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經典常談》包括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三傳、四書、戰國策、史記漢書、諸子、辭賦、詩、文等十三篇,系統地介紹了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與歷史脈絡。
全書對經典的梳理與講解,不僅知識上簡潔精辟,文字上更是白話文通俗流暢的典范;讓古文對讀者來說更為親近、熟悉,從而啟發讀者的興趣,是讀者概覽中國古典文學的不二之選。
有效的閱讀才不浪費生命,閱讀經典才能扎知識體系的根基。
朱自清以通俗流暢的文字,按歷史發展的脈絡,梳理了從倉頡造字到《周易》《春秋》、四書五經、詩、文、賦的經典內容,是讀者通覽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的指南。
朱自清(1898—1948),學者、現代散文家、詩人。1920年他從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 1925年到清華大學任教,開始研究中國古典文學,樹立了“白話美文的模范”。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他隨校南遷至昆明,任西南聯大教授,講授《宋詩》、《文辭研究》等課程。抗日戰爭結束后,他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
代表作
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魯迅
因為這本書的引導,去接觸古書,就像預先看熟了地圖跟地理志,雖然到的是個新地方,卻能頭頭是道。 ——葉圣陶
他文如其人,風華從樸素出來,幽默從忠厚出來,腴厚從平淡出來。 ——楊振聲
新式教育的興起,扭轉了把讀經訓練作為唯一訓練項目的局面,同時也規定了初、高中學生“從本國語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讀解古書,欣賞中國文學名著之能力”方面的要求,可見讀經訓練的廢止并不就是經典訓練的廢止。
佩弦先生在書中依著傳統學術的規矩,由“小學”入手,先談《說文解字》,再按照經、史、子、集的順序分門別類一路講下去,可以說涵蓋了中國古籍經典的大部,連《三禮》、《公羊》、《榖梁》這類十分專門的典籍都有所介紹,且提綱挈領,要言不煩。系統而全面之外,更難得的是剪裁得當。
朱自清的這本小冊子,編排合理,材料充沛。從說文解字一章起始,順序介紹了中華典籍的著述細節和精妙所在,不失為一本國學梳理的優秀文本。但章節內容介紹細瑣,缺失了提煉經典何在。知識面很豐富,深度不及,離一本見解獨到深入的著述還有距離。稱得上最佳入門冊子。
書之成在于用筆如舌,拈舊如故,雖有些微處不盡完善,失之嚴謹,然無礙觀其大略,解其見識,偶有議論,讀之親切如晤一室,言詩,論文,談史,皆有所得。經典之美,在于歷時而彌醇,或談性情,或語盛衰,言之有物,持之有故,常讀常新,每有會意,如讀談墨家想到古代技術。
晚年,朱自清致力于中小學的教育。在清華大學的介紹中,「晚年從事于語文的研究,致力在啟蒙與普及上,著有《詩言辨志研究》、《經典常談》、《標準和尺度》、《語文零拾》、《論雅俗共賞》等書,大有裨益于現代青年學子。」
三傳特別注重《春秋》的勸懲作用;征實與否,倒在其次。按三傳的看法,《春秋》大義可以從兩方面說:明辨是非,分別善惡,提倡德義,從成敗里見教訓,這是一;夸揚霸業,推尊周室,親愛中國,排斥夷狄,實現民族大一統的理想,這是二。
既是為青年讀者所寫,朱自清很注意引起讀者的興趣與注意力。《經典常談》的每一篇,基本上都有一個引人入勝的開場白,這似乎跟朱自清長期從事教師職業有關,寫學術著作也仍有講課的模樣。
許多國人陷入了相當矛盾可笑的境地,一面聲稱“西方的”價值觀不值得我們效仿,一方面又用西方人的稱贊證明我們的東西是多么有價值。在行事上,簡直就像一個高喊懷有祖傳神藥可以百病非誠勿擾而卻又急不可待的把這藥方逢人就送的大夫。
理想的經典讀本既然一時不容易出現,有些人便想著先從治標下手。顧頡剛先生用淺明的白話文譯《尚書》,又用同樣的文體寫《漢代學術史略》,用意便在這里。這樣辦雖然不能教一般人直接親近經典,卻能啟發他們的興趣,引他們到經典的大路上去。這部小書也只是向這方面努力的工作。
時下,“國學”重新被推入大眾視野,可又有多少像這樣值得推薦的書籍,在真正行著傳播經典傳承文化的職責?當歷史、文化亦成為消費中的一環,很難想象,若干年后,還有多少人記得我們曾經有過那么多貨真價實的真正的經典!
極絢爛多姿,可堪珍寶卻不幸沒有被朱先生寫這本書時看中選上的佛教經典和陸象山、王陽明一系的學問,正是集中反映這“心學”的代表。陸王之學,已有最優秀的作品述之甚詳了。這里便對佛教經典叨嘮上幾句,只當是為大寺廟里的藏經樓撣去些灰塵。
這是強調說國學里真正的精粹是“變化氣質”之學,是著重人心的“轉化”的。但“變化氣質”與“轉化”的第一步,仍是要認清晰了自己的“心”,什么是思維心,什么是情感心,什么是“覺似是抽象然是一真實體”的“最內中深處”的心靈以及心怎么就發生著許多作用。
朱先生所說的經典,指的是我國文化遺產中用文字寫記下來的東西。假如把準備接觸這些文化遺產的人比做參觀巖洞的游客,他就是給他們當個向導,先在洞外講說一番,讓他們心中有個數,不至于進了洞去感到迷糊。他可真是個好向導
《經典常談》應該說在經典與讀者的溝通上是成功的,它的結構方式,它的語言特色,充分考慮到了讀者的需要。它不是為學者而寫,而是為一般普通讀者而寫,為一般受過中等教育的讀者而寫。它面對的是普通讀者,它使用的是普通讀者所都能接受的語言。這正是《經典常談》的可貴之處。
敘述中的脈絡分明,是《經典常談》的一個顯著的特點,產生這樣的效果,既是作者寫作方法上的特長,更重要的是作者對所述對象的深入透徹的了解。作者是帶著讀者在參觀欣賞,而指導別人欣賞,必須自己認真仔細地欣賞過,才有可能幫助讀者做到透徹的了解。
我從本書中看到了當年百家爭鳴的風采,先是《說文解字第一》中有關于文字出現的不同觀點,接著又有《周易第二》令人唏噓的偽古文——更令人感嘆的是這偽古文竟頂替正主之位被奉為經典幾個朝代,直到明清才漸漸揭開面紗。
如果讀者能把它當作一只船,航到經典的海里去,編撰者將自己慶幸,在經典訓練上,盡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兒。可是如果讀者念了這部書,便以為已經受到了經典訓練,不再想去見識經典,那就是以筌為魚,未免辜負編撰者的本心了。
朱自清寫作《經典常談》,并不因為是對經典的介紹,而使語言顯得枯燥、沉悶或說教,相反,在許多時候卻寫得非常的輕松與幽默,使讀者既感到自然,又感到親切、輕松。這是朱自清《經典常談》語言上的又一特點。
朱自清曾說:「教育者須先有健全的人格,而且對于教育,須有堅貞的信仰,如宗教信徒一般。」這位對教育如此虔誠的信徒,所遺留下來的《經典常談》,的確啟發了后世所有國學入門者,不致碰的一鼻子灰。而朱自清對于傳道授業的寬厚胸懷,也一再的讓后世緬懷。
六十年過去了,《經典常談》成書時的背景與今天相比已有了很大的變化,現在對經典的整理、編輯、出版等方面的工作都已有了長足的發展,但《經典常談》一書提供給讀者的,特別是青年讀者的“船”的作用,并沒有過時,進一步說,讀者可以登上這條船,航行得更遠一點。
《經典常談》在語言上也很有特色。一般的讀者都對朱自清的抒情散文和雜文的語言贊賞不已,其實,撰寫《經典常談》這樣的既有學術性又通俗化的著作,作者也是運用自己倡導的“活的口語”,采用類似談話的所謂“談話風”的語言風格。
《經典常談》成書于戰亂、我國文化教育極不普及的年代。那時要提倡經典的訓練、希望讀者通過閱讀《經典常談》一類的著作,“航行到經典的海里去”,只是一種不切實際得愿望,但不能說朱先生的研究沒有價值,意義反而更加深遠。
讀這本書就像聽朱自清先生講授中國經典文化概述,朱自清先生不愧是文學大家,對于中國古文化浸染多年,將一本本厚重的經典的古文讀透了讀薄了,再用生動的語言嚴密的邏輯講述出來,就像博物館的講解員、旅游勝地的導游一般,給我們引路。
朱自清說,他的《經典常談》旨在啟發讀者的興趣,引他們到經典的大路上去,“這部小書也只是向這方面努力的工作。如果讀者能把它當作一只船……可是如果讀者念了這部書,便以為已經受到了經典訓練,不再想去見識經典,那就是以筌為魚,未免辜負編撰者的本心了”。
朱自清先生一生以教書為職志,寫這本《經典常談》的最主要目的也是為了啟發中小學生對于國學經典的認識。除了對于國學的基本認識之外,他在字里行間所散發出來的學富五車,以及中國傳統讀書人的自我要求,都是我期盼達到的目標。
通俗易懂,很容易讀的一本小書。從文字開始說起,《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和三傳、四書、《戰國策》、《史記》與《漢書》、諸子,將古代重要的經典典籍的成書、背景、淵源都做了一遍介紹。之后又以文體為對象,介紹了辭賦、詩、文這三種文體的歷史演變和流傳過程。
從《說文解字》開始講起,《周易》、《尚書》、《詩經》、《禮》、《春秋》、四書、《戰國策》、《史書》、《漢書》、諸子百家、辭賦、詩到文,將古代的經典講述了一番,讓讀者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了簡單的了解;如果對其中某一部分感興趣,可以找來相應的書繼續研讀……不失為一本經典啟蒙之書!
從文字開始說起,《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和三傳、四書、《戰國策》、《史記》與《漢書》、諸子,將古代重要的經典典籍的成書、背景、淵源都做了一遍介紹。之后又以文體為對象,介紹了辭賦、詩、文這三種文體的歷史演變和流傳過程。?