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革命歷史是好的營養劑
吳晗(1909~1969) 中國著名歷史學家、明史專家。原名吳春晗,字辰伯,浙江義烏人。先后任教于云南大學、西南聯大、清華大學,曾任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歷史系主任等職務。1949年后,歷任北京市副市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北京市歷史學會會長等職。1960年寫成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并因此于1969年10月被迫害致死。代表作有《朱元璋傳》等,是明史研究的經典之作。
政治篇
歷史上的君權的限制
治人與法治
歷史上的政治的向心力和離心力
論社會風氣
論貪污
貪污史的一章
說士
報紙與輿論
宋代兩次均產運動———人民的歷史之一章
朱元璋的統治術
明初統治階級內部的斗爭
明代的錦衣衛和東西廠
明代的奴隸和奴變
論晚明“流寇”
三百年前的歷史教訓
論五四
軍事篇
談甲午海戰
陣圖和宋遼戰爭
論夷陵之戰
古代的戰爭
古代的斗將
斗將的武藝
明代的火器
人物篇
臥薪嘗膽的故事
趙括和馬謖
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
談曹操
論赤壁之戰里的魯肅
論赤壁之戰里的周瑜、諸葛亮、張昭
詐降和質子
孫權勸呂蒙學習的故事
談武則天
夫人城
歷史上的君權的限制
近四十年來,坊間流行的教科書和其他書籍,普遍的有一種誤解,以為在民國成立以前,幾千年來的政體全是君主專制的,甚至全是苛暴的、獨裁的、黑暗的,這話顯然有錯誤。在革命前后持這論調以攻擊君主政體,固然是一個合宜的策略,但在現在,君主政體早已成為歷史陳跡的現在,我們不應厚誣古人,應該平心靜氣地還原其本來的面目。
過去兩千年的政體,以君主(皇帝)為領袖,用現代話說是君主政體,固然不錯,說全是君主專制卻不盡然。至少除開明清兩代的六百年,以前的君主在常態上并不全是專制。苛暴的、獨裁的、黑暗的時代,歷史上雖不盡無,但都可說是變態的、非正常的現象。就政體來說,除開少數非常態的君主個人的行為,大體上說,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體,君權是有限制的,能受限制的君主被人民所愛戴。反之,他必然會被傾覆,破家亡國,人民也陪著遭殃。
就個人所了解的歷史上的政體,至少有五點可以說明過去的君權的限制,及時是議的制度,第二是封駁制度,第三是守法的傳統,第四是臺諫制度,第五是敬天法祖的信仰。
國有大業,取決于群議,是幾千年來一貫的制度。春秋時子產為鄭國執政,辦了好多事,老百姓不了解,大家在鄉校里紛紛議論,有人勸子產毀鄉校,子產說,不必,讓他們在那里議論吧,他們的批評可以作我施政的參考。秦漢以來,議成為政府解決大事的主要方法,在國有大事的時候,君主并不先有成見,卻把這事交給廷議,廷議的人員包括政府的高級當局如丞相御史大夫及公卿列侯二千石以至下級官如議郎博士以及賢良文學。誰都可以發表意見,這意見即使是恰好和政府當局相反,可以反復辯論不厭其詳,即使所說的話是攻擊政府當局。辯論終了時理由最充分的得了全體或大多數的贊成(甚至包括反對者),成為決議,政府照例采用作為施政的方針。例如漢武帝以來的鹽鐵榷酤政策,政府當局如御史大夫桑弘羊及丞相等官都主張繼續專賣,民間都紛紛反對,昭帝時令郡國舉賢良文學之士,問以民所疾苦,教化之要。皆對曰,愿罷鹽鐵榷酤均輸官,無與天下爭利。于是政府當局以桑弘羊為主和賢良文學互相詰難,詞辯云涌,當局幾為賢良文學所屈,于是詔罷郡國榷酤關內鐵官。宣帝時桓寬推衍其議為《鹽鐵論》十六篇。又如漢元帝時珠崖郡數反,元帝和當局已議定,發大軍征討,待詔賈捐之上疏獨以為當罷郡,不必發軍。奏上后,帝以問丞相御史大夫,丞相以為當罷,御史大夫以為當擊,帝卒用捐之議,罷珠崖郡。又如宋代每有大事,必令兩制侍從諸臣集議,明代之內閣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六科諸臣集議,清代之王大臣會議,雖然與議的人選和資格的限制,各朝不盡相同,但君主不以私見或成見獨斷國家大政,卻是歷朝一貫相承的。
封駁制度概括地說,可以分作兩部分。漢武帝以前,丞相專決國事,權力極大,在丞相職權以內所應做的事,雖君主也不能任意干涉。武帝以后,丞相名存職廢,光武帝委政尚書,政歸臺閣,魏以中書典機密,六朝則侍中掌禁令,逐漸衍變為隋唐的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制度,三省的職權是中書取旨,門下封駁,尚書施行,中書省有中書舍人掌起草命令,中書省在得到君主同意或命令后,就讓舍人起草,舍人在接到詞頭(命令大意)以后,認為不合法的便可以繳還詞頭,不給起草。在這局面下,君主就得改換主意。如堅持不改,也還可以第二次第三次發下,但舍人仍可第二次第三次退回,除非君主罷免他的職務,否則,還是拒絕起草。著例如宋仁宗時,富弼為中書舍人封還劉從愿妻封遂國夫人詞頭。門下省有給事中專掌封駁,凡百司奏鈔,侍中審定,則先讀而署之,以駁正違失,凡制敕宣行,大事覆奏而請施行,小事則署而頒之,其有不便者,涂竄而奏還,謂之涂歸。著例是唐李藩遷給事中,制有不便,就制尾批卻之,吏驚請聯他紙,藩曰,聯紙是牒,豈得云批敕耶。這制度規定君主所發命令,得經過兩次審查,及時次是中書省專主起草的中書舍人,他認為不合的可以拒絕起草,舍人把命令草成后,必須經過門下省的審讀,審讀通過,由給事中簽名副署,才行下到尚書省施行。如被封駁,則此事便當作為罷論。這是第二次也是一次的審查。如兩省官都能稱職,堅定地執行他們的職權,便可防止君主的過失和政治上的不合法行為。從唐到明這制度始終為政府及君主所尊重,在這個時期內君權不但有限制,而且其限制的形式,也似乎不能為現代法西斯國家所接受。
法有兩種,一種是成文法,即歷朝所制定的法典,一種是不成文法,即習慣法,普通政治上的相沿傳統屬之。兩者都可以綱紀政事,維持國本,凡是賢明的君主必得遵守。不能以喜怒愛憎,個人的感情來破法壞法。即使有特殊情形,也必須先經法的制裁,然后利用君主的特赦權或特權來補救。著例如漢文帝的幸臣鄧通,在帝旁有怠慢之禮,丞相申屠嘉因言朝廷之禮不可以不肅,罷朝坐府中檄召通到丞相府,不來且斬,通求救于帝,帝令詣嘉,免冠頓首徒跣謝,嘉謂小臣戲殿上,大不敬當斬,史今行斬之,通頓首,首盡出血不解,文帝預料丞相已把他困辱夠了,才遣使向丞相說情,說這是我的弄臣,請你特赦他,鄧通回去見皇帝,哭著說丞相幾殺臣。又如宋太祖時有群臣當遷官,太祖素惡其人不與,宰相趙普堅以為請,太祖怒曰,朕固不為遷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懲惡,賞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賞天下之刑賞,非陛下之刑賞,豈得以喜怒專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隨之,太祖入宮,普立于宮門口,久久不去,太祖卒從之。又如明太祖時定制,凡私茶出境,與關隘不譏者并論死,駙馬都尉歐陽倫以販私茶依法賜死(倫妻安慶公主為馬皇后所生)。類此的傳統的守法精神,因歷代君主的個性和教養不同,或由于自覺,或由于被動,都認為守法是做君主的應有的德性,君主如不守法則政治即失常軌,臣下無所準繩,亡國之禍,蹺足可待。
為了使君主不做錯事,能夠守法,歷朝又有臺諫制度。一是御史臺,主要的職務是糾察官邪,肅正綱紀,但在有的時代,御史亦得言事。諫是諫官,有諫議大夫左右拾遺、補闕及司諫正言等官,分屬中書門下兩省(元廢門下,諫職并入中書,明廢中書,以諫職歸給事中兼領)。臺諫以直陳主失,盡言直諫為職業,批龍鱗,捋虎須,如沉默不言,便為失職,史記唐太宗愛子吳王恪好畋獵損居人田苗,侍御史柳范奏彈之,太宗因謂侍臣曰,權萬紀事我兒,不能匡正,其罪合死。范進曰,房玄齡事陛下,猶不能諫正畋獵,豈可獨坐萬紀乎?又如魏徵事太宗,直言無所避。若諫取已受聘女,諫作層觀望昭陵,諫怠于受諫,諫作飛仙宮,太宗無不曲意聽從,肇成貞觀之治。宋代言官氣焰最盛,大至國家政事,小至君主私事無不過問。包拯論事仁宗前,說得高興,唾沫四飛,仁宗回宮告訴妃嬪說,被包拯唾了一面。言官以進言糾箴為盡職,人君以受言改過為美德,這制度對于君主政體的貢獻可說很大。
兩漢以來,政治上又形成了敬天法祖的信條,敬天是適應自然界的規律,在天人合一的政治哲學觀點上,敬天的所以育人治國。法祖是法祖宗成憲,大抵開國君主的施為,因時制宜,著重在安全秩序保持和平生活。后世君主,如不能有新的發展,便應該保守祖宗成業,不使失墜;這一信條,在積極方面說,固然是近千年來我民族頹弱落后的主因,但在消極方面說,過去的臺諫官卻利用以勸告非常態的君主,使其安分,使其不做意外的過舉。因為在理論上君主是較高的主宰,只能抬出祖宗,抬出比人君更高的天來教訓他,才能措議,說得動聽。此類的例子不可勝舉,例如某地鬧水災或旱災,言官便說據五行水是什么,火是什么,其災之所以成是因為女謁太盛,或土木太侈,或奸臣害政,君主應該積極采取相對的辦法斥去女謁,罷營土木,驅誅奸臣,發賑救民。消極的應該避殿減膳停樂素服,下詔引咎求直言以應天變。好在大大小小的災異,每年各地總有一些,言官總不愁無材料利用,來批評君主和政府,再不然便引用祖宗成憲或教訓,某事非祖宗時所曾行,某事則曾行于祖宗時,要求君主之改正或奉行。君主的意志在這信條下,多多少少為天與祖宗所束縛,不敢做逆天或破壞祖宗成憲的事。兩千年來只有一個王安石,他敢說“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除他以外,誰都不敢說這話。
就上文所說,國有大事,君主無適無莫,虛心取決于群議。其命令有中書舍人審核于前,有給事中封駁于后,如不經門下副署,便不能行下尚書省。其所施為必須合于法度,如有違失,又有臺諫官以近臣之地位,從中救正,或諫止于事前,或追論于事后,人為之機構以外,又有敬天法祖之觀念,天與祖宗同時為君權之約束器。在這樣的君主政體下,說是專制固然不盡然,說是獨裁,尤其不對,說是黑暗或苛暴,以政治史上偶然的畸形狀態,加上于全部歷史,尤其不應該。就個人所了解,六百年以前的君權是有限制的,至少在君主不肯受限制的時候,還有忠于這個君主的人敢提出指責,提出批評。近六百年來,時代愈進步,限制君權的辦法逐漸被取消,馴至以桀紂之行,文以禹湯文武之言,誥訓典謨,連篇累牘,“朕即國家”和西史暴君同符。歷史的覆轍,是值得讀史的人深切注意的。
……
中國革命歷史是好的營養劑。
當年黨中央離開西柏坡時,同志說是“進京趕考”。60多年過去了,我們取得了巨大進步,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富起來了,但我們面臨的挑戰和問題依然嚴峻復雜,應該說,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從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們正在征程中。“考試”仍在繼續,所有領導干部和全體黨員要繼續把人民對我們黨的‘“考試”、把我們黨正在經受和將要經受各種考驗的“考試”考好,努力交出優異的答卷。
——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
鑒往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
——《資治通鑒》
三百年前,從當局到人民,從將軍到文士,都只顧自己的享受,兒女的幸福,看不見國家民族的前途。個人的腐化,社會的腐化,宣告了這個時代的毀滅。雖然有史可法、黃道周、劉宗周、張煌言、瞿式耜、李定國、鄭成功,一些代表民族正氣的人物,卻都無救于國家的淪亡,民族的被奴化!?三百年后,我們想想三百年前的情形,殷鑒不遠,在夏后氏之世。
——吳晗
以前在圖書館看過其中幾篇文章,非常不錯,所以果斷買了一本收藏!
從這本書的縱橫捭闔就能看出作者作為歷史研究者的功力,很多歷史故事、典故讀起來還很有趣,值得收藏。
讀歷史就該讀大家寫的正史。吳晗的作品沒得說。
歷史的鏡子,史家大作,中國革命史是最好的營養劑。
涉獵面非常廣,很多精彩的歷史事件在吳晗的筆下都有別樣的見解,尤其是明史方面,非常好。設計印刷非常棒,很喜歡。
作為歷史專業的學生,看吳晗的這本書感覺勝過很多教科書,客觀而且深刻。
再買一本送給表哥的,覺得設計印刷很不錯,他喜歡研究歷史,吳晗的書很對他的胃口。
因為吳晗買的,兒子特喜歡歷史讀物,送給他,希望他汲取營養,明辨是非。
研究歷史的人都該看看吳晗的這本書,權威又全面,設計精美,值得收藏!
這就是吳晗的魅力啊,淺顯易懂的道理用歷史講明白了,還講得有趣耐看。畢竟過來人的經歷就是我們的借鑒嘛
跟著吳晗大師一起品味中國歷史文化,能夠獲得很豐富、很深刻的認識。喜歡這本書的設計,紙張、印刷很棒!
吳晗的治史更多的是針對現實,以史為鑒,讓人增長智慧的,建議大家好好看看啊
吳晗絕對是史學大師,其對明史的研究最為深刻
文字功底、歷史分析都非常出色,真正的大家,吳晗要是不從政就好了,或許現在能看到更多他有影響力的作品。
還算不錯的書籍,雖然由于時代的關系,有一些非文學歷史的內容,但還算不錯。
從浩如煙海的歷史中選出的精華,很佩服吳晗的治史功底,從歷史的鏡子中,審視過去,窺見未來吧。值得推薦!
非常值得讀的一本書,見解獨到,還有沒讀,就是順手翻了幾頁,在活動時買的!很值得啊!
名家之作,總是要收藏的。此外,中國的事情還是要從中國的歷史中去探尋。
歷史老師推薦的,孩子已經開始看,對歷史類,孩子挺感興趣
本書是作者對中國歷史中的一些問題作了專題的分析,編者分門別類地進行了歸總,涵蓋的面十分廣,還是增補本的,非常豐富,從中可以體會到吳晗治史的態度。
學者吳晗的《歷史的鏡子》是歷史的絕唱,難得一讀。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繼往開來、興邦富民。
歷史學家的功力還是值得肯定的 ,刻意看了之后評論的 ,很受益
學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明朝歷史,比如一些著名的歷史人物,機構的真實一面。
這本書是無意中發現的,讀完一章后便愛不釋手,吳晗不愧是史學大家,此其史論隨筆文章摘集,你若是史學愛好者,你一定會讀過,或者想讀。
吳晗是明史專家毋庸置疑,其對明史人物事件、前因后果、掌故舊聞爛熟于胸。其行文如白開水,純正解渴、并無雜味兒;思如泉涌、娓娓道來,出身清華也不辱清華,卓然大家也! 該選集堪稱吳著選本精品,可列藏書!
吳晗在明代史的研究上造詣很深,從政真是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