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十六篇憶述之作。作者中不乏二十世紀中國的學人。書中通過自述所映現的人事、所展示的世相,乃是中國歷為驚心動魄的大變局。本書所取文字,便是觀察近代以來中國法政人所為、所欲、所思、所想、所學、所感的載體。
序
教學相長
友誼的故事
我與憲法
回顧與遠瞻
我和社會史及法制史
我與羅馬法
不同的時代,曲折的道路
以法學為業
人到古稀溫舊夢
成我毀我皆政治
我為黨的事業竭盡自己一切力量
為"七君子"而辯
東京審判
雜憶留蘇
滬上法治夢
動蕩的大學時代和牙膏皮事件
"歷史三峽"中的法政人——代編后記
正文人名索引
教學相長
燕京憶舊
民國十九年春天,燕京大學政治系主任徐淑希兄歐游定畢,假道蘇聯,經沈陽回北平。他聽說我在東北大學,特地來看我,當面約我下學年去燕大任教。我本來打算在東北只教一年。淑希兄的盛意,我當然樂于領受。
燕京是一個教會所辦的大學,與上海的圣約翰、南京的金陵、濟南的齊魯、成都的華西等校性質相同,地位略等。我曾在教會中學肄業,現在到教會大學教書,這或者可以說我雖不信教而與教會有緣。燕京的校長是前清翰林吳雷川先生,行政實權操于副校長——在中國生長美籍傳教士司徒雷登先生。燕京雖是教會所辦,招收學生、聘請教員,并不限于基督徒。學生來自國內各省以及海外各地。教員有不少是外國人。因此校內的"洋味"遠比南開、東北重。有些學生尤其是來自海外的學生家境富裕,男生固少窮酸之態,女生更多裝束入時。家境清寒的學生似乎為數不多。因此校風也不及南開樸素。學生的程度,一般說來,與南開不相上下。他們的英文程度優于南開的學生,中文程度則有遜色。這當然有例外。中文系的高材生顧隨,頗有才華,尤工填詞。我最欣賞他在《燕京周刊》發表的一闋"采桑子":"赤欄橋畔攜纖手,頭上春星,腳下春英。隔水樓臺上下燈。欄桿倚到無言處,細味人生,事事無憑。月底西山似夢青。"
……
該書對于熱愛法學的本科生來說,是非常好的提高法學綜合素養的好書!
雖然這只是陳先生的編著,難能可貴的是:它讓我們直接了解到了幾代法學精英們內心世界,一孔之見,感受良多.陳先生有相當著作,切望能精細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