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期研究窮人和扶貧的過程中,塞德希爾 穆來納森發現他和窮人的焦慮竟然類似:窮人缺錢,他缺時間。在這一現象基礎上,他與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埃爾德 沙菲爾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室研究和現實調查,卻發現了一個存在于世人中間的驚人真相:窮困之人會永遠缺錢,而忙碌之人會永遠缺時間。
但是,進一步的研究證實:這些都是表面現象。因為即便是給窮人一筆錢,給拖延癥患者一些時間,他們也無法變得富足和高效。實際上,在長期性的資源(錢、時間)稀缺中,人們已經形成了“管窺”之見,只能看到“管子”之中的事物,雖然這有可能為我們帶來“專注紅利”(短期的富裕或效率),但是從長遠來看,這種“專心致志”反而會讓我們產生“權衡式思維”,不斷增加我們的帶寬負擔——當1元錢的價值在窮人與富人之間產生了巨大差異時,當印度金奈的街頭小販們陷入了無止境的借貸壓力時,當每個人都處在多任務處理的“雜耍”狀態中時……最理性的經濟模型和行為方式都會變得不再符合自身的內在邏輯。最終,稀缺會俘獲我們的大腦,漸漸讓我們失去認知能力和執行控制力,變得更加愚笨和沖動。
塞德希爾 穆來納森(Sendhil Mullainathan)
哈佛大學終身教授,哈佛大學行為經濟學領域重要領頭人。與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埃爾德 沙菲爾等人聯合創立非營利性組織ideas42,致力于利用行為科學幫助人們解決社會問題。
在麻省理工學院,與《貧窮的本質》作者阿比吉特 班納吉等人聯合創立“貧困行動實驗室”,并于2002年榮獲“麥克阿瑟天才獎”。
出生于印度農村,7歲時隨父母移民美國。1993年,獲得康奈爾大學計算機科學、數學和經濟學3個學士學位。1998年,獲得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
埃爾德 沙菲爾(Eldar Shafir)
1988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認知科學博士學位。古根海姆獎獲得者。
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研究領域涉及認知科學、判斷與決策、行為經濟學等。
與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彼得 戴蒙德和著名心理學家阿莫斯 特沃斯基共同開展過“貨幣幻覺”方面的研究。
管 窺
2005 年4 月23 日晚上10 點,美國阿馬里洛消防隊的布萊恩 亨頓( Brian Hunton)接到了他這輩子的一次報警。有些報警不過是虛驚一場。而有一些,就像這次南波克街一處民房發生火災的情形,卻真實得令人害怕。一般情況下,消防隊員們事先都無從了解事態的嚴重情況,所以他們必須認真對待每一次報警。每次警報都相當于一次消防演習,消防隊員們必須立刻從放松狀態調整到應對火災的戰斗狀態。他們不僅要迅速趕往火災現場,而且還要全副武裝,準備與熊熊火焰決斗。對于其中的每一個步驟,消防隊員們都要不斷演習,不斷優化。就連穿衣服這件事情,都要經過反復訓練,以保障能在最短時間內做好。不過,所有努力都能得到回報。收到報警后的60 秒內,亨頓和其他消防隊員就已經穿戴整齊——褲子、外套、面罩、手套、頭盔和靴子一件不落,并跳上了消防車。
如果不是消防業內人士,就很難理解亨頓的死因。他并沒有因火焰灼燒而殉職,也不是因為吸入了煙霧,更不是因為房屋倒塌。事實上,亨頓在去往火災現場的路上就出了事。消防車在飛馳向南波克街時,遇到了一個急轉彎。在全速轉彎時,消防車的左后門忽然被掀開了。亨頓摔出了車外,頭部撞上了馬路牙子,巨大的沖擊力導致他頭部遭受了嚴重的外傷。兩天之后,亨頓離開了人世。
亨頓的去世充滿了悲劇色彩,因為這種事情本來是可以避免的——如果在車門不小心被掀開時,他身上系著安全帶,那么他最多也只是會受點驚嚇,不會因此而喪命。
亨頓的悲劇令人扼腕,但類似的悲劇還有很多。據統計,消防隊員在車輛事故中喪生的概率排行第二位,僅次于心臟病。1984—2000 年期間,機動車相撞引起的事故,在消防隊員的死因中占到了20% ~ 25%。在這些事故中,79%的消防隊員死于沒有系安全帶。雖然我們無法確保消防隊員的人身安全,但如此看來,只要隨手系上安全帶,就能挽救許多人的生命。
消防隊員們對這些統計數據并不陌生,因為安全培訓上總是在反復強調。亨頓在去世前一年,剛剛拿到了安全課程的畢業證。美國消防管理局(U.S.Fire Administration)副局長查理 迪金森(Charlie Dickinson)于2007 年曾這樣寫道:“據我了解,消防隊員們在駕駛機動車時,沒有不系安全帶的。而且我也了解到,沒有哪位消防隊員不會去提醒自己的家人系安全帶的。所以說,消防隊員們竟會因為從消防車中被拋出去而喪失寶貴的生命,到底是怎么回事?”
原因就是,接到報警之后,消防隊員們直面的是時間稀缺問題:他們不僅要迅速地跳上消防車,趕赴火災現場,而且還要在抵達現場之前做好諸多準備工作——他們要在路上制定出消防策略;他們需要利用消防車上配備的計算機來研究起火建筑的結構和布局;他們需要制定出進出火災現場的路線;還要計算出所需水龍頭的數量。所有這些,都要在抵達現場之前的短暫時間內完成。
雖然消防隊員們非常善于管理這種時間稀缺——他們能在幾分鐘之內就趕到較遠的火災現場,收獲巨大的專注紅利,但想獲得這種紅利卻要付出代價。
專注于某一事物就意味著我們會忽略其他事物。想必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會:當我們沉浸在一本書或一部電視劇中時,身旁朋友提出的問題我們往往會充耳不聞。可見,專注同時也會將其他事物排除在外。所以,我們可以說稀缺令人“專注”,也可以說稀缺導致我們有了“管窺”之見——只能一門心思地專注于管理手頭的稀缺。
關于攝影技術,蘇珊 桑塔格(Susan Sontag)曾寫過這樣一句名言:“攝影就是將景物裝入框內,而框入一些東西就意味著其他景物會被排除在外。”管窺就是人們對這種體驗的總結與融匯。
我們了解到,消防隊員們不僅要專注于如何全副武裝地準時趕赴火災現場,而且還要用管窺心態來對待任務——與任務不相關的想法都會被忽略。在亨頓的例子中,被忽略的就是消防車上的安全帶。管窺現象會出現在所有人身上,并不局限于消防隊員,而消防隊員沒有系安全帶,也可能是有其他原因。但從未在你腦海中閃現過的安全帶,是永遠不會被系上的。
專注具有積極意義:稀缺會迫使我們專注在迫近的重要事情上;管窺則是消極的:稀缺導致我們有了管窺之見,讓我們忽略了其他可能更重要的事情。
4.45倍!火星探測器的教訓
1998 年12 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將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火星任務負載著人類數百年來對這個星球的向往。火星與我們的距離如此之近,體積與地球非常相似(就連24小時的時間長短都差不多),雖然存在生命的可能性不大,但卻很想讓人一探究竟。探測器本身不太可能取得什么重大發現,但它起到了先鋒作用,能為將來載人登陸火星的任務提供寶貴數據。火星探測器的發射,是這項價值1.25 億美元項目的頂點,是專家們數萬個小時辛勤努力的成果。發射升空后,火星探測器按計劃進入了臨近火星的固定軌道,在那里執行數據搜集工作。
將衛星置于某個行星的固定軌道,是一項頗為棘手的工作。衛星越接近行星,重力作用就會越大,很可能會被吸進去。如果衛星速度過慢,重力作用就會令其墜毀于行星表面;而如果衛星速度過快,重力作用就會變弱,則會導致衛星在行星周圍逆方向滑行。只有在正確的速度和角度上,重力作用才能夠剛好將衛星安置于固定軌道上。可以想見,確定恰當的速度,需要極為復雜而精密的計算工作。隨著探測器接近火星,點燃反向推進器的任務就變得緊急起來(以便將速度降下來),而減速的時機和尺度又要能恰好讓探測器落入火星軌道之中。信號從地球傳到火星需要10 分鐘,因此所有程序都要事先被安裝好。地面控制人員能做的,只有等待和(延時)傾聽。所幸,寂靜的宇宙空間并不會出現什么意外。天體物理學的計算結果非常精準,是地球上的工程師們所望塵莫及的。
1999 年9 月23 日,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9 個半月后,終于到達了火星,開始執行進入程序。執行程序時,探測器位于火星背面,這種位置關系會致使地面和衛星失聯幾分鐘。但隨后,真正的麻煩出現了:時間一秒秒地過去,按計劃探測器早就應該重新繞到火星前面,但地面人員卻收不到衛星的任何信號。人們的希望也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泯滅。最終,地面工作人員只得假定火星探測器已經墜毀。
如此重大的事故發生后,必然要進行詳盡的調查。究竟發生了什么?為什么NASA 將之定性為墜毀事故?如果事前做了哪些工作,就有可能避免事故的發生?應該將責任歸咎于誰?故障,尤其是復雜系統的故障,通常存在許多方面的原因。而在這場事故中,罪魁禍首既有很高的報導價值,又非常顯而易見。真正的元兇在于,反向推進器的“火力”太過強勁。但最值得深思的是,反向推進器點火的級別——NASA 計算出來的點火期望值與實際值的比率,是一個為人所熟知的奇特數字:4.45。這個數字是公制與英制換算時的系數。所以,令人難堪的錯誤很快就浮出了水面。
火星探測器這種衛星通常是由幾家分包商逐塊完成的。負責制造推進器的公司,以英制的磅為單位理解接收到的數據;而負責制造中央處理器的另一家公司,則以公制的牛頓為單位發送數據。所以,每次處理器發出“X”時,推進器制造商都將之理解為“4.45 倍的X”。(比如處理器發出的數據為10,意思就是10 牛頓,但推進器卻將之理解為10 磅,相當于44.5 牛頓。)結果,探測器減速過度,沒能逃過火星引力的吸附。對于如此規模的項目來說,這種荒唐的錯誤不僅可笑,更會帶來嚴重的后果。
失誤是無可避免的,NASA 的工程師當然了解這一點。這就是為什么在火星探測器發射前他們要進行數不清的檢驗和測試工作的原因。那么,究竟發生了什么?原來,在探測器發射之前的幾個月,噴射推進實驗室的整個團隊都落后于工作進度一大截。實驗室的人手太少,無法將關注力全部投入項目細節中,等他們發現問題時,已經太晚了。每個人的工作進度都落在時間表之后,而處于救火狀態的公司,總是會為新項目分配小團隊——大部人馬都在忙著撲救最近的一場大火。而航空航天領域的工程師們所面對的截止日期是確定的,不像其他行業那樣可以往后推。天體軌道決定了發射日期、火星和其他天體的位置,只能給衛星發射留下很短的窗口期。在天文日歷問題上討價還價根本是
不可能的。
迫近的截止日期使得工程師們只能加班加點地趕工,同時也使他們產生了管窺心態。人們專注的問題是,確保發射日期前完成所有工作。與此目標沒有直接關系的事項,全部被擱置下來。而事實證明,這些事項后來也沒有人再去過問。4.45 的錯誤,就這樣發生了。在發射之前,工程師們自身搜集到的數據就表現出了一些不對勁——他們注意到了前后不一致的現象,但要想找到原因,就意味著龐雜的待辦事項中會再平添一項。他們還沒有去做的事情太多了,不是每件事情都能做到。對明顯的前后不一致進行源頭追溯,就是給自己多增加一份新任務。另一件受牽連的事項,就是推進器和處理器的聯合模擬。如果在發射之前進行了聯合模擬,就能使問題直接地暴露出來。為了趕時間,團隊犧牲了常規的檢查與測試,忽略了提示問題可能存在的信號。現在,我們能清楚地看到,悲劇就是由管窺心態所引發的,而這種關聯具有緊密的邏輯關系。
這并非事后之見。一份于墜毀發生之前被提交的NASA 噴射推進實驗室報告,就反映出了問題的關鍵。報告顯示,項目一開始的落后(可能是由于人手不夠),會導致團隊在遇到問題時選擇走捷徑。團隊成員每天都要加班加點,錯誤肯定會存在。最初的落后會導致更多的低效現象。而更嚴重的是,關鍵的監測也會被忽略,因為這些活動在當時看來根本沒有那么緊迫。顯然,這份報告預見了導致力學單位混淆和墜毀事故的工作模式。
這不僅僅是落后于工作進度表所引發的征兆。火星探測器事故調查人員在完成技術分析之后,轉而繼續去尋找事故的組織因素。他們發現,其中一個原因就是,NASA 之前一直標榜的是“更快、更好、更廉價”的口號。這一口號將重點放在了成本節約和進度縮減上。正是這種工作作風,致使團隊工作的時間出現短缺,并產生了管窺心態。之后,工作人員便開始對一些事項進行有意識地忽略。在火星探測器的案例中,工程師們忽略的是關鍵的檢測,因為這些檢測雖然重要,但并不緊急。當時,工程師們手頭最緊迫的任務就是將探測器準時發射升空,考慮到這項任務的緊迫程度,檢測工作就只能靠邊站了。
……
很有意思的一項研究,也很有啟發性,稀缺會令人聚焦,通常這并不是好事,但也可以利用這種稀缺 取得成績
知乎上被安利了一本,覺得值。發貨很快。看完目錄已經覺得有不少想法和書里的相契合,但是我沒有書里的實證實驗,更沒有把它提煉成經驗,用以分析和指導生活。期待讀完之后能有更深的思索,可以讓生活更有效率。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解釋稀缺,買這本書是北大教授薦書名單上推薦的,書中一些圖表及文字很好地說明了稀缺是什么,要有一定的經濟學基礎才能看懂。
稀缺,看完之后做事之前都會根據稀缺原理想想事情是怎么形成的,特別是缺錢缺時間的時候,非常好的一本書。
當當物流很給力,態度也好,拆開后看到書,大致翻了一下,總體映像覺得書的原價格定高了。
我很喜歡讀書,所以在當當網上買的書也比較多。如果你是一個有心人,那么請,多讀一些書,哪個方面兒的書都行。人們獲得知識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直接經驗,一種是間接經驗。直接經驗就是從生活中來,吸取經驗教訓,變成智慧。間接經驗是從書本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多多讀書,增強人生的智慧吧。
怎么講,可能作者是印度人,書中的一些理論基于印度的文化背景,例如公民儲蓄的習慣,在中國是非常普遍的,不能作為逃離貧窮的一個說法,類似的問題不是,不過,初讀稀缺,還是對于新的一種理論有蠻好的感觸。
經常推薦的書,稀缺,越是稀缺就越有價值,那么最稀缺的是什么呢,時間
稀缺會導致管窺心態,可以產生專注,也容易導致視野狹窄。貧窮會導致帶寬變窄,注意力無法專注在生產力和學習上,表面上看起來人變得愚鈍遲緩,從而更難培養和發展自身技能。最終就越是貧窮,以此惡性循環。所以,窮人要翻身很難,首先要做的就是節約帶寬,要更清醒只有專注于自身技能的提高,成為有價值的人。才會有機會脫離貧窮。
整本書圍繞“稀缺”這一個話題,分三部分闡述稀缺產生的緣由,已經如何從稀缺走向富足。有些觀點很新穎。
在某軟件看到的這本書被標題目錄吸引迫不及待買了一本本地有倉庫一天就到了包裝也很干凈有塑封因為在上班具體內容還沒開始看一直覺得只要一本書里有一段話對自己有幫助這本書就買值了。
很不錯,一直稀缺的,稀缺的心態決定了未來的路
有點看不懂,比較深奧,全書就分析了因稀缺引起的效果,主要還是告訴領導者怎樣去團隊建設,而沒告訴稀缺者如何自我走出稀缺的影響!!
窮人為什么會缺錢,即使給窮人一大筆錢,過不了多長時間一樣貧窮。富人為什么缺時間,即使給富人再多的時間,也會安排的滿滿的,這就是稀缺的思維模式
貧窮只是缺錢?忙碌只是缺時間?“稀缺心態”才是一切稀缺的根源!清華大學教授彭凱平,浙江大學教授葉航
與每個人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大多數人都有不同程度上的“窮人思維”,其實就是稀缺的影響,對時間,金錢的稀缺,很值得一讀
雖然價格較貴,但內容給人很大的啟發,兩位作者以其專業的經濟學和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了時間和金錢的稀缺存在共同性,我們不是缺乏時間或賺錢的能力,而是我們的帶寬被錯誤利用了。
幫好學的哥哥買的,受他的影響我自己也準備買來看看。讀書,永遠是開卷有益的,活到老學到老,我們在做孩子們在看在學習,翻開書還是刷手機,翻開書還是看電視,翻開書還是打開電腦,我們的習慣,對孩子影響深遠的
前幾章都在說稀缺導致的結果專注紅利和管窺,最后一章點了一下怎么應對稀缺帶來的負面影響,但也只是蜻蜓點水,和預期不符,有點失望,本來以為是講窮人為什么成為不了富人,真是八竿子打不著。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了稀缺的意義,人們總是在追逐自認為稀缺的東西,另外本書大量的實驗案例和思路對學術求證的人還是有幫助的:看看人家是怎樣做研究的!
無論是貧窮還是忙碌,只要生活中有長久無法改變的"頑疾",都可能是稀缺導致的結果。《稀缺》的內容一言以蔽之:稀缺會讓人會產生管窺心態,而管窺心態會讓人做出錯誤的決定,從而導致更多的稀缺(可以把稀缺理解為貧窮、忙碌和孤獨等等),而改變方法就是留出足夠的余閑。只要你想徹底改變生活中的某一個方面,那么這本書有必要讀一讀。
有書和當當排行榜都在首位!值得購買!正品!每個月都在當當網上購買很多書!值得
何為稀缺?不只是一種現象,更變成了一種心態,如果不從根本上改變,那么給你再多所需也無濟于事。頗有“魚”、“漁”之辯。雖是經濟學著作,但其意義不止于此,受得諸多學者的高度推薦!
這本書不斷叩擊我的心靈,對的,是的,引發心底的共鳴。解答困擾我的疑惑,書如藥也
就一點觀點,啰哩啰嗦說了一大堆(至少我是這樣認為)。真是服了。不知道為什么評價這這么高。
十頁就能說完的觀點扯了258頁,到處都是各種例子,最煩這種不接地氣的學術書了
古人云:“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竹者,風雅之士也。這也就是說,我們可以一日不吃肉,不可以一日不讀書。書是人類精神的營養品,可以讓我們意志堅強,品行高尚。只要注意用眼衛生,看上半個小時休息一下就行了。同時,我們只要注意起來,看書到正規的書店里去看,就不會看到思想不健康的書了。
稀缺,顧名思義。感慨時間的不夠,何止不是另一種稀缺。看一直忙碌的體力操勞著,覺得他們得不償失,陷入了一種循環,短暫的跳出這個怪圈,慣性又帶著進入了用更多的時間掙單價一樣的錢。這就是稀缺告訴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