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雙波編的《納粹元兇(希特勒1889-1945)/二 戰風云人物》講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 模大、戰斗為慘烈、影響為深遠的一場戰爭。
在這場正義與邪惡的較量中,參戰雙方涌現出了許多 風云人物。他們或為人類自由而戰,成為流芳千古的 英雄;或為法西斯賣命,成為遺臭萬年的戰爭罪犯。
希特勒,從一個窮困潦倒的小人物一步步爬上德 國元首的寶座。他鼓吹民族主義,積謀劃對外侵略 ,妄圖稱霸歐洲乃至全世界。他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 戰,使數千萬人喪命和流離失所。他是20世紀受人 關注的人物之一。
及時章 魔王出世:天主信徒,流浪畫家 及時節 小職員之子,不安分的童年 第二節 在維也納學習與苦難的歲月 第三節 寄居慕尼黑,選擇德軍當兵 第二章 投身政界:不甘平庸,加入納粹 及時節 重返慕尼黑,開啟政治生涯 第二節 靠演講起家的納粹頭子 第三節 臨時起意的起義行動 第三章 漫長等待:奪權失敗,伺機而起 及時節 不甘面對失敗的結局 第二節 從絕望的深淵中站立起來 第三節 蘭茨貝格獄中“光榮的囚犯” 第四節 規劃一個長遠的目標 第五節 重建黨派,東山再起 第四章 斗爭年代:納粹復活,顯露鋒芒 及時節 納粹黨的突然崛起 第二節 日益壯大的納粹力量 第三節 如愿以償,站在權力之巔 第五章 籌備擴軍:廢除公約,膽大妄為 及時節 血洗沖鋒隊,成為國家元首 第二節 無視《凡爾賽和約》,加速軍事戰備 第三節 野心初露,占領奧地利 第四節 修訂“綠色方案”,邁開擴張腳步 第六章 邁向戰爭:野心初露,“二戰”爆發 及時節 四國齊聚慕尼黑 第二節 漸露野心,吞掉捷克斯洛伐克 第三節 奏響進攻波蘭的序曲 第四節 絞盡腦汁為戰爭制造借口 第五節 閃擊波蘭,“二戰”爆發 第六節 大戰前的一刻平靜 第七節 攻克挪威和丹麥 第八節 如愿以償,取得西線的勝利 第九節 征服法蘭西帝國 第十節 宣告失敗的“海獅”計劃 第七章 命運轉折:侵蘇遇挫,四面楚歌 及時節 籌謀“巴巴羅薩”計劃 第二節 深陷對蘇作戰的泥潭 第三節 珍珠港事件爆發,德國對美宣戰 第四節 斯大林格勒的慘敗 第五節 死亡工廠,納粹集中營 第八章 墜入深淵:窮途末路,飲彈身亡 及時節 針對希特勒的暗殺行動 第二節 死里逃生的納粹領袖 第三節 鏟除一切有威脅的人 第四節 盟軍反攻,法西斯節節敗退 第五節 孤注一擲,難逃一敗 第六節 帝國夢碎,一聲槍響
阿道夫所讀的學校是一棟很破舊又原始的建筑, 一共有6問教室,分別供男生和女生分開使用。在讀 書期間,阿道夫姐弟給校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據校長后來回憶說,阿道夫的思維非常敏銳,聽 從師長的話,性格也很活潑。并且兩個孩子書包里邊 的東西總是放得整整齊齊。
“正是這個時期,使我萌發了自己的及時個理想 。”希特勒后來在《我的奮斗》一書中寫道。無拘無 束的學校學生活,讓阿道夫很快就有了自己嶄露頭角 的機會,沒過多久,他便成了所有孩子當中的“小頭 目”。
但與自己的快樂生活相反的是,他的家庭生活遇 到了麻煩。退休后的阿洛伊斯對種地一竅不通,這使 他的生活變得困苦。雪上加霜的是,1896年另一個孩 子保拉也出生了。于是這個家庭里便有了五個孩子, 大的大,小的小,哭的哭,鬧的鬧,這么多的孩子擠 在一起,家里成了一鍋粥。在這樣的情景之下,阿洛 伊斯變得愛吵架,易動怒。于是小阿洛伊斯成了他發 泄的對象,他們不時地爭吵,父親要兒子聽自己的, 而兒子又想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小阿洛伊斯后來回憶 說,在那段時間里自己常常受到父親用馬鞭進行無情 鞭打。但是,對于那個年代的奧地利來說,打罰自己 的孩子是很平常的事情,沒有人認為不妥,相反還認 為是對孩子有益的。
這樣的生活對于年輕的小阿洛伊斯來說是非常痛 苦的,他覺得自己實在無法忍受哈菲爾德的生活了。
在他的眼里不但對父母有了憎恨,還對更小的阿道夫 也產生了惡感。“他目中無人,動不動就發怒,聽不 進去任何的人講話”,在52年后,他對于此事仍耿耿 于懷,并且說道,“我的繼母對于阿道夫非常的袒護 ,小時候他整日都是在想人非非中度過的,總是想辦 法逃脫懲罰。假如他的想法得不到實行,他立馬會怒 氣沖天……沒有誰愿意和他做朋友,他對別人也沒有 感情,天生就有一顆冷酷的心腸”。 阿道夫所讀的學校是一棟很破舊又原始的建筑, 一共有6問教室,分別供男生和女生分開使用。在讀 書期間,阿道夫姐弟給校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據校長后來回憶說,阿道夫的思維非常敏銳,聽 從師長的話,性格也很活潑。并且兩個孩子書包里邊 的東西總是放得整整齊齊。
“正是這個時期,使我萌發了自己的及時個理想 。”希特勒后來在《我的奮斗》一書中寫道。無拘無 束的學校學生活,讓阿道夫很快就有了自己嶄露頭角 的機會,沒過多久,他便成了所有孩子當中的“小頭 目”。
但與自己的快樂生活相反的是,他的家庭生活遇 到了麻煩。退休后的阿洛伊斯對種地一竅不通,這使 他的生活變得困苦。雪上加霜的是,1896年另一個孩 子保拉也出生了。于是這個家庭里便有了五個孩子, 大的大,小的小,哭的哭,鬧的鬧,這么多的孩子擠 在一起,家里成了一鍋粥。在這樣的情景之下,阿洛 伊斯變得愛吵架,易動怒。于是小阿洛伊斯成了他發 泄的對象,他們不時地爭吵,父親要兒子聽自己的, 而兒子又想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小阿洛伊斯后來回憶 說,在那段時間里自己常常受到父親用馬鞭進行無情 鞭打。但是,對于那個年代的奧地利來說,打罰自己 的孩子是很平常的事情,沒有人認為不妥,相反還認 為是對孩子有益的。
這樣的生活對于年輕的小阿洛伊斯來說是非常痛 苦的,他覺得自己實在無法忍受哈菲爾德的生活了。
在他的眼里不但對父母有了憎恨,還對更小的阿道夫 也產生了惡感。“他目中無人,動不動就發怒,聽不 進去任何的人講話”,在52年后,他對于此事仍耿耿 于懷,并且說道,“我的繼母對于阿道夫非常的袒護 ,小時候他整日都是在想人非非中度過的,總是想辦 法逃脫懲罰。假如他的想法得不到實行,他立馬會怒 氣沖天……沒有誰愿意和他做朋友,他對別人也沒有 感情,天生就有一顆冷酷的心腸”。
正是感覺到了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于是小阿 洛伊斯在14歲那年選擇了離家出走,并且一直到父親 去世之前都沒有再回來。隨著哥哥的離家出走,阿道 夫馬上便成了父親發泄自己滿腔怒火的對象。他不斷 地給阿道夫立下規矩,如果阿道夫不能達到要求,就 會招來體罰。因為不會耕種,過了一段時間,阿洛伊 斯將自己的農場變賣掉了。為了改變貧困狀況,他帶 著全家來到6英里外的朗巴赫居住。在這里,由于沒 有了農場繁重的勞作,這讓阿道夫的生活變得愉快起 來。阿道夫在學校里的表現非常,在1897~1898 學年的考試中,他獲得了較高學分的12個“優”。不 但學習很好,阿道夫在唱歌方面表現得也非常突出, 每個下午,他都會跑到修道院的唱詩班里學習唱歌, 神父本哈德 格羅納是他的指導教師。在練習唱歌的 時候,他很快就沉醉在莊嚴而又燦爛輝煌的教堂氣氛 里,修道院的牧師也成了自己心中的偶像,于是他便 產生了加入教會的想法。對于他這種想法,更加令人 意不到的是居然得到了對宗教一直持反對態度的父親 的支持。后來,阿道夫在與赫侖納 漢夫施坦格爾夫 人交談時表示,“當自己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他最 大的理想就是能夠成為一名牧師。為此,他常常會把 圍裙披在自己的肩上,制成神衣的模樣,然后趴在椅 子上,學著牧師的樣子大聲地講起道來。”對主很虔 誠的母親對兒子的想法非常贊同,不過阿道夫沒有把 自己的信仰堅持到。
阿道夫一家居住在二樓,樓房與一家工廠相連, 周圍是一大片空地。這里立馬就成了那些愛冒險的男 孩子的樂園,阿道夫把這里當成了自己的司令部,他 與小伙伴們玩自己最喜歡的游戲“牛仔和印第安人” 。這所工廠的主人是一對夫婦,在他們看來,小小的 阿道夫就像一個“小流氓”一樣,待在家里的時間非 常少,“愛到處惹是生非”,破壞街上的樹木和做各 種惡作劇都是常事。每天回家時,他的褲子上到處是 撕破的口子,而手上、腳上殘留著累累傷痕。
相比較阿道夫的自由自在,阿洛伊斯更加苦悶了 ,在他的眼里朗巴赫的生活與鄉下的生活沒有什么兩 樣。于是,在1899年,他把家又搬到了林茨郊區的里 昂丁村居住,在這里他購買了一座更為舒適的房屋。
整個里昂丁住著大約3000人左右,由于離林茨城很近 ,所以比其他的村子顯得更有文明的氣派。更重要的 是,這里的居民相處得都非常和睦。(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