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王爾德喜劇 : 對話·懸念·節奏圖書
人氣:207

王爾德喜劇 : 對話·懸念·節奏

反常合道之為道——《王爾德喜劇全集》總序 王爾德匆匆四十六年的一生,盛極而衰,方登事業的巔峰,忽墮厄運的谷底,令人震驚而感嘆。他去世迄今已逾百年,但生前天花亂墜的妙言警句,我們仍然引用不絕...

內容簡介

本作品是著名詩人、散文家、學者余光中先生花費20余年翻譯的英國著名詩人、劇作家奧斯卡 王爾德的四出喜劇作品《理想丈夫》《不可兒戲》《不要緊的女人》《溫夫人的扇子》。并對每一部作品翔實導讀。

王爾德,19世紀英國偉大的作家與藝術家之一,以其劇作、詩歌、童話和小說聞名。唯美主義代表人物,19世紀80年代美學運動的主力和90年代頹廢派運動的先驅。

王爾德一生創作了大量的作品。他取材豐富、涉獵面廣。其戲劇作品尤其是四部喜劇對話中的語言,每個詞匯都值得推敲,被評為“王爾德的戲劇作品,改一字不易。”

王爾德是個勇敢的劇作家,他詼諧的語言揭示了上層社會的腐朽與混亂。很多名言警句甚至來自于一些負面角色,這使得對話顯得更加有趣,也使得人物塑造更加豐滿而真實。

編輯推薦

■王爾德所有著作中,唯喜劇為高峰,成就了他的文學史地位。

“段子手鼻祖”、唯美大師、天才詩人、鬼才戲劇家王爾德絕大多數的經典語錄出自于四大喜劇,看網傳“段子手鼻祖”如何哄笑全場,妙語連珠。

■余光中經典譯作,更接近王爾德精妙的語言。

余光中20余年翻譯,尤其是后一部作品《不要緊的女人》是在80歲這年翻譯而成。整部著作在教學研究中,不斷完善修訂,簡體中文版為2017年修訂版。

■喜劇創作典范讀本,翔實導讀,領略喜劇創作精髓。

余光中通過總序、前言、譯后等,詳盡分析王爾德的作品,對于王爾德這四部作品的創作手法歸納總結,典型橋段的人物語言及懸念設置給予分析。通過深刻閱讀王爾德喜劇文本外,參照余光中先生的導讀,對于現代影視劇尤其是喜劇性的各藝術門類創作,具有很大的幫助。

■裝幀,經典收藏。

作者簡介

王爾德19世紀英國最偉大的作家與藝術家之一,以其劇作、詩歌、童話和小說聞名。唯美主義代表人物。才華橫溢,睥睨人群。

王爾德的觀點新穎,風格鮮明,在創作上運用豐美的辭藻與華麗的修辭,以絕妙的想象力融入極富于音樂性的文句,并將唯美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社會批評傾向巧妙結合,諷刺社會,映射人心。

因其精妙的語言被奉為“段子手鼻祖”。著有《夜鶯與玫瑰》《自深深處》《快樂王子》《道連 格雷的畫像》《莎樂美》《不可兒戲》《理想丈夫》《溫夫人的扇子》《不要緊的女人》等。

余光中

當代著名的散文家、詩人。《鄉愁》《聽聽那冷雨》等眾多作品家喻戶曉,廣為傳頌。

一生從事詩、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寫作的四度空間。被譽為當代中國散文八大家之一。

其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沉,為當代詩壇健將、散文重鎮、著名批評家、翻譯家。現已出版詩集 21 種;散文集 11 種;評論集 5 種;翻譯集 13 種;共 40 余種。

目錄

關于王爾德

關于余光中

王爾德語錄

反常合道之為道——《王爾德喜劇全集》總序

在線預覽

不可兒戲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一跤絆到邏輯外—談王爾德的《不可兒戲》

“好心的美國人死后,都去了巴黎”,王爾德的妙語里這么說過。在他的劇本里,杰克要解決他虛構的弟弟任真,也非常方便地偽稱他因為中風死在巴黎;后來改了主意,又把死因說成重傷,而非中風。可是真死于巴黎的,卻是王爾德自己,死因是腦膜炎,死前隱名埋姓,景況蕭條。紀德追憶他做文藝青年的時候,曾聽王爾德大言自剖道:“你想知道我一生的這出大戲嗎?那就是,我過日子是憑天才,而寫文章只是憑本事。”王爾德當時沒有想到,他利用天才自編自導的一生,在最得意的高潮會突然失去控制,不到三個月便身敗名裂,幽禁囹圄,不到六年便潦倒以終。《不可兒戲》(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里的狡黠少女西西麗對家庭教師勞小姐說:“我不喜歡小說好下場,看了令我太頹喪了。”勞小姐說:“好人好下場,壞人壞下場,這就是小說的意義。”西西麗說:“就算是吧。不過似乎太不公平了。”在今日的倫敦,王爾德這種人大概已不能算“壞人”了。吾友陳之藩就慨乎言之:“沒有一個天才不是同性戀!”這句話本身就有幾分王爾德的味道。壞人壞下場,似乎不公平。反過來說,不能算壞人而竟有壞下場,照王爾德的矛盾語法,是否就應該慶祝,卻遲了八十年,來不及問他了。

王爾德對紀德說那句大話,是在1895年。那時他正41歲。也就在那一年,他同時飽嘗成名之甘與鐵窗之苦。照他的藝術觀說來,成敗如此鮮明,又如此接近,也可以說是修辭上對比(antithesis)的一大勝利了。《不可兒戲》在倫敦圣杰姆斯劇場的首演,是選在2月14日,西方的情人節,一名圣范倫丁日(Saint Valentine’s Day)。首演選在這24小時,頗合劇情,因為這是有情人終成美眷的熱鬧喜劇,而劇中人西西麗的暗自心許正是2月14日。那天天氣很冷,滿街都是雪泥,倫敦的市民擁在街上,看緊裹貂皮大衣的名媛淑女匆匆進入劇院。青年觀眾則學王爾德,都在襟上佩著鈴蘭。劇院里面卻溫暖如春,漾著香水的氣息。看得出這出戲今晚會一鳴驚人,可是知道內情的人,在興奮期待的心情之中又不免暗暗擔憂。因為昆司布瑞侯爵,王爾德“膩友”道格拉斯的父親,也訂了座。雖然演出人喬治 亞歷山大及時發現而將訂座取消,這位憤怒的父親仍然趕來攪局,手里捧了一扎紅蘿卜和白蘿卜拼成的“不雅花束”(phallic bouquet),準備在劇作家出場時用來打靶。院方不讓他進去,并在每一道門口布下警察。好出風頭的王爾德這次也破例,躲在后臺,始終沒有露面。一夕有驚無險,《不可兒戲》的首演轟動倫敦,從觀眾到報紙,一片好評。以往對他的劇本毀譽不齊的劇評家,這次也在滿意的笑聲中一致贊揚。《紐約時報》的評論家費甫(Hamilton Fyfe)說道:“可以說王爾德終于一展絕招,把他的敵人全踩在腳底了……這劇本局格小巧,全無目的,就像一只紙做的氣球,可是卻滑稽得不同凡響,大家都認定它會無限期地一直演下去。”這是二月中旬的事。那年一月,王爾德已經因為《理想丈夫》的上演大出風頭,連小說家威爾斯也為文稱美。等到《不可兒戲》也推出后,王爾德便有兩出戲同時在倫敦上演,而且都很叫座。這種風光,有哪位劇作家不引以自豪?王爾德也真是飄飄然了。可是三個月后,他官司敗訴,告人不成,反被人告,法院判他同性戀罪有應得,入獄苦役兩年。

從謝利丹的《造謠學校》到王爾德和蕭伯納在十九世紀幾年才出版的喜劇,散文喜劇在英國的文壇沉寂了不止一個世紀。十九世紀的英國文壇,無論詩、散文、小說,都有驕人的成就,唯獨在戲劇一方面欲振乏力。大詩人如華茲華斯、柯立基、拜倫、雪萊、濟慈、丁尼生、白朗寧、安諾德、史云朋,或擬希臘古典,或步莎髯后塵,沒有一個沒寫過詩劇。但是說來奇怪,這些“書齋劇”盡管雄詞麗句砌成了七寶樓臺,但是念起來卻感到沉悶,而演起來呢也顯得別扭,沒有一出能久立于戲碼。大概天降文才,除了莎士比亞的少數例外,罕見一支妙筆能兼詩才與劇才之長。而王爾德就是一個例子。他才思閃電,妙想奔泉,一片錦心無論賦予巧腕或是宣之繡口,莫不天衣無縫,令人驚嘆。他雄心勃勃,一身而兼詩人、小說家、戲劇家之名,但是依文學史的定評,他的傳后杰作在戲劇和小說,至于他的詩,則除《列丁監獄之歌》外,多半追隨浪漫派與前拉菲爾派的余風,只能算是二流。他的小說《朵連 格瑞的畫像》設想之奇可比愛倫坡,不幸只此一部,乃似錢鍾書的《圍城》,得可貴又可惜。余下來的鎮艙之寶,就是他的五出戲劇了[]。這五部作品依次是《莎樂美》、《溫夫人的扇子》、《不要緊的女人》、《理想丈夫》、《不可兒戲》;其中只有《莎樂美》是悲劇,余皆喜劇。《莎樂美》是用法文寫成。后來由作者的那位男友道格拉斯譯成英文。在中國,名氣最響的一部是《溫夫人的扇子》,那是因為早在1925年,洪深就把它改譯并導演,而且換了一個中國味的劇名:《少奶奶的扇子》。洪深在《中國新文學大系》戲劇集的導言里,自述《少奶奶的扇子》演出后,頗得好評,只有田漢去信指摘。但是僅在四年之前(1921年),英國另一現代戲劇大師蕭伯納的社會問題劇《華倫夫人之職業》,由汪仲賢譯述并促成上演,卻一敗涂地,“演未及半,已有幾個看客在臺下紛擾起來,甚至有些要想退票還錢!”究其原因,是蕭劇在中國首演,距只有兩年,一切條件均未成熟,加以蕭大胡子筆下的人物個個雄辯滔滔,議論冗長,“區區六個人,在臺上平平淡淡說四個鐘頭的話”。而到了《少奶奶的扇子》,話劇運動已稍開展,各方面的條件都有進步,況且王爾德的作品結構單純,情節緊湊,正是宋春舫所謂的“善構劇”(the well-made play),宜于雅俗共賞。王爾德和蕭伯納是重振英國劇場,尤其是散文喜劇的一對功臣。我們覺得蕭伯納比較“現代”,不但因為他的戲劇較重社會批評與思想探索,也因為他的壽命長出王爾德一倍有余,多經歷了兩次大戰。其實王爾德雖然掌了唯美運動的鈴蘭花旗,他的喜劇里也不是毫無社會諷刺,而比起老蕭來,也只大兩歲而已。最令人注目的,是兩人都為愛爾蘭人,且都生在都柏林。其實英國的喜劇作家多為愛爾蘭人,尤其是都柏林人,即或不生在該城,往往也在該城讀書。十八世紀的康格利夫、法克爾、哥德斯密,和稍晚的謝利丹,莫不如此。如果不限于喜劇,則王爾德以后的劇作家,還包括辛 歐凱西、葉慈、貝克特。愛爾蘭人以機敏善言見稱,英國的諷刺大家史威夫特生在都柏林,不為無因。批評家傅瑞澤(G. S. Fraser)就說:“大致說來,愛爾蘭人對于辭令之為社交藝術頗具本能,所以言談活潑,俏皮,流暢,又善于修辭;凡此皆為英國人所不及。”一般說來,英國人比較古板,甚或近于魯鈍(stolid),而尤以維多利亞時代的上流社會為然。李耳(Edward Lear)、卡洛爾(Lewis Carroll)、吉爾伯特(W. S. Gilbert)等怪才的諧詩,所以出現在十九世紀的后葉,恐怕也是對當時道學氣氛的一個反動。然則由一位愛爾蘭的才子去倫敦的風雅場中奇裝異服,詭辯怪論,驚世駭俗一番,也可說是應運而生。只是不幸這才子得意忘形,得寸進尺,超過了英國社會能接受的分寸,駭俗變成了敗俗,連累唯美運動也功敗垂成。不過這位落拓才子的幾部喜劇,卻承先啟后,開辟了現代戲劇的天地。在“諷世喜劇”(comedy of manners)的傳統上,他繼承了康格利夫和謝利丹,并且啟導了毛姆和考爾德(Noel Coward)等無數后人。可惜學他的人都罕能企及他在構思遣詞、怪問妙答上那種舉重若輕的功力。

中文讀者里面,不少人知道王爾德是《少奶奶的扇子》的作者,也有人看過他的《朵連 格瑞的畫像》。可是他死后八十多年,論者幾乎一致推崇《不可兒戲》為他的代表杰作,或稱之為無瑕的喜劇,或譽之為無陷的笑劇(farce)。這出戲的情節和骨架,和十九世紀許多笑劇相近。溯其淵源,則同胞兄弟小時分散到快要結婚時又重逢的故事,早在泰倫斯和普洛特斯的羅馬喜劇里已經有了。這種情節,莎士比亞在《錯中錯》和《第十二夜》里也利用過。至于一位男子為了追求情人而假冒別人,因而鬧出笑話,就在英國也舉得出法克爾的《好逑計》、哥德斯密的《屈身求愛》和謝利丹的《情敵》等前例。至于劇情的處理,則是采用所謂“善構劇”的手法,務求結構單純而多重復,發展緊湊,高潮迭起,危機四伏,誤會叢生,而如果人物的變化或情節的演進不夠機動,就乞援于再三的巧合,總之要一氣呵成,必使觀眾應接不暇,直到劇終才群疑盡釋,百結齊解。這些原是劇場的老套,如果作家技盡于此,就難掩機械化浮濫淺俗的毛病。例如在《不可兒戲》之中,兩位俏黠惑人的少女怎么會同時立意一定要嫁給名叫任真的少年;勞小姐怎么會粗心得誤置嬰孩和手稿;失嬰怎么偏會給一位善心的富翁揀到;而,失散多年的兄弟怎么偏就會在兩不知情之下成為好友;凡此種種,當然都經不起理性的分析。這種巧合如果讓小說的讀者邊讀邊想,也許難以過關;但是對于臺下集體的觀眾,只要能夠聯串情節,帶動對話,根本無暇細究,反而覺得誤打誤撞,絕處逢生,熱鬧得十分有趣。千百人坐在劇院的陰影里,凝神觀照燈光如幻的劇臺,最容易如柯立基所說“剎那之間欣然排除難以置信的心理”。劇中少女關多琳說得好:“我對這件事疑問可多了,不過我有意把它掃開。目前不是賣弄德國懷疑論的時候。”千百人坐在臺下,期待的心情互相感染,什么奇跡都愿意相信。在《不可兒戲》首演前夕,王爾德接受洛思的訪問。以下是訪問記的一段:

問:你認為批評家會懂大作嗎?答:但愿他們不會。問:這是什么樣的戲呢?答:這出戲瑣碎得十分精致,像一個空想的水泡那么嬌嫩,也有它自己的一套道理。問:一套道理?答:那就是,我們處理生活的一切瑣事應該認真,而處理生活的一切正事,應該帶著誠懇而仔細的瑣碎作風……及時幕很巧,第二幕很美,第三幕呢妙不可耐。

說穿了,這劇本根本沒有什么主題或什么哲學,也不存心要反映什么社會現象。為了語妙天下,語驚臺下,他不惜扭曲常理,顛倒價值,至少在短短三小時內,把觀眾從常理和定規的統治下解脫出來,讓他們在空中飄游一晚。巧合嗎?那原是藝術的特權呀。王爾德原就認定:不是藝術模仿人生,而是人生模仿藝術。劇中人物原就半真半幻,尤其是那些女人,在陽光之下絕不可能那么反話胡說,而又胡說得那么美妙,令人驚喜。才發現每一次驚是虛驚,喜是真喜。觀眾明知其假,卻正在興頭上,寧信其真。有一次,一貴婦觀賞英國風景大師泰納的作品,提出異議,說他畫中的落日她從未見過。泰納答道:難道我們不愿意落日像那樣嗎?李賀說過:“筆補造化天無功”。王爾德和泰納,也是這個意思。

王爾德的喜劇當然也不純然無中生有,以幻作真。筆補造化,至少還有個造化在那里,待人去補。一般人惑于唯美之名,乃幻覺王爾德的象牙塔與社會絕緣。其實劇場反映社會—至少是表現人性—最為真切,否則不可能叫幾百人坐在臺下聽幾個人在臺上說幾小時的空話。凡人莫不對自己最感興趣,也最了解。如果臺上表現的人性,諸如自私、虛偽、虛榮等,能與臺下人的經驗相證相通,自然就能使他心動。王爾德在劇場里也反映社會,至少反映當日的上流社會。但是他無意寫社會問題,更無意做寫實主義作家。他天生愛諷刺人世,又特具繡口與妙筆,無論什么冷嘲熱諷,都要說得干凈利落,天衣無縫,令人不能忘記,也就是說,要做得漂亮,要美。所以他不會成為尖酸刻毒的諷刺家或咬牙切齒的宣傳家。他的嘲弄和取笑是多向的,幾乎可以說是不分青紅皂白,只要有機會譏彈調侃,不甘放過。他的機鋒像一只又快又準的保齡球,飛滾過處,九只木瓶無一幸免。劇中人物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主有仆,有拘謹有輕狂,王爾德乘機隨緣,借了他們不同的身份和口吻,不但彼此戲謔,互相捉弄,而且天下之大,從抽象的觀念到具體的人物和地區,只要語鋒所及,無不輕攏慢捻,抹了又挑,真是一弦未息他弦又響,令讀者應接不暇,要是觀眾呢,就更忙了。情人和夫妻,親戚和兄弟,醫生和病人,男人和女子,上流社會和下層階級,聰明人和笨蛋,老小姐和閑牧師,德文課和法國歌,鄉下之近和澳洲之遠,現代的教育、文學和文化,王爾德全部不肯放過。他并不刻意要攻擊哪一階層、哪一國度、或哪一類人。他只是為戲謔而戲謔,正如為藝術而藝術一樣,所以笑罷恩愛夫妻,回轉頭去笑離婚的人和外遇的人。如果說他一再調侃法國的放浪和古板,則對于英國本身他也不客氣。這種反方向換角度的左嘲右弄,當然不能建立起什么哲學體系或政治立場,可是比起單向單元的諷刺來,往往可免于偏見與教條,有時似乎還健康一些。王爾德取笑的對象不一而足;如果一定要指明,那也只是虛偽、矛盾、自私等人性的基本弱點,不是特定的階級或政黨。他取笑這些弱點,往往只在搖舌掀唇之間見機而作,點到即止,從不血肉橫飛。口沒遮攔的巴夫人,幾乎每次出口都傷人。凡她過處,丈夫、女友、晚輩、將軍、女仆、言情小說、法國文化,甚至無辜的陌生人(杰克的房客布夫人),全都遭殃。可是不用擔心,她只是童話里的妖怪,并不會真到街頭來吃人。而實際上,她雖然口頭不饒人,卻也并未害人。適得其反,在王爾德的筆下,她自己也原形畢露,讓我們看出她欺瞞丈夫、壓制女兒,在談判女兒和外甥的婚事上,顯得霸道而又貪婪。她這么自暴其短而不自知,使我們別有會心而笑得開心,也就不覺得她有多可怕。其實誰家的姨媽能把強詞奪理隨口就說成絕妙好詞呢?她對孤兒杰克說:

失去了父親或母親,華先生,還可以說是不幸;雙親都失去了就未免太大意了。

這當然是強詞奪理,因為雙親都失去,原應加倍感到不幸,豈料虛招實接,沉重的不幸忽然變成了輕飄飄的大意—虛驚一場,觀眾才發現自己受了騙,怎會不笑?“失去”一語雙關,既意“死去”,又意“遺失”,急轉直下的蒙太奇手法,把兩種意思疊接在一起。使觀眾發笑的原因頗多,其一便是如上所述,用一句理不直而氣反壯的妙語,把驚疑未定的觀眾一跤絆跌到邏輯的界外。在另一個場合,這位評古論今的巴夫人又說:

什么樣的辯論我都不喜歡。辯來辯去,總令我覺得很俗氣,又往往覺得有道理。

這句話的妙處,也是勢如破竹的推理忽然在半途變卦,又把我們捉弄了。這種空中轉向的邏輯,打破了拋物線的常規,每令我們接一個空,正是讀王爾德劇本常有的驚喜。本劇的人物妙處很多,尤以那兩位不可捉摸的少女為然,但在此地不及逐一縷析了。總之《不可兒戲》的世界半真半幻,正是夢與現實的交界地帶。劇中人物滿口妄論,一意孤行,都不受道德和邏輯的約束,放蕩得可笑又可愛。不管男女老少,個個都伶牙俐齒,對答如流,把妙語如球拋來傳去,從不失手落地。即連仆人老林,舌鋒也有可觀之處。其實在這種肥皂彩泡吹成的浪漫劇里,情節只是借口,故事無非引線,真正的靈魂在對話。

王爾德驅遣文字的天才有目共睹,但是他驅遣文字的目的,主要在表達意念(idea),而不在感情和感性。所以他筆下最出色的文字,不是詩句,而是對話。《不可兒戲》首演之夜,所有的批評家都笑得很盡興,獨有一人的笑聲有點保留。那便是蕭伯納。事后蕭在《星期六評論》上這么說:“我看了當然也開心,可是除非一出喜劇在令我開心外還令我動心,我就會有一夕虛度之感。我到戲院里去,是等人家把我感得發笑,而不是把我搔得發笑或趕得發笑。”后來他又說此劇“無情”(heartless)。就浪漫喜劇而言,蕭伯納的評語未免稍苛。我想他和王爾德既是同鄉,又是擅寫喜劇的同行,不免有些妒忌吧。當然,鼓吹社會主義的蕭伯納寫劇本是有感而發,不像王爾德是無心之戲。不過綜觀王爾德一生的作品,我倒也覺得此語不差,認為王爾德有才無情,至少是才高于情。我看王爾德的作品,總是逸興遄飛,但看后的心情,是佩服多于感動。王爾德之長,在趣而不在情。唯其有才,所以有趣。這種善發理趣、意趣、奇趣的高才,用在喜劇的對話上,當然令人拍案叫絕。王爾德的對話往往一語道破,成為警句。令人佩服的,正是這種以簡馭繁的功力,化腐為奇的智力,片言斷案的魄力。至于我們是否同意,是否感動,卻另當別論。一般人說話,不是累贅,便是遲疑。唯天才有自信,始敢單純而武斷,卻又言之有物,味之雋永。“每個人犯了錯,都美其名為經驗。”這句話當然失之單純而又武斷,不過無可否認,確也抓住了許多人自我解嘲的心理。世界上的事情往往不可一概而論,但是如果每一句話都要照顧到例外,話就說不痛快,也說不漂亮,警句也就無從產生。警句是智慧的結晶,語言的濃縮;它把次要的成分都剔開了,所以不是百分比的統計數字,而是真理的驚鴻一瞥,曇花一現。沒有警句不富于創意,但有不少是利用成語老套推陳出新,做翻案文章。例如下面這句:“一個人在選敵人的時候,千萬要小心。”妙處全在俗語所謂“擇友宜慎”的心理背景。但是上一句的意思不同,其哲學可能是:在得罪人之前,應先估量你是否得罪得起;也可能是:如果在幾個人之中你不得不跟一個作對,就要挑一個好對付的。其實呢,擇友是主動的,樹敵卻往往出于無心或無奈。世界上有誰是興致勃勃去選敵人的呢?可是有了成語撐腰,新句里這荒謬的“選”字也就顯得理直氣壯了。這種翻案句在《不可兒戲》里也曾數見。例如及時幕里,亞吉能嘲笑恩愛夫妻的肉麻表現,對杰克說:“這花夫人哪,老愛隔著餐桌跟自己的丈夫打情罵俏。這實在不很愉快。說真的,甚至于不大雅觀……簡直是當眾自表清白。”這句末的“當眾自表清白”,原文washing one’s clean linen in public(當眾洗自己的干凈衣物)便是利用成語washing one’s dirty linen in public(當眾洗自己的臟衣物—即中文家丑外揚之意)。這種情形譯者最感兩難:意譯吧,會失去翻案句的反彈力;直譯吧,中國讀者又沒有心理背景。警句妙則妙矣,但有時其中的態度模棱兩可,耐人尋味。杰克怪亞吉能不該偷看他煙盒里的題詞。亞吉能借題發揮說:“什么該看,什么不該看,都要一板一眼地規定,簡直荒謬。現代文化呀有一半以上要靠不該看的東西呢。”后面這意外的結論正是這種警句,它可以解為:現代文化的產品,像小說和繪畫吧,大半都遭官方查禁。這是捧現代文化。也可以解為:現代文化的成果大半不值得一看。則是貶了。還有一種警句,說到半途忽然變卦,邏輯的順勢竟然逆轉,令我們一驚,但到了句末,顯然的矛盾又變成隱然的真理,令我們一喜。這便是修辭學上最迷人的反正句(paradox),亦稱矛盾語法。反正句富有對比的張力,前半段引起的期待,到后半段落了空。喪失平衡的讀者踏空了一步,勢必回頭把前面的期待檢查一下,乃有了新的發現。維多利亞時代的批評家紐曼(Ernest Newman)說得最妙:“反正句是猛一轉彎才見到的真理。”王爾德曾這么論過蕭伯納:“他在世上絕無敵人,也絕無朋友喜歡他。”這妙語的前半虛發一招,不過是障眼法;讀者受推理的引導,以為他在世上一個敵人也沒有,人緣必然大好。到了后半,圖窮匕首見,才驚覺他的所謂朋友也并非良友,于是回頭再看前半,那意思也變了。“在世上絕無敵人”不見得等于舉世皆友啊,哈哈;于是蕭伯納可笑極矣。蕭伯納的真相,是要轉一個彎才看見的。在及時幕里,巴夫人提起哈夫人時說:“自從她死了可憐的丈夫,我一直還沒有去過她家呢。從沒見過一個女人變得這么厲害;看起來她足足年輕了二十歲。”哈夫人新寡之變,從常理期待的變老到結句的變年輕,是反正句的逆轉。我們一驚一喜之余,欣然會心于怨偶之喪的解脫感。第二幕里,亞吉能要看西西麗的日記。你猜得到她的反應嗎?她說:“哦不可以。(手按日記。)你知道,里面記錄的不過是一個很年輕的女孩子私下的感想和印象,所以呢,是準備出版的。等到印成書的時候,希望你也郵購一本。”這也是匪夷所思。通俗作品的老套在“所以呢”之后,一定會說“是不準備出版的”。王爾德不但下筆成趣,而且出口成章,語驚四座。“一個人能夠稱雄于倫敦的宴席,就能夠稱雄于天下。”他曾經發過這樣的豪語。王爾德生當大英帝國的盛世,此語不免有沙文主義的氣味,但也看得出他對自己的繡口無礙,如何得意了。小他九歲的葉慈在《顫動的面紗》里,就憶述他初見這位同鄉才子時,是怎樣驚奇:我以前從未聽誰與人交談是講完完整整的句子,好像是前一晚就用心寫好,卻又句句自然……我還發覺,凡聽王爾德說話的人,都留下了做作的印象:這印象來自他圓滿無陷的句法,和造句時的那種刻意求工。他善用這種印象,正如詩人善用韻律,而十七世紀的作家善用對比的文體(本身也是一種真實的韻律);因為他能從迅不可測的靈機一閃,順理成章地轉向精密的潛思。幾夜之后我又聽他說道:“給我‘冬日的故事’吧,‘水仙開了,燕子還不敢飛來’,可是莫給我‘李爾王’。‘李爾王’有什么呢,無非是倒霉的人生在霧里掙扎。”那從容不迫起伏細膩的旋律,我聽來自然入耳。可見這位唯美大師平常開口就慣于咳金唾玉的了,筆下當然更加講究。葉慈提到十七世紀的對比文體(antithetical prose)倒是一語中的。王爾德的文體確有此種遺風,但不必盡為十七世紀的余澤,因為早在希臘羅馬的修辭家筆下已有這種作風,即在英國,十六世紀末年李黎的《優浮綺思:析巧篇》(Euphues : The Anatomy of Wit)也已大張對比文體的旗鼓了。這種優浮猗盛(Euphuism)講究句法的平衡對稱,佐以紛至沓來的雙聲、雙關語,更炫耀典故和草木蟲魚之學;其富麗繁瑣頗近中國的駢文,但不如中文的方塊字和文法那樣周轉靈活,對仗天然。這種對仗性在《不可兒戲》的對話里極為常見,不過王爾德冰雪聰明,一掃前人滯礙輪囷之病,快筆敏舌,雖也有意對照,卻清爽無阻。下面是幾個例子:

例一:亞吉能對杰克說:“你創造了一個妙用無窮的弟弟名叫任真,便于隨時進城來。我呢創造了一個無價之寶的長期病人叫梁勉仁,便于隨時下鄉去。”例二:巴夫人對亞吉能說:“大家總似乎認為法國歌不正經,一聽到唱法國歌,不是大驚,便是大笑:大驚,未免俗氣,大笑,那就更糟。”例三:亞吉能對巴夫人說:“音樂節目當然是一大難題。您看,如果音樂彈得好,大家就只顧談話,彈壞了呢,大家就鴉雀無聲。”例四:亞吉能對杰克說:“五親六戚都是一班討厭的人,不明白如何生得其道,也根本不領悟如何死得其時。”

由于中英文有別,我的譯文有些地方不及原文工整,有些地方卻勝過原文。盡管如此,從譯文里也看得出,這些句子并非全部對仗,而對仗的部分也不像中國駢文那么銖兩悉稱,圓融盡美。以王爾德之才,如果生在中國,一定能和鮑照、庾信并駕齊驅,成為駢儷高手。王爾德對話的對仗性當然不止這么簡單。他的對仗詞句往往隔段甚至隔幕遙相呼應,所以到處都有回聲,令人感到耳熟。例如及時幕里關多琳跟杰克訂婚后,贊美杰克的藍眼;第二幕里西西麗和亞吉能定情后,也贊美亞吉能的卷發。又例如第二幕里,兩心暗許的牧師和家庭教師的語鋒,便隔了好遠針鋒相對。下面我把兩人的前言后語并列在一起,其實在原文里中間有四頁的距離。

蔡牧師:要是我有幸做了勞小姐的學生,我一定會死盯著她的嘴唇。(勞小姐怒視著他。)我只是打個比喻:我的比喻來自蜜蜂。勞小姐:成熟的女人

媒體評論

千年文學產生了遠比王爾德復雜或更有想象力的作者,但沒有一個人比他更有魅力。無論是隨意交談還是和朋友相處,無論是在幸福的年月還是身處逆境,王爾德同樣富有魅力。他留下的一行行文字至今深深地吸引著我們。——博爾赫斯

我從來不認為王爾德是偉大的作家,也不認為《不可兒戲》是偉大的作品,但這樣一部才高藝圓的杰作,只怕有些偉大的作家也未必寫得出來。——余光中

少有藝術明星像過去的王爾德一樣光芒閃耀。王爾德和他的作品的、似是而非、迷人有趣,混合著人性中的大膽無畏和優雅高貴,讓人眼花繚亂。——《鳳凰網 文化頻道》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余光中先生翻譯的版本,真的是太贊了!

2017-11-24 15:23:32
來自7***p(**的評論:

孩子的選擇

2017-11-27 09:54:17
來自韓木音**的評論:

下單時顯示全部有貨,配送時提示其中有兩本缺貨,實時查詢卻顯示有貨,只好申請補發。補發兩本下單成功,配送時又提示有1本缺貨,實時查詢卻顯示有貨,再次申請補發。最后變成書是一本一本發貨。當當很有錢么?花在物流上的錢能花在包裝上么?一本一本發貨又不給泡泡紙,這么好的書,到手硬殼摔成軟殼。浪費時間,高成本,還被差評。真不劃算。希望改進。

2017-11-18 00:02:04
來自韓木音**的評論:

下單時顯示全部有貨,配送時提示其中有兩本缺貨,實時查詢卻顯示有貨,只好申請補發。補發兩本下單成功,配送時又提示有1本缺貨,實時查詢卻顯示有貨,再次申請補發。最后變成書是一本一本發貨。當當很有錢么?花在物流上的錢能花在包裝上么?一本一本發貨又不給泡泡紙,這么好的書,到手硬殼摔成軟殼。浪費時間,高成本,還被差評。真不劃算。希望改進。

2017-11-18 00:02:3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太好了,看過那么多的書,才明白好東西總是那么的罕見。生活總是那么的沉重,可是活的有趣一點還是可能的。

2017-11-14 08:56:03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王爾德喜劇 : 對話·懸念·節奏 頁面上面的折痕嚴重,封面角也被折了,新書如此,不舒服。

2017-06-07 14:40:45
來自zhuchan**的評論:

印刷質量挺好的,內容也比較喜歡。

2017-11-12 20:57:28
來自糖分賽**的評論:

王爾德的確是一個不拘一格的天才

2017-11-13 09:46:08
來自w***8(**的評論:

便宜正品好180753

2017-10-24 21:46:33
來自f***4(**的評論:

幫親戚買的,聽說不錯.14385

2017-10-24 22:07:51
來自r***1(**的評論:

質量有保障,挺劃算273976

2017-10-25 07:49:34
來自***(匿**的評論:

買來讀讀,還可以,有用可以買

2017-10-25 22:02:1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書質量極好,不過價格確實有貴,沒有趕上活動,這種書還是該在活動上購買,例如周年慶,滿一百減五十,這本書,在周年慶價格比平常還低還滿減

2017-10-30 10:50:5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書還可以,就是味道有點大

2017-10-31 12:41:5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正版,物流很快

2017-11-02 16:46:01
來自js小混**的評論:

Satisfied

2017-11-02 18:33:27
來自悠游665**的評論:

印刷還好。

2017-11-03 00:50:2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看起來還不錯!

2017-11-04 09:35:02
來自aacbd**的評論:

好好好好好

2017-11-04 18:33:08
來自純屬打**的評論:

喜歡王爾德。

2017-11-04 19:31:08
來自q***1(**的評論:

常閱可修身養性可陶冶性情可勵志也是我們洞察世界的途徑現實一點說就是古人說的

2017-11-05 11:59:53
來自閉***(**的評論:

王爾德的四個經典喜劇都有,翻譯很好,值得購買。

2017-05-01 09:44:43
來自enjoy61**的評論:

裝幀不錯,剛買完就參加滿減活動了,真是買貴了

2017-10-31 08:06:57
來自q***u(**的評論:

這本書內容很好,也很厚,不過就是趕上大促,被擠壓變形了。

2017-06-22 09:43:34
來自***(匿**的評論:

書的質量很好,雖然不怎么喜歡金色和藍色的搭配。如果價格合適可以購買。

2017-05-19 13:22:34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質量非常好,印刷也很不錯,期待王爾德的唯美劇情

2017-07-21 10:05:51
來自誰說縹**的評論:

此前看過《莎樂美》,那本書確實驚到我了。他的喜劇不會比他的悲劇要差吧。

2017-08-16 04:20:0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唯美主義的代表人物的戲劇應該好好品味一下。

2017-10-15 14:11:1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王爾德喜劇 : 對話·懸念·節奏 為什么總有引號呢?是翻譯本來就是這樣的嗎

2017-11-06 10:42:06
來自琳***點**的評論:

王爾德喜劇 : 對話·懸念·節奏 四部劇,紙張不錯,一本書挺厚的,全書純中文,遇到一些經典臺詞會翻出來英文原句再多找幾個翻譯版本,整體不錯

2017-06-23 11:28:33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很棒的書,很厚重,但是很有意思。早就想買王爾德了,覺得他的書應該能夠為自己的內心世界再添一抹亮色。

2017-10-15 16:30:44
來自queen67**的評論:

一直很喜歡王爾德的書,已閱部分,文字還是那么唯美

2017-11-07 17:12:43
來自***(匿**的評論:

很漂亮的書,一度讓我以為是三聯出版的,我們只從微博的只言片語了解到王爾德的毒舌,但是話劇所能體現的功底必然是真實。我本身也在大學參加過話劇社,很喜歡演,希望從中受益

2017-05-12 22:02:2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假如書前面沒有編者的王爾德語錄,而是王爾德的創作年表該多好

2017-08-15 03:29:59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