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白巖松采訪、思考的散文隨筆,記錄了他近年來采訪的所見、所感、所悟。在本書中,白巖松以其一貫的客觀視角,平實地將一段關于臺灣的記憶呈現在讀者眼前。
全書絕非輕描淡寫,白巖松深入采訪臺灣各界代表人物,帶著思考去諦聽,帶著問題去交談。力圖從自己的近距離觀察之中,剖析政治、經濟、文化、時尚等諸多方面。
繼《白巖松:行走在愛與恨之間》后,央視主持人白巖松新作。
本書文字如靜水深流,再現巖松老師的深邃睿智的思考、客觀冷靜的筆鋒、坦蕩真摯的情懷。
延續作者一貫的風格,記敘了報道采訪的臺前幕后故事,分享媒體人的態度與擔當。
白巖松,央視主持人,主持《新聞周刊》、《感動中國》、《新聞1 1》等節目,以其“輕松、快樂、富有趣味”的主持風格,深受觀眾喜歡,著有《白巖松:行走在愛與恨之間》《白說》《幸福了嗎》《痛并快樂著》。
目 錄
序:臺灣記憶
連戰:不可以再自我孤立下去了
中國國民黨中央大樓:一段歷史的濃縮
宋楚瑜:讓歷史評價大陸行
柏楊:只有中國強我才會開心
侯孝賢:重拾臺灣電影的好時光
臺灣的味道:吃不盡的街頭小吃
誠品書店:讓讀書成為時尚
問津堂:簡體字書在臺灣
高金素梅:為高山族而生
101大樓:臺灣的驕傲
西門町:年輕人的天堂
鄧麗君:永遠的歌者
淡水古鎮:遠的歷史近的情
蔣孝嚴:為兩岸“三通”貢獻心力
王永慶:為了臺灣的前途,要和大陸合作
臺北故宮博物院:兩岸相隔,同出一脈
陳文茜:人生最怕格局小
臺灣志工:尋找快樂人生
證嚴:以佛心為己心,慈濟人間
高山族豐年祭:請聽聽我的聲音
余光中:黃河的聲音是我的胎記
海棠登陸
其實去臺灣,不過是一次平常的采訪,有人有事,可回來之后,見到的人都好奇,問長問短,使這次采訪就變得不尋常起來,。我想這并不是一種幸福的感受,就像羅大佑在歌中唱過的“朋友之間越來越有禮貌,只因大家見面越來越少”,這神秘與好奇就與海峽之間無“橋”而有關。
我并不是及時次去臺灣,也因此少了及時次的敏感與好奇。
及時次是四年前,飛機未落地時,緊張與敏感就無處不在,遇到國民黨的黨員說什么?遇到民進黨的黨員怎么辦?別人嘴里說出反動言論怎么辦?其實當飛機落地,想像想象變成了人與人之間真實的交流,恐懼與緊張就讓位于熟悉與親切了,曾經以為不易化解的就那么輕輕一笑便帶了過去,這讓我想起醫學中的一個詞——:脫敏。兩岸之間需要脫敏,互不走動時的敏感與猜疑需要多加多走動來脫敏,這之其間,媒體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這次去臺灣,欄目名字起得很個人化,叫作“《巖松看臺灣”》,這一直讓我有種掠人之美的內疚感,因為為此付出努力的人太多,這里我就不一一列舉了。單說這欄目名,一個“看”字,調動的似乎只是眼睛的功能,但我覺得不是,還有鼻子、耳朵和嘴,而更重要的是心。那么,結束11天的臺灣行,這些器官都收獲了什么?
嘴是最冤的,雖然節目中給人的印象是我們被秀芳帶著四處去吃,但由于鬧肚子,美味只是舌頭的感受,鏡頭一拍完就不敢入肚,然而與臺灣小吃的短暫的接觸,還是留下了臺灣小吃美味的印象。
鼻子是很入鄉隨俗的器官,這次去臺灣,“味道”給我的感受很中國,因為走在臺灣的街鎮之中,那熟悉的味道并不讓自己有離家感,這兒是辣椒,那兒是醬油,鼻子稍做努力,就辨得出佳肴的方向,這味道讓自己在臺灣從未迷路過。
而耳朵是被照顧的,這幾年大陸娛樂節目的火爆,讓相當多的主持人說起話來貌似臺灣朋友,因此這次到臺灣就像見到了大陸綜藝節目的主持人,少了別扭多了親切,更何況還聽到那么多讓人開心與溫暖的心里話,耳朵更是受寵若驚。
那么眼睛與心呢?
有許多被眼睛看到,同時也被鏡頭看到的東西交給了觀眾,可還是有一種看到的東西,進不了鏡頭卻留在腦海里,比如臺灣的細節與軟件。
論硬件,大陸的很多城市怕是遠遠超過了臺灣的幾座城市,沒辦法,咱們有后發優勢。可是再認真一點,看到論軟件,便看到臺灣一些獨特的優點。,鬧市中,大家全規規矩矩地排隊,沒人插隊:坐自動扶梯時人們自主地站到右邊,為著急的人留著左邊的路;大街上看得到不少殘障人士,后來我們才知道,這是因為城市中的相關設施齊全,殘障人士可以很方便地走出家門;隨處可見的志愿者讓人明白富裕之后人們應有的選擇;還有證嚴法師主持的慈濟會為社會心甘情愿地做著扶危濟困的善舉……這個時候才會知道臺灣雖然不大,但要真正走到深處,卻不是幾天幾月的旅行能夠做到的,需要用心去體悟。
自然要把心留到。還要先說感謝,要感謝兩岸有關部門的善意,沒有這善意,大家依然會處在想像想象中的緊張狀態,而在交流中多了這份善意,才知道這種想像想象的可笑。這其中中央臺辦的放松與寬容,讓我印象深刻。
沒有臺灣東森電視臺便沒有《巖松看臺灣》欄目的露面,這并不是句客套話,畢竟和東森是相識了很久的朋友,我們還沒有啟程的時候東森就已安排妥當,還未出發便看到了成功的影子;我們這個欄目雖然叫作《巖松看臺灣》,卻因為秀芳而提高了收視率,這個自知之明我還是有的。
能不感謝我們在臺灣的被采訪者嗎?當然不能,幾乎沒人拒絕接受我們的采訪,這已經是一個奇跡了,而且大家把那么多精彩而又掏心窩的話留給了我們,想要道聲感謝,這兩個字就有些輕了,一切都在心里。
還有觀眾,還有我們遇到的臺灣每一個普通民眾,都有許多值得我們回味的東西。記得有一句話說:——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那么我們裝著這樣多的感謝,我們的心可不可以更大一些?回來了一段時間,但這時間不用來回味,而用來為下次出發做好準備。
我相信這次跨越海峽之行不是及時次,這只是一個開始,過后不久,秀芳應當來看大陸,然后明年我們再去臺灣,然后……一切都會變得尋常,變成習慣,沒人再敏感,沒人再好奇。先不別去談久遠之后我們的夢,先從清晨我們彼此給對方的及時個笑臉開始,這個時候,我們應當告訴羅大佑:“,朋友之間應該沒大沒小,因為大家見面的機會時候很多,不是嗎?”
不小心買多了,買成了2本,內容圍繞臺灣政經文化各個方面,在理性闡述的基礎上有很多感性的描寫,總體來說不錯,只是稍顯淺顯,講解不夠深入,對于想要更為透徹研究臺灣風土人情歷史文化的人來說,有些寡淡。
這更像是一本臺灣人物訪談錄,集齊了臺灣政、商、文、娛……各色人物,很能開闊視野啊。最喜歡最推薦的是對柏楊采訪的部分,這個老人的愛國情懷是每個人學習的榜樣!
想要了解的臺北的人物柏楊、侯孝賢、高金素梅、蔣孝嚴、陳文茜在這本書中都有出現,喜歡的臺北小吃也有,瘋狂著迷的誠品書店和問津堂,一直想去的西門町和淡水古鎮幾乎都快融化我的心了!
白巖松一直都很喜歡,一直是我喜歡的一個記者,也是一個智者,他的語言很犀利,一直指導著我該怎么去做,從高中到大學,我想即使將來出到社會,他的話一直都是我前進的指路明燈。
對臺灣的感情容易使我們不能真正的了解臺灣!想要真正了解臺灣,就需要冷靜的視角!這就是白巖松為我們講的臺灣的故事!
一看不像正版書,側面頁碼切的很不齊整,包裝也是破損的,書全看得到,618下的單結果比621下的單收到貨都要晚,最差的一次購物體驗,沒有更差!以后絕不會再在當當網上購書了。
就是白巖松用鏡頭記錄的文化,政治,生活,及兩岸的交流
比起現在泛濫的暢銷書,滿篇的雞湯,白巖松對歷史和國家之間的思考理性、勇氣難能可貴,想要他寫的書,我必看。強烈推薦
喜歡白巖松的書,佩服白巖松的睿智與冷靜,值得購買,;
一個真實的白巖松!一個白巖松眼中真實的臺灣!贊!
這是一本介紹臺灣的隨筆,白巖松老師以他客觀冷靜的筆鋒,將臺灣政治、經濟、文化、娛樂囊括在內,獨具慧眼,辨識真相,睿智提問,發人深省。
一直喜歡白巖松的書,書剛回來,就被老爸拿走了。上次買的白巖松的《行走在愛恨之間》,感覺特別好,老爸也一并拿走了!大致翻了一下很好!喜歡!
白巖松采訪臺灣的臺前幕后發生的故事,他與社會名流的交談,他與市民百姓的閑聊,他將自己的感受原原本本的寫了下來!
贊,震撼,感染,白巖松真帥,人格魅力.該書是白巖松臺灣行的所見所聞
白巖松的文章向來是很有思想的,這點是可以從他原來寫的《幸福了嗎?》和《痛并快樂著》看出來的。同樣的,這本書雖然是一本文字稿,但是他自己寫的文字也是會令我們這些看過的人一起思考的。這本書和之前的兩本書最大的特點是,它更傾向于對于事物的描寫,這是他們親眼看到的,親耳聽到的。
白巖松的書必須要看!這里面的內容在幸福了嗎有寫過!跟著白巖松,從他的視角帶領你去看臺灣,會有另一番收獲!
白巖松的文字給人一種固定的感覺,睿智,思辨性很強,有歷史的縱深感。讀他的文章,他的聲音、語調都會在耳畔作響。所以他的書我基本都有買過!這本也是值得一讀的,里面的圖片也很精美!
白巖松的冷峻,白巖松的客觀,是這些年少有的!喜歡!!
白巖松和孟非一直是我喜歡的當代文人,不僅是主持界舉足輕重的人物,也是文學界備受尊敬的人物,喜歡他們博學多識卻有一般人沒有的謙卑,喜歡他們獨特的思想境界,對自己精彩一生的淡然態度,我沒有那么高的領悟,也沒有那么深的思想,只是讀來他們的書讓自己更加平和。。。。
講的白巖松去臺灣采訪時的一些事,可以用一個新聞人的視角看臺灣,很快客觀,很全面,很直接。而且白巖松的文字很好。
兒子是白巖松的書迷,喜歡白巖松,喜歡白巖松的書。
臺灣近八成的民眾擁有宗教信仰,逾五成民眾經常參加各類型的宗教儀式與慶典。佛教、道教相互影響融合已不易區分。 道教徒中混雜臺灣民間信仰者應占大多數,媽祖、關圣帝君、保生大帝是臺灣民間信仰的主要神祇。
喜歡這個書名,“遠的歷史近的情”,歷史需要冷靜客觀的對待,但情卻是坦蕩真摯的,這也是白巖松作為媒體人的風格,看似矛盾,其實卻是真實的一個人,真正的一個有態度的媒體人,因為媒體雖無國界,但媒體人卻有國家。
《巖松看臺灣》,創造了幾個大陸媒體的“第一次”:第一次進入國民黨總部、第一次拜祭鄧麗君墓地、第一次被允許進入臺灣故宮博物院拍攝、世界上最大的華人骨髓干細胞樣本庫——慈濟骨髓中心的創辦人證嚴大師第一次接受大陸媒體采訪。
2.冷靜客觀是白巖松的主持風格,也是他的著作的風格,喜歡他的冷靜,喜歡他的睿智,更加佩服他的胸懷。《巖松看臺灣》 ,從他冷靜的眼眸可以看到這個分隔多年的親人真正的狀況,從他睿智的思考看到我們這個民族奮進的動力。
雖然臺灣離我們很近,就在我們身邊,但我們大多人其實對它了解的還是非常少,這可能因為政治的原因,所以買來《巖松看臺灣》,以巖松老師的深邃睿智的思考、客觀冷靜的筆鋒、坦蕩真摯的情懷,了解這個分隔多年的親人真正的狀況。
對臺灣有特殊的感情《白巖松看臺灣》,創造了幾個大陸媒體的“第一次”:第一次進入國民黨總部、第一次拜祭鄧麗君墓地、第一次被允許進入臺灣故宮博物院拍攝、世界上最大的華人骨髓干細胞樣本庫——慈濟骨髓中心的創辦人證嚴大師第一次接受大陸媒體采訪。
白巖松永遠是一副冰冷的面孔,這是他作為新聞主持人的職業素養,客觀、冷靜,但是在《巖松看臺灣》中,我忽然發現了一個在冷靜之下擁有豐富感情的白巖松,字里行間不僅充滿著深邃睿智的思考,還有那坦蕩真摯的情懷。
佩服白巖松的睿智與冷靜,作為中國最具代表的媒體人,他的一言一語均是那么發人深省,一部簡單的《巖松看臺灣》,在他的筆下卻是那么的沉重,這里不僅有臺灣的蕓蕓眾生,臺灣的社會文化,臺灣的各界名流,更有對臺灣深深的家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