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個世紀以來,在我國偉大的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中,涌現出一批又一批英雄模范人物,如劉胡蘭、、、雷鋒、趙一曼、江竹筠等等。他們有的面對敵人的威脅,大義凜然,堅貞不屈;有的為了奪取戰斗的勝利,不怕犧牲,勇于獻身;有的心中裝著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有的胸懷人民,把自己的一切獻給了人民的事業。他們是中華兒女的代表,是全國人民學習的楷模。為了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和艱苦創業精神,培育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的"四有"公民,編輯出版了這套"英雄故事叢書"。
殷憲恩編著的《的故事》為《英雄故事叢書》之一。《的故事》記述了革命英雄的動人故事,奉獻給廣大讀者。
一部中國革命史的核心內容和本質要義,自然是愛國主義、革命理想和革命英雄主義。要銘記中國革命史,就必須堅持并加強革命傳統教育,就要突出向革命英雄學習,學習他們為了革命理想和共產主義信念前仆后繼,不怕流血犧牲的大無畏革命精神。 殷憲恩編著的《的故事》為《英雄故事叢書》之一。當我們開卷閱讀這些生動、形象的理想信念教育和革命英雄主義教育的珍貴圖書時,仿佛看見光輝璀璨和感人淚下的英雄群體列隊正向我們大步走來;似乎聽到了英雄們高聲歌唱的《國際歌》;好像伸手就能夠觸摸到英雄們跳動的脈搏。
地靈人杰
凌云夢
美好的向
凌云夢 1931年的銅梁邱家灣,秋色正濃。因為的降生,這個不算大的山村比平時增添了不少喜氣。街坊四鄰出出進進在邱家的小院,或提一籃雞蛋;或端一筐紅棗,向孩子的父親邱炳榮道著喜;向孩子的母親阿美給予美好的語言撫慰。
初為人母的阿美,將孱弱的身子斜依在迭起的被褥上,雖然周身還沒有隱退去因生產而遭受到的那種撕心揪腸的痛苦,但臉上卻洋溢著幸福的甜笑。初為人父的邱炳榮,雖然是連夜從百里之外的江邊趕來,一夜未曾合眼,但周身卻充滿了興奮。不斷向來賀喜的父老鄉親遞煙、點火、端茶;等眾人慢慢地散去,邱炳榮望著和自己同甘共苦的妻子,他的內心涌起一股愛憐和敬意。
邱炳榮不會忘記爺爺邱長順,老人死去后,邱家是怎樣的一副衰敗的景象:土地被霸占,全村人競全都在自己親手開墾的土地上,做了人家的佃戶。他的母親早喪,父親為了給邱家留下一根弱苗,只好忍氣吞聲在土地上默默地勞作。
這位老實巴交的莊稼漢,在家中遭受了如此的變故后,變得越來越膽小怕事,他多愁善感而又頭腦清楚,他看清楚了周圍世界的無邊黑暗,但也由此斷定,自己一生也難以走出茫??嗪?;于是他像當時中國絕大多數農民一樣,將自己甚至家人都無奈地付之于命運這條飄渺不定的船上。他是一個孝子,可是每當想起自己父親邱長順老人的義烈之死,在泣血錐心之際,很少有豪俠悲壯之氣蕩漾于胸,反而更多的卻是悲哀凄涼永無寧日的壓抑和凄惶。他能夠堅定不移做到的就是呵護好自己的兒子;能夠使邱家香煙得以延續的。
當然,他這樣做的目的并沒有時下父母望子成龍的奢理。其實更多的是一種后代繁衍的義務;他不會忘記父親臨行時,讓鄉親們把自己說成是孤寡老人的深刻含義。他要完成老人交給自己的任務;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更何況,這也應是臨危授命??!盡管這種努力充其量也就是讓這個烏煙瘴氣的社會,再增添一個和自己一樣的受苦人。朝好的一方面來想,那也就是完成:放羊、蓋房、種地、娶媳婦、過日月,生孩子……這樣一個周而復始的無限輪回罷了。
也許是應了"隔代遺傳"的說法吧?的父親邱炳榮雖然自幼幾乎籠罩在憂郁、悲傷、封閉的家庭氛圍里,但他卻并沒有被修剪掉作為邱家之后的凜然之氣,20多歲就成了一條鋼骨錚錚的漢子了。他有正義感,好打抱不平;很快就在方圓左右有了點小小的名氣。
兒大不由爺,小苗長成了大樹。的爺爺無可奈何了。望著高大偉岸的兒子,他更多了些擔憂、害怕。因為,昨天父親的鮮血一直沒有在他的記憶里干涸。他想:也許就在哪24小時的那一個突然的時刻;歷史的悲劇就會重演。邱家就會一蹶不振,從此跌入萬劫不復之境。
其實,在那樣的社會環境里,老人的這種想法也并非是空穴來風,庸人自擾:官、匪、兵、賊,有哪一樣不是害人的東西。
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先爛;他憂郁著、沉悶著。終于,他想起一個能使兒子收心的辦法:娶媳婦。男人要是沒有女人管著,就是永遠也長不大的孩子。于是,在邱家灣一個晴朗的日子,的母親像山里其他所有出嫁的女孩一樣,被蒙上紅紅的蓋頭,一頂花轎,幾件簡單的嫁妝被邱炳榮娶回了邱家。
可是,結婚的喜慶并沒有抵擋住如狼的災荒。就在這一年,一連數月的春旱,夏季顆粒無收。接著,正當種秋的時候又是大旱,整個暑天烈日蒸騰,赤地千里。老天似乎要刻意滅絕人類,這里是山地,受災更甚。農民的日子是土里刨食的營生;官剝、賊偷、匪搶。就是在正常年景也只能是勉強糊口,每到春荒不接也要吃糠咽菜才能對付。這可是一年沒收??!望著才娶過門來的兒媳婦,瘦的皮包骨頭的樣子,老人的目光呆滯了??匆豢锤椎讕缀蹩梢园搭w粒計數的糧食,老人的行為異常了。他有時跑到祖墳前一口氣待上半天;有時又在家里,東張西望卻又毫無目的無端的尋覓。終于,他在祖墳前的樹權上栓上打好活扣的繩子…… 的爺爺走了,像一棵被風霜雨雪肆虐蹂躪枯萎的小草,終于回歸了泥土。
對于老人作出這樣的選擇時的想法,我們已無從知曉;這位在生活的重壓下性情懦弱的老人,是想要快點投入父親那山岳一樣的懷抱?是要快點給過世的妻子傾訴自己一生太多的苦難?還是要以此來省下幾口有限的糧食,讓兒媳枯黃的小臉增添幾絲紅韻……可是有一點應該是很清楚的,那就是窮苦、已經窮苦到了山窮水盡的境地。
邱炳榮恨透了自己,堂堂七尺男兒竟然掙不了養家的糧食。爹的死無疑在他的心里劃下了一道帶血的傷痕。他要掙扎,要為妻子和即將出生的孩子找出一條能活下去的路來。于是,他痛下決心,拋下懷有身孕的妻子,毅然離家出走,到江上當了一名船工。
當時在四川境內,江河縱橫,長江、岷江、嘉陵江、青衣江、渠江、沱江、赤水河、大渡河等,交通閉塞,人們運送物資就靠這些天然的水道。但是,這些水道大都是山高嶺峻,險象環生的復雜地帶,而從事這樣工作的船工的苦累自不必說,且隨時都有生命危險。有人把船工叫成是:" 死了沒埋"的人。對于這樣的形容猛一聽,好像還有夸張之嫌??墒悄阒灰砸蛔聊?,就能品出其所包含的苦辣酸辛來。實際上,那時候的船工隨時都在面臨著死亡。好好的一條壯漢,轉瞬間就可能被無情的浪頭所吞沒,往往連尸體都無法找到,豈不是死了沒埋怎地? 在下面這段一代一代傳唱下來的川江號子中,我們還不難看出他們當年艱辛的情狀來: "想我們船工生活悲慘,風里來浪里去牛馬一般;拉激流走遍了懸巖陡坎,頭老打頭老罵血汗吸干;衣無領褲無襠難把人見,生了病無人管死在沙灘;船打爛葬魚腹尸體難見,拋父母棄兒女眼淚哭干……" 船工的流動性很強,常年四處漂泊。從隨身攜帶的東西中也可以看出這種職業的苦狀。特別是"納坨"更是藏滿了船工的苦辣酸辛。因為,這是件在勞動操作中所必須穿戴的東西。"納坨"的外形是矮領,在右肩、腋、擺地方釘雞腸帶并打活扣,很像和尚的"百衲衣",可它是不斷干活的磨損中慢慢修補出來的。它們又厚又重,因而叫"坨"。輕的數斤,重的有十幾斤。還有的能長到腳踝,所以還有"短領長袖一口鐘"的說法。
它的主要功能保護皮膚,無論冬夏,船工在勞作時只能穿著它,陽光曬不進,雨水淋不透。還有一個妙用就是在船主的皮鞭棍棒下不至于傷筋動骨。
那時候都是木船,逆水行船時僅以船工劃船是不夠的,這時候船工就得上岸拉纖。這就更不是人干的活了。纖板勒在胸前,腳下路坎坎絆絆,隨時可能遇到想象不到的險情。為了統一步伐和操作,盡量減少意外的發生,就產生了報路應答的纖歌。
船工漂泊在外,靠苦力掙錢,拿性命當賭注,邱炳榮認了。他不愿再像他的父親那樣一生窩窩囊囊的生活一輩子,他要活出一個男人的模樣。
經過了大半年的外出闖蕩,吃苦受罪自不必說;但也確實增長了不少見識。他隱約意識到窮人也不是因為命中注定要受窮,要改變就得敢于打拼,向命運挑戰。他要對兒子寄予希望,再不像一輩輩人的那種小名叫法:什么阿貓、阿狗之類。
""!多么響亮的名字?年少而壯志凌云;肯定能沖破晦運,給自己和家庭營造出美好前景的。
P4-8
物流贊,超級快!
很好,孩子喜歡一直要買給她.開始紅色教育.
書的質量非常不錯。排版和印刷都非常好。值的購買。我們最喜歡買當當的書了。一拿到書就迫不及待的看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