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美國文化與社會十五講(第二版)圖書
人氣:118

美國文化與社會十五講(第二版)

在中國現代化的道路上,美國因素具有多方位的影響。深入了解美國,是一代代為中華崛起而奮斗之士無法回避的課題。《美國文化與社會十五講》在北京大學十幾年來深受歡迎的全校通選課"美國文化與社會"講稿基礎上整理...
  • 所屬分類:圖書 >文化>世界各國文化>西方文化  
  • 作者:[袁明]主編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名家通識講座書系
  • 國際刊號:9787301257807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05
  • 印刷時間:2015-05-01
  • 版次:2
  • 開本:16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在中國現代化的道路上,美國因素具有多方位的影響。深入了解美國,是一代代為中華崛起而奮斗之士無法回避的課題。《美國文化與社會十五講》在北京大學十幾年來深受歡迎的全校通選課"美國文化與社會"講稿基礎上整理而成,就眾多讀者普遍關心的美國歷史、文化和政治、經濟、社會諸問題進行了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講解,介紹了美國特色,為"中國人看美國"提供了而新穎的視角。

作者簡介

袁明,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研究中心主任。1983—1985年在美國伯克利大學進修訪問,1989—1990年以高級訪問學者身份赴英國牛津大學,1993年赴美國佐治亞州卡特中心擔任高級研究員。1995年后曾擔任美國華盛頓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1998—2004年任美國紐約亞洲協會理事。2004年當選為美國紐約外交關系委員會國際顧問。2007年當選為聯合國基金會中國理事。

目錄

"名家通識講座書系"總序

第二版前言袁明

2003年版前言袁明

及時講 中國人看美國袁明

一 中美交往的歷史遺產

二 眾口紛紜話美國

三 美國的特色和傳統

四 面對未來

第二講 美國歷史李劍鳴

一 美國歷史的基本脈絡

二 美國"崛起"的神話與實際

三 美國種族、族裔與文化的多樣性

四 美國民主的基本歷史經驗

第三講 美國社會發展中的種族與少數族群問題馬戎/

一 問題的由來

二 幾個相關的重要概念

三 美國的人口結構

四 美國社會各種族族群之間的結構性不平等

五 美國種族關系發展的三個階段

六 美國當今種族和族群關系的特點

第四講 美國憲法的價值觀探討王錫鋅/

一 引言:美國憲法的理想與現實

二 憲法作為一種文化載體:美國憲法的宗教、文化和政治哲學基

在線預覽

及時講 中國人看美國

袁 明

對當代中國年輕人來說,感知自己正在與歷史同行非常重要。當下網絡技術和信息革命正迅猛發展,我們進入了似乎能無限延伸的平面空間,這是人類生活方式的巨大改變。

上個世紀90年代初我在美國,聽他們的領導人大談"修建信息高速公路"時,還不太理解這一新技術浪潮日后的發展,因為那時互聯網還沒有廣泛地進入普通人的生活。十年后,我在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聽美國商界咨詢人士講"三維數據",一位在場的中國青年企業家告訴我,專業人士稱此為"云計算"。又過了十年,"大數據"成為當下國際輿論的熱點詞匯,從國家安全到個人日常生活,都在"大數據"的深刻影響之下。

這一切在二十年間快速發展,體現了技術和市場兩股歷史力量交織融合后對世界的影響。這種歷史力量的力度和勢頭都非常之大。就對地球上國家的覆蓋面和影響人群的數量來說,它已經超過了19世紀的歐洲在工業革命后向亞洲和非洲廣大地區的擴張。

美國是這一輪整合新技術和市場的主導者。在中國現代化的道路上,美國因素具有多方位的影響。從地理、歷史、文化、政治、民情等許多方面來說,中美兩國的差異極大,但是從19世紀中期以來,兩國的交往越來越頻繁密切,其中具活力與底氣的是人員的交往。

一 中美交往的歷史遺產

19世紀中后期,太平洋的波濤將兩類社會地位不同的中國人由中國送往美國:一類是加利福尼亞金礦被發現、修筑西部跨州鐵路計劃開始以后,以"契約勞工"的身份登上美國國土的華工;一類是自1872年開始,由清政府派往美國留學的留學生。清政府將選派"聰穎幼童"赴美國學習的宗旨定為"學習軍政、船政、步算、制造諸學,約計十余年業成而歸,使西人擅長之技中國皆能諳悉,然后可以漸圖自強"。

這兩類被太平洋波濤裹挾東去的中國人的自然生命都早已結束,然而,他們所從事工作的社會歸宿卻大不相同。中國赴美勞工在金礦開采、鐵路架設中為美國的經濟繁榮流盡血汗,但美國在本身的西進運動完成之后,以"排華"代替了繼續招雇中國勞工。1882年,美國國會通過及時個《排華法案》,這一支中國人東去的人流中斷了。他們對美國的看法,除了留下一些在美國受盡歧視與剝削后寫成的血淚斑斑的家書和詩篇之外,基本上是無聲無息。 一百多年以后,美國對這一段歷史做了反思和新的表態。2012年6月,美國眾議院全票表決通過并正式以立法形式對1882年的《排華法案》做出道歉。2014年5月,美國勞工部長佩雷斯在美國勞工名人堂儀式上首次將19世紀興建首條跨州鐵路的華裔工人列入"勞工榮譽室",以示對中國勞工和生命的尊重。

一個多世紀以來,一代代中國人通過各種途徑負笈北美。這一支人流的聲勢不斷壯大。與華工的境遇不同,他們有回流、有影響,不但架起了中美文化交流的一座座橋梁,而且對中國的現代化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對于當代中國人來說,大洋彼岸的那一大片土地的確有吸引力。那一片土地曾毫不留情地吞噬了大批中國勞工的生命,但同時又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中國的精英。以中國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為例。他在少年時代便赴檀香山學習,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在研究了美國歷史以后,孫中山先生最推崇美國總統林肯關于"民有、民治、民享"(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的政治主張,遂將其與中國實際結合,提出了"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這一創舉對中國現代化的影響不可限量。

這里要特別提一下"庚款留學"運動。1901年《辛丑條約》所含的不平等條款中規定,中國政府要向西方帝國主義國家賠償四億五千萬兩白銀。其中美國分得三千二百多萬兩,約合兩千五百萬美元。中國駐美公使梁誠(早期留美學生)向當時的美國國務卿海約翰提出減少賠款,并為此與美方進行了多次艱苦談判與外交折沖。美國在華傳教士明恩溥(Arthur Smith)于1906年正式向本國政府提出"退款辦學"。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校長愛德蒙詹姆士(Edmund J. James)則直接用備忘錄形式致信美國總統老羅斯福,明確指出:"哪一個國家能夠做到教育中國青年人,哪一個國家就能由于這方面所付出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業上得到較大的回報。對于商業來說,精神比軍旗更。"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國內已經積累了雄厚的財富,并開始把戰略發展眼光轉移到更廣闊的太平洋,尋求市場經濟的"新邊疆"。老羅斯福采納了他們的建議。美國與清政府商定,將一千一百萬美元自1909年至1940年逐年退還給中國,用于中國學生去美國留學的費用,并創建留美預備學校清華學堂。其中更為具體的規定是,中國赴美留學生80%將學習農業、機械工程、礦業、物理、化學、鐵路工程、銀行等;其余20%學習法律、政治、經濟等。庚款留學還規定,以庚款為經費的留美學生學成后必須回國。

初次踏上美國土地的中國青年學子,面對美國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和一個開放的、競爭的社會,心情復雜而感慨不已。他們對自己的祖國往往有"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之嘆。這個時期的中國留美學生,大多篤信"科學救國"。他們學成回國后,在中國的高等教育、工業發展、科學研究等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方面成為真正的奠基者和播火者。他們之中有橋梁專家茅以升,氣象學家竺可楨,建筑學家梁思成,物理學家葉企孫、吳有訓、周培源,化學家侯德榜、楊石先,航空學家錢學森,水利學家張光斗,經濟學家陳岱孫以及曾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胡適等人。以上所列,只是中國現代化大潮中留美運動的一批代表人物。

從不久前北京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學歷史系合作完成的"中國現代留美運動口述歷史項目"來看,20世紀上半期的留美運動稱得上是波瀾壯闊,其中的每一朵浪花都有自身的光彩。歷史學者董正華教授在編者前言中這樣寫道:"在中國知識界,老一代留美學人是一個有特殊身份認同的群體,這個群體對于中美文化交流,對于自由、民主、法制等現代制度觀念和現代科學技術在中國的傳播,曾經起了并且仍然在起重要作用。他們來自中國各個社會階層,通過各自的途徑走上遠涉重洋的留學道路。留美期間,面對中美兩國不同政治經濟制度和文化傳統的強烈碰撞、美國對內和對外政策常常造成的巨大反差以及中美關系時而友好時而敵對等等,他們曾苦苦思索。多數人畢業以后隨即回國報效祖國,不能回國的也是身在異鄉,心懷故土,每念以各種可能的方式為祖國發展效力。他們的人生經歷和愛國情操,是一份寶貴的思想文化遺產。"

文化的迎面相碰與交流是雙向的。20世紀初開始,美國對中國的現代教育和現代醫學發展進行了規模較大的資金和人力投入。必須看到,當時的美國和中國,從經濟發展、社會財富等諸多方面來看,有著極大的差別,在國際舞臺上的身份,更不能同日而語。兩個國家的內部,都有改變自己的強大動力。但不同點在于,美國的國內力量,在改變自身的同時,有著極其強烈的改變世界的沖動。而中國從晚清的自強運動開始,全身心投入的是爭取擺脫被西方列強控制的被動局面,一心希望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美國的這種改變世界的沖動,帶有基督教文明和市場行為的雙重擴張性。與老歐洲不同的是,美國文化和市場力量在20世紀初達成了一種較為有機的結合。美國對中國現代教育和現代醫學發展的推動,主要不是由政府出面主導,而是由大財團和專業人士來踐行。這里以有代表性的洛克菲勒家族為例。洛克菲勒家族靠石油起家,用現在的話說,是搞能源的,這給整個家族事業設定了一個很高的起點。1913年,洛克菲勒家族正式在紐約注冊成立"洛克菲勒基金會"。一開始的宗旨就定位為"促進知識的獲得和傳播,預防和緩解痛苦,促進一切使人類進步的因素,以此造福美國和各國人民,推進文明"。陳義之高,聽上去就像是一個國際組織的宣言。1917年,洛克菲勒基金會通過其設立的"中華醫學基金會",在中國興建協和醫院,這是當時基金會在海外的較大一筆投資。大工業生產必然需要具備組織能力和協調能力。基金會要求參與中國協和醫院工作的團隊必須敬業,必須有發自內心的使命感,不是對上而是對整個事業負責,在踐行過程中追求可以達到的較大限度的。因為只有才會體現生命的靈動和創造力,才會有被后人欣賞和傳承的可能。

在工業文明的背景下展開的公益活動被稱為"慈善"(philanthropy),但是這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樂善好施""積德行善"等還是有著語境和文化上的區別。"Philanthropy"不是賑災,不是施舍,不是短期行為。它要求嚴密的法律、法規保障來建立有效的機制。它既要喚起自身和公眾的良知,又要影響社會和世界。一個多世紀以來,美國人就像是跑接力賽一樣,一棒一棒在跑,在實踐"philanthropy"這一理想。在這個跑道上,昔有洛克菲勒、卡耐基、福特,今有比爾·蓋茨、巴菲特以及許多獻身于這一事業的人。他們的著力點,在健康、教育等這些很基礎但是也很能凝聚人心的領域。

美國與中國現代化的關系既如此密切,那么美國究竟是個什么樣的國家呢?在現代中國人看來,這是個動感情的問題。美國似乎總是與中國人的痛苦和希望聯系在一起。中國人在看美國時,總是難免受到一個復雜多變的外部世界和一個同樣復雜的內心世界的制約和影響。由于中國在近代受到了太多的欺負,中國人在看外部世界時很難擺脫歷史的陰影。中國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在1944年至1945年間訪問美國之后,曾寫下如下文字:"大英帝國的擴張時代已經過去,成了年,有的是心平氣和、冷眼看世的神氣了。"但像美國這樣"一個年輕的文化,配上無比的強力,畢竟不是件太可放心的事。何況,若是拓殖的心理沒有修改,他再度的擴張,是否是世界的幸福呢?現在世界上已經沒有300年前的北美了,沒有文化的真空區了。若是按照18、19世紀的老方法去擴展的話,說不定會遇著很大的阻力,把人類在封建制度下所解放出來的力量消磨在無謂的爭斗之中"。 歷史學者章百家在研究近代中國外交后曾說:"對中國來說,真正的災難并不在于舊的對外交往體系的徹底崩潰,而在于它剛踏入新的國際社會時一下子就被拋到了最底層,找不到任何盟友,找不到任何足以自衛的手段。在兩種國際體系交錯的過程中,強烈的反差使中國人的心理失去了平衡:自豪感與屈辱感、仇外和媚外、向西方學習先進與抵制西方影響長久地、矛盾地共融于中國人心中,交替起伏,因時而異。" 這段話,高度凝練而透徹,道明了中國人同美國人交往中在心理層面上的一層特殊的歷史積淀。不過,美國人對此幾乎一無所知。中國人的憂患意識與美國人對國家悲劇的全然無知之間是一道巨大的鴻溝。

如何處理精神遺產,尤其是跨文化的精神遺產,是一個很有挑戰性的大課題。這個課題,中國人做了一百多年。

二 眾口紛紜話美國

在世界歷史上,美國用了兩百多年時間,從一個前殖民地崛起為世界超級大國,確實是一大奇觀。對此,世界上不少有識之士都進行了認真的觀察和思考。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最初關于"美國特色"的描繪和概括,是由一位法國人完成的。1831年,法國政治思想家托克維爾赴美國考察。1835年,其成名作《論美國的民主》(Democracy in America)問世。這本書在西方世界引起了轟動,僅法文版就出了17版,另外還有英、德、俄、荷蘭、匈牙利、意大利、丹麥、西班牙、瑞典、塞爾維亞等文譯本。日本明治維新后,這本書也很快被翻譯介紹。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內容不錯 印刷包裝良好

2017-11-26 13:33:24
來自苦茶齋**的評論:

比較客觀。

2017-11-15 18:50:2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內容還行,還能看一些要了解的東西。

2017-11-16 20:02:56
來自shifanq**的評論:

上大學非常喜歡的一套書,如今終于買到手了,聽大師講講課,是我打發單身生活的唯一出路了,哦,還有音樂。可憐的我

2017-08-31 20:46:0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這個商品很好!

2017-11-11 12:51:27
來自***(匿**的評論:

非常不錯的一本好書,值得一讀。

2017-05-02 12:04:25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美國文化與社會十五講(第二版) 十講十五講系列,多是精品,趁活動買的多,囤起來慢慢看

2017-05-29 21:54:59
來自帥***哥**的評論:

很不錯的一本書!

2017-06-19 14:51:58
來自閱***新**的評論:

618特惠的時間買的,還沒拆,但性價比高

2017-06-20 08:05:06
來自閱***新**的評論:

618特惠的時間買的,還沒拆,但性價比高

2017-06-20 08:06:45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很好非常棒漲知識,好書!

2017-06-23 02:21:45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當當的書價格還是算比較實惠的

2017-06-27 11:27:37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北大經典的通識十五講系列,都是大師所做,入門書再好不過,買了全套幾十本。

2017-07-02 15:19:36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經典書籍!值得看!

2017-07-02 20:22:53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北大的十五講系列,選題廣泛,作者也都是相關領域的知名研究者,值得認真學習。

2017-07-31 11:01:21
來自KOUNCH**的評論:

十五講系列,很不錯,值得擁有。

2017-08-04 18:27:54
來自yangchu**的評論:

很發人深省,開放與包容是如何形成的。

2017-08-04 20:54:04
來自jjpp**的評論:

這套書都非常不錯,這本也是,有助于了解美國這個國度,而且是深入了解

2017-08-06 10:32:30
來自班長專**的評論:

為了今年考研買的,因為對考研的流程還是有盲點。最主要也是為了那本介紹專業排名的小冊子,但不可全信,需要多方搜集這方面的信息。考研還是要早做和做全打算。

2017-08-21 23:11:16
來自ifichin**的評論:

非常不錯,值得收藏

2017-09-15 16:49:28
來自玄鳥之**的評論:

美國文化與社會十五講(第二版) 點贊宅急送快遞!同樣只是用了單薄的一層塑料袋的包裝,宅急送快遞包裝并沒有破損,里面的書沒有受到任何擠壓和磕碰。要是換了中通很大可能就是書會破損。再次強烈建議當當多用宅急送。趁早和中通說再見!!

2017-10-08 11:49:06
來自金***(**的評論:

買書還是當當劃算!

2017-10-16 15:27:38
來自RICKYDA**的評論:

非常棒的購書體驗,當當一如既往的好。

2017-10-23 20:29:3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全面而新穎的視角,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講解。此次購書感受到當當服務品質,發貨送貨很快。價格也優惠。當當就是響當當!

2015-11-17 20:39:4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了解美國文化與社會的好讀物,淺顯易懂,漲知識!

2016-04-23 14:54:13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看過此書一版,此次修訂,增加了一些內容。這次促銷果斷下手。快遞服務好,送貨及時。

2015-06-18 10:54:09
來自tzmp**的評論:

很愿意了解這方面的內容。講座類的不會太學術腔,比較容易融入~~

2015-11-11 17:42:51
來自nia0121**的評論:

打折買的!很劃算!當當折扣力度還是不錯的,就是最近又調整包郵政策了,不太開心

2016-04-17 14:33:53
來自語言學**的評論:

以為是英文版,結果是中文的, 這樣的驚喜可以加快閱讀速度,以及整理清新的框架脈絡。推薦閱讀。

2016-07-17 10:34:03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通選課的教材,應該比較好吧,不同老師一起寫的

2016-03-03 08:09:41
來自chenjun**的評論:

美國文化與社會十五講(第二版) 以前在學校上過這門課 新版的教材多了很多生動的內容

2017-10-04 14:50:33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每位教授都是各個領域的大牛,對美國文化有濃厚興趣的可以讀一下,受益匪淺。

2016-04-23 14:53:12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由一群北大教授聯合編寫的關于美國的書,內容涉及美國社會文化的方方面面,想簡要了解美國的可以看看

2017-08-01 14:23:38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