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書讀完了(2017增訂新版)圖書
人氣:120

書讀完了(2017增訂新版)

有這樣一個老頭金克木先生一代大家,其讀書與治學自有獨到幽微之處。惜其著作出版廣而且雜,況未經(jīng)人整理,故今日學子,得片羽易 ,而欲窺其則難。本書編者爬梳剔抉,參互考尋,從金克木生前約30部已出版著作...
  • 所屬分類:圖書 >文化>文化評述  
  • 作者:[金克木] 著
  • 產(chǎn)品參數(shù):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32163113
  •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05
  • 印刷時間:2017-05-01
  • 版次:1
  • 開本:32開
  • 頁數(shù):--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精裝
  • 套裝:

內(nèi)容簡介

金克木先生一代大家,其讀書與治學自有獨到幽微之處。惜其著作出版廣而且雜,況未經(jīng)人整理,故今日學子,得片羽易 ,而欲窺其則難。本書編者爬梳剔抉,參互考尋,從金克木生前約30部已出版著作中精選出有關讀書治學方法的文章 50余篇,分“書讀完了”——讀什么書;“福爾摩斯與讀書得間”——怎么讀書;讀書、讀人、讀物——讀通書三輯,其文說理敘事,皆清秀流利,無晦澀難懂之處,普通讀者循序漸進,或可一窺大家通人治學讀書之堂奧。2017全新增訂版,將金克木的讀書心得完整呈現(xiàn)。

編輯推薦

一個說自己讀書經(jīng)驗是少、懶、忘的人,如何從書的空白里讀出字來,又如何有“書讀完了”的自信,以及讀人、讀物如同讀書呢?讀完金克木先生的這本《書讀完了》,或許可以明白其中一部分原因。

作者簡介

金克木(1912-2000),祖籍安徽壽縣,1912年生于江西。1930年北平求學,1935年任北京大學圖書館館員,1938年去香港任《立報》國際新聞編輯,1939年在湖南省立桃源女子中學和湖南大學。1941年至印度加爾各答中文報紙《印度日報》任編輯,1943年于印度佛教圣地鹿野苑鉆研佛學。1946年回國,任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1948年起任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

著作有《印度文化論集》《比較文化論集》《舊學新知集》《末班車》《探古新痕》《孔乙已外傳》《風燭灰》等,譯作有《通俗天文學》《三自性論》《伐致呵利三百詠》《印度古詩選》《摩訶婆羅多 初篇》等。

目錄

有這樣一個老頭 黃德海 001

“書讀完了”

“書讀完了” 013

談讀書和“格式塔” 021

傳統(tǒng)思想文獻尋根 027

“古文新選”隨想 038

世紀末讀《書》 041

上古御前會議 052

談《西伯戡黎》 055

兵馬俑作戰(zhàn) 058

在線預覽

“書讀完了”

有人記下一條軼事,說,歷史學家陳寅恪曾對人說過,他幼年時去見歷史學家夏曾佑,那位老人對他說:“你能讀外國書,很好;我只能讀中國書,都讀完了,沒得讀了。”他當時很驚訝,以為那位學者老糊涂了。等到自己也老了時,他才覺得那話有點道理:中國古書不過是那幾十種,是讀得完的。說這故事的人也是個老人,他賣了一個關子,說忘了問究竟是哪幾十種。現(xiàn)在這些人都下世了,無從問起了。

中國古書浩如煙海,怎么能讀得完呢?誰敢夸這海口?是說胡話還是打啞謎?

我有個毛病是好猜謎,好看偵探小說或推理小說。這都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我卻并不諱言。宇宙、社會、人生都是些大謎語,其中有日出不窮的大小案件;如果沒有猜謎和破案的興趣,缺乏好奇心,那就一切索然無味了。下棋也是猜心思,打仗也是破謎語和出謎語。平地蓋房子,高山挖礦井,遠洋航行,登天觀測,難道不都是有一股子猜謎、破案的勁頭?科學技術(shù)發(fā)明創(chuàng)造怎么能說全是出于任務觀點、雇傭觀點、利害觀點?人老了,動彈不得,也記不住新事。不能再猜“宇宙之謎”了,自然而然就會總結(jié)自己一生,也就是探索一下自己一生這個謎面的謎底是什么。一個讀書人,比如上述的兩位史學家,老了會想想自己讀過的書,不由自主地會貫串起來,也許會后悔當年不早知道怎樣讀,也許會高興究竟明白了這些書是怎么回事。所以我倒相信那條軼事是真的。我很想破一破這個謎,可惜沒本領,讀過的書太少。

據(jù)說二十世紀的科學已不滿足于發(fā)現(xiàn)事實和分類整理了,總要找尋規(guī)律,因此總向理論方面邁進。愛因斯坦在一九○五年和一九一五年放了及時炮,相對論。于是科學,無論其研究對象是自然還是社會,就向哲學靠攏了。哲學也在二十世紀重視認識論,考察認識工具,即思維的邏輯和語言,而邏輯和數(shù)學又是拆不開的,于是哲學也向科學靠攏了。語言是思維的表達,關于語言的研究在二十世紀大大發(fā)展,牽涉到許多方面,尤其是哲學。索緒爾在一九○六到一九一一年的講稿中放了及時炮。于是本世紀的前八十年間,科學、哲學、語言學“攪混”到一起,無論對自然或人類社會都仿佛“條條大路通羅馬”,共同去探索規(guī)律,也就是破謎。大至無限的宇宙,小至基本粒子,全至整個人類社會,分至個人語言心理,越來越是對不能直接用感官覺察到的對象進行探索了。現(xiàn)在還有十幾年便到本世紀盡頭,看來越分越細和越來越綜合的傾向殊途同歸,微觀宏觀相結(jié)合,二十一世紀學術(shù)思想的桅尖似乎已經(jīng)在望了。

人的眼界越來越小,同時也越來越大,原子核和銀河系仿佛成了一回事。人類對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的了解也像對生物遺傳的認識一樣大非昔比了。工具大發(fā)展,出現(xiàn)了“電子計算機侵略人文科學”這樣的話。上天,入海,思索問題,無論體力腦力都由工具而大大延伸、擴展了。同時,控制論、信息論、系統(tǒng)論的相繼出現(xiàn),和前半世紀的相對論一樣影響到了幾乎是一切知識領域。可以說今天已經(jīng)是無數(shù)、無量的信息蜂擁而來,再不能照從前那樣的方式讀書和求知識了。人類知識的現(xiàn)在和不久將來的情況同一個世紀以前的情況大不相同了。

因此,我覺得怎樣對付這無窮無盡的書籍是個大問題。首先是要解決本世紀以前的已有的古書如何讀的問題,然后再總結(jié)本世紀,跨入下一世紀。今年進小學的學生,照目前學制算,到下一世紀開始剛好是大學畢業(yè)。他們?nèi)绾吻髮W讀書的問題特別嚴重、緊急。如果到十九世紀末的幾千年來的書還壓在他們頭上,要求一本一本地去大量閱讀,那幾乎是等于不要求他們讀書了。事實正是這樣。甚至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的本世紀的書也不能要求他們一本一本地讀了。即使只就一門學科說也差不多是這樣。尤其是中國的“五四”以前的古書,決不能要求青年到大學以后才去一本一本地讀,而必須在小學和中學時期擇要裝進他們的記憶力尚強的頭腦;只是先交代中國文化的本源,其他由他們自己以后照各人的需要和能力閱讀。這樣才能使青年在大學時期迅速進入當前和下一世紀的新知識(包括以中外古文獻為對象的研究)的探索,而不致被動地接受老師灌輸很多太老師的東西,消磨大好青春,然后到工作時期再去進業(yè)余學校補習本來應當在小學和中學就可學到的知識。一路耽誤下去就會有補不完的課。原有的文化和書籍應當是前進中腳下的車輪而不是背上的包袱。讀書應當是樂事而不是苦事。求學不應當總是補課和應考。兒童和青少年的學習應當是在時代洪流的中間和前頭主動前進而不應當是跟在后面追。僅僅為了得一技之長,學謀生之術(shù),求建設本領,那只能是學習的一項任務,不能是全部目的。為此,必須想法子先“掃清射界”,對古書要有一個新讀法,轉(zhuǎn)苦為樂,把包袱改成墊腳石,由此前進。“學而時習之”本來是“不亦悅乎”的。

文化不是雜亂無章而是有結(jié)構(gòu)、有系統(tǒng)的。過去的書籍也應是有條理的,可以理出一個頭緒的。不是說像《七略》和“四部”那樣的分類,而是找出其中內(nèi)容的結(jié)構(gòu)系統(tǒng),還得比《四庫全書提要》和《書目答問》之類大大前進一步。這樣向后代傳下去就方便了。

本文開始說的那兩位老學者為什么說中國古書不過幾十種,是讀得完的呢?顯然他們是看出了古書間的關系,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頭緒、結(jié)構(gòu)、系統(tǒng),也可以說是找到了密碼本。只就書籍而言,總有些書是絕大部分的書的基礎,離了這些書,其他書就無所依附,因為書籍和文化一樣總是累積起來的。因此,我想,有些不依附其他而為其他所依附的書應當是少不了的必讀書或則說必備的知識基礎。舉例說,只讀過《紅樓夢》本書可以說是知道一點《紅樓夢》,若只讀“紅學”著作,不論如何博大精深,說來頭頭是道,卻沒有讀過《紅樓夢》本書,那只能算是知道別人講的《紅樓夢》。讀《紅樓夢》也不能只讀“脂批”,不看本文。所以《紅樓夢》就是一切有關它的書的基礎。

如果這種看法還有點道理,我們就可以依此類推。舉例說,想要了解西方文化,必須有《圣經(jīng)》(包括《舊約》《新約》)的知識。這是不依傍其他而其他都依傍它的。這是西方無論歐、美的小孩子和大人在不到一百年以前個個人都讀過的。沒有《圣經(jīng)》的知識幾乎可以說是無法讀懂西方公元以后的書,包括反宗教的和不涉及宗教的書,只有一些純粹科學技術(shù)的書可以除外。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書與《圣經(jīng)》無關,但也只有在《圣經(jīng)》的對照之下才較易明白。許多古書都是在有了《圣經(jīng)》以后才整理出來的。因此,《圣經(jīng)》和古希臘、古羅馬的一些基礎書是必讀書。對于亞洲,及時重要的是《古蘭經(jīng)》。沒有《古蘭經(jīng)》的知識就無法透徹理解伊斯蘭教世界的書。又例如讀西方哲學書,少不了的是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笛卡爾、狄德羅、培根、貝克萊、康德、黑格爾。不是要讀全集,但必須讀一點。有這些知識而不知其他,還可以說是知道一點西方哲學;若看了一大堆有關的書而沒有讀過這些人的任何一部著作,那不能算是學了西方哲學,事實上也讀不明白別人的哲學書,無非是道聽途說,隔靴搔癢。又比如說西方文學茫無邊際,但作為現(xiàn)代人,有幾個西方文學家的書是不能不讀一點的,那就是荷馬、但丁、莎士比亞、歌德、巴爾扎克、托爾斯泰、高爾基,再加上一部《堂吉訶德》。這些都是常識了,不學文學也不能不知道。文學作品是無可代替的,非讀本書不可,譯本也行,決不要滿足于故事提要和評論。

若照這樣來看中國古書,那就有頭緒了。首先是所有寫古書的人,或說古代讀書人,幾乎無人不讀的書必須讀,不然就不能讀懂堆在那上面的無數(shù)古書,包括小說、戲曲。那些必讀書的作者都是沒有前人書可讀的,些說是他們讀的書我們無法知道。這樣的書就是:《易》《詩》《書》《春秋左傳》《禮記》《論語》《孟子》《荀子》《老子》《莊子》。這是從漢代以來的小孩子上學就背誦一大半的,一直背誦到上一世紀末。這十部書若不知道,唐朝的韓愈、宋朝的朱熹、明朝的王守仁(陽明)的書都無法讀,連《鏡花緣》《紅樓夢》《西廂記》《牡丹亭》里許多地方的詞句和用意也難于體會。這不是提倡復古、讀經(jīng)。為了掃蕩封建殘余非反對讀經(jīng)不可,但為了理解封建文化又非讀經(jīng)不可。如果一點不知道“經(jīng)”是什么,沒有見過面,又怎么能理解透魯迅那么反對讀經(jīng)呢?所謂“讀經(jīng)”是指“死灌”“禁錮”“神化”;照那樣,不論讀什么書都會變成“讀經(jīng)”的。有分析批判地讀書,那是可以化有害為有益的,不至于囫圇吞棗、人云亦云的。

以上是算總賬,再下去,分類區(qū)別就比較容易了。舉例來說,讀史書,可先后齊讀,最少要讀《史記》《資治通鑒》,加上《續(xù)資治通鑒》(畢沅等的)、《文獻通考》。讀文學書總要先讀及時部總集《文選》。如不大略讀讀《文選》,就不知道唐以前文學從屈原《離騷》起是怎么回事,也就看不出以后的發(fā)展。

這些書,除《易》《老》和外國哲學書以外,大半是十來歲的孩子所能懂得的,其中不乏故事性和趣味性。枯燥部分可以滑過去。我國古人并不喜歡“抽象思維”,說的道理常很切實,用語也往往有風趣,稍加注解即可閱讀原文。一部書通讀了,讀通了,接下去越來越容易,并不那么可怕。從前的孩子們就是這樣讀的。主要還是要引起興趣。孩子有他們的理解方式,不能照大人的方式去理解,特別是不能摳字句,講道理。大人難懂的地方孩子未必不能“懂”。孩子時期稍用一點時間照這樣“程序”得到“輸入”以后,長大了就可騰出時間專攻“四化”,這一“存儲”會作為潛在力量發(fā)揮作用。錯過時機,成了大人,記憶力減弱,理解力不同,而且“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再想補課,讀這類基礎書,就難得多了。

以上舉例的這些中外古書分量并不大。外國人的書不必讀全集,也讀不了,哪些是其主要著作是有定論的。哲學書難易不同;康德、黑格爾的書較難,主要是不懂他們論的是什么問題以及他們的數(shù)學式分析推理和表達方式。那就留在后面,選讀一點原書。中國的也不必每人每書全讀,例如《禮記》中有些篇,《史記》的《表》和《書》,《文獻通考》中的資料,就不是供人“讀”的,可以“溜”覽過去。這樣算來,把這些書通看一遍,花不了多少時間,不用“皓首”即可“窮經(jīng)”。依此類推,若想知道某一國的書本文化,例如印度、日本,也可以先讀其本國人歷來幼年受教育時的必讀書,卻不一定要學校中為考試用的課本。孩子們和青少年看得快,“正課”別壓得太重,考試莫逼得太緊,給點“業(yè)余”時間,讓他們照這樣多少了解一點中外一百年前的書本文化的大意并非難事。有這些作基礎,和歷史、哲學史、文學史之類的“簡編”配合起來,就不是“空談無根”,心中無把握了,也可以說是學到諸葛亮的“觀其大略”的“法門”了。花費比“三冬”多一點的時間,也可以就一般人說是“文史足用”了。沒有史和概論是不能入門的,但光有史和概論而未見原書,那好像是見藍圖而不見房子或看照片甚至漫畫去想象本人了。本文開頭說的那兩位老前輩說的“書讀完了”的意思大概也就是說,“本人”都認識了,其他不過是肖像畫而已,多看少看無關大體了。用現(xiàn)在話說就是,主要的信息已有了,其他是重復再加一點,每部書的信息量不多了。若用這種看法,連《資治通鑒》除了“臣光曰”以外也是“東抄西抄”了。無怪乎說中國書不多了。全信息量的是不多。若為找資料,作研究,或為了消遣時光,增長知識,書是看不完的;若為了尋求基礎文化知識,有創(chuàng)見能獨立的舊書就不多了。單純資料性的可以送進計算機去不必自己記憶了。不過計算機還不能消化《老子》,那就得自己讀。這樣的書越少越好。封建社會用“過去”進行教育,資本主義用“現(xiàn)在”,社會主義最有前途,應當是著重用“未來”進行教育,那么就更應當設法早些在少年時結(jié)束對過去的溫習了。

一個大問題是,這類濃縮維他命丸或和“太空食品”一樣的書怎么消化?這些書好比宇宙中的白矮星,質(zhì)量極高,又像堡壘,很難攻進去,也難得密碼本。古時無論中外都是小時候背誦,背《五經(jīng)》,背《圣經(jīng)》,十來歲就背完了,例如《紅與黑》中的于連。現(xiàn)在怎么能辦到呢?看樣子沒有“二道販子”不行。不要先單學語言,書本身就是語言課本。古人寫詩文也同說話一樣是讓人懂的。讀書要形式內(nèi)容一網(wǎng)打起來,一把抓。這類書需要有個“一攬子”讀法。要“不求甚解”,又要“探驪得珠”,就是要講效率,不浪費時間。好比吃中藥,有效成分不多,需要有“藥引子”。參觀要有“指南”。入門向?qū)Ш椭v解員不能代替參觀者自己看,但可以告訴他們怎么看和一眼看不出來的東西。我以為現(xiàn)在迫切需要的是生動活潑,篇幅不長,能讓孩子和青少年看懂并發(fā)生興趣的入門講話,加上原書的編、選、注。原書要標點,點不斷的存疑,別硬斷或去考證;不要句句譯成白話去代替;不要注得太多;不要求處處都懂,那是辦不到的,章太炎、王國維都自己說有一部分不懂;有問題更好,能啟發(fā)讀者,不必忙下結(jié)論。這種入門講解不是講義、教科書,對考試得文憑毫無幫助,但對于文化的普及和提高,對于精神文明的建設,大概是不無小補的。這是給大學生和研究生作的前期準備,節(jié)省后來補常識的精力,也是給工人、農(nóng)民、知識分子放眼觀世界今日文化全局的一點補劑。我很希望有學者繼朱自清、葉圣陶先生以《經(jīng)典常談》介紹古典文學之后,不惜揮動如椽大筆,撰寫萬言小文,為青少年著想,講一講古文和古書以及外國文和外國書的讀法,立個指路牌。這不是《經(jīng)典常談》的現(xiàn)代化,而是引導直接讀原書,了解其文化意義和歷史作用,打下文化知識基礎。若不讀原書,無直接印象,雖有“常談”,聽過了,看過了,考過了,隨即就會忘的。“時不我與”,不要等到二十一世紀再補課了。那時只怕青年不要讀這些書,讀書法也不同,更來不及了。

(一九八四年)

媒體評論

金克木先生從傅斯年先生那里拿回《高盧戰(zhàn)記》,一看,全是拉丁文,只頁尾的部分有英文的譯注跟教人怎么學拉丁文的 語法概要,金克木就真的一頁一頁這么看,越看越上癮,整本書居然就這么看完了,看完之后他就學會拉丁文了。各位想 想看,像這樣一個人,他有沒有資格告訴大家書讀完了呢?

——梁文道

大家喜歡他的散文隨筆,喜歡他的文化評論,其實也就是一句話,被他字里行間的智慧迷倒了。智慧總是和神秘聯(lián)系在一 起的,金先生也就漸漸成了一個文化傳奇。

——錢文忠

比起歷史上的雜家,金克木有過之而無不及。他的學問之雜,前無古人是可以肯定的,后無來者也可以基本斷言,除非人 類終能擺脫講究“專業(yè)”的時代。

——張汝倫

像金先生那樣博學的長者,并非惟一;但像他那樣保持童心,無所顧忌,探索不已的,可就難以尋覓了。以“老頑童 ”的心態(tài)與姿態(tài),挑戰(zhàn)各種有形無形的——包括難以逾越的學科邊界,實在是妙不可言。

——陳平原

網(wǎng)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沽月山**的評論:

想看看大師是怎么讀書的,學習一下以后自己應用。

2016-12-01 22:32:42
來自池冷**的評論:

清晰羅列了關于讀書的種種異見 我們?yōu)槭裁葱枰x書 這是個長時思考 所以我仍需讀書

2014-05-30 01:18:47
來自飛臨之**的評論:

金克木先生的大作-書讀完了,如何閱讀一本書?值得深思。書讀完了,更應深思從中獲益了什么?

2017-11-11 13:23:01
來自confudi**的評論:

想讀書是動機,能讀書是干才,善讀書是方法,專家的經(jīng)歷是我們的參照物。

2017-11-10 14:37:14
來自panlala**的評論:

書已成海,指出讀書的正確路徑比漫無目的地讀書更重要,有收獲,值得一讀。

2014-10-25 20:39:55
來自chouz**的評論:

介紹了讀書的方法,順序,推薦了書目。很厲害的作者

2016-04-22 03:22:05
來自曉曉天**的評論:

非常好的讀書指南,也是一代大師讀書心得,你還等什么呢?

2012-07-01 16:36:57
來自生事**的評論:

書讀完了!這是一句多么霸氣的話,也只有金克木這樣學貫中西的大家才有如此的氣魄吧。其實世上的書萬萬千,如何真正讀得完,但是若掌握了讀書的方法,同時找準各種文化的必讀書目,花上三五年的時間,那么真要說書讀完了,也不是不可能。這本書就是這樣一本閱讀指導書。

2012-06-26 09:45:2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第一次看金克木的書。大師何以為大師?看完就知道了!

2017-10-23 05:24:06
來自棒糖糖**的評論:

很多情況下,都不知道要去買什么書,推薦的?暢銷的?還是。。。最后發(fā)現(xiàn),只要是書都有他的益處,無論是怎樣的心態(tài)去選擇,總能從中學到些,即使是那些百無聊賴的,至少以后沒有這么差的書了。沒有選擇和方向的廣泛去看書。

2012-08-12 19:03:15
來自雍***(**的評論:

金克木老先生的《書讀完了》很早在圖書館就閱讀過,寫的視角很獨特很早就像收入一本,現(xiàn)在有幸收入好書。

2017-11-02 14:51:0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書讀完了(2017增訂新版) 難道就我覺著金先生像個窩在冬日暖陽里金桂樹下泡著釅茶一句接一句不住口地跟你說東道西閑南扯北卻始終無比有學問且你插不進一個字的老爺爺嗎?

2017-10-30 13:14:4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書讀完了(2017增訂新版) 我不喜歡留書皮不過,這本我還是留下了,去掉真的不是我的審美。書的內(nèi)容意料之中的好,學會讀書比讀多少書重要太多。

2017-11-01 21:14:07
來自風凌天**的評論:

非常好,金克木是個有雅趣的大學者,他是個標準之外的野狐禪集大成者,這本書包羅萬象,先生學貫中西,真是盛名之下無虛士

2017-11-02 23:47:1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雖然內(nèi)容多是古代典籍和宗教方面的論述,受個人知識面的限制,有些讀不太懂。但能窺見金克木老先生學識的淵博和舉重若輕的功力。確實稱得上是真正的大師。對金克木老先生的評價似乎太低了,應該在季羨林至上才是啊。

2011-12-29 08:35:49
來自夏花飛**的評論:

這是一個圖書館的朋友推薦的!起初聽這個名字覺得很奇怪,看了開頭就知道這是一本教人如何讀書,讀什么書的讀書之父的書:)家長們尤其要看,因為,孩子一定要讀書的,怎樣讀?讀什么?這個太重要了。

2013-11-05 11:53:10
來自k***8(**的評論:

當當?shù)臅I的太多了,希望閱讀此書,能把所買的書都讀完了。

2017-08-01 23:11:2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一直仰慕老一輩學人的讀書方法,看看他們是怎么讀書,對待讀書的態(tài)度,金先生的學術(shù)書讀不來,先看看他的雜文,這本新出的不錯,值得一看

2017-08-03 20:31:37
來自朝花夕**的評論:

讀了這本書,簡直是震撼之作,但是,也僅僅是震撼而已。目前,我正在第二次攻讀,雖然又有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領會。遺憾的是,水平太淺,無法得其深邃。值得一讀,而且值得收藏,反復的讀。讀完這本書,雖然不至于說達到“書讀完了”的境界,可是對于我們讀書,讀人,讀物,提高自己的深度,解讀古書,甚至有志于學習外文的人來說,確實是一部難得的精典導師。我要頂禮膜拜了,可惜,我還不能算入門,只是一只腳踏進去了,另一只還在外面。什么時候完全進去了,然后又能走的出來,才算是把這本書讀懂了。三遍不行五遍甚至更多,付出的多,你就得到的多,不是妄語。

2012-10-19 16:05:20
來自晴陌晴**的評論:

書讀完了(2017增訂新版) 從子夜書社里面的月光書房知道的,對于閱讀初學者的我,有些深奧。因為在找資料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編輯提到有些書在十幾歲的時候不讀,就晚了。我現(xiàn)在要當老師了,所以希望能夠知道哪些書不讀就晚了?

2017-08-18 11:23:09
來自似水流**的評論:

書讀完了(2017增訂新版) 一個將書讀完的人的讀書心得,教大家如何讀書。作者多采用對話體方式來演繹古今中外文化經(jīng)典,文體新穎,文以載道,以古喻今,古為今用,跨越時空,兼顧東西。讀書讀通透了,圣賢們學說自能信手拈來,把玩出別樣樂趣,隨性抒發(fā),卻總有新意。

2017-08-31 15:07:21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