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代書籍的標準形式是卷子,而現代書籍則主要采用冊頁裝。以冊頁裝制成的冊子本從公元4世紀開始,逐漸取代了傳統的卷子本。到了中世紀,冊子本一統天下,成為主導的書籍形式。古代知識階層比較輕視的冊子本,究竟是如何演變成為承載文化典籍的書籍形式?有哪些重大歷史事件、哪些深層的社會力量,推動西方書冊制度完成了這場影響深遠的變革?《冊子本起源考》從傳世文獻入手,結合出土紙草,嘗試解答冊子本起源這一關鍵問題。兩位作者認為,基督教興起之后,早期的圣經寫本基本上都使用冊子本來謄寫,這種偏好是卷子本演變成冊子本的主要原因。
C.H.羅伯茨(Colin Henderson Roberts,1909―1990),牛津大學圣約翰學院研究員,紙草學專家。
T.C.斯基特(Theodore Cressy Skeat,1907―2003),大英博物館寫本部的主任,古文書學專家。
譯者高峰楓,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比較文學博士,現任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主任、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西方古典文學和早期基督教方面的研究。
"西方古典學研究"總序
譯者說明
中譯本導言:從卷子本到冊子本
前
從卷子本到冊子本
高峰楓
西方古代標準的書籍形式是卷子(roll)。古希臘羅馬時代,制作卷子流行的材料是埃及出產的紙草。間或有用羊皮或牛皮進行打磨和漂白,制成可以書寫的皮紙(parchment),但就文獻記載和出土發現來看,紙草卷子乃是古典時代主流的圖書裝幀形式(猶太經典不在討論范圍之列)。制作卷子的標準做法,是將20張固定尺寸的紙草葉子粘連在一起。紙草纖維的紋理呈水平方向的一面,比較光滑,吸附性好,稱為正面(recto)。紋理呈垂直方向的一面,紙面相對粗糙,稱為反面(verso)。職業的寫工(scribe)將所要謄抄的文本,分欄書寫,經常連同母本上所施的句讀以及其他標記符號也一同復制。如果抄寫的空間不夠,則在卷子的盡頭繼續粘上散葉的紙草。
一張抄寫典籍的紙草卷子,長度是非常可觀的。以往學界流行一種說法,認為卷子的長度通常為6-10米。但據近的發現以及更加科學的推算,長達15米以上的卷子也并不罕見,個別卷子甚至有23米長。卷子收攏起來,形成卷軸,可以放在專門的書筒里。讀者閱讀時,一般左手持握卷子左端,右手展卷,打開1米左右的卷面。待讀過這一部分文字之后,左手收卷,右手繼續展卷,就這樣一收一放,重復進行。待讀到卷子的末端,不能直接將卷軸立即插入書筒,而需從右端開始,將卷子全部倒卷回去,以保障下一次閱讀時起首的文字仍始于卷子左端。其實論到廣義的文字記錄,希臘、羅馬還同時有多種文字載體,比如古希臘的陶片、古羅馬的木牘、以及勒于金石的銘文,但對于復雜智力活動產物的"典籍"而言(指詩文、學術類文本),也就是有別于書信、契約、簿記這些日常文書,夠得上"書于竹帛"的那些著作,卷子是公認的、享有文化的書籍形式。蘇格拉底說任何人都能在市場上買到哲學家阿那克薩哥拉(Anaxagoras)的"書"(《申辯》,26d),他指的就是這樣的紙草卷子。
西方現代的書籍裝幀形式,已不再是卷軸裝,而是冊頁裝。以冊頁裝制成的圖書,稱作"冊子本"(codex)。所謂冊子本,從古代晚期開始,指將數葉紙草或者皮紙疊放在一起,從中間對折,然后從對折的地方固定、裝訂,再加上封皮作為保護。簡單來說,就是我們今天習見的、翻頁的現代圖書。特別從公元4世紀開始,西方書籍的制作中,冊子本的比例逐漸增大,而傳統文人雅士終日捧讀的卷子本逐漸式微。進入中世紀以后,冊子本更是一統天下,取代了卷子本,成為主導的書籍形式,這種霸主地位一直延續到今天。研究西方古代的書籍制度,冊子本的起源是無法繞開的問題。一種士人階層所不屑使用的圖書裝幀形式,何時演變成為有資格承載文化典籍的書籍形式?有哪些重大歷史事件、哪些深層社會力量推動著西方書冊制度完成了這場影響深遠的變革?研究書籍史和版本學,都需要解答這樣的問題。
冊子本算"書"嗎?
1954年,英國古文書學家和紙草學家羅伯茨(Colin H.Roberts,1909-1990)在《不列顛學院集刊》(Proceedings of the British Academy)第40期,發表了一篇35頁的論文,題為《冊子本》("The Codex")。近30年后,他與另一位著名古文書學家斯基特(T.C.Skeat,1907-2003)一道,對此文做了大幅增訂,于1983年出版了《冊子本起源考》(The Birth of the Codex)一書,對上述問題做了的討論。兩位作者長期從事出土寫本的一線研究,對紙草文獻,終日摩挲,了如指掌,都是古文書學專業內卓有建樹的大學者。加上他們的古典學功底深厚,能將過去幾代學者從古籍中發現的有關書籍制度的史料加以重新整理和解讀,因而有資格"取地下之實物與紙上之遺文互相釋證"。這本書薄薄一冊,正文不足80頁,卻建筑在兩位作者深厚的舊學根底和對出土寫本幾十年釋讀和整理的基礎之上。作者所得出的結論,30年之后來看,已有很多值得商榷之處,但這部小書在西方古典文獻學、古文書學、寫本學(codicology)諸領域,都堪稱經典之作。
不錯
還沒看,跟中國雕版印刷有關嗎?
挺好的
不錯
不錯
好
好評
書在讀著呢,不錯,希望當當多搞些活動,O(∩_∩)O。
好
書品甚好
西方古代書籍的標準形式是卷子,而現代書籍則主要采用冊頁裝。以冊頁裝制成的冊子本從公元4世紀開始,逐漸取代了傳統的卷子本。到了中世紀,冊子本一統天下,成為主導的書籍形式。古代知識階層比較輕視的冊子本,究竟是如何演變成為承載文化典籍的書籍形式?
當當買的書從沒讓人失望過 速度特別快
立論精道,證據充實,文筆美而暢
想學家教教材的老師快入手,第一次拿到新概念青少版的書,沒想到這么實用,以前上學的時候自己用過,以為會很枯燥的,沒想的青少版設計的這么有趣,很適合上學一二年紀沒有接觸過英語的小學
新概念是經典中俄經典,所以沒有什么可挑剔的。不過這套B的后半部門還是有點難度的,個人感覺比1A的前半部分難。也許是AB和1A1B之后不是同一個教育專家出的緣故吧。
高峰楓寫的前言尤其值得一讀,很有啟發
好 給爸爸買的 他說好 物流快速,當當做活動打折也很給力
誒喲喂看上去不錯喲。
好書。對于書籍史、文獻學、圖書館學有興趣的人,值得閱讀、收藏。
北大的這一套西方古典學叢書做的真不錯,大量經典的譯介,對于中國西方古典學的成長的作用毋庸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