了支持丈夫的譯莎事業,放下了手中的筆,擔當起全部家務。朱生豪病逝后,宋清如艱難撫養幼子,為生計奔波,獨自走過了之后的50多年人生。歲月帶走了她的青春、愛人,也無情地磨蝕、枯萎了她的才情,伴隨她的,只有那段關于曾經的愛情的記憶。

真愛難尋,是因為太多的人只想享受愛情的歡娛,卻常常忘記了,愛里也有眼淚,有痛苦,愛更需要付出,有的時候,甚至還必須孤獨而長久的守望。

一笑低頭意已傾

1932年,杭州郊外的六和塔旁,背靠郁郁蔥蔥的秦望山,面對波光粼粼的錢塘江,綠樹環繞中,錯落有致地分布著十五六棟以紅色為主的西洋式建筑群,這里就是中國十三所教會大學之一——之江大學。

之江大學是由美國人近代在中國創辦的,它的前身是寧波崇信義塾,1867年遷往杭州,改名為育英義塾,1897年改名育英書院,1906年,校董會決定將學校擴充為教會大學,并選定在秦望山上新建校舍,1920年在美國華盛頓注冊,始稱之江大學。

被譽為“一代詞宗”,當時任教于之江大學的夏承燾曾有《望江南》詞曰:

之江好,帶水繞錢塘。一道秋光天上下,五更潮動月茫茫,窗戶掛銀潢。

這年秋天,新學期開始,一位外表文靜、衣著平凡的女學生踏上通往山中校舍的小路,來到這里。她的名字叫宋清如。

這一段路,對這個年方21歲的女子來說并不容易。因為在此之前,她剛經歷過一場艱難的抗爭。和那個時代的大多數新女性一樣,她抗爭的對象主要是她的家庭。

宋清如出生于常熟鄉下一個大戶人家,家中姐弟四人,她排行第二。從小,她就顯示出獨立倔強的個性。

五六歲時,家中按照當時的習俗給她纏足,她痛得大哭,只要大人一不在身邊,她就拼命地把裹腳布扯掉。大人們發現后自然不會輕易放過她,于是又重新纏,因為腳傷沒有復原,這次更痛,宋清如哭得撕心裂肺,她的母親實在煩了,抓起一把爐灰塞到她的嘴里。雖然明知道接下來一次會比一次痛,但宋清如還是頑強地堅持著,趁大人放松時再次把裹腳布扯下來,如此三番四次,宋清如的腳皮破肉爛,實在沒辦法再纏下去,家里大人只得無奈地作罷,這也可以說是宋清如反抗家庭封建專制的及時次勝利。

六歲那年,家中又按照當地規矩,為她訂下一門婚約,對方是江陰一戶姓華的大族。

宋清如七歲時,家中為弟弟請來一位先生,辦起私塾。反正已經請來了先生,大人于是決定讓四個孩子一起讀書,當時的初衷不過是想讓三個女孩子也粗識幾個字,將來生活上能夠方便一些而已,但讀書這件事情卻徹底地改變了宋清如的命運。

宋清如天資聰穎,和書本很有緣分,上完私塾后,她隨姐姐進入常熟縣城的女子小學,后來姐姐輟學回家,她又獨自一人在常熟、蘇州讀完初中,此時的宋清如已經長成一個亭亭玉立的少女。

18歲,對于一個女孩子來說,已經是該出嫁的年齡了。一場沖突終于爆發了。

面對母親和家族中長輩的勸說訓斥,已經決定走自己的路、不重蹈父母輩人生的宋清如絲毫不為所動。

“我還要讀書!”她斬釘截鐵地說,沒有絲毫商量的余地。

談判轉到經濟問題上,家里人又搬出老規矩:女孩子長到十八九歲,娘家已經完成撫養任務,以后的生活該由夫家來負責了。再要讀書,家里是不能給出錢的。

宋清如略一思考,回答說:“把給我做嫁妝的錢用來讓我讀書好了!”宋清如的母親聽罷一愣:“那你嫁妝不要了嗎?”“不要了。”宋清如毫不猶豫,干凈利落地答道。

就這樣,宋清如再次來到蘇州,進入省立蘇州女子中學,從小國文基礎非常好的宋清如,在教師孫其敏、曹養吾的引領下,開始大量接觸到新文學和外國文學,這一時期的她已經開始寫作新詩,在校內小有名氣。

一次,學校方面請當時著名的詩人徐志摩來做報告,這對熱愛新詩的宋清如是一次難忘的經歷,直到晚年,她對此仍記憶猶新。

“九?一八”事變后,蘇女中學生決定罷課游行,宋清如因為文筆流暢,被選為罷課委員會秘書。隨后,她又隨高中部前往南京請愿,要求政府收回東北失地。

從南京返回后,宋清如因為饑餓和勞累大病一場,錯過了及時批大學的報考時間。再則,她高中就讀的蘇女中屬于師范學校,因為讀書期間不交學費和伙食費,畢業后不能直接升入國立大學,必須為社會服務滿兩年后方能自由升學。

正在失望之際,宋清如聽到消息說,之江大學正在第二次招生,而且該校是教會所辦,屬私立大學性質,在報考方面沒有限制。

此時,江陰華家又來催辦婚事。作為經受過新文化洗禮和獨立生活歷練的及時代女性,宋清如的回答這一次更為驚世駭俗:“誰答應華家的婚事就誰嫁過去好了!”母親在被震驚得瞠目結舌之余,也知道硬逼不會有好結果,通過艱難的交涉,終于在一年多后退掉了華家的婚約。

就這樣,命運將宋清如帶到了之江大學。

“葬!葬!葬!

打破青色的希望,

一串歌向白云的深處躲藏。

夜是無限地茫茫,

有魔鬼在放出黝黑的光,

小草心里有惡夢的驚惶,

葬!葬!葬!”

在1933年發表于《現代》雜志5月第3卷的詩歌《夜半鐘聲》中,宋清如以敏感細膩的筆觸,刻畫出了新女性在面對舊的習慣勢力和親情糾葛時所承受的巨大壓力,以及爭取新的生活的渴望和決心。

進入之江大學后,穿過一片茂盛的草地,就是學校的主樓慎思堂。慎思堂前面左右排開的兩幢樓房是男生宿舍東齋和西齋,北面是圖書館,女生宿舍是9號樓,處在西面比較隱蔽的半山腰,也叫韋齋。另外學校還有都克堂(禮拜堂),教職工宿舍上紅房、下紅房,以及游泳館、運動場等。從慎思堂往東走,有一條幽深的小溪谷,上面的小木橋就是之江大學著名的“情人橋”。那里有條小路直通六和塔。

來到風景如畫的之江大學后,宋清如很快地融入了這里的生活。當時能夠在外求學的年輕人大多是有抱負、有思想的,但宋清如 “女性穿著華美是自輕自賤”、“認識我的是宋清如,不認識我的,我還是我”的言論還是讓大家對她刮目相看,不過絕大多數時候,宋清如是文靜而沉默的。

出于對詩歌的熱愛,入校不久,宋清如就報名參加了之江詩社。及時次參加詩社的活動,照例要拿出自己的作品,供大家傳閱賞析。宋清如準備的是一首寶塔詩(詩作失落,其中兩句為“奈何天,雨絲風片”)。她原想這樣在內容、形式上都可以有些新意,卻全沒料到,詩社活動中是只交流舊體詩詞,不做新詩的。

宋清如的詩作交出去后,眾人紛紛投來異樣的目光,悄聲議論:這樣的東西怎么拿得出手呢?宋清如一時如芒刺在背,同時也感到有些委屈。終于,詩稿傳到一位清瘦靜默的年輕男子手里,他仔細地看過后,一言不發,沖著宋清如輕輕一笑。他的笑容里既有寬容的善意,也有愛憐的贊許,那讓宋清如心頭一暖,羞澀地低下頭。

這位男子就是高宋清如三屆,被稱為“之江才子”的朱生豪。

朱生豪1912年出生于嘉興,是家中久盼的及時個男孩,出生時,算命先生說他“有文昌星坐命”,取名文森,讀書后他自己改名“森豪”,后又改為“生豪”。10歲時,朱生豪生母病逝,臨死前,她念念不忘聰穎好學的長子的前途,將祖輩遺留給她的金銀首飾全部交給朱生豪的姑母,講定將來專供朱生豪讀書使用。之后不到兩年,朱生豪的父親又病逝,幾年之中,家道中落,朱生豪和兩個弟弟飽嘗世態炎涼,早早地結束了美好的同年,轉而依附姑母生活。

朱生豪的弟弟文振后來回憶寄居在大姑媽家的生活時說:“姑媽家里的人以老年寡婦為主,鄰里親戚往來也以婆婆媽媽為多。大多經濟拮據,無所事事,又都十分小氣。在這個家庭中,吵嘴賭氣是常事,叉麻將則是最經常的消遣。”

連續經歷親人離喪的朱生豪開始變得憂郁寡言,他的初中同學回憶說:“我們只見他穿著孝鞋,而且一雙又一雙地更換著顏色。”

這時,書籍成為了朱生豪的避難所,為他提供了一個遠比現實更加溫暖、也更為開闊和豐富多彩的世界。朱文振后來回憶兄長說:“生豪從小一捧上書本,就忘記了周圍的一切,連晚飯也要千呼萬喚始出來。家里的事務他很少過問。”“好幾年的寒暑假我和他回到南門家里,都在一間房間住,他在夏天晚上,一般都要點上煤油燈看書一兩小時,有時還有朗讀或吟詠,蚊子叮也不顧,只是隨便搔搔。而由于他皮膚特點,搔一處就破皮,一個夏天兩腿上全是抓破的點點,這個形象我記得十分清楚。”

在秀州中學,朱生豪大量閱讀中外書籍,最初接觸到了莎士比亞,同時開始顯示出自己在詩歌和文學方面的過人才華。但身體羸弱的他,體育課卻一直不及格,這導致他無法畢業,校方因為愛惜他的才華,采用了一個變通的辦法:“借”給他一張畢業文憑,僅限于他畢業報考大學時使用。

因為母親遺留下的財產幾年下來已經所剩無幾,為了節省學費,朱生豪決定報考國立浙江大學,但他卻未能通過體檢。正在朱生豪苦悶痛苦之際,秀州中學的校長黃式金和教師曹之競等人得知了他的情況,由于秀州中學和之江大學都是美國基督教長老會辦的教會學校,黃校長等人借助這種密切的關系,將朱生豪保送到之江大學,并以校方名義,為他申請到了全額獎學金。

夏承燾在日記中數次稱道就讀之江時的朱生豪曰:

“閱卷,嘉興朱生豪讀晉詩隨筆,極可佩,惜其體弱。”

“閱朱生豪唐詩人短論七則,多前人未發之論,爽利無比,聰明才力,在余師友之間,不當以學生視之。其人今年才二十歲,淵默如處子,輕易不肯發一言。聞英文甚深。之江辦學數十年,恐無此未易才也。”

在秀州中學即和朱生豪同學,后來又一同升入之江大學的黃竹坪回憶朱生豪說:“他只是沉默、聰敏,心中似乎有隱痛而已。即在之江時代,同吃、同住、同生活、同學習四年之久,彼此間仍不多談話。”

黃還回憶說:“夏師曾語我,朱是他從未遇到過的聰明學生,他的論文都有精辟的見解。有一次他在教室里說:‘昨天晚上的音樂會,我不去參加,看朱生豪的論文出神了,非常佩服,音樂會怎樣會像他的論文精彩。之江辦學以來,沒有過像朱生豪一樣的學生。’還有一次,夏師又說:‘朱的才智,在古人中只有東坡一人。’”

朱生豪的大學好友彭重熙說:“(朱生豪)在生活方面,落落寡合,好月夜獨步江上,高歌放嘯,莫測其意興所至。有一點我印象很突出,生豪走路一往直前,只向前看,決不回頭反顧。”

后來在給宋清如的信中,彭重熙說:“我與生豪在同系同學中是最為接近的,但以生豪寡于言笑,我亦非夸夸其談者,因此相對時以忘言之時為多,我有時以‘開開金口’逗之,亦不過片言只語,略無贅辭。有時來我處時,‘入不言兮出不辭’,興會而來,興盡而返……‘我醉欲眠,君歸且去,總有相思休語。’非虛語也……”

不過,每個心靈都有它的開鎖人,朱生豪也不例外。

詩會活動回來后,朱生豪就給宋清如寫了封信,對詩社活動以舊體詩詞交流為主的情況做了說明,還說他對寫作新詩也有興趣,并附上了自己寫的幾首新詩。

24小時上完課,宋清如的同室好友黃源漢正要回韋齋,突然聽到有人在樓梯邊叫她:“黃!黃!”黃源漢扭頭一看,原來是朱生豪站在那里,也不多說話,只是嘿嘿地笑著。

“干什么?”黃問。

“請把這個交給宋清如。”朱生豪說著,遞過來一個藍色封面的小筆記本。

黃源漢答應著接過來。

過了幾天,宋清如手里拿著那個藍色本子,也找到黃源漢,讓她等在樓梯邊,再把本子交還給朱生豪。

黃源漢說:“見鬼呀!你自己不會交嗎?”

宋清如央求說:“就麻煩你再交一次吧。”

黃源漢只得照辦。

又過了兩天,朱生豪又拿著筆記本,等在樓梯口,對黃源漢說:“請再把這個交給宋清如吧。”

黃源漢說:“煩死了,下回我不管了。寫的什么東西?”

朱生豪說:“你自己看好了。”

黃源漢說:“我不要看!”

就這樣,黃源漢充當起了朱生豪和宋清如之間的青鳥,后來她說,本子里寫的東西她從來沒有看過,想來總是寫的詩。

許多年后,宋清如回憶起初次見到朱生豪的情景時說:“那時,他是個孩子。瘦長的個兒,蒼白的臉,和善、天真,自得其樂地,很容易使人感到可親可近。”

在互相通信、交流詩作的過程中,宋清如和朱生豪漸漸對彼此有了了解。宋清如開始跟朱生豪學習寫作舊體詩詞,而朱生豪也很樂意收下這個聰慧的女弟子。每次宋清如送來新的詩稿,朱生豪都會仔細地為她修改、評點,一向寡言的他偶爾還會在給宋清如的信中頑皮一下。同在之江的一年中,他們談各自的生活經歷,談理想抱負,談詩論文,卻從來沒有直接談過感情。

朱的好友彭重熙看出端倪,有時會跟朱生豪開開玩笑,想促進一下他們的關系。彭重熙在1985年寫給宋清如的信中說:“我在年輕時愛開玩笑……一是您當時有一個‘青樹’的別號,我常對生豪低吟白石:‘閱人多矣,誰約似長亭樹,樹若有情時,不會得青青如此。’生豪曉得我只是開玩笑,毫沒有氣惱,只一笑置之。一是我曾戲代生豪作蝶戀花詞贈你,其中有句云:‘卿是寒梅,我是寒中雪。’生豪對此說:‘看了這兩句,使我臉紅。’”

宋清如回憶說:“有24小時,我在校園里散步,在圓洞門附近看見生豪跟彭重熙也在散步。我們彼此當成陌路人,彭重熙突然把生豪往我身上一推。”

1933年早春,朱生豪和宋清如相約去靈峰探梅。5月,朱生豪得到一小筆稿費,邀宋清如到六和塔下的小飯館吃了一頓飯。這是他們難得的幾次單獨相處。

這年夏天,朱生豪告別之江大學,前往上海。在離開當天,他給宋清如寫信說,他昨夜做了個夢,夢見他們倆并肩散步,同時寫道:“下午我就要離你而去了,心頭充滿了惜別的情調。”

也許是別離后的思念給了他勇氣,時間的沉淀也讓他對自己的感情更有把握,畢業后不久,朱生豪將自己作的三首《鷓鵠天》寄給宋清如,及時次比較明確地表達了自己的愛情。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nihaozh**的評論:

此書一口氣讀完,覺得作家的表達還是很到位的,不懂作者選擇民國的氣質中人物時是如何衡量如何標準的 我本以為會有林徽因等人,卻沒有,書中選擇的7為女性都很優秀,人物個性鮮明,但總體覺得不如《民國的底氣》看著霸氣,這可能就是男女之別吧。

2012-03-03 14:13:43
來自安靜文**的評論:

作者介紹得比較中庸,不想之前看的那本你若暗號,便是晴天,同樣是民國的才女,這本書的作者并沒有把林徽因寫得多美好,倒是中庸的寫法,讓我對張幼儀更加的敬佩。開篇便是鑒湖女俠秋瑾的一生,看得蕩氣回腸。值得一看。

2012-05-12 10:25:1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說起民國的名女人,很可能要說到林徽困,陸小曼,胡蝶。但除了這些人,還有一些自強不息,為國家為社會做出突出貢獻,堪為后人典范的女人。這就是那個時代的另一種氣質。如果你有個女兒,那你就買回去,和她一起看看吧。

2013-04-01 13:41:5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與民國的諸名媛們相比,現代的名媛們無論是在才學、心胸還是為人處世上,相差太遠了。可見,所謂的封建時代的毒瘤下教育出來的人更有寬容、忍耐的性格和向善的心,反倒時現代思想教育出來的名媛們,德言容方面,無多少是處。

2011-11-24 15:43:5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民國的氣質》將目光投向民國時期那些被歷史塵封的美好女性,以流暢優美的筆觸,為我們記述下她們曾經如花般美麗綻放的青春,無私的付出,超乎尋常的勇敢和忠貞,以及她們不朽的靈魂。

2014-12-09 20:39:54
來自430126**的評論:

作為《民國的底氣》的姊妹篇,這本《民國的氣質》里寫了七位民國時期的女子的故事,她們的故事十分感人,也十分凄美,她們中有的并不為更多的讀者所認識和了解,如翻譯家朱生豪的妻子宋清如,翻譯家傅雷之妻朱梅馥,但她們凄美的故事確永遠留在了世人的記憶之中。

2012-03-06 15:22:2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剛剛開始讀秋瑾的故事就被深深打動了, 本書為我們掀開了民國時期幾位社會影響極大的優秀女性的人生故事。她們或堅強、或溫婉、或獨立、或聰慧,她們雖生在亂世,戰爭卻掩蓋不了她們的絕世芳華;她們雖承受過這樣那樣的苦痛,卻仍然綻放了異樣的人生光彩。

2012-03-25 22:15:02
來自原野魂**的評論:

版本設計典雅大方,內容很精彩,文字有溫度,很能打動我。介紹了秋瑾、呂碧城、張允和、林徽因等民國女性的故事,令人感慨,令人思考。

2016-05-06 15:43:5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書中的女子,或英武、或文靜,但都是當時難得的才女,思想先進、才華瑰麗,真有一種讓人折服的氣質,只是書中提到的女子太少了,比如林徽因就沒有單獨一篇,還有很多,比如梅貽琦的夫人等,期待有后篇,喜歡作者寫作的手法和布局的思維……

2013-08-28 12:48:15
來自水黛不**的評論:

一直很喜歡民國,每個動蕩的時代都會涌現出大批的英雄,但是任何一個時代都不會有民國這樣的矛盾,新舊文化的融合,東西文化的碰撞造就了這些可愛卻又可憐的人,亂世佳人!

2015-10-21 20:17:22
來自飛鴻雪**的評論:

民國的氣質,在這些亂世芳華身上,那么令人心折。值得現代的女子去拜讀,去仰慕。人淡如菊的張可,一份輕描淡寫中的大家風范;孤獨而長久守望的宋清如,一份春天已輕輕流過的喟嘆;一份浩蕩之愛的朱梅馥,為愛而忍耐……斯人已遠去,絕代的神韻卻讓人蕩氣回腸……

2013-05-27 15:22:11
來自劉子揚**的評論:

我很早的時候就想了解民國的人物,但是因為自己學的是秦漢史,所以很少接觸民國風物,今天拿到書看了第一篇就感覺了心靈的觸動,那個時代的女子,這個社會的女子,對比的讓我心中很是不安,這是為什么?我們的感動越來越少,和時代是不是也有關系?

2011-12-15 17:06:22
來自玉篋將**的評論:

先看過《民國的底氣》,再來看這本書,真心是絕配。更讓人驚喜的是,《氣質》并沒有選擇那些已經寫的爛熟的名字,而是另辟蹊徑曲徑通幽,選擇的人物每一個都是新穎而深刻的。《底氣》和《氣質》是我看過的民國人物傳記中最好的兩本~

2012-11-30 19:34:52
來自Emoryti**的評論:

毋庸諱言,由于男性在力量、智力、膽識等方面的天然優勢,人類社會基本上一直是以男性為主導的社會,即使在眾多女性已經擁有獨立工作、生存能力的今天,事實依舊如此。這也使得歷史成為了男人的歷史,女性的出現往往只能作為一種點綴

2014-01-12 14:40:31
來自翠迪**的評論:

寫民國傳奇女性的書是在太多,風格也花樣翻新,可是我獨獨青睞這一本。書中可能沒有那些爛熟的名字,沒有曲折的情懷,沒有八卦秘聞。它讓我懷著膜拜而不是探秘的心情,接受一場氣質的洗禮!它不是大眾化的讀物,沒有心懷尊重的人,請勿靠近!

2012-05-16 19:16:3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被它的名字吸引了。。靜下心來看完了半本。。覺得民國確實是個傳奇。。女子有不同于男子的那種氣度跟雍容。。確實很難能可貴。。比當今社會流行的時尚確實有味道多了。。時代總是在前進。。在日益喧囂的物質的世界。。這本書確實是回歸心靈平靜的一本好書。。

2014-05-04 10:54:47
來自小藍天**的評論:

對民國著名人物的一個概述,讓我更加全面地了解了歷史的真相,一個個才華橫溢、個性鮮明的“國之淑女”形象躍然紙上,讓人心動不已,人如其書名:真是可以成為民國的氣質!很為中國曾經擁有這樣一批人物感到自豪呀,建議買回家大人和孩子們都讀一讀。

2014-01-05 23:20:29
來自國米的**的評論:

雖說書的內容講的是民國的奇女子,但作為男性同樣可以通過此去了解女性的世界,同時此書也向我們展示了民國那個風云變幻時代新時代女性的獨立性格,讓我們看到了風華絕代的表演。最后將此書推薦給了公司的行政總監!

2012-02-07 22:29:32
來自當當的**的評論:

拿到手就迫不及待地翻閱了一遍,一起到的兩本書,另一本太失望,這一本卻有驚喜,依次講述了幾位民國的女性,有大家熟悉的如林徽音,也有大家不太熟的如張可等等,文字很美,圖文穿插,可讀性很強,要是圖能用彩色的,數量更多點就更好了。

2013-12-26 20:43:01
來自檸檬花**的評論:

當當的書終于恢復原來的水準了,前幾次送來的書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損,雖無大礙,終歸是不好看,這次的很好。在網上看了很久,找了幾本差不多的書看了看,最終決定買這本,還沒有認真品讀,但書從面子到里子看起來都不矯情,應該是我喜歡的風格~

2015-06-30 13:47:28
來自btafi64**的評論:

作為《民國的底氣》的姊妹篇,《民國的氣質》恰恰將目光投向了民國時期那些被歷史塵封的美好女性,以流暢優美的筆觸,為我們記述下她們曾經如花般美麗綻放的青春,無私的付出,超乎尋常的勇敢和忠貞,以及她們不朽的靈魂。

2014-04-18 11:55:28
來自格瑞特**的評論:

《民國的底氣》的姊妹篇。是一幅較充分展現民國七位女性生動、細膩的畫卷。論文采、論事業、論財富、論智慧均不輸于同時代的男性。是關于民國那段歷史非常不錯的兩部書。

2015-10-15 14:54:58
來自讀一輩**的評論:

一個很偶然的機會看了《民國的氣質》的簡介,覺得非常好,書中的女主人公也是我非常喜歡和想了解的,介于此,也一起買下了關于民國的其它幾本書。《民國的底氣》《民國范兒》《民國風度》,相信這四本書看完了,就會對民國時期的歷史有所了解了。

2012-02-23 10:44:4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在陳丹青眼里,民國人物幾乎都好看。如胡適之、梁實秋、沈從文、張愛玲等,各有看頭, ,還有一個詞叫“民國范兒”,到底是什么玩意,它們背后,是一個什么樣的民國?一個人的氣質,與其時代及國運到底有多少關系?

2016-05-26 22:42:21
來自自魚自**的評論:

因為之前買了民國的底氣,相信民國的氣質也不會錯,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應當懷念那個叫做民國的年代,每當讀到那個時代的人物傳記、歷史故事都覺得書香雋永回味悠長,現今的中國人活得太沒有個性也太沒有自己的內涵了,很多叫做民族的東西終究是泯滅了。

2013-05-26 16:38:51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