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茨威格所有小說中,他的“鏈條小說”影響巨大,其小說代表作幾乎都出自“鏈條小說”,而這些“鏈條小說”又充分體現(xiàn)了茨威格的藝術特色,即運用心理分析,巧妙地揭示人的心靈這一“黑暗大陸”,將讀者帶入一個陌生而吸引人的情感世界。
本書收錄鏈條小說中經典的3篇《火燒火燎的秘密》《陌生女人的來信》《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分別從兒童、成年女人、老年女人的視角觀察人的情欲,構成人生的鏈條。
2013年,著名話劇導演孟京輝將《陌生女人的來信》改編成了話劇,至今觀眾超過100000人次。孟京輝先生為本書寫了導讀,相信可以讓更多讀者理解并愛上陌生女人。
作者
斯蒂芬茨威格
Stefan Zweig,1881—1942
奧地利小說家、詩人、劇作家和傳記作家。
被譽為“歷好的傳記作家”“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作品涉及詩、短論、小說、戲劇和人物傳記等體裁,尤以中短篇小說和人物傳記見長。
代表作有小說《陌生女人的來信》《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火燒火燎的秘密》《象棋的故事》、傳記《三大師》《人類群星閃耀時》《巴爾扎克》、回憶錄《昨日的世界》等。
譯者
沈錫良
1965年12月出生,上海市崇明縣人。1988年7月畢業(yè)于南京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從事當代德語文學翻譯工作二十余年,上海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上海翻譯家協(xié)會會員,副譯審。
迄今已在兩岸三地出版包括諾內爾獎得主作品在內的譯著三十余部,計三百余萬字。代表性譯著有《精神療法》《托特瑙山》《大賭局》《今天我不愿面對自己》《愛情謊言》《公雞已死》《情人的骨灰》等。
導讀:與故事無關的一種幸福(孟京輝)
Ⅰ 陌生女人的來信
Ⅱ 火燒火燎的秘密
Ⅲ 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
茨威格年表
摘選自《陌生女人的來信》
我的孩子昨天死了——為了挽救這條幼小柔弱的生命,我同死神搏斗了三天三夜。我在他的床邊坐了整整四十個小時,他得了流感,發(fā)著高燒,可憐的身子燒得滾燙。我用冷毛巾敷在他燒得灼熱的額頭上,不分白天黑夜地握住他那雙不時抽搐的小手。第三天晚上,我也崩潰了。我的眼睛越來越沉,不知不覺眼皮合上了。我在一張硬椅子上睡著了三四個小時,就在這期間,死神奪走了他。
此刻,這個溫柔可憐的孩子,他躺在那兒,躺在自己的小床上,就跟他死去的時候一模一樣;只是他的眼睛,他那聰明的黑眼睛剛剛被合上了,雙手也合攏著擱在白襯衫上。床的四個角上高高地燃著四支蠟燭。我不敢朝床上望一眼,也不敢動一下身子,因為燭光一晃動,陰影就會從他的臉上和緊閉的嘴上掠過,于是看上去,仿佛他的面頰在動,我就會以為他還沒有死,還會醒來,用他清脆的嗓音對我說些天真無邪的話語??晌抑?,他已經死了,我不愿意再往那邊看,以免自己再一次充滿希望,又再一次失望。我知道,我知道,我的孩子昨天已經死了?,F(xiàn)在,在這個世界上,我只有你,只有你了,可你卻對我一無所知。此刻,你還蒙在鼓里,正在尋歡作樂,或者游戲人生。我現(xiàn)在只有你,你卻從來也沒有認識過我,而我始終愛著你。
我拿了第五支蠟燭放在這里的桌子上,就在這張桌子上給你寫信。我怎能孤零零一個人守著我那死去的孩子,而不向人傾訴我的衷腸呢?在這可怕的時刻,不對你說,又叫我去對誰說呢?你過去是我的一切,現(xiàn)在也是我的一切啊!也許我無法跟你解釋清楚,也許你不明白我的意思——我現(xiàn)在頭暈目眩,太陽穴抽搐不停,像有把槌子在敲打,渾身上下都在疼。我想我是發(fā)燒了,很可能也得了流感?,F(xiàn)在流感正在挨家挨戶地蔓延。果真是這樣,那倒好了,我就可以跟我的孩子一起去了,也不用自己來了結我的殘生了。有時我兩眼發(fā)黑,也許這封信我都無法寫完了,但是為了向你訴說一次,只訴說這么一次,我愿意聚集起全部的力量。你啊,我親愛的,從來也沒有認識過我的你啊。
我要和你單獨談談,及時次把一切都告訴你;我要讓你知道我整個的一生,我的一生一直是屬于你的,你卻對此始終一無所知。可是,只有當我死了——此刻,我的四肢正忽冷忽熱地顫抖不止,生命即將走向終結——你再也不必回答我的問題了,我才會讓你知道我的秘密。要是我還得繼續(xù)活下去,我會馬上把這封信撕掉,并將一如既往地繼續(xù)沉默下去??墒侨绻闶掷锬弥@封信,那你就知道,是個已死的女人在這里向你訴說她的人生,從她有意識的那一刻開始,一直到一刻為止,她的生命始終是屬于你的。你不必為我的話感到害怕,一個死人已經別無所求,她不需要愛情、同情抑或安慰。我只需要你答應我一件事:請你相信我說的一切,那是一顆為你悲傷的心在向你傾訴衷腸。請你相信我說的一切,我只請求你答應我這一件事:一個人是不會在自己的獨生子死去的時刻撒謊的。
我要向你傾訴我的一生,我的一生其實是從我認識你的那24小時才真正開始的。在此之前,我的生活雜亂無章,充滿悲觀和失望,我的記憶從來不會抵達那段歲月。這段人生就如一個堆滿塵封已久的人和物、結滿蛛網、散發(fā)著霉味的地窖,我的心早已對此漠然處之。你出現(xiàn)的時候,我十三歲,就住在你現(xiàn)在住的那幢房子里,此刻你就在這幢房子里,手里拿著這封信——我生命的一絲氣息。我和你住在同一層樓,正好門對著門。你肯定再也想不起我們,想不起那個清貧的寡婦(她總是穿著孝服,丈夫生前在財政部門擔任公職)和她那個尚未發(fā)育的瘦弱女兒。我們沉默寡言,很少與人交往,仿佛沉浸在我們小市民的窮酸潦倒之中。你可能從沒有聽說過我們的姓名,因為我們的門上沒有掛姓名牌,沒有人來看望我們,也沒有人來打聽我們。再說事情也已經過去很久了,都有十五六年了,你肯定什么也不知道,我親愛的??墒俏夷?,哦,我至今都清楚地記得關于你的每一個細節(jié),及時次聽別人說起你,及時次看到你的那24小時,不,那一瞬間,依然記憶猶新。我怎么可能忘記呢?那個時候才是我人生的開始啊。耐心點,親愛的,我要把一切向你娓娓道來,我求你,聽我談自己一刻鐘,別厭倦,我愛了你一輩子也沒有厭倦??!
茨威格的文學榮譽直達地球上的一個角落……也許自埃拉斯謨以來,沒有一個作家像茨威格這樣著名。
——托馬斯 曼
讀著這篇短篇小說我高興地笑了起來——您寫得真好!由于對您的女主人公的同情,由于她的形象,以及她悲痛的心曲,使我激動得難以自制。我竟然毫不羞恥地哭了起來。
——高爾基評《陌生女人的來信》
這位矢志守貞的寡婦想方設法保護自己不受其他男人的勾引。但是她作為母親,也把情欲傾注在兒子身上,這種情欲也會煽動起來,這點她并不知道。命運就可以在這個毫無防備的地方把她攫住。這在小說里是表現(xiàn)得無懈可擊的。
——弗洛伊德評《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
信中提到她對他的傾慕,愛慕,思念,為他生兒子,兒子死去。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息,他對此毫不知情。我想這個女人對所付出的一切都無怨無悔,但唯獨一句 “沒有,你沒有認出我是誰?!闭f出了她內心的痛苦與無奈。
最初的愛,固執(zhí)的愛,一輩子的愛,無怨無悔的愛,并非所有人都有女主角的勇氣,固守一份永無回報的愛情,我總覺得人世太浮躁,人生太匆匆,如果連自己的感情都要被束縛,如何快意人生?不管對錯,不畏人言,我就守在心那里
那種愛太忘我了!這才是真正用生命去愛一個人!最后她的信也是給他最好的表白和懲罰!雖然這個懲罰并不算懲罰,她也并沒有想過什么懲罰,但亡去的她至少是讓他知道是誰在每年的那一天送來白玫瑰,讓他知道她存在過,在他生命里,有過他所不知道的責任!
是把暗戀發(fā)揮到了極致近乎狂熱,不論你是多么的認真不過是自己做的一場夢,在夢里你自導自演了一部大戲,夢終究會醒,醒來發(fā)現(xiàn)都是錯覺,一直以來都是自己一廂情愿的自作多情,其實你不過是自顧自的把自己感動的一塌糊涂。
不記得許多,只是那種感覺卻能深深切切的感受到并記得,作者的描寫深深揪住了我的心,至今記得了一句話:你,從來也沒記得過我的你啊。寫在可憐女人訴說信的開頭,宛如一句親親的嘆息呵過耳邊,帶來無限的傷感。
13歲女孩因為R作家的出現(xiàn),第一次進入成人世界,R作家啟蒙了女孩的自我。但女孩更像是迷失了自我,自我存在的重量全部交付給了一個為自己所仰慕的富有學識、優(yōu)雅迷人又風流薄情愛自由的男人。
關于暗戀的故事,一瞬間有一種感覺,跟她的相比,我的暗戀根本不算什么。忽然又明白,我會做的,未必就比她的少。感情這東西,當事人雙方都無法比較,更何況我與她呢? 可是,我也會這樣喜歡你一輩子嗎?哪怕不出現(xiàn)在你的世界里。
還記得第一次讀這本小說,在高三下半學期,那個最敏感纖細的歲月,一個人躲在宿舍里淚流滿面的看完。十幾年后再讀,雖然不再感同身受,卻依然感動。從女孩到女人,她活在自己愛的幻想里,然后不顧一切的付出,也許也只有小說,才有這樣一個美麗的女子和這個女子的故事。
三行情書如何比得上這樣的三十頁甚至三百頁用盡一生來訴說一個關于暗戀的故事呢。作者對女人的心,女人的情,描寫得真實可感細致入微,不愧是“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
看完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一種無力的悲傷積聚在我的胸口,我不懂為何一個女人可以愛的如此執(zhí)著,那個男人一次一次的遺忘讓她痛的絕望,可她卻忍著不放手。為何可以讓自己如此卑微
茨威格的心理描寫真不愧為大師級手筆,這本書讓我讀懂了暗戀。就像你口袋里裝了懷表,它的發(fā)條在黑暗中耐心地數(shù)著你的鐘點,計算著你的時間,以它聽不見的心跳陪著你東奔西走,而你在它那滴答不停的幾百萬秒當中,只有一次向它匆匆瞥了一眼!
陌生女人的來信,先看了同名電影,想到了自己的愛情,躍然紙上的文字更靈動了展現(xiàn)了一味如此的女人,讓我為之動容,何必如此,只因一份不知所謂的感情,不論對與錯,我不會有如此勇敢地選擇。
這書寫得實在是太細膩了.一個女人愛一個男人到這種地步,簡直就要掏心掏肺了,還得不到那男人的一絲憐吝.那么還能指望什么呢?我在想,如果提早放棄會有怎樣一個結局呢?但是,如果真的放棄了,故事還會這么感人至深嗎?
以前讀過。書和中國版的電影都看過。怎么說,書中的女性真的是境界很高,如飛蛾撲火。也許她活的并不快樂,為何你甘愿成為一個男人短暫留戀的犧牲品。讓我想起了張愛玲。悲劇。其實局外人是不懂的。也許這也是一種愛情。如果再給一次選擇,這個陌生的女人還是會愿意
愛情應該開始于想象,然后在某一個注定的時間相遇。席慕蓉有詩,如何讓你遇到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為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當對一個人開始想象的時候,不起眼的好像大蒜的塊苞就開始在冬天孕育水仙花,而春天卻不一定能來
女人,愛著一個不知道她是誰的男人。 悲傷,也許就是看到他把錢放進自己手袋的那一刻。 不是沒有愛,只是不能說。 沉默,只是為了讓愛的人過他自己想要得生活。 淡定,只是為了讓自己的愛不顯得卑微,只是拒絕以“要來”的方式擁有那個男人。
一個花癡又內斂的哀怨姑娘愛上風流不羈文藝青年的悲情故事。從她愛上他的那天起就知道自己會走一條什么路,但她毅然決然的走了下去并且倔強的認為自己無怨無悔??墒亲x到最后會發(fā)現(xiàn),那刻骨銘心的怨恨已經吞噬了這個靈魂。
對于很多人來說,愛情是兩個人的事,是兩個人互動的結果,這也是最能夠被接受的。女主角幾乎窮盡其一生,將一種叫做暗戀的愛情進行到底。就如她自己對R先生所說的“我整個的一生,我的一生一直是屬于你的,而你對我的一生卻始終一無所知
茨威格太善于描寫人物的心理變化了,印象最深的是《陌生女人的來信》,被陌生女人的癡情深深感動,卻也發(fā)現(xiàn)這癡情是一種毒,被嗑得太深了,因為流連花叢的R作家太薄情,終究是應了那句:我愛你,與你無關。
還能不能有一個男人像茨威格一樣了解女人,或者說,還會不會有個女人比茨威格更懂女人。低微的愛情,單方面的愛情,飛蛾撲火的愛情,絕望的愛情,都不影響愛情的美好,長長的歲月,唯有對你的愛雋永不滅
我個人很反感那種默默愛,獨自疼的人,但對這個女人,卻完全不能生厭。因為茨威格讓她那么人,那么女人。一份13歲開始積淀的愛情,誰有資格看輕?雖然不贊同她的抑瞞,但她的理由在愛情的的包裹下又是合乎人性的。
人類最驚心動魄的情感總在細微之處,深究起來早已惘然。茨威格的短篇真是太美了,特別是《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雖然沒有《來信》那種哀感頑艷的戲劇性,但直視人生的勇氣更動人——可笑的風流韻事里誰知不會有最強烈而真實的人生體驗呢。
她不想因為自己的愛戀束縛了作家的自由,最終還是以一份陌生女人的來信讓作家陷入沉思,既然做不了那么坦然付出,為何不在當初努力爭取一份屬于自己的愛情,無法理解女主角,如果僅僅是想單相思,又何苦在死后捅破呢,又有什么意義呢.
本來只是想讀讀《陌生女人的來信》而買了這本書,不曾想里面一共有三篇茨威格的小說。如果說昨天讀完陌生女人的來信是喜歡上了這個故事,今天讀完他這書上所有小說,則是愛上了這個作家。他是情感的大師,描寫與講述的大師,比喻的大師。推薦!茨威格的小說??!
或許是我的世界參雜了更多事物,我無法像她那樣用一生傻傻愛著你,將自己送給你,等著你,始終不愿讓你感到負累,讓你自由健忘多情,每個生日都送你白色玫瑰,可是我的世界真的會有那么個你嗎?為什么美好的東西只有在毀滅后才被人惋惜!
筆觸太細膩,沒有驚天動地,卻能深切感同身受到這種深入骨髓卻又有如流水般安靜而深刻的愛情。僅僅讀了18頁,就好像和這個陌生女人一樣愛上了這個活潑卻又沉穩(wěn)的雙重性格的作家。迫于明天要早起上班,不能一口氣讀完了。
真看的全身又僵硬又發(fā)抖,全程眼含熱淚,忍受不了烏絲變白發(fā)的老管家的那句“小姐”而直接淚奔,張愛玲曾說:“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里,但她心里是歡喜的,從塵埃里開出花來?!笔堑?,愛從來都是一個人的事,而愛情,才是兩個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