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松,中國著名音樂人、導演、制作人、詞曲創作者。音樂、影視、文藝三棲才子,著有《寫在墻上的臉》《如喪:我們終于老得可以談談未來》。
曉說1
曉說2
曉說3
曉說4
胡淑芬點評
第八期 好萊塢啟示錄
點評
2012年電影大發展,國內的電影收益又躥漲上去百分之幾十,當然我也在這一年做了一點兒小小的貢獻。2011年我在130億元票房里貢獻了7000萬元,這是我個人的票房紀錄,但是跟當時來幫我配音的一位的演員徐崢(在《大武生》里幫劉謙配音)比,僅僅是九牛一毛。徐崢導演的《泰囧》凈收12億元人民幣,超過了曾經盤踞及時的《阿凡達》,我現在特別以那時候請徐崢來幫我做配音為榮,幸虧那時候請了,現在肯定請不起了。
我覺得特振奮,就是我們的電影單片票房已經很大了,兩億美金,在美國也屬于大片了,而且我們連續一年有好幾部電影僅靠中國本土市場在全球的票房都能排進前幾名。國內市場已經很嚇人了,而且我們的銀幕數也過萬了,當然跟美國還是不能比,但在全世界已經排第二位了,已經很厲害了。萬達電影公司還收購了美國第二大院線,實際上跟及時大是幾乎一樣大的AMC。我認識一位英國攝影師,我們合作過,我問他:你今年怎么沒活兒干?他說你知道今年英國能夠扛起攝影機的攝影師都得在50歲以上,因為只開了7部電影,簡直太慘了。做大了以后,怎么才能讓電影更加工業化、更加安全、更加大規模地生產下去才是根本。我們的市場在不斷擴大,技術和質量也在提升,但作為一個還在摸索的道路上行走的電影新手,好萊塢這位身經百戰、經驗豐富的電影教父就成為一個不二的學習對象,尤其它的體制,是它光芒萬丈、受全球矚目的最重要資本。
好萊塢的經紀、制片跟院線原來都在一家,后來分開了。中國現在是正在往一起聚集,正在重走好萊塢已經吃過虧的老路,就是經紀要在我這個公司,我要簽演員,我要簽導演,制片也在我這個公司,我這個公司負責制作,當然也負責投一部分錢再去融資。現在大的電影公司還開始建院線,但實際上這三樣東西是天敵。舉一個特簡單的例子,汪聰簽到優酷公司來了,當藝人,我要給優酷公司做一個電影,我們都是一個公司的,她就想片酬越高越好,尤其她的經紀人,說汪聰500萬元片酬,我這邊要做一個電影,老板給我預算只有這么多,我說汪聰五毛錢,自己公司藝人嘛,要什么錢啊。她說自己公司戲還不多給點兒,因為負責經紀的人也要跟老板有業績的,一年汪聰要完成2000萬元,誰誰誰完成多少多少。她當然要更多了更好,但制片方給老板有成本的,越低越好,這倆就打起來了,打起來以后怎么辦呢?上老板那兒,老板一拍腦門,我挺喜歡汪聰的,給她500萬元,制片人說那樣的話我這個預算做不了,你多批我預算吧,然后老板再拍腦門,多批你預算。完了,這不是生意,這已經變成人情了,不是生意,不是商業法則。院線跟制片公司這個問題是一模一樣的。就是院線也是我們公司的,我們公司拍一爛戲,高曉松拍的,你說你放不放吧,你放,兩個人看,可是院線經理在老板那兒是有指標的,每天都得出產多少票房。現在院線經理在中國更嚴格,連續三天上座率低于多少,就開始扣獎金了,連續一個禮拜上座率低于這個,直接就Fire(開除)你了。然后你拿了合約來,說我是簽了這個來工作的,你非讓放高曉松拍的爛戲,一場就兩個人看,我能怎么辦?你要讓我完成,對不起,我就要放《泰囧》,怎么辦?你讓我放《王的盛宴》,我不放,上座率不行就完不成指標,就這么簡單。《王的盛宴》是星美拍的,星美自己也有院線,但星美也得放《泰囧》,雖然那是光線拍的,可《泰囧》上座率高啊,影院可以賺錢的。
院線、制片和經紀,是一定要分開的,這在好萊塢已經清楚地分成了十大經紀公司,較大的是CAA,然后是WilliamMorrisAgency(威廉 莫里斯)、GershAgency(格什局)等。十大經紀公司,牽扯著所有的導演、編劇、演員,他們開發項目,然后去拿給制片公司,比如華納。當然華納接到的項目也有可能只是劇本,之后華納再到經紀公司去找相配的合伙人,但這種情況是很少的,很多時候都是經紀公司配好的,尤其是FranchiseMovie,就是系列電影,比如《蜘蛛俠》《蝙蝠俠》和《007》,那版權都不在經紀公司手里,也不在華納手里,《蜘蛛俠》《蝙蝠俠》都在Marvel(漫威)手里,《007》在英國幾個富二代手里,就是人家已經把導演找好了,劇本也寫好了,所以制片公司接到項目,只要做就好了。
一個電影怎樣才能開機呢?它是這樣。好萊塢的公司是分成三線的,及時線公司,原來叫八大現在是六大,這幾大吧,拍的電影都是GlobalMovie,就是全球電影。它們是很保守的,且產量很大,像華納一年產45部電影,相當于每周一部(一年共52周),光拍腦門決策是不行的。還是以華納為例子。華納是這樣一個管理體制,它有8個VP(副總裁),這8個VP中有7個,每個人手里都有幾部戲的預算,但是他們不能決定劇本,所有的劇本都在第8個VP那兒過,但他手里又沒錢,不能說這個劇本好就拍了,他下面又有幾級,分管不同的事情。及時個人就數頁數,有一個叫Finaldraft(影視編劇軟件)的軟件,特別有意思,用它寫出來的劇本,就是一頁一分鐘,寫完,就是110到130分鐘,特別神奇,符合一個商業片的時長要求,太短了不行,太長了也不行。這個人一看130頁之內,沒太長,沒太短,然后就數男女一號分別到不到75場,因為好萊塢一線公司的作品全是明星制,大明星一看我不到75場戲,我才不演這戲,我來給你當配角來啦,那不行。一數男女一號的戲都過75場,之后就交給下一個人查類型,在及時個人這兒就刷掉了一大半劇本。
第二個人是查類型的,他手里有3年的數據,就是六大類型,大類型還分了亞類型,比如恐怖片里還分了心理恐怖和科幻恐怖,喜劇里還分了Sitcom(情景喜劇)和PhysicalComedy(動作喜劇),這些類型在這3年內的票房數據是往上走呢,還是往下走呢?平均是多少?他來分析這個。他認為這個類型不錯,在類型上他先過關,然后再往下走。
再往下走,就是數事的人,數events(事件),必須要有40到60件事,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events有嚴格規定,一個event要從positive(正面)開始,然后到negative(消極的)結束,或者一個event從negative來了,開始絕望得不行,突然曙光來了,從positive結束,這又叫一件事,等于每一個小轉折是一件事,要有40到60件。如果一個電影才20件事,每件事都冗長,這不行;或者事太多,什么都沒說清楚也不行。然后再往下,一級一級審,全都弄完了以后,再交到第8個VP手里,第8個VP一看是這個類型的,說你是這個的VP吧,你手里有幾部預算吧,交給你,你來做吧。你有權拒絕,可以看完劇本說我不拍,我不想拍,但是你拒絕了,你也不能自己去找劇本,你還得從第8個VP那兒接劇本,反正這一年你得把這幾個預算的戲拍了,你最終還得拿他給你的劇本。
接下來就開始選導演,導演是要經過考評的。考評這個導演過去3年的總票房和單塊銀幕單周票房,但是有的導演就想拍藝術片,過去3年,他總票房雖然不行,但是他單塊銀幕單周票房過萬美金,依然是牛逼的導演。他們會給你涂顏色,藍色是一線的,紅色就不行了;或者給你打分,有的公司打分,迪士尼就是打分,華納就是涂顏色。你10年前拍過一個票房10億美金的戲,我不管,我只管最近3年的票房,最近3年一看,總票房也不錯,單塊銀幕能過萬。單塊銀幕過萬就是說,及時輪鋪上去5000塊銀幕,及時周5000萬票房,就是幾千萬美金,這就叫單塊銀幕單周過萬。李安的《色 戒》雖然只上了260塊銀幕,但是他單周單塊銀幕過萬了,就是及時周就有兩三百萬美金票房,所以他還是一線好導演。
然后演員也是,只看你最近3年的票房表現,所以好萊塢的演員片酬變化都特別大。現在片酬較高的是演《暮光之城》的那幾個小孩,演《哈利 波特》那幾個,以及像ShiaLaBeouf(希安 拉博夫),演《變形金剛》的那個小孩。因為那些大明星,雖然名聲大,但是最近3年的票房表現可跟這幾位小孩不能比,比如尼古拉斯 凱奇,名聲大吧,再一看那片酬??令人唏噓。咱們國家卻是越老越值錢,甭管有沒有票房,都是一副“老子貴呀”的姿態。但在好萊塢就不行,它只看數據。所以很多老導演,包括我們華人的老導演,在好萊塢原來特別火的,現在都很難拍到戲,就因為近3年的票房數據。當然它最終還有一個綠燈委員會,綠燈委員會里有院線的經理們,有游戲開發的部門總經理(因為游戲也是一大筆收入)一起來亮這個綠燈,反正一個項目的正式確立不會由一個人拍腦門決定。
最終亮這個綠燈,有一個硬性的標準,就是三項預收入要超過預算的50%,這個戲才能開機。以一部預算1億美金的電影為例,華納自己投5000萬美金,首先要去預售這個戲,有演員,有導演就可以預售了,去做Presell(預售)。這個Presell必須占到這個戲預算的30%,或者換句話說,一個戲的預算是倒過來推算的,不是導演或者制片人說多少就是多少。怎么倒推呢?就是先預售了多少乘以3,就是這部電影能不能拍,就看預售結果了。預售結果乘以3是一個危險的點,超過這個點,預售方就不行了,所以預售方給你看到這部電影的劇本、導演、演員,說我給你3000萬美金預售款,其實他心里想的是這部電影大概能賣1億美金,他才會給你3000萬美金,那你這部電影的預算就不能超過1億美金,否則就很有可能虧本。這是及時項,預售要達標。然后你拿到這3000萬美金預售款后,馬上到銀行去貸款,那銀行不是一般的銀行,是專門給電影貸款的銀行,這個貸款的銀行會貸給你預售款的60%,就是你有3000萬美金預售款和一個預售合同,然后把這個合同抵押給銀行,就能貸到1800萬美金,就是預售額的60%,于是這部電影的預算就有了4800萬美金。這是第二項,要能從專門的銀行貸到款。第三項是TaxCredit(抵稅額),這相當于我們的商務植入。但是它這個TaxCredit主要還是Location(當地)給你的退稅。就是你去這個州的這個市拍,這個市說,你來我這兒拍,我給你退稅,低的州百分之八點幾,高的到30%,大概是這樣。這三項加在一起已經超過50%了,以低的TaxCredit算,那就是8%,前兩項已經占到總預算的48%了,再加上這個8%,就50%多了。這樣的話,這部電影的基本收入已經超過了總預算的50%,可以開機了。
剩下的那5000萬預算怎么來呢?讓大家投,怎么投呢?主要有兩種。一種叫挑戲投,就是你說我只投馮小剛的,不投高曉松的。怎么投呢?1億美金預算的電影,投1000萬美金占10%,投2000萬美金占20%。另一種叫BlindMoney(盲投),同樣一部電影,你如果閉眼投,投1000萬美金占20%,投2000萬美金占40%,因為你是占需要投的5000萬美金的比例,而不是占1億美金的比例,是作為你不挑食給你的褒獎。閉眼投,賺錢的、賠錢的反正你都投了,于是給你這個比例;如果你挑食,挑著投,那對不起,我怎么預售的,我怎么貸款的,我怎么TaxCredit的,跟你沒關系,1億美金的戲,你就照著這個總比例投吧。主要就這兩種,當然其中還有很多復雜極了、細極了的規定,每種情況都不大一樣,年簽20部的跟年簽10部的就不一樣。美林證券曾經出過一份詳細的報告,說盲投好萊塢的戲,就是一線Studio(制片商)的戲,基本上連投20部是能持平的,比挑20部投要賺得多,你去瞎挑,以為自己懂,毀就毀在以為自己懂電影,以為自己懂劇本,以為自己懂市場,挑一部賠一部。實際上一部電影真的做起來,遠比這個復雜多了,定預算的情況也遠不止這些。像《007》這種鐵定賺錢的系列電影,預售的時候就已經有一個特別高的預售金了,所以評估預算沒多大必要,基本上制片商自己就全投了,就像馮小剛的電影,都是華誼兄弟自己投的。
挑戲投的,有兩種投法,一種叫頭上投,一種叫尾上投。頭上投,就是自己開發戲。我自己買一個劇本,買一個小說,然后我想請這個導演,到CAA,到WilliamMorrisAgency去請,說我想請你們的導演,我請你們的編劇來幫我寫好這個劇本,我請你們的演員,都弄好了,然后我付了前半部分的錢,這種錢叫PayorPlay。這個PayorPlay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則,在中國最缺失的就是這個環節。PayorPlay,不是我把錢給你,而是我把錢給到保險公司。為什么呢?中國較大的問題,就是拍戲中的不誠信。比如,你是這個戲的投資人,我是制片人,我跟你說葛優演,你投不投吧?你跟我說,好,拿葛優合同來,我投。我跟葛優說,你演這個戲,葛優說,好,拿錢來。我這中間什么也沒有,怎么辦呢?我說你先給錢,第二天葛優這個人病了,改高曉松演了,那差大了,錢你也給了,你被綁架了。中國大量的電影投資人都是這樣被綁架的,先說得好聽極了,葛優演,張曼玉演,弄著弄著就開始往后退了,咱換這個演員吧,你錢已經給出去了,花了很多用作籌備,沒辦法了,被綁架了。再有就是演員被綁架,人先簽了合同,錢沒收到,你拿著葛優的合同再出去忽悠錢去,演員最怕這個,因為我檔期已經簽了你,我不能去接別的戲,然后你拿著我這個合同到處忽悠,你忽悠著了還好,沒忽悠著怎么辦呢?我這個檔期也不能去接別的戲,所以演員一定要見錢。錢這一方,一定要見演員簽字。這個時候就需要一家中介機構來干這個事兒,在美國就是保險公司的及時級保險。美國保險公司連保三級,及時級就是保PayorPlay,就是你把錢放到保險公司賬上,這邊葛優經紀人,或者是CAA接到通知說,錢已經在保險公司賬上了,那我看劇本,我看完劇本,說同意演,錢從保險公司直接打給你,你就沒有那個擔心了。
說白了,PayorPlay就是我出錢你演,這兩件事都在保險公司完成,他說不演,他看完劇本,那只給他看劇本這幾個小時的錢,當然也很貴,因為制片人也看了劇本,制片人一小時也很貴。他本人也看了劇本,他本人看劇本更貴,但是再貴也不是把你錢騙走了。只是人家給你賬單,說我不演了,你從保險公司的錢里,把我包括我助手這幾個小時的工作錢打給我,剩下的錢退回給投資人,這樣大家就心里踏實了。中國目前及時缺的就是這個環節,就是PayorPlay,沒有一家中介機構來干這個事兒。保障雙方的誠信,始終都是要么演員被騙,要么投資人被綁架,所以大量的戲在這個中間擱淺了,下馬了,很倒霉。
保險公司還保下一級,就是超支,這樣資金就安全了,資金最怕的,及時是怕被騙,第二是怕超支。一超支可不是超一點兒,一超支超兩三倍是經常的,我們這兒有一些著名的超支大戶,一拍戲就超支,然后也沒辦法。但是在美國這個保險公司,超支由保險公司付,所以保險公司審你預算審得很嚴。而且你必須去買保險,所有工會的人及時條總協議就是,沒保險的戲我不來,所以你不買保險,工會的人一個都不來,導演工會也不來導演,編劇工會也不來編劇,演員工會也不來演,保險收你同期銀行利率兩倍,你同期銀行利率3%,它收你6%。你想想,一個1億美金的戲,好幾百萬美金給保險公司,但是你避免了1億美金的戲超支超了2億美金的風險,2億美金沒關系,保險公司付。保險公司付他也不稀釋投資人的股份,我原來投完,我占20%,我是投錢的那一方,他超支了,保險公司付了超支這部分錢,我還是20%。保險公司拿什么抵押呢?不能拿投資人的股權抵押給保險公司,是拿原始制片人,以及原來劇本的版權抵押給保險公司。你是開發方,你擁有相當一部分股權,其他投資人擁有一部分,那你拿你原來這部分抵押給保險公司。這里又牽扯到一個體制問題,原來這部分是怎么計算的,就是所有主流公司的大戲,每部戲都單獨注冊一個11年度公司,因為11年以后,這個電影基本上已經殘余價值很少了,大家直接寄支票就完了。但是這11年里,這個公司自己是有版權資產的,由這個公司去抵押給保險公司,因為你總不能讓像華納這樣的總公司去抵押吧。時代華納整個集團價值1840億美金,我怎么抵押給你。貸款方也好,保險公司也好,每部電影單獨注冊一個公司,這個公司原始的資產,就是這部電影的版權,所以拿這一部分的原始版權抵押給保險公司。當這部戲一旦超支,保險公司來付,付了以后,對不起,你開發制片人這部分股權就沒有了,抵給保險公司了,保險公司永遠不能說把這個電影停了不拍了。再超支,保險公司也得付,因為保險公司跟所有投資人簽的協議說,我按照你們交給我的這個劇本——投資人都同意,鎖定了這個劇本,交出這個電影,所以超支他一定要付的,他不能說超支我不拍這個電影了,黃那兒了,那不行。但是他可以簡單拍,可以不拍得那么好,所以保險公司派的制片人來說,先把那個MoneyShot(花錢的鏡頭)都拍了,之后他心里就有底了,再超支也就是一點兒說話的戲,超不了多少,然后再去慢慢拍,最多我去花點兒錢把這個補了。所以它是這么來,有點兒違反電影制作規律,導演都希望先拍小戲,先磨合劇組,慢慢再去拍那些重要的戲,因為劇組要磨合嘛。
光說投資是沒意義的,還是總收入比較靠譜。美國電影的票房只占其總收入的1/4,然后DVD的銷售和租賃占了一半,然后電視又占了1/4,所以票房一統計出來,得乘以4,才是電影的總收入呢。不像我們的票房一出來,就收入這么多了,后邊沒了。美國是票房若1億美金,那這個電影就是4億美金的收入,所以一到五六億美金的票房,再乘以4,那就大了去了。看似很多,還是要分成的,就是不同的參與人有不同的分成。比如《007》,我請了20多個編劇,挑了一個很好的劇本,導演我也弄好了,演員我也弄好了,我來好萊塢,來Bid(報價),就是來尋找投標的。這個Bid特別狠,叫72小時Bid,最狠的時候,我往那兒一坐,你們六大電影公司都來,輪流進來,每一家就一小時,每一家我都給講講下一個故事是什么,誰演,導演是誰,聽懂了,72小時給我出價。72小時,3天出價,然后通常六大不會都去,比如三大來了,兩大來了,有時候四大都來了,然后72小時,這四大就開始出價。這時候出價,誰都知道這個電影肯定賺錢,于是怎么出價,我花多少錢拍,我怎么宣發,花多少錢,方案都給你了,我把總收入的70%都留給你,我就要30%。好萊塢這六大質量是差不多的,交給誰拍,都是高質量,不像我們這里,同樣一個劇本,有的公司給拍爛了,有的就能拍得特好,還有中間黑預算的,黑預算這個事在美國做不了,因為有保險公司在。看誰給你這個版權方的比例高,一個哥們兒拼了說,我也出2億美金拍,我出2億美金宣發,然后我怎么怎么著,我及時下就鋪7000塊銀幕,等等,但是我只要20%,80%都歸你。這個時候就已經不是他出去找誰投資了,這都是鐵定賺錢的,這種FranchiseMovie,大概產量占到很小的比例,百分之十幾,但是收入卻占整個好萊塢一年收入的70%。2012年前10名票房的電影,9個都是FranchiseMovie,都是《加勒比海盜》幾,《變形金剛》幾,《蜘蛛俠》幾,《蝙蝠俠》幾,前10名票房里,9個都是這樣的。在美國,這個是特別典型的28原則,就是兩成的戲占80%收入,兩成藝人的收入占80%藝人的收入。邁克爾 杰克遜曾經一個人的收入占索尼公司總收入的一半,索尼公司沒辦法了,跟他續約,說給不起錢,給你股份,因此邁克爾 杰克遜占索尼唱片公司一半股權,現在這一半股權由邁克爾 杰克遜的慈善基金會持有。
好萊塢在前期找錢找得那樣明晰,比例清楚,所以到分成的時候也沒什么疑惑或者拖延,反觀我們這邊,就太不一樣了。在中國,賺錢的電影,投資人立馬是拿不著錢的,至少得等個兩三年才能拿到。因為電影公司回來錢以后,我投了20%,應該是可以分的,可是電影公司同時開了好幾部戲,資金鏈斷了,于是就把我那20%的收入拿去拍戲了。結果導致很多外面的投資人,明明投資這個戲賺錢了,卻兩年三年分不到錢,電影電視劇都有這個問題,所以我們有一個不強制的措施,叫Collector(收錢專員)。大電影公司沒問題,不用Collector就能拿到錢,至于那些小的公司,則不敢保障是拿了我的錢先去拍別的戲去了,所以就共同委托一個第三方收錢機構。這個收錢機構收電影收入的百分之幾,然后它跟你簽一個合同,直接去院線收錢,去電視臺收錢,去DVD那兒收錢,收完錢,按比例直接給你分了。就不會出現這個錢先回到電影公司、制片人公司,然后它再去給你分,這樣就有點兒不公平,這也是一個小小的解決措施,在中國挺重要的。
還有一個小地方,我們不太能做到。我們的公司都不夠大,而且電影、電視劇是分開在不同的公司拍,但是現在開始集中了,大電影公司也拍很多電視劇。美國是因為電影制作都集中在那幾個大的公司里,所以它們自己能協調成良性競爭,怎么叫良性競爭呢?就是暑期不上電視劇,全是大電影。美劇就秋季是長季,大概有十二三集,播放十二三周,它是因為暑期電影之后到圣誕電影檔之前,大電影都不上,讓給電視劇。在美國生活最明顯的就是,春末所有的大廣告牌都變成電影廣告牌,就是暑期開始準備上的電影。當然這不是說春季檔不上電影,只是不上大電影罷了,春季檔是留給電視劇的。所以美國的電視劇分成一個長的秋季檔,通常你看到十二三集的電視劇,是秋季檔電視劇,圣誕電影檔之后到暑期電影檔之前,有一個春季的電視劇檔。美劇分兩季上,然后電影是分成大的暑期檔,跟大的圣誕、元旦這兩個檔。好萊塢不像我們,我們是你不行我上,檔期意識不強,它就是大片忍著,等到電視劇放完,大家在家把看的電視劇看完再上。所以春季檔一周的票房冠軍,大概都只有兩三千萬美金。一進暑期檔,及時周的票房冠軍,過億前三名的都不一定是冠軍,暑期檔每周的票房冠軍都過億。然后馬上就到暑末,一看,所有廣告牌又都變成大美劇,下一季美劇的廣告開始來了。然后秋季不上大電影,全上大美劇,就是大的,也是Franchise第幾季。這樣的放映機制也讓美國人養成一種習慣,暑期挺熱的,開車出去看電影,然后一到秋季沒電影了,都是小電影,就在家看美劇,看了十二三周之后,圣誕檔又來了,大電影又開始上了。所以好萊塢的電影制片廠和電視劇制作公司是良性競爭,電影分強弱檔上,電視劇也分強弱檔上,跟電影正好岔開。
我們今天已經有《泰囧》這樣級別票房的電影,一年有3部過億美金的票房電影。我們在創造上,在拍電影上,已經到了這個規模,可我們的體制跟不上,再往前走的時候,會出現大問題。我們的電影市場越來越大,前景也越來越寬廣,體制改革必須及時跟上,要不然真的會扯中國電影后腿的。
?《泰囧》確實挺振奮人心。兄弟認為《泰囧》對中國電影較大的功績在于,它成功地激活了二三線電影市場。這一點是之前諸多大導的國產大片都沒做到的。不是大導們不努力,而是天時地利人和多方面的原因。這幾年國內院線的發展速度居世界前列,普通觀眾在急需大排檔型電影解決溫飽型需求的時期,這樣的親民電影適時出現,獲得高票房有其合理性。不知道當年好萊塢有沒有類似案例。
?一個國家一年的電影產量不夠兩只手數,英國可真丟人。
?說白了,不管是家庭、公司、行業,還是國家民族,都不能打內戰,得一致對外,才能繁榮富強。
?簡單來說,美國是電影工業,中國是電影手工業。
?這種流程聽著可真是無趣,不過只要電影出來有趣就行。
?照這標準,陳凱歌早應該沒戲拍了才對。一部《霸王別姬》吃了這么多年還余威猶存,可見我們中國的投資人和觀眾比好萊塢有人情味多了。這點兒我們不能跟好萊塢學。
?唉,真的好奇怪啊,我喜歡的尼古拉斯 凱奇,這幾年自暴自棄惡性循環成爛片王了。好萊塢沒有一個“拯救墮落演員工會”嗎?想辦法救救他啊。
?這一段我真插不上話了,只有學習的份兒。真想把我以前打過交道的電影投資人一個個拉過來,命令他們都給我好好學學。話說回來,我也遇到過一些從美國學成歸來,真心想在中國搞好萊塢模式的中國電影人,但無一不失敗。問題不在個人,而是我們的大環境,不僅僅是電影業界,還包括金融環境等眾多相關領域。所以,中國電影的落后,有點兒像中國足球,不光是幾個場上球員的問題。我們的落后是多方位的。
?據說有一個主持人出道前就是這樣混的:某天在某場所,看這邊坐著崔健,那邊坐著齊秦。他走到崔健面前說:齊秦先生想認識您。然后又走到齊秦面前說:崔健先生想認識您。二人都以為這位先生是對方的朋友,三人就一起見面了。從此這位先生就多了兩位大腕朋友。這種狐假虎威的故事,用得小,可以交上大腕朋友,用得大,就可以扎錢拍電影啦。
第十一期 說說心里話
我特別感謝有這么多人喜歡《曉說》,其實一開始我真的沒有想到能把這個節目做50多期,當時優酷
就愛讀這些書,有趣有意思,文化思想性特別強,真是太好了,高曉松這個大才子確實有才!
書值得看。但買的這幾本書的質量可真不怎么樣。像盜版似的。看過曉說的視頻。還是想支持一下書。喜歡高曉松。內容很容易被記住。值得看
曉松雖然長得磕磣點,聊天卻輕松有趣,整個人很有喜感,哈哈哈
高曉松,大才子,聽過他的曉松奇談后,深深被其折服,看到他的書后,毫不猶豫買下,內容果然很好。印刷裝幀排版也都很好。
內容應給4.5分,脫口秀中能有這種高度的很少見,有深度、也有廣度,令人耳目一新,深受啟發。對世界各地區、各民族的情勢、淵源的認識有獨到之處,很多地方一針見血,一語中的,對理解世界的民族、文化、生活習慣很有幫助。
高曉松的這幾套書我都還喜歡,包裝的也很好,非常滿意。
喜歡小松的觀點,很久了,以前都是聽他的曉松奇談,發現越發不行了,每次聽他渾厚的男低音都有想見周公的沖動,還是決定買書,慢慢研讀,希望能有更多的收貨,一定是的
發貨好快,隔天就收到了。摔了某寶幾條街。書質量也不錯。優酷剛上線就開始關注,曉說,昨天想找下南北戰爭,自由,民主的東東,發現網上沒有了。就買了書回家翻翻
看了曉松奇談還想看曉說,高曉松的語言生動幽默,值得一看。
內容自不必說。喜歡內容才選擇購買。只想說之前在當當買過六七本特價書,幾塊錢一本的國外小說,輕閱讀,跟這次感覺很像,言外之意,五折還是貴了。明明這么有分量的內容,這書的空,輕,讓人沒有好感。和魚羊野史質感相差甚遠。~好在內容不錯啊
看過高曉松的魚羊野史,很喜歡高曉松的文筆和視角。
很好的書,喜歡高曉松的作品,而且收到的書是正版,以后還會來當當買書。快遞服務也很好,給好評!
無意間看到高曉松的曉松奇談,特別感興趣,一搜,居然出了這么多書,趕緊下單了。曉說這套書排版有點浪費地兒,紙質不怎么好,好在內容是我感興趣的。
看過視頻,再看看書,矮大緊咧咧咧咧,這么多年了還能繼續做節目真不容易,太有恒心了,有毅力的人能辦成事兒,哈哈哈哈哈哈
可以作為茶余飯后的讀物,很不錯,高曉松還是懂挺多的。讀的是資訊不能算知識。
看了視頻再來買的這些年聽了高曉松的歌看了他的電影視頻再不買他一套正版書都覺得不好意思了。
超喜歡高曉松的書,節目也好看!活動的時候買的,劃算!
一直喜歡在當當網上買書的,也是在賣東西的過程中最不吝惜價錢的時刻,這套書早就想買了,現在搞活動,就直接毫不猶豫的下手了。但愿《曉說》能帶給我全新的感受。
看了曉說才買的這套書,喜歡高曉松的講述,是個有閱歷有才華的人才會講的故事,有趣也長知識的故事
很值得閱讀的一套書,就是太貴了,正好遇到當當網搞優惠活動,立馬下單。書籍內頁紙張還行,排版比較新穎,采取正文加評論的形式。但是這套書的封面確實不敢恭維,封面不好看,且封面紙張感覺有點粗糙。
曉說(1-4套裝),很喜歡高曉松的書,說的很有道理,慢慢品味。書香節優惠多多,書很好,正版,比較便宜,包裝很好,快遞態度好,滿意。書皮精裝,字體適中,物流給力,當當網沒得說,贊!
將個人擁有的過剩資源分享給其他人使用,并獲得某種意義上的收益,這就是共享經濟。當前,全球范圍內誕生了大量的共享型企業,用全新的方式滿足人們日常衣食住行學等方面的需求。例如,改變了人們出行方式的滴滴出行;改變了人們住宿方式的Airbnb;改變了人們學習方式的多鄰國……
當當網的這次活動十分給力,買了好多書,專業的還有平時自己讀的,感覺非常實惠,書的價格很劃算,減了很多,物超所值。聽了曉說很多次了,看了他的節目覺得十分有趣,就支持一下。
特別難過 第一次在當當上面買書 結果滿懷開心的去拿快遞 就是一個塑料膜抱著 快遞袋子也破損了 書角很臟而且 都磨壞了 不開心
送朋友的,當時因為物流的問題交涉過,不過后來都解決了,好評。另外,聽說評論才有積分,我也來試試,已經沒有耐心了。。。。。怎么才能湊夠好多字數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這,你說有啥好評論的,讀書太少,讀點高曉松,也算是快速補點營養,也知道一下該讀些什么書去充實自己。感謝高曉松老師。
這個不是第一次在當當買書了,這次還是我同學告訴我搞活動讓我買,書的質量沒得說,但有一點我這次真想說了,當當配送員的態度真他媽差勁,一點都不專業,這么多家快加配送員,當當配送員的態度是最差的
對高曉松的這套書是慕名而購,只因看了他的個人秀,感覺非常好;相信經過文字整理和其他人的點評,一定會更加出彩。另不得不贊一下當當的送貨包裝,快捷、嚴實,近期廣東大部分地區受臺風影響,能將貨物包裹得很好,在預訂時間內完好到貨,不錯!
看過了視頻感覺不錯,值得多翻幾次的,所以買來存著隨時可以閱讀。內容豐富包羅萬象,人文地理政治歷史軍事體育文學音樂電影等等等等,有自己的看法和視覺角度,有獨特的分析,還有特殊的人際關系圈滲透出的鮮為人知的趣聞。值得擁有!
高曉松真是很有才。以高曉松的角度來重新解讀歷史事件,風格輕松幽默,與嚴肅的講歷史的不同,有很多高曉松個人見解和趣聞。讓生活的節奏慢下來,讓自己的內心不再浮躁。
內容應給4.5分,脫口秀中能有這種高度的很少見,有深度、也有廣度,令人耳目一新,深受啟發。對世界各地區、各民族的情勢、淵源的認識有獨到之處,很多地方一針見血,一語中的,對理解世界的民族、文化、生活習慣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